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标准化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与标准化稻田生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汇总有关论文范文集

主题:标准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标准化稻田生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汇总,本文是标准化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中华和养殖技术和稻田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标准化论文参考文献:

标准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摘 要:随着国家的生态发展战略,稻田生态养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农业增产增收的农业体系,可以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生态养蟹农业体系建设和推广可以促进我省水稻农业向标准化、有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各地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了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围养蟹及蟹池套养名贵水产品等养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技术经验.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标准化稻田生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为水稻农业向标准化、有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标准化 生态发展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其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钾、钠、镁、硒等微量元素,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是餐桌上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滋味鲜美的水产佳肴,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使物质和能量朝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使稻蟹共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完成良性循环,从而增加收入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体系.稻田养蟹生态农业,已成为提高水稻栽培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稻田养蟹对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水稻给河蟹提高一个有利舒适的生存环境;河蟹捕食杂草和害虫,降低了田间病害的发生率,河蟹摄食饲料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生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稻田生态养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农业增产增收的农业体系,可以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生态养蟹农业体系建设和推广可以促进我省水稻农业向标准化、有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1分类地位与分布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  

1.2形态特征   

1.2.1外部形态

河蟹的头部和胸部愈合在一起,称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螯足上长满绒毛,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平直,额缘具四个锐齿,额的宽度不超过头胸甲宽度的一半,额角的后方有六个疣突,前侧边缘具四齿,足强大,其腹部(俗称蟹脐)的形状(雄性狭长呈三角形,雌性呈园形)是区别雌雄性别的主要标志.   

1.2.2内部特征

河蟹内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肝脏是腹腔中唯一的消化腺,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河蟹用鳃呼吸,血液无色,卵巢呈“H”形,成熟时呈酱紫色或豆沙色,非常发达,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脏统称“蟹黄”,雄性生殖腺统称“蟹膏”,均为人们美食的精华部分.  

2 生物学特征  

2.1生活习性   

河蟹栖居随各个发育阶段不同而异.蚤状幼体阶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进入蟹苗阶段,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和穴居,一般生活在石砾、水草丛中.   

2.2食性与饵料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商品饵料.河蟹食量大,且贪食,并有较强的忍饥饿能力.河蟹还有争食和好斗的习性,且具有自切和再生能力.   

2.3繁殖习性   

河蟹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孵化发育,河蟹在发育过程中,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三个阶段.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河蟹在幼蟹阶段时蜕壳次数较多,随着蜕壳而生长较快,个体不断增大,成为成蟹.   

2.4蜕壳与生长  

河蟹一生分为幼体期、黄蟹期和绿蟹期三个生长阶段.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标志,在幼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快,躯体也较大.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特别是饵料较为丰富时,每次蜕壳后体形的增长幅度就大.每年10月中旬左右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就进入绿蟹期.一旦黄蟹蜕壳变成绿蟹后,即进入性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就不再增大了.生殖一结束,蟹的生命即终止.当年成熟的河蟹,第二年受精卵孵化后即死去,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  

3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将15万只/㎏左右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经5次以上蜕壳,长成3000只/㎏左右的仔蟹(俗称Ⅴ期幼蟹、豆蟹)过程.培育方式有网箱培育、水泥池培育和土池培育.   

3.1网箱培育  

网箱培育蟹苗有水体溶氧高、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网箱用聚乙烯网布或尼龙筛绢编成,通常网箱规格选用长4m、高2m、宽1m.敞口加盖网,在盖网短边的一侧装缝拉链,便于打开进行饲喂和操作.网箱可设在水深1.5~2m处、有微流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湖泊、池塘等处,一般沉入水中0.7m.蟹苗放养密度5000~6000只/ m3水体.网箱中需投水草等水生植物作为蟹苗的附着物.   

3.1.1水泥池培育  

圆形或长方形水泥池,面积在20~50m2,池深40~50cm,水深20~30cm,放苗前对池子进行洗刷消毒、投放一定量的水草,并进行冲气,每m3水体放苗2万只左右.   

3.1.2土池培育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底质较硬,池埂不漏水,池四周需建防逃设施,面积2—5亩,水深0.8m.每亩水面放苗5~10kg.蟹苗下塘后最好利用池中培育的水蚤等浮游动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用鸡蛋和鱼糜按1:5比例拌匀蒸熟后,带水搓成鱼浆均匀泼洒全池,大眼幼体阶段可每隔4小时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池内蟹苗总量的150%~200%.变成Ⅰ期幼蟹后,可以用鱼糜、虾糜、黄豆糊投喂,以后增投碾碎的螺蚌肉、豆饼等饵类,日投喂次数从3~5次逐步改为1~2次.日投饵量前期占幼体总量80%,中后期为50%~20%.培育期间要经常冲气、加注新水,以保持溶氧充足.  

3.2幼蟹培育   

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3.2.1稻田培育  

培育蟹种的稻田必须环境安静,能灌能排,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粘土或壤土,事先需开挖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单独建进水渠道,用钙塑板、石棉瓦等材料建防逃设施.放养时间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亩稻田放养蟹苗0.5~1kg,蟹苗先围栏在环沟中培育,沟中可均匀地布入附着物,蟹苗入池后开始投喂饲料,大眼幼体阶段投喂鸡蛋黄,每2~3小时投喂一次,进入1期幼蟹后改投鱼糜加豆饼和麸皮,投饲率从100%降至5%~7%,日投喂4~6次.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可测定培育池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可拨去环沟四周的围栏,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为了提高稻田的利用率,还可放养部分鲢、鳙鱼种以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一般亩放30~50尾.   

3.2.2池塘培育  

培育池以3~5亩为宜,池深1.5 m,水深0.8~1 m,要求池底淤泥少并向水口方向倾斜,以便秋季捕捞时方便,进水宜在池面上方,出水口处设拦网,池的四周要有防逃设备,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池中移栽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每亩放养蟹苗0.5~1kg或仔蟹2万~3万只.幼蟹培育阶段饵料投喂一般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主要投喂麸皮、小麦片、水草等,投饲量根据饲料种类、水质状况、天气情况、水温及仔幼蟹摄食强度而增减,要经常巡塘,注意蟹池的防逃、水质的变化,要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4稻田选择

4.1 选址:稻田宜选择常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注排水方便的地方.

4.2 土质:避免酸性土壤,并具较好保水性.

4.3面积:标准化生态养蟹的稻田面积以10-15亩为宜.

5防逃设施

5.1防逃设置

在稻田四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作防逃设施,塑料薄膜应埋入土中10-20cm,高出地面50cm,四角呈弧形;沿稻田埂或进出水口处需埋入薄膜或网布,以防河蟹打洞逃逸.

5.2材料

通常的防逃材料有塑料薄膜、竹子、绳子、细铁丝等.

5.3进排水系统

稻田养蟹必须具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且独立的进出水口,便于控制水位,保持水质清爽,减少疾病. 进水口及出水口须用聚乙烯网布或铁丝网罩等覆盖, 以免河蟹逃逸及敌害生物的进入. 进水口周围应用围网围栏,进水口必须用60 目以上网布过滤. 在稻田四周田埂内侧挖环沟,环沟宽60-100cm,深60-100cm.进排水口设置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并设置防逃膜.

6放养蟹种

6.1放养前准备

蟹种暂放暂养池,暂养池按养殖稻田面积的10%-20%修建蟹苗或扣蟹暂养池.在蟹种入暂养池前10d左右,用生石灰干法清暂养池,用量为每亩50-70kg,待药效消失后,将蟹种用20g/m3高锰酸钾浸浴5-10min,或用3%-5%食盐水浸浴3-5min后放入暂养池,放养密度每亩3000-5000只;暂养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随时调整.蟹种放养前7-10天稻田注水,并开始施肥以培育水质,每亩施经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250kg.

6.2蟹种挑选

蟹种要求四肢齐全,无疾病,活动能力强,以辽河水系蟹种为宜.

6.3蟹种放养

一般选择在春季放养对外来蟹种应进行检疫消毒.放养前用20g/m3高锰酸钾浸浴5-10min,或用食盐水浸浴3-5min后放养,让其自然爬入水中.

6.4放养规格及数量

蟹种规格应尽量选择大规格,通常为50-100只/kg,每亩放养量为600-800只.

7养殖管理

7.1水质管理

蟹种放养之初,稻田水位保持5-8cm即可,以后逐渐加水,进入生长旺期或高温季节应提高到10cm以上,且达到最高水位.河蟹生长要求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在盛夏季节应适当换水,并采取边排边灌方法,保持水位相对稳定.

7.2投饵管理

饵料搭配:以稻田水草为主,适量配以鲜活动物(如害虫)以及动物性饲料(如螺、蚌等)及植物性饲料和其它代用饲料,坚持“荤素搭配、精青结合”的原则.动物性饲料应以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投饲前洗净用沸水浸泡3-5min,或高锰酸钾(15~20g/m3)浸泡10-15min,或用食盐(浓度5%)浸泡5-10min,再用清水漂洗后投饲.

7.3投饵方式

坚持“四定”投饵.日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沿环沟一字摊放,每隔1m左右设一投饵点.投饵应青、粗、精饲料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10%.配合颗粒饲料的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3%-5%.每日的投饵量早上占30%,傍晚占70%.每天的实际投饵量视摄食、天气情况增减.建议投喂配合饲料或全价颗粒饲料.

7.4日常管理

勤记录,坚持“五查”. 一查水位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测量水温、pH等;二查河蟹生长摄食活动情况;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四查稻田埂、防逃薄膜有无破损、进出水口渗漏情况;五查病敌害侵袭情况.

8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目前河蟹常见疾病主要有河蟹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蜕壳不遂等.

8.1河蟹细菌性疾病

采用氟苯尼考1mg/L泼洒; 也可定期在饲料中掺拌氟苯尼考,每100kg饲料添加0.2kg的药物(原粉).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让氟苯尼考保持有效浓度一定时间,这样药效会更佳.然后再打开进排水口,保持水流通畅,保持水位相对稳定.

8.2河蟹寄生虫性疾病

采用5-10mg/L高锰酸钾泼洒.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让高锰酸钾保持有效浓度一定时间,这样药效会更佳.然后再打开进排水口,保持水流通畅,保持水位相对稳定.

8.3河蟹蜕壳不遂

此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可在河蟹蜕壳旺期(5-10月份),每隔15-20天,每亩水体用生石灰10-15kg加水调配泼洒.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让生石灰保持有效浓度一定时间,这样药效会更佳.然后再打开进排水口,保持水流通畅,保持水位相对稳定.

8.4消灭敌害生物

采取多种方法消灭敌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部分凶猛肉食性鱼类及水鸟等,及时发现捕捉清除.

9捕捞

河蟹的捕捞一般在9月末、10月初水稻收割前开始,并视天气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气温偏低也可提前,捕获的河蟹应分规格专池暂养或出售.暂养池要定期冲水换水,并视天气及河蟹摄食情况,适量投喂饵料,精心管理,适时销售.

9.1捕捞方法

在稻田环沟中设置地笼等工具进行诱捕或者是采取白天加水,夜晚排水,利用河蟹生殖洄游习性,在出水口设网捕捉;还有是利用河蟹夜晚上滩爬行的习性,利用灯光诱捕.

点评: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标准化本科标准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华和养殖技术和稻田方面论文范文.

武陵山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试验
田德霞1,张 青2,侯元军1(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渔业技术推广站,贵州沿河 565300;2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渔政管理站,贵州沿河 565300)摘要探讨利用武陵山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

安徽省无公害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探析
曾献华(安徽省颍上县半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安徽颍上 236200)摘 要 本文结合颖上县的真实自然环境和饲养水平,从该虾的生长特性、饲养环境、饲喂方式三个方面,探析进行无公害克氏原螯虾饲养技术 .

生态猪养殖技术要点与养殖模式
摘要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在该形势下,生态猪养殖模式逐渐兴起 生态猪养殖一直以绿色、安全为经营理念,无论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对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本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