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当代艺术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实验和介入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南艺设计教育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当代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6

实验和介入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南艺设计教育,该文是关于当代艺术方面论文范文与南艺设计教育和语境和艺术语境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当代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当代杂志艺术教育杂志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艺术期刊

利森画廊[1](Lisson Gallery)的内容总监奥西安·沃德[2]( Ossian Ward )在他的著作《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ways of looking:How to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Art)中写道:“艺术已经发生了变化,发生在21世纪之前的那些艺术生产——以众人熟知的风格和艺术运动为特征的,已经不复存在.传统的艺术媒介已经无力再担当起我们的期望.”相比美国著名学者简·罗伯森(Jean Robertson)与克雷格·迈克丹尼尔[3](Craig McDaniel)在其著作《当代艺术的主题》(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中将当代艺术定义为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奥西安·沃德对当代艺术兴起的解读更为先锋,指向性也更为明确.

在当代艺术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之际,风起云涌的文献展(D o c u m e n t a)、双年展(B i e n n a le)、三年展(Tr i n n a le)和不同层面的当代艺术展早已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策展机制、作品的展演方式、观者与作品的互动方式及市场化运作方式.正如艺术史上所有的艺术流派都曾对设计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当代艺术对当下的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影响力亦不容忽视.2000年之后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包括艺术教育在内,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地探索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植根于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当代艺术,正在重组当今世界的艺术版图,我们已无法对其视而不见.设计向当代艺术学习,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性设计”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实验性设计”理念

早在2004年,南艺设计学院即主编了“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丛书主编邬烈炎教授在其撰写的《来自观念的形式》一书中,即主张设计要向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学习.邬烈炎认为:当代艺术已超越了所谓美术的范畴,因此也不存在纯粹的视觉美的规范与标准了.原有的形式美法则也失去了限定的意义,它需要的是对整体形式的原创性的生成,或不可重复性的获取,其技巧可能是移植、借用、隐喻、嘲讽、文脉、拼贴、聚合、游戏、魔术、恶作剧、幻觉.

在西方早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当代艺术,在国内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进步.近年来,中国艺术家不断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量级当代艺术展,上海双年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实验艺术”纳入了全国美展体系,当代艺术在国内艺术界已然脱离了被边缘化的困境.在国内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当代艺术却依然长期缺位,或仍旧处于相对边缘的境地.在此状况下,南艺设计学院主张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艺术设计向建筑学学习、向当代艺术学习,并通过各个专业方向的艺术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南艺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破了以行业划分为出发点的惯例,超越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彻底改变了以技法训练与经验传承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基本形态.学院以高等教育的学理为依据,坚持学院中的“专业”不等于社会上的“行业”,提倡“必须以设计活动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因素的体现为基本条件,以设计实现的创意思维、设计方法、形式语言、风格手法、时尚流行、个性表达的呈现为构成主体,以实验态度与创新精神的生成为终极目标”.南艺设计学院通过建构实验性课程及教学方式,为突破长期以来设计教学简单对应市场产品类型的格局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学院中的“学科”或“专业”本身就具有实验的使命,南艺设计学院的“实验性设计”理念着重学科本体内容的梳理与整合,不断重构新概念与新理论,将前瞻性与概念性的理念得以呈示,将交叉性与边缘性的形式手法条理化,将设计视为具有演绎性的游戏,主张教学的纯粹性及过程性展开,尝试多种解题途径与作业方法,突破常规,以获得更为积极的意义与接近学理的价值.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在每年的毕业展上都有一次集中展示,“实验”这一概念已经多次成为设计学院毕业展主题的关键词.

2. 南艺设计学院毕设展的当代艺术化趋势

“实验性设计”是南艺设计学院本科四年级所有专业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教学以探索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适度的非理性为特色,没有所谓的规定动作,也不预设结果,是对毕业设计具有导向性的、有益的热身.经过多年“实验性”教学理念的推行,南艺设计学院的毕业设计展逐渐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学院派气质.在秉承创新性、多元性、综合性的基础上,作品创作中注入了交叉性、游戏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相当数量的设计作品,兼容了当代艺术的思维模式,将哲学思考与娱乐精神、人文关怀与纵情狂欢、非遗传承与解构反叛在同一个场域中做了创造性发挥,对南艺毕业季“嘉年华”做出了精彩注解.

近几届毕业季展览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引人注目,在“中国环艺设计学年奖”大赛中屡创佳绩.参数化构建、概念建筑、微建筑、大木构空间营造等作品,颠覆了人们对一般意义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印象.

景观设计作品《古典园林之现代重构》尝试将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进行混搭,运用现代建造技术和手法重构的中国古典园林宛若一个迷宫,古琴声悠然回旋.在白色的墙体与黑色的构架中,有舞者行云流水般穿行、起舞,观者亦可踏入空间与作品互动,动静之间,园林之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循环往复的思考》是一件钢木结构、带有重金属风格的装置作品.几位合作者凭借本真的,对事物、对历史以及对人类学和哲学的初级思考,破与立的关系、暴力与和谐的关系等诸多矛盾与统一反映其中.当打击乐演奏者在爵士鼓、马林巴与装置上的一排钢管之间敲击时,作品与乐器融为一体,音乐元素的植入拓展了作品的时间维度.

《戏楼意象》为大型木构作品,以中国昆曲文化和古戏台建筑的形制为研究对象,设计灵感源自中国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晚清保和堂的昆曲堂名灯担.公共艺术专业创作的《中国戏曲人物》雕塑作品,采用金属构件焊接来塑造经典戏曲人物形象,通过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试图表达厚重、粗犷的金属质感下所隐喻的中国传统文化.雕塑作品放置在戏楼的舞台之上,两者呼应,相得益彰.

维托·阿肯锡[4](Vito Acconci,1940 - 2017年)在奥地利格拉茨(Graz)的穆尔河(Mur)上建造了一座横跨两岸的漂浮建筑,命名为“穆尔岛”(Mur Island).这是一座可以随着水波起伏的贝壳形参数化空间,由钢铁和玻璃建成,包括一间礼堂和一间咖啡厅.环境艺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在丁治宇副教授的指导下,以南京艺术学院毗邻的秦淮河为参照物,运用参数化设计与3D打印等科技手段,完成了一系列的桥梁创意,试图探讨桥梁对空间的介入后,桥梁如何改变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桥梁如何重新定义场所精神等问题.

公共艺术专业的互动灯光装置作品《空·间》以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10号住宅”设计为原型进行空间构成,采用灯光和亚克力结合分割空间并与观众互动.互动装置作品《看不见的舞蹈》则利用一个没有光线的空间,通过对“舞蹈”视觉与听觉的分离,让观众从习以为常的图像化攫取的“观看”中摆脱,去体验“舞蹈”本身.该作品是设计学院与舞蹈学院跨院系合作的经典案例之一.周雨辰的观念摄影《十二时辰》是从女性视角解读时间,和多年前宋尧的毕业创作《十二时辰》遥相呼应.微电影《Somnamblate》(梦游)则具备了当代独立电影的艺术水准.

图像与媒体艺术专业的作品涉及声光电、互动媒体、感应装置、虚拟成像(VR)、APP开发等,最具科技性.多媒体影像作品《诗中园林》通过诗,以新媒体艺术的方式把古代文人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诗记录着文人生活的状态,也寄托着他们的情感,诗其实也是一幅画.

交互装置作品《极度微观——病毒世界》根据7种病毒原型进行三维动态图形实验,尝试以身体动作为交互,呈现病毒的神秘世界,以探索数字艺术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难能可贵的是,现代手工艺专业的漆艺、陶瓷作品,亦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面貌,许多作品散发着当代艺术的气息.漆艺作品《迷·失》对镂空表皮的人体形态进行髹饰,表达内心的迷失状态.漆雕《仰望红色记忆》借助计算机技术中的LO W P O LY技术处理低多边形化的人物形象,演绎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纯朴单纯的喜儿形象.陈珍珍将自己的陶瓷作品发展成行为装置,运用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陶瓷设计的视觉语言.陶艺作品《童志浮生》指向近年来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作品的呈现方式明确地与传统陶艺分道扬镳.

各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本身精彩纷呈,而展览空间的规划与展陈方式的设计,让展览锦上添花.南艺设计学院的毕业展早已告别了常规毕业展按专业划分场地的套路,将不同专业的作品以空间形态、视觉感受和内在逻辑为依据进行混合搭配.服装设计专业的“纸衣服”系列穿插排列在公共艺术专业的装置作品中;公共艺术专业的现代雕塑放置在环艺设计专业的大型木构作品上;环艺设计专业的3D打印作品出现在服装秀的T台之上;时装模特儿游走于现代手工艺琳琅满目的作品展台之间;舞蹈学院的舞者们在设计学院的展厅内即兴起舞,消解了展场与舞台的常规定义,模糊了观众与表演者的身份.

3. 南艺设计学院的当代艺术实践

近10多年来,数量众多的来自欧美及国内其他院校的专家、教授、设计大师在南艺设计学院开办工作坊教学,拓展了设计学院师生的眼界,培养了大批年轻教师,提升了设计学院的教学水平.来自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Kunst Hochschule Kassel)的迪特·海斯特(Dieter Haist)教授先后10次在设计学院主持工作坊,完成了一系列当代艺术主题的教学及展演活动.他当年指导过的研究生,很多已经是设计学院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加拿大著名影像艺术家丽桑·蒂波多[5](Lysanne Thibodeau)为设计学院的学生打开了通向独立电影之门.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的多位艺术家和设计师,分别带领设计学院的学生组,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课题研究,并举办了精彩的联合展览.此外,与荷兰艺术学院、柏林艺术大学、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举办共同课程,国外的学生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共同参与,互动协作以完成主题创作.比如与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共同课题《翻译/Traduction》,将中外学生两两配对组合,使用对双方而言同样是非母语的英语展开交流,以实现对方的艺术创意,在交流中不可避免的曲解与失误,都将成为影响作品完成的因素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许多误会最终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诠释了作品.实验性的课题《翻译/T r a d u c t i on》提出了交流的一种可能性,即非完美的交流或许也有完美的结果.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联合教学则依靠S k y p e进行双方学生间的方案沟通,在方案确定后再共同完成参数化作品的实地搭建.这是利用互联网即时沟通平台的便捷,为国际合作提出的另一种交互的可能性和工作模式,并由此拉开了南艺设计学院参数化设计的序幕.今年,由邬烈炎院长发起并组织的“欧洲行走10年计划”圆满完成,10年来设计学院的师生有机会深度感受欧洲的文化与艺术,开阔了国际化视野.近年来,设计学院还组织教师团队专门赴欧洲考察包括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在内的当代艺术展.这一切的坚持与努力都是设计学院迈向国际化的坚实的脚印.

设计学院在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平台上,拓展了更贴近当代艺术的“实验艺术”专业,而且充分利用南京艺术学院学科齐全的优势,成立了“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中心”,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体的当代艺术实践.由邬烈炎教授领衔的创作团队,集合了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服装设计、染织设计专业力量,加之传媒学院、舞蹈学院及北河身体剧场师生的通力合作,完成了大型装置作品《妆花》.作品气势恢宏,多次参加展览,是南京艺术学院综合实力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的一次尝试.在“中法文化艺术节艺术竞赛”中,黄婕以作品《Ba se》荣获优秀奖,她将各种不同颜色的谷物磨粉后,改变了物质原本的状态,观者只能通过气味和颜色去感受.用谷物粉末排列成由马赛克构成的“BA S E”图像,体现了谷物是人们饮食生活中隐形的基础.

将当代艺术介入设计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国际视野、优势互补的学科跨界平台,以及遵循设计学学科规律的知识转化能力.以当代艺术研究为设计教学的切入口,可以拓展全新的设计方法、设计语言和视觉范式,并进一步对工作模式与设计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在国内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当下,设计学院的发展也必将形成许多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南艺设计学院以教学为本,选择以当代艺术为参照系的“实验性设计”作为教学理念,这反映了设计学院的价值取向.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建构实验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将成为南艺设计学院一种持之以恒的自律行为.

注释:

[1]利森画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和运营时间最长久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由艺术经销商尼古拉斯·罗戈斯戴尔(Nicholas Logsdail)于1967年在伦敦创立.

[2]奥西安·沃德:目前担任利森画廊的内容总监,曾为《Time Out London》杂志的首席艺术评论员.

[3]简·罗伯森和克雷格·迈克丹尼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杜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4]维托·阿肯锡:美国艺术家,出生于纽约.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凭借诗歌、行为艺术与录像领域的先锋作品确立了名气.

[5]丽桑·蒂波多:来自蒙特利尔的独立导演、媒体艺术策展人,致力于探索实验电影、纪录片、小说短片、艺术家自述、装置及音乐等多元化媒体艺术形式.

此文总结,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当代艺术本科当代艺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南艺设计教育和语境和艺术语境方面论文范文.

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的问题
【摘 要】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在这期间,中国艺术随着全球社会环境的转化呈现了不同以往的演变 刹那间,不同于本民族特色的艺术拉开帷幕,使得活跃的当代艺术取得不小.

中国当代艺术现状问题的分析
【摘 要】当代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但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如何在中国发展的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如何当代艺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商业化是利还是弊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即.

当代艺术跨界现象以电影《爱乐之城》为例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新媒介的推陈出新,当代艺术出现越来越多的“跨界”现象,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平面、文字、音频、视频……形式,而是出现两种或多种表现形式相.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