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ba论文>材料浏览

公共管理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公共管理学 历程与未来走向要要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娄成武教授访谈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公共管理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1

中国公共管理学 历程与未来走向要要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娄成武教授访谈,本文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娄成武和博士生导师和东北大学类论文范文文献.

公共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论文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娄成武,唐鑫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政策研究”(2012GS4D078)

作者简介:娄成武(1949-),辽宁锦州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政治学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唐鑫,《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

摘 要:行政学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便传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了初步发展.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被取消,直到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1997年纳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行政学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已成绩斐然,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范式也越发科学.未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应立土,努力创新,紧扣时代脉搏,以服务社会为根本宗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政府绩效管理、公私合作、社会政策与善治以及大数据下的政府治理等将是本学科重点关注的领域.总之,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应开展更多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努力体现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行政学;发展历程;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7-0003-04

娄成武(1949-),满族,辽宁北镇人,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71年10月加入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文法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2001-2011年任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娄成武教授现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公共管理组成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办MP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原全国公共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东北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娄成武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2008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近年来,娄成武教授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科技政策史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企业资助科技类企业发展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项目(“中国钢铁企业战略分析”)、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及辽宁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等30余项重大课题,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先后出版了《实用人事管理学》、《现代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社区管理学》等20余部教材或著作,其中5部被纳入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荣获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获国家人事部科研成果奖,2部获北方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1部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部获辽宁省行政学会优秀论著奖;先后完成了国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等8项教学改革项目,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娄成武(1949-),满族,辽宁北镇人,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71年10月加入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文法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2001-2011年任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娄成武教授现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公共管理组成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办MP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原全国公共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东北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娄成武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2008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近年来,娄成武教授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科技政策史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企业资助科技类企业发展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项目(“中国钢铁企业战略分析”)、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及辽宁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等30余项重大课题,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先后出版了《实用人事管理学》、《现代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社区管理学》等20余部教材或著作,其中5部被纳入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荣获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获国家人事部科研成果奖,2部获北方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1部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部获辽宁省行政学会优秀论著奖;先后完成了国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等8项教学改革项目,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唐:娄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我国最早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可以说是我国行政学的奠基者之一,但您大学学的是材料学专业,并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材料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后来怎么转向行政管理专业呢,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娄:这个说来话长了,我是1975年到东北工学院高温合金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教授金属材料科学等课程.八十年代初调入政府部门工作,也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使我开始关注政府人事管理问题.当时国内关于行政管理的讨论刚刚开始,很多人还在争论行政管理是不是一门学科,是不是需要发展.当时我正在政府部门工作,能直观的感受到行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性,因此我是坚定的认为行政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非常有必要、非常实用的学科,必须在中国大力研究、推广.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是先从人事管理领域进行思考的.人事管理既然是一门科学,就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需要有基本原理,可基本原理从哪里来呢?我是学材料学出身,又教了很多年金属材料学,但我始终认为科学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我从材料学的一些理论和现象中得到了灵感,提出了人事管理的能位原理、弹性原理以及动力原理等.我在1985年写了《实用人事管理理学》,1986年写了《人事考核原理与方法》,这两本书便是基于这些原理写的.后来这些原理还被一些教材引用.除了这些原理外,我在书中还对针对当时国内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关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干部考核,应考核德、能、勤、绩,业绩为主,等等.很幸运的是这些想法后来都一一变成了现实.八十年代末我回到东北大学工作,便不再教授材料学等理工科专业课程,转到社科系在行政部教研室工作;1993年牵头成立行政管理专业,那时候国内这个专业正在兴起,我们成了其中比较早的一批.

唐:您对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可以说是十分具有发言权的,能不能谈一下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大致历程?

娄:我们国家的行政学发展也算是历经了坎坷,真正要追溯历史我们国家早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引入这门学科,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自己的学术成果,比如1935年张金鉴的《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和1936年江康黎的《行政学原理》等,这应当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学术成果.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校开始设立行政学的相关课程,中国也曾在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并开设过行政学的课程.建国后我国的一些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但是由于一些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偏见,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把行政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取消了,这一停就是三十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在行政学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有几件事不得不提.一是1979年后,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一指示给行政学的重建和发展扫清了障碍;二是1982年夏书章老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首次呼吁“要把行政学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三是1982年复旦大学办了一个全国政治学培训班,当时就把行政学作为主要的培训课程之一,1983年在济南又举办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讲座,以后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行政学的相关课程;四是1983年,中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了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这次对我国行政学的重建和发展起到了启蒙性作用;五是1984年8月20日,国务院与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市召开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提出行政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1986年开始,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一些高校开始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并招收本科生.1997年教育部制定的新学科目录中,将公共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列为管理类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标志着公共管理及行政管理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行政管理学是酝酿与恢复重建期,这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构建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西方的理论可以借鉴,但既然是发展我们国家的行政学,就要体现我国的国情,我国的特色,因为发展行政学归根结底是要为我们国家的政府管理服务.但我们的研究基础在当时非常薄弱,如何将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融合是那个时代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那一代人的努力下,这个任务我们总算是完成了,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现在看已经相对完善,行政管理也成了如今社会科学领域极具活力也是极具竞争力的一个学科.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对政府科学化、现代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的要求开始凸显,当时的一批研究者,包括我在内便开始关注公共政策的研究.公共政策研究从那时候开始热度始终就没有降低,到现在还是国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九十年代末兴起的研究热点除了公共政策外,还有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研究热点一是源于国外理论的传入,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场运动在九十年代扩展到全球,我们国家在新世纪的前十年是公共管理研究最活跃的时期.新公共管理在我们国家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光是在理论界,在实践领域同样如此,比如很多地方政府提出建设“企业家政府”的设想,不少地方开始了民营化的尝试,比如我们熟悉的公交车等.当然这些尝试有的效果还行,有的则一般,有人说新公共管理在中国水土不服,民营化适合英国但不适合中国等等.我认为适不适合先不谈,但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虽然很多民营化的尝试没取得成功,但这种理念留了下来,比如现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已经成为常态,难道说不是受其影响吗?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几乎是同时传入中国的,这个理论与中国政府管理的实践几乎是无缝对接,因为我们一直在讲为人民服务嘛,于是服务型政府这个口号便被提出来,相关的研究也一直持续到现在.近五六年,国内的研究热点无疑便是治理.治理理念的提出其实很早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银行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只是到近几年才被关注.我们国家对治理的研究虽然很繁荣,成果数量很多,但也有一些问题,一些基础的问题就没解决好.现在国内外对治理提出了很多种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既有却别又有联系,比如多中心治理,网络治理,协商治理,协同治理,治理等等.我们一直就有个想法,出一本书汇总这些治理理论,把不同的观点汇总在一起,好厘清不同的学术流派的研究脉络.不管怎样,这二十多年我们国家的行政学研究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的,国内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已有35个,硕士点100多个,现在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年轻学者几乎都是科班出身,受过更好的学术训练,这一点是很让人欣慰的.当然对当下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我国行政管理研究领域没有自己的理论创建,只会照抄西方的东西,这个我不是很认同.首先学术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不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样如此,国外好的东西我们借鉴过来这是很正常的.诚然,对行政管理学科而言,我们当前的研究有不足之处,毕竟我们发展的时间要短得多,到现在不到三十年,而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他们的研究基础更雄厚,方法也更先进,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我们的学科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年轻的学者,已经开始在一些领域有了理论突破,并得到的西方学者的认可,这一点是事实.虽然我们现在落后,但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现在正努力赶超.现在研究环境越来越好,从去年开始,几次提到建设新型智库,这对我们学科,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重大的利好.不久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鼓舞,也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努力方向.我们要努力建设中国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本土化的理论.说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我十分反对将西方的理论简单的拿过来解释中国问题,西方的理论有他们自己的发展土壤,用来解释他们本国的问题可以胜任,但简单移植到中国对中国的问题是否还具有解释力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主张学习西方,借鉴西方,尤其是要学习西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西方的理论则要一分为二,批判的使用.

唐:娄教授,能不能谈谈您近几年主要的研究领域?还有您重点关注了哪些问题?

娄:近几年我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国家安全战略、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前一个问题是考虑到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在国际上局势风云变幻,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宗教问题、领土问题、历史问题等引发的国际冲突屡见不鲜,我们国家本身也是处在各种冲突的漩涡中;在国内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我就提出我们当前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主题一是目前国内的需要,目前国内

各种社会矛盾正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另一个方面随着我们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权利意识也在增长,这就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不少新挑战,也就说我们要创新我们的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这个领域里我关注比较多的比如环境治理这一块儿.众所周知,我们之前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牺牲了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目前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又非常集中,所以这一问题格外值得关注.当然,环境治理目前也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研究热点,比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最近又突出强调土壤污染治理等等,这些都非常值得关注.各类污染里面比较容易让人忽视的便是城市固体废物的污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生活垃圾.这一块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比较多,也就是从工艺和技术的改进来解决,比如现在谈的很多的垃圾焚烧发电就是.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工艺和技术的改进固然是必须的,但是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绝不是仅靠技术所能解决.因为以目前的技术,我是指投入实际使用的技术不是在实验室内控制的技术,对于我们排放的垃圾还是很难做到处理的尽善尽美.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在大力鼓励焚烧发电,尽管在西方一些国家比如日本、瑞典、德国等这项技术使用的非常成熟,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非常好,但同样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我们国家却出现了问题,其中的安全隐患还是不小.为什么呢,一是我们的生活垃圾数量太大了,理论上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绝对的避免二次污染,要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太大必然二次污染的总量就降不下来.我们的生活垃圾数量大到什么程度,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现在平均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超过两万吨,普通的大城市也超过一万吨,普遍超过既有的处理能力.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我们处理的垃圾跟西方不一样.西方,比如德国,他们的生活垃圾是经过严格分类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焚烧处理,焚烧前经过预处理制成很容易燃烧的焚烧棒,祛除了其中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成分,这样就比较安全了.而我们的生活垃圾之前没有分类等环节,直接运到处理厂进行填埋或焚烧.混合的垃圾含水量高,可燃性差,一般的焚烧厂都要添加很多助燃剂才能燃烧,二次污染的问题就很难避免.所以,我们提出来,生活垃圾问题是不能单靠末端处理,单靠技术和工艺的改进所能解决的,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治理过程,尤其要重视前端的治理,从生产阶段便开始着手,尽量减少生活垃圾数量的产生.在回收环节下功夫,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论上我们丢弃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你像德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提出了“零废弃”的目标,也即是不产生垃圾,所有的物资全部回收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当然我们离这一步还很遥远,需要制度创新,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及若干年的努力才能实现.

唐:娄教授,您能不能就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谈一下看法?

娄:说到未来发展,我认为公共管理学的未来发展一是要立土,发展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首先要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中国情景.第二要立足实践,公共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的发展就是要为公共管理的实践服务,这一点不能动摇.第三是要立足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等等,不管怎样要构建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最后要有时代感,紧跟时代潮流,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也是一个开放性学科,只有不断吸纳来自不同学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我们这个学科才能永远保持青春和活力.

唐:娄教授,您认为当下及未来中国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领域会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以及您对现在这些年轻的研究者们有什么寄语或期望吗?

娄:主要的研究领域,首先我觉得我们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只要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值得我们去研究,而且都是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如果说在哪些领域会比较集中的话,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式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当然也是综合了大家的看法,这样一些领域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比如: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政府与政府合作以及政府与社会合作),善治,社会政策,大数据下的社会治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供给侧改革,智慧城市管理等.

对于年轻的学术界同仁,他们现在有更好的学术环境,也做的非常出色,如果非要说寄语的话,我只想说要“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并举,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需保持中国学术的个性.

本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适合娄成武和博士生导师和东北大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公共管理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公共管理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公园的大一统未来
春节前与尚在林业系统内工作的校友同学见面,说起 “林家铺子”的未来,不免又是玩笑性质的猜猜猜 林业系统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1998 年从林业部降为副部级的国家林业局,至今已 2.

在华关店近九成乐天未来走向成谜
文 刘斯会自从乐天为韩国部署萨德导弹提供基地后,引发了国人对乐天超市的强烈抵制,导致乐天接连关店 近期,乐天集团关店消息持续发酵 有消息称,乐天集团已经关闭在中国境内的共计87家门店,占门店总数近九成.

从舞蹈作品和代表人物看中国当代舞蹈 历程
张 巍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300000)摘要“五四”新文化舞蹈运动发展后,一种新兴形式的舞蹈——中国“当代舞”逐渐成型,它吸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