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ba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教育学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教育学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本文是人才培养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和重庆师范大学和人才培养和教育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绘本教学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 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传统教育学专业需要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学专业作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近三年来开展了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管理水平、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并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659.21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 1674 - 6120(2018)03 - 0049 - 06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各高校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校本科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以满足新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传统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需要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学专业作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目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作为体现教师教育特色与标志的专业,重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育学专业以“本硕一体化”为人才培养定位,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努力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本文着眼于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近三年来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试图回答和解决教育学这一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在当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育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与改革背景

作为一个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培养定位一般是: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这样比较宽泛的定位让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比较宽泛.过去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对口职业就是中等师范学校教师.随着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升格、转型、消失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如今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就业面临极大的困境与尴尬,甚至相当多教育部门不招聘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因为人才培养需求和就业率等问题,一些师范院校甚至不再开设教育学本科专业,正在开设的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的教育学本科专业,其发展也举步维艰.在这种尴尬处境下,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谋求专业发展特色,突显专业优势,同时考虑到该专业学生的长足发展,教育学专业亟待改革,以突破局限.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所属的教育学一级学科是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不仅拥有重庆市市级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而且拥有优秀的师资团队.经不断积极地建设,近年来该专业稳步发展.

2013年,重庆市教委、财政局为贯彻实施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打造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决定实施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校”项目建设计划(简称三特行动计划).该计划实施范围为在渝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对本科层次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学科专业群和特色学校,实施分批动态管理.三特行动计划使得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了政策依据,推进了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教育学专业谋求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教学专业的建设基础和三特行动计划的支持,我校教育学专业进行了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的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2]16在推进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从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方案的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几个方面探索构建教育学专业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学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本硕一体化,即本科、硕士阶段连续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国内外比较视角看,本硕一体化有多种培养模式,包括“4+2”“4+1”“4+3”“3+2”等多种模式.本文的教育学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才培养的“4+3”模式,即四年本科学习和三年硕士学习连续进行,包括“推免生”和“硕师计划”;二是基于本硕一体化培养定位、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培养目标,对部分不能直接读硕而需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教育学部分本科生而开展的人才培养改革.近三年来,为推动教育学专业转型发展,走出就业难的尴尬处境,以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为目标,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教育学专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即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科学理论和综合教育素养的教育科研及管理人才;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即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广博、教学技能扎实的高素质小学教师.顺应时展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创新,不仅有教育管理设计层面上的创新,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专业作为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之一,在培养目标上作出了一定的创新与突破.

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有两个方向,即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和高素质小学师资.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依托“推免生”“硕师计划”和考研等途径,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和综合教育素养(教育科研及管理人才),现代教育理念、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高素质小学教师).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更加明确培养方向,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学生教育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准则.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加强基础、按类培养、突出实践、注重分流”的原则,并首次结合新形势下的创业趋势实施了教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措施.培养方案规定了总学分(总学分151)和课程类别的学分要求,并把课程规范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类别,这四个类别课程中均开有选修课与必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智力、身体素质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仅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做准备.

在按类培养方面,根据两类人才培养方向,分别提供了不同类别的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各取所需、各有所长.其中,还为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中的教育产业开发人才培养提供了几门教育产业类的核心课程,这也是教育学专业首次结合新形势下的创业趋势实施的教育产业人才培养措施.

为突出实践,在培养方案中另外还有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其具体内容按照学校或学院相关文件执行.方案加强了实践课程环节,每门课程的最后两周实施实践环节.

为分流作准备,将教育实践改在第六学期进行,并且除毕业论文(设计)外,第7-8学期不开设其他课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分流:一方面为学生继续深造预留时间;另一方面为少数学生找工作留足时间.

遵照学分管理规定,实行弹性修业年限(3-6年),凡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即可取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但也不乏例外,在保证学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基础上,扩大选择学习内容、进程和年限的灵活度.方案规定了两种特殊情况:一是学有余力的同学,经自主申请并获得分管教学的院级领导审批同意后,可跨年级选课;若提前修满所有规定学分,且达到毕业要求的其他规定,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二是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在B类及以上刊物的正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毕业论文成绩可直接认定为优,免予毕业论文答辩(但要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手续).

(三)优化师范课程结构,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上,教育学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价值互补,还对部分课程的课时作了相应的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调整了核心课程课时.在稳定总体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研究生学习关系密切的课程课时,如“教育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课时,其中“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都为72学时.另外,为了适应研究生学习,还开设了当代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类课程,让学生把握教育改革前沿与动态,为研究生深造早作准备.二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实践是根本,每门课程的最后两周为实践时间;鼓励部分高素质小学师资方向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加大本专业学生到大学城周围小学里的实践力度,增加其实践时间.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兼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两方面.在教育学专业知识链上综合专业等相关内容,形成综合化教育学课程体系.“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起着基础性、方向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培养目标为指导,重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了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为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包含人文、艺术、体育和思想政治课.学科基础课程是教育学基础性课程,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6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为教育学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与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也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保持教师对核心课程的专注性、长期性与稳定性,采取了核心课程“领衔教师”制度,即每门核心课程有一名教师主要负责该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专业主干课设置如下(见表1).

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专业方向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根据培养目标明确了两个培养方向,并为这两个方向分别提供不同类别的课程选择.其中,在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方向,开设了“教育评价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应用文写作”“当代教育思潮与改革”等选修课,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新教学管理与计划,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秩序的基本依据,具体规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学科的教学顺序以及在各学年中的分布状况、每科每学年每周的教学时数,以及生产劳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安排等.根据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

1.成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指导小组

为完善实践教学的指导、协调和执行工作,教育系教研室成立2015级教育学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指导小组,由5名教师带头组成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的成立,有利于跟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了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学年论文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走进小学课堂,初步了解小学班级管理以及课堂教学,为以后教育实习奠定基础.其中教育见习环节主要安排在第3-6学期,从第3学期开始,每学期见习1星期左右.主要见习单位为大学城周边小学,并与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大学城人民小学、大学城富力南开小学、大学城第一小学、大学城第二小学、大学城第三小学等小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十分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校,了解风格各异的管理模式.教育研习主要安排在第3—6学期,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入学校调查学习,最终完成教育研习报告.学年论文安排在第5~6学期,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要求跟踪学术前沿或者一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撰写论文.安排教育研习与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初步树立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撰写教育研习报告和学年论文,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提前安排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教育实习环节都是安排在第7学期,经调研发现: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会给学生准备进一步深造(如考研复习)和就业求职造成时间上的冲突,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鉴于此,经过周详的考虑和研讨,决定将教育实习主要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为12-18周.实习单位为大学城周边小学,主要为: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大学城人民小学、大学城富力南开小学、大学城第一小学、大学城第二小学、大学城第三小学、西永小学.

4.开展名师讲坛

师范生通过教育见习与实习环节学习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与此同时还为学生还开展名师讲坛,交流一线教学动态、班级管理方法以及教师职业相关问题.每学期都会聘请2~3位知名校长和一线名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基础教育的情况,针对自己欠缺的地方进行准备.

(五)实施研究生攻读专项计划,构建多维支持系统

培养方案的优化,实施了本科人才的分流.在目标定位上,明确了两个培养方向,特别引导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方向的学生积极读研.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增加了考研课程的课时以巩固专业基础课,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这些调整为人才的分流作了良好的准备,也使得学生更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突显专业优势、打造专业亮点,构思了教育学专业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开展学情调研,准确把握学生考研动态

在每学期开学初期开展常规调研,收集和梳理大四、大三、大二学生学习和考研准备、考研意向等信息,建立考研情况信息库.不定期以多种方式了解、把握学生考研动态,充实相关信息,做到对学生考研信息的准确把握.

2.定期开展考研动员,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

每年10月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考研动员,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树立考研信心.请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系主任等参加,给学生精神支持与鼓励,另外请有经验的师姐师兄分享考研心得和经验,让学生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3.建立各项支持项目,全程辅助学生备考

第一,组建考研指导团队,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定向指导.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利用学院及本系教师资源,提供对考研学生在知识辅导、导师资源、考研信息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建立一对一的考研辅导机制,确保每位考研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与帮助.

第二,完善硬件保障设施,力争设置学院考研专用教室.尽力争取为考研学生复习备考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向学院争取考研专用教室.

第三,设立考研资助项目,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资助内容主要包括:报销所有学生的研究生考试报名费;为每位考研学生提供200元的书籍资料费;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给予物资奖励500元左右.

第四,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本科人才分流培养.调整课程结构与教育实习实践,为考研奠定基础、争取复习时间.该部分在前文已详细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4.注重学生平时训练,奠定学术素养

加强学生平时学术训练,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课题和撰写论文、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学术活动,培养学术创作能力,奠定学术素养;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一些专业学术活动或沙龙,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以及学术前沿,开展研究论文征文比赛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鼓励2015级学生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5.积极争取经费支持,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性

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性与长远性,利用学院各种项目经费,通过学院资料室购置研究生考试相关书籍,供学生和指导教师借阅;后期需要向学院和学校,特别是学院的各种专项项目争取经费支持,确保该项改革在2017年后能够继续推进,进一步完善.

三、教育学专业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成效 (一)促进了本硕一体化平台和机制的建设

在促进教育学专业本硕一体化的进程中,相关平台和机制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推免生”和“硕师计划”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遴选机制,同时对教育学专业实施了专项考研计划,如搜集学生学习信息和考研意向,建立信息库;定期开展考研动员会;建设多维支持辅助系统,包括师资、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还注重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以及考虑到后期人才培养的持续性.该项改革的探索使得本硕一体化平台和机制建设初具规模,计划的实施以及后期实践使得平台与机制建设更趋成熟,并在实施中不断得到完善.考研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解决了考研学生的困惑,着力为学生解决困难,而且还初步建立了考研通道,促进了考研平台与机制的建设.

(二)毕业生考研率提高,考研质量可观

教育学专业培养方向之一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并鼓励该方向的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方法、管理方法与鼓励措施,不仅“推免生”和“硕师计划”质量逐步提升,而且考研情况也逐步向好,报考率和考取率大幅提升.2013级学生的考研情况喜人,参加考研的学生中有80%被成功录取.录取学校有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2014级学生中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有考研意向,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已有明确的目标学校与报考专业.改革已初见成效.目前,对2014级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已经实施了“一对一辅导教师”计划,保障学生的困惑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三)专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带动就业质量

2017年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该学年已发表或被录用论文共8篇,这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本科阶段科研训练的成效显著,而且说明了他们具备升学深造的潜力.选择升学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在整个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考研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由此,即使本专业毕业生继续深造不成功,但凭着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择就业,他们也具备较大的优势.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重庆主城区知名小学任教,如大学城树人小学、南开景阳小学等.倚靠着扎实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增强了教育学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人才受到各区县用人单位的认可,带动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生就业与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四、结语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初步构建起了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推免生”和“硕师计划”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而且还在于一体化人才培养相关机制和平台的逐步完善,更在于将本硕一体化作为目标定位的考研成效的提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在当代走出“定位不明确”“就业尴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效路径.从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转型效果来看,目前可以说该专业已经成功走出了过去的困境.这一结论的依据是:首先,从招生报考情况看,教育学专业近些年越来越“火爆”,继2014年作为学校首批一本专业招生后,每年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其次.学生进校后的转专业情况,从三年前到现在已经是大幅度降低,一些学生已经从其他专业申请转入教育学专业,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调查显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大为增强.最后,从学生发展情况看,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本硕连读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即便是少部分就业的学生,就业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可以说该教育学专业的本硕一体化探索,能够为诸多仍处于发展困境及就业尴尬的师范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参考文献:

[1]徐 红,董泽芳.当代高校科学化发展的八大关键[J]. 江苏高教,2010(30):7 -9.

[2]程 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 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邰 旻.试论卓越教师绿色素质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 究,2016,30(10):70 - 74,83.

[4]杨思帆,梅仪新,“卓越教师计

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优化目标[J].教学研究,2013(5):97 - 100,124.

[5]李 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 究,2011(8):59 - 63.

[6]黎 军,宋亚峰,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设置现状及其 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10):19 - 27.

(责任编辑:刘晓琴)

本文结束语,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重庆师范大学和人才培养和教育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王渔(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401520)摘要中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中高职学校开设的常见专业,为酒店行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和输送人才,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汽车消费的旺盛时期,汽车后市场企业与人才的需求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文就现阶段汽车后市场的人才发展主要面临几大问题,研究探索如何开展汽车后市场服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汽车后市.

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艺术的核心是创新 对于学生而言关于艺术的创新能力,是职业院校提高关于艺术课程的核心 创新改革是必须推进的机制,关于创新能力的考核机制提供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 研究艺术人才培养的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