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期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报道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2019年美欧非媒体对华报道特点与应略---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十九大报道为例有关论文范本

主题:报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7

2019年美欧非媒体对华报道特点与应略---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十九大报道为例,本文是报道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美欧和应对策略和2017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美和时代杂志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中美关系论文题目

从全球范围看,2017年是国际政治经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世界各国间史无前例地相互依存却又相互威胁和竞争,公众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开始出现从支持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向孤立主义立场转变,民粹主义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借助公共外交在国际舆论空间大力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国家的公共外交总体战略中,媒体外交是重要一环.当前,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获取主要是通过所在国新闻媒体的对华报道,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对华舆论.因此,研究和分析国外媒体对华报道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媒体外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本文选取了2017年中国的两个被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大事件: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10月的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从中发现国外媒体的对华报道趋势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我们综合了影响力、媒体类型和报道的可获取性等因素,借助News Bank数据库,分别从美国、欧洲和非洲各选取了五家主流媒体进行取样.在美国众多媒体之中,我们选择了素有“三大报”之称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以及《时代》周刊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这五家主流媒体覆盖了美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三个领域,不仅在美国本土拥有广泛的受众,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它们对于中国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美国乃至世界的对华舆论走向.在欧洲,我们选择了英国和德国的五家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英国广播公司(BBC)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有着很高的全球影响力;英国三大报之一的《卫报》和德国代表性报纸《世界报》在欧洲知识界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著名的国际性财经报纸《金融时报》虽在2015年被日本收购,但仍在欧洲拥有广泛的受众;《明镜》周刊作为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非洲媒体产业发展落后,加之非洲幅员辽阔、语言众多,所以缺少覆盖全非的主流媒体.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择了News Bank数据库中2017年涉华报道数量最多的五个非洲国家进行取样,即: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埃及和乌干达.这五个国家涵盖了北非、西非、东非和非洲南部,从地理位置上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经济水平普遍位居非洲国家前列.综合上述考虑,我们分别选取了这五个国家涉华报道数量多且影响力大的五家主流媒体《市民报》《民族日报》《太阳报》《今日埃及》和《新愿景报》.由于在取样中发现南非《市民报》对“一带一路”峰会并无相关报道,因而我们按照涉华报道数量的顺序又挑选了南非《星报》作为对南非媒体的补充研究对象.

从时间上,我们从“一带一路”峰会的前后十天,即2017年5月9日至5月18日,和“十九大”前后十五天,即2017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进行取样,选择这两个报道最为集中的时段内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在内容上,我们以“Belt and Road”“One Belt One Road”“Silk Road”为关键词在Google上进行搜索和筛选,对“一带一路”峰会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而在研究十九大的报道时,我们以“China”“Xi Jinping”“Party congress”为关键词在Google上进行搜索和筛选.我们从关注度、消息来源、态度、负面报道涉及领域进行量化研究,继而以框架分析为理论框架,对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

二、“一带一路”峰会的舆情分析

(一)关注度分析

在2017年5月9日至5月18日十天之内,美国、欧洲和非洲十五家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峰会及“一带一路”倡议共发表了52篇报道,其中美国媒体15篇,欧洲媒体20篇,非洲媒体17篇.从关注度的维度,欧洲媒体关注度最高,非洲次之,美国最低.

在美欧非三个地区的主流媒体中,政府官员均是其消息的重要来源,除此以外,美国和欧洲媒体更重视对专家学者观点的引用,而非洲媒体则更倾向于直接援引“一带一路”峰会的发言和文件,个人和企业的引用在三个地区的媒体中均较少出现.

(三)态度分析

经过对美欧非十五家媒体的分析,我们设定了“消极”“中立”“中立偏消极”和“积极”四种态度.积极报道是指那些对中国表示赞赏和肯定的报道,消极报道是指那些对中国表示批评和否定的报道,中性报道是指那些客观陈述事实或是褒贬皆有的报道,中立偏消极则是否定的篇幅多于肯定,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带有一定负面倾向的报道.其中,美国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峰会时呈一边倒的负面倾向,欧洲媒体虽然也有较多的负面报道,但正面和中立报道的比重占到了50%,而非洲媒体则以正面和中立报道为主,只有少量的偏负面报道.

在所有负面报道的议题中,政治议题的负面报道最多.其次是经济议题.负面报道的框架主要是把“一带一路”放在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上,集中于以下内容:政治上,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地缘政治扩张划等号;经济上,批评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不力;社会方面,批评“一带一路”会给沿线国民生造成不良影响;宣传方面,诟病中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宣传方式.

(五)文本分析

1. 美欧媒体.西方媒体大多将“一带一路”描绘为中国拓展地缘政治版图、改变全球经济秩序的手段,由此塑造出野心勃勃的中国形象;同时集中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难点与困境,大量引用对“一带一路”倡议持否定意见的国家政府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否定“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前景;用词上更精心挑选或明示或暗示的负面词汇,传递其价值取向.首先,这种负面态度从报道的标题就可见一斑.如《华盛顿邮报》2017年5月15日题为“中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计划可能无法实现”的报道.其次,从报道内容来看,不少西方报道都将“一带一路”倡议比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宣称中国正在试图填补特朗普时代美国战略收缩下的“权力真空”.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计划”作为战后美国对西欧的一项大规模援助计划,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质上旨在控制欧洲并遏制苏联,“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谋求势力范围的特征”.因而西方媒体从政治与安全的角度将“一带一路”类比“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暗含着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欧洲媒体中也有少量的正面报道.如《卫报》2017年5月17日发表的题为“西方沉迷软开发的同时,中国在大胆尝试硬建设”一文肯定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规模和理念上的大胆创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经济利益与政治分离开来,不以意识形态为对外开发借贷的指标和目的,而是专注于修路造桥的“硬”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非洲媒体.非洲媒体的报道偏重会议内容和成果的客观陈述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赞许.如南非《星报》2017年5月12日题为“发起新丝绸之路计划,承诺传播发展成果”的报道盛赞这次峰会是中国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具声望的国际盛会,并称“一带一路”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平台.肯尼亚《民族日报》2017年5月15日题为“肯尼亚总统盛赞中国连通世界的愿景”的报道中,参加这次峰会的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称,“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建设非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努力相一致,并称中国是肯尼亚的真朋友.

三、十九大的舆情分析

(一)关注度分析

在2017年10月14日-10月28日期间,美国、欧洲和非洲十五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十九大共发表了164篇报道,其中美国媒体关注度最高(71篇),欧洲媒体关注度次之(60篇),非洲媒体33篇.美欧媒体对十九大会议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反映了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二)消息来源分析

在美欧非三个地区的主流媒体中,国内外专家学者均是其消息的重要来源.非洲媒体将演讲和十九大报告作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除此以外,欧洲和非洲媒体也将其他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

经过对美欧非十五家主流媒体的分析,美国媒体的负面倾向报道(消极+中立偏消极)占总报道数量的四分之三以上(76%),欧洲媒体虽然也有较多的负面报道,但中立报道和中立略带倾向性的报道比重占到了总量的一半以上(52%);在三个地区的媒体中,非洲对十九大的中立和正面报道比例最高,其消极报道或中性偏消极报道有很大比例转自欧洲通讯社(以路透社或法新社为主).

(四)负面报道涉及领域分析

在所有负面报道中,政治议题成为欧洲媒体、美国媒体与非洲媒体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议题,社会议题次之.

(五)文本分析

1. 美欧媒体.美欧媒体对于十九大的报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但是在框架上仍然局限于中国崛起对世界带来的影响、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等美欧媒体一贯的逻辑思维.针对十九大的客观报道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展现与陈述,具体表现为对十九大内容的前期预测与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如《金融时报》2017年10月17日发表的文章“开启了中国时代”,对十九大开幕式及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演讲进行了预测.美欧媒体对十九大的正面报道主要集中于对总书记治国理政能力和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如BBC2017年10月18日发表的题为“Xi Jinping: Time for China to take center stage”的文章肯定了中国在新时代里会站在“世界舞台的”,认为将继续在民众间享有广泛支持.《华盛顿邮报》也在10月27日发表了题为“中国十九大为西方敲响警钟”的报道,文中称中国在近几十年来的崛起与西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2. 非洲媒体.非洲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通讯社或外国媒体,以欧洲主流通讯社和欧洲主流国际媒体为主.符合本次筛选条件的33篇非洲媒体关于十九大的报道中,18篇来自其他国际通讯社.

从图9可知,非洲媒体转载法新社的报道数量最多,达12篇,路透社和新华社居其次,均只有3篇.而在转载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有7篇转自法新社的报道和1篇转自路透社的报道呈现出消极态度.这8篇报道构成了本次样本中非洲媒体对十九大消极报道的全部.以上现象说明了西方主流国际通讯社仍是非洲一些国家的重要新闻来源,体现了西方主流国际通讯社在非洲的影响力.

来自非洲本国媒体的原创型中性涉华报道倾向于大篇幅地陈述新闻事实或援引消息源,观点或评论所占篇幅较少.例如2017年10月21日发表于乌干达《新愿景报》的一篇题为“中国很多高层官员因腐败问题受到惩处”的文章,对我国过去五年的成就进行了报道,文中鲜有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或观点,文章主体部分及数据均引自的开幕式演讲,并在文末加入中国执政的新闻背景介绍.非洲媒体对华积极报道主要集中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军队建设、社会民生等多维度、多议题的报道中.在呈现积极态度的报道中,对中国成就的肯定占比最大.南非《星报》在10月20日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教训”一文中直言“中国的为南非政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外媒对华报道舆情特点及对策

综合分析外媒2017年对“一带一路”峰会和十九大的报道,应该说,中国已经成为美欧非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反应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重要地位,也反应了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欧国家对中国抱有的复杂态度.美欧媒体对华的客观中立报道较往年有所改观,但负面报道比例依然很高.负面报道的视角集中于政治、经济议题.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为例,美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偏重于政治、经济视角,而且很多观点来自于美欧智库的学者.中国学界和智库在这些议题上的分析仍未能占据国际舆论场的核心位置.非洲媒体对华报道整体呈现出正面和积极倾向,有少量负面报道则是来源于美欧通讯社的信息源.外媒对华报道的态度差异背后,反映了媒体所在国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及文化差异.从信息源的角度来看,美欧非媒体所共同倚重的信息源是专家学者,其次是政府官员及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专家学者以其专业研究背景和知识分子的属性使其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基于此,中国未来的媒体外交和对外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加强对政治、经济类议题的议程设置和主动阐述.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舆论场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对中国的美食、熊猫、长城、京剧等中国符号进行了多元化介绍,让西方受众对文化维度的中国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政治维度的中国故事缺乏有效的表达.国家权力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维度构成,中国故事的阐述也必须从这四个维度进行全面阐述,在国际舆论场建构丰满的国家形象.第二,加强中国智库的研究创新能力,加强中国专家学者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设置了公众的议程,那么又是谁设置了媒体议程呢?公共政策舆论场理论认为,正是智库设置了媒体的议程,智库是媒体的重要信息源,是思想和舆论的发源地.中国智库要全面提升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政治、经济类问题,要在国际舆论场上用思想力引导舆论.第三,进一步加强对非洲媒体的公共外交.研究发现,非洲媒体对华报道整体上积极、客观,但也有少量负面报道,主要原因是这些报道的信息源来自美欧媒体.中非媒体应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全面破除西方媒体对非洲媒体的影响力,从而使得非洲媒体成为国际舆论场上对华积极报道的主力军.加强中非媒体合作还有利于扩大双方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更好地传达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综上资料,上文是关于美欧和应对策略和2017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报道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报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日本主流媒体对华报道倾向性和形象呈现以2019-2019年《朝日新闻》中文网站为例
中日关系过去几年持续低迷,据日本内阁府宣传室的调查结果日本绝大多数国民认为中日关系交恶,对中国的亲近感日益减少 ①究其原因,虽说观点众多,但是毋庸置疑,在日本构筑中国形象方面,日本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为何强势领导人在美欧受青睐
美欧可能正进入一个强势领导人密集登场的新时代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除了口无遮拦,咄咄逼人的强势风格是他的突出特征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国会质询时那张愤怒的脸,很容易让人把她与&ldquo.

美欧日打造新的冷战铁幕?
历史似乎正在轮回,美欧日联手,打造“西方零关税集团”,“冷战”的阴影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的上空,一道巨大的“冷战铁幕”正在缓缓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