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期末论文>材料浏览

马克思主义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贵州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要点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贵州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要点,该文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和高校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陈彩利

(贵州民族大学 人文科技学院,贵阳 550025)

摘 要:在我国,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战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一环.作为民族种类众多,宗教类型复杂的民族地区而言,民族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上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职责.以贵州省为例,在考察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就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引导要点做了针对性梳理.

关键词:贵州省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94-02

早在1993年,同志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并指出:“这种适应,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的领导;同时,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基本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1]党的十八大则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并认为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不仅民族种类多,宗教类型也复杂多样.受直接或间接影响,省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比例相对偏高,这对贵州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通过省内考察,认为省内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堪忧,必须探寻出针锋相对的教育引导要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一、贵州省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现状

总体上看,贵州省民族高校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比较重视的,但从细节上看又有不足,主要存在“四多”和“四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传统性教育,少现代性教育

这种传统性教育多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对现有教材开发性不够,内容相对陈旧.综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教材,除贵州民族大学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程(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中国民族史》教程(仅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其余高校则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贵州省内高校通用的《贵州省情》教程.但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些教材并非是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教育的专用教材,它们只在部分章节中涉及了宗教的知识.总体上看,这些知识不仅覆盖面极其狭窄,且内容简单,系统性不强,与现实的对接也严重滞后,已然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二是在教育方式上,办法不多,途径不广.从现状看,各民族高校的宗教观教育通常采用课堂理论灌输形式,少现代性辅助手段的使用.究其原因,除受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影响、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设备及资源不充分等的限制外,还与个别高校的领导层不够重视有直接联系.

(二)多被动性教育,少主动性教育

经考察,贵州省内各民族高校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多为被动性教育,即按部就班的通用教材教育;缺少主观上的主动性教育,即自觉性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大学生的整体宗教信仰状况没有基本的摸排和统计;二是对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三是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缺乏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应该看到,和全国大学生信教的最低比例(3%~4%)相比[3],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其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信教比例还是较高的,已然达到了13.75%[4].如不加强对他们的合理教育与引导,势必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

(三)多原则性教育,少灵活性教育

“原则性有加,灵活性不足”是省内民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的通病.“原则性有加”主要指:一是坚持员不能信教.如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对于积极分子的考察方面,把关比较严格,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坚决拿下.二是坚持宣传“宗教是人民的”,是与落后生产力相联系的社会意识,充分强调宗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负面作用.三是坚持隔绝学生对社会不良宗教信息的摄入.当然,坚持原则本无过错,但若原则性过强就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相对而言,“灵活性教育”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如对于如何恰当处理好宗教信仰和学生入党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看待并运用宗教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受益、如何在宗教教育中解决理想与现实不符的难题,代“堵”为“疏”等等,都需要用前瞻性的思维、灵活性手段加以处理.

(四)多通识性教育,少预防性教育

省内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大多重视通识性教育,而预防性教育相对缺乏.据笔者对个别民族高校教师的随机访谈,这些民族高校多无关于宗教(特别是邪教)可能性危害的预防性教育计划及举措,致使谈及何为“邪教”,许多受调查学生都说不出所以然.可喜的是,随着近几年来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活动的深入推进,一些高校开始重视民族理论课程的教授,意识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扎扎实实做了不少的详细工作,如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5].近年来,全校师生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其中就有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专题教育内容,为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宗教预防性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

二、贵州省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导要点

贵州省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尽管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把握当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引导要点,有的放矢,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教育的时代性

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一样,要把握时代脉搏,体现现代性的要求.

一方面,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利用.针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紧迫形势,省内相关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生本和校本教材的开发,集中优势学科人才编写适合自身使用的合格教材,并融系统、客观、正确的宗教知识与生动、丰富、与时代衔接的案例于其中.

另一方面,要关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采用.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要做到课中与课下两条线的并行不悖:课堂中,任课教师应结合灵活多样的现代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宗教理论知识向学生大脑思想的迁移.课堂外,学校宣传和组织部门、各党支部和班主任还可综合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社团、党课、心理咨询、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宗教观教育.其他手段如学校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是发挥宗教教育优势作用的新型媒体,更应好好加以利用.

(二)把握教育重点,体现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也应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方针,做到教育有重点,施教有针对性.

第一,内容上做到主题明确.要使所有大学生把握宗教(包括非法宗教)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和它的积极、消极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对象上做到针对性强.要侧重教育那些在宗教信仰上摇摆不定和对宗教有极端认识的大学生人群,使他们有所启发,有所省悟.省内各民族高校要一改过去“被动性”教育的路子,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心中有数”、“主动出击”.第三,策略上做到未雨绸缪.除在每届新生入校之日起,有计划有步骤地统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外,辅导员及班主任等平时也应多观察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学生干部等多侧面了解学生的宗教思想及活动动向.同时,学校主管部门则要形成一整套合理有序的教育引导计划,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恰当科学的教育或引导.

(三)把握引导方式,体现教育的灵活性

马克思曾告诉我们:“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6]因此,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活动,就不能无视宗教“精神慰藉”的功能,在宗教观教育中,就应该把“引导与疏通”灵活地结合起来.

其一,要实现显性引导和隐性引导的结合.显性引导主要是指正面的旗帜鲜明的理论性引导.如有关宗教的基本常识、合法宗教与非法宗教及邪教的区别、宗教的积极作用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等等.隐性引导则主要指理论引导外的其他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它主要通过学生的切身实践或感知使自己上升到对于宗教的理性认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隐性引导不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与显性引导相比,其效果更佳.因此高校的宗教观教育应更关注学生的自身领悟和切身体验,在教育中多增加隐性引导的权重.

其二,要实现静态引导和动态引导的结合.静态引导针对普通学生,引导的是面上的、符合一般学生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教育内容,解决的是宗教教育中常态性问题,也可称为常规引导;动态引导则针对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中的少数个例,引导的是点上的,符合这些学生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教育内容,解决的是宗教教育中的非常态性问题,可将之称为非常规引导.这两种引导方式的结合,贵在双管齐下,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其三,要实现引导内容和引导形式的结合.内容是形式的依托,形式为内容服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引导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宗教难题,要找到与之一致,方法恰当、形式各异的引导形式.是显性引导还是隐性教育,是心理辅导、行为纠错还是专题讲座?都应结合实际,慎重选择.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四)把握总体效果,体现教育的预防性

从长远目的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宗教观,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对于宗教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防止非法宗教及邪教对其自身的不良侵害.因此,省内民族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教育的总体效果,以预防性教育为目的,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宗教抗腐蚀能力.

首先,教育内容中要有正确的预防性知识.如在进行合法宗教及其积极作用的宣传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并有效避免其消极作用的危害;同时,在对待非法宗教及邪教上,要教会学生如何甄别非法宗教(特别是邪教与合法宗教的区别),如何避免使自己或他人误入歧途,如何学会保护自己、家人甚至他人.

其次,教育方法中要有科学的预防方式.如课堂教学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国内外非法宗教团体及其个人所制造的社会恶性事件极其恶劣后果;课外则可运用社团活动开展以实地考察、专题讨论、互动交流等为形式的参与式活动,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影响信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宗教观.而校园网站和手机微博和微信也可以有效加以利用,以提高预防的效果.再次,教育手段上要做到变堵为疏.特别是针对那些有宗教信仰,但同时思想和行为问题严重的大学生,要通过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同学或党员的帮助等解决他们身上的突出问题.在深入其内心领域与他们交流时,应特别注意其隐私的保护,多以朋友的身份、口吻和姿态与他们平等对话,以赢得他们的信任.而要尽量避免以领导、长辈等身份用训斥、责怪甚至是鄙视的态度与他们为敌,那将收到相反的效果.

最后,教育目标上要做到常抓不懈.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因其对象的复杂性,学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所以在进行有效预防时,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将加大,而在时间的耗费上也会周期更长.大学生大学阶段四年的漫长时光,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性时期.在对其进行正规大学教育的同时,合理地界入关于正确宗教观的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省内各民族高校唯有不间断地紧抓日常的宗教观教育活动,才有可能使大学生最终确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能有效预防突发性社会事件对他们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EB/OL].[2015-12-16].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

65708/66067/66082/4468725.html.tt

[2]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新华网[2015-12-16].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p://cpc.people.

[3]贾廷秀,周从标.地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70.

[4]张红,王云刚.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1):169.

[5]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民宗委推动省内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与实践创新[EB/OL].[2015-12-16]http://www.seac.gov.cn/art/2014/11/20/art_36_219613.html.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和高校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意识形态领域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个着力点
要坚定政治信念,是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自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出现了的问题 找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的着力点是我们目.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04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接受理论,从宏观接受过程、微观接受过程以及关于接受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缺乏认同由于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上升,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为大学生们准备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一些大学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