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期末论文>材料浏览

琵琶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主旨演变的原因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琵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主旨演变的原因,本文是琵琶有关论文范文集和《琵琶记》和《赵贞女》和主旨类论文范文集.

琵琶论文参考文献:

琵琶论文参考文献 女报杂志

【摘 要】《琵琶记》对《赵贞女》翻案式改写,使蔡伯喈形象由“不忠不孝”变为“全忠全孝”.元末动荡纷扰的社会环境、宋元文人心态的落差,以及高明主观意图的涉入,共同促成了《琵琶记》主旨的演变.

【关键词】《赵贞女》;《琵琶记》;社会动荡;文人心态;主观意图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09-02

改写自宋代戏文《赵贞女与蔡二郎》的《琵琶记》,将蔡伯喈重塑为忠孝的典范.学界对这一翻案式的改写,自古以来褒贬不一.明清时期基于对*秩序规范的需要,《琵琶记》的劝世功能普遍受到称赏.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革命文艺观与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琵琶记》又因明显的“教忠教孝”被认定为宣传封建礼教而被否定.笔者认为,《琵琶记》主旨的演变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的不同、文人地位的变化必然造成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元代中期儒家思想逐渐恢复为社会思想主流,文人迫切呼唤失衡已久的*纲常来重建社会秩序,《琵琶记》基于这一社会主流意识应运而生,这是高明作为一个儒家思想倡导者的呼喊,也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文人的心声.

一、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文人地位之悬殊

唐宋时期,文人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唐朝因其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放自由的政治环境、儒释道并重的文化氛围,为文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抒情言论空间.到了宋代,皇权高度集中,二元对立的政治结构使文官得到重用,甚至身居要职,文人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一方面儒家的入世精神在宋代文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士的责任在于忠君事国,同时伴随着权利的使用,形成了特有的“官文合一”现象.另一方面,宋代恩荫制度之滥觞,也为文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捷径,仕途是否畅达成为文人命运的关键.

然而历来推行的儒家文化,随着蒙古入主中原发生了改变.剽悍朴野的游牧文化以绝对蛮横的姿态代替了农耕文化,蒙元政权的建立造成了封建历史上宗法制度的断裂.异族的矛盾表现在政治上,即将人的地位由低到高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档次.元代前期,科举制度被终止,高级官僚的录用要看其与元廷关系的远近,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的方式.而处在宋元之交的文人,经受战争带来的动荡、朝代的更替,原本靠科举入仕的希望随之化为泡影,从而沦落市井,以填词卖唱、为青楼歌妓创作剧本维持生计.剧作往往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和文人间的自怜之情,坊间流传的“九儒十丐”之说,虽无可靠依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了元代时期文人由于地位下降而产生的寥落之感.

二、心态错位后的人格扭曲与自我的迷失

不可否认,广开言路的宽松政治环境,以儒术经义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兴盛和学术繁荣,为文人士大夫运用话语权力发挥社会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面对国家动荡的局势,产生了高度的责任感,从而自觉担负起民众苦难和社会局势的代言人.高扬的道德人格意识、“重文轻武”政策推行,使他们把先秦儒家圣人当成师法的典范,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人格修养,以科举入仕为目标,以成圣成贤为旨归.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理所当然带来了功名利禄的占有,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很容易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

社会经济地位使男方占据着情感主动权,在婚与仕的问题上,文人们也似乎对始乱终弃这一行为的宽容达成了默契.对待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抒发一见钟情的爱慕之感、求而不得的婉转哀叹、始乱终弃的无可奈何等,也仅是作为一段风流韵事.爱情常常与婚姻仕宦发生矛盾,但“婚姻”与“爱情”并不发生重合,相反却与仕宦发生联系,在个人情爱与理想抱负之间,文人更倾向于后者.

地位的优越、仕途的畅达,伴随而来的便是文人内部的腐化,贪污受贿、始乱终弃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诸如《莺莺传》中的张生,《霍小玉传》中的李益,《王魁负桂英》中的王魁,《张协状元》中的张协,就很容易成为社会道德口诛笔伐的对象,人们不惜用悲剧、魂魄、天谴来摧挫负心书生,与其说是对发迹书生的指责,倒不如看成是借骂书生之口来宣泄百姓对官僚阶级的憎恨.同理,《赵贞女》中蔡伯喈的形象亦是如此.

到了元代,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讲,最痛苦的不是蒙元入侵致使山河破碎,而是传统宗法制度断裂所造成人格与理想的扭曲失衡.元朝将其统治下的百姓进行了人种的划分,以此来制约汉人、南人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儒家思想在蒙元统治下变得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国整个思想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陷落下去.加之科举制度不再实行,入仕之理想抱负难以实现,而那些本身就毫无依附能力的文人便被整个架空,原以儒家理想作为追求目标的知识分子便由此产生了盲目、颠簸流离之感,自身的价值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于是,“忠君守节”与“顺乎天命”等问题在文人身上被尖锐表现出来.与之相应的便是社会地位的一落千丈,久而久之形成了狂放佻达的性格和玩世不恭的心态,甚至对自身命运的坎坷产生了自怜之情,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美满婚姻的追求.

现实造成生存环境的困窘反映在文学作品里,书生多成了被同情的对象,更多倾向于在女性身上找到存在价值,通过女性对书生的肯定,对爱情的忠贞来侧面凸显书生的社会功用.虽然写其生活潦倒,婚恋不幸,但这些也多是暂时的,最终仍以功成名就、婚姻美满作为结局.例如《救风尘》中虽不是赵盼儿与安秀才之间的恋爱故事,却描写了一位具有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为救同伴挺身而出,与恶棍周舍斗智斗勇的恋爱风尘戏.还有《望江亭》中泼辣的谭记儿和软弱的白士中;《谢天香》中谢天香和柳永,等等.这些书生无一不是处于落魄无能的境地.文学作品理所当然承载了落魄文人的白日梦,成为了一种借前代浪子的得意之事,抚慰自己的乌托邦.

基于上述观点,高明出于对书生同情的心理,在对传统剧目的改编上也将负心归于一个合理恰当的解释.宋代戏文《赵贞女》发展到元末的《琵琶记》,蔡伯喈由原先的贪图富贵变为不恋权贵,由抛妻弃亲变为不忘糟糠之妻、孝顺父母的志诚种子.原来具有必然性的悲剧冲突,变成了因误会而导致的误解性冲突;对于*教化的歌颂代替了原有暴露性的揭示,既隐含了对负心行为的否定,又弘扬了*道德,且有了一个中国人一向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式的结局.

三、作者主观意图的涉入

作家的作品就是其内心情感的表露,分析高明《琵琶记》主旨变化的原因,除了的历史政治因素和文人普遍心态的变化外,作为创作主体的高明,对其性格、思想的研究亦是分析形成《琵琶记》这一主旨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值得说明的是,蒙元入主中原虽破坏了农业经济,使得儒家文化断裂,但元朝中后期,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亦不可否定.忽必烈执政时期,蒙古人逐渐认识到汉文化的优势,倡导学习汉族文化,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大兴水利,放弃了游牧政制,向汉族政体靠拢.在实施高压政策的同时,为了减缓民族矛盾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抚慰性措施,使得宋遗民的武装反抗逐渐平息.与此同时,蒙元统治者对于儒学的尊重和提倡,征招汉人参与政治,有利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建.进入元代中后期,人们反抗情绪基本消失,并在承认现实不可改变的同时,在现有体制中积极寻找出路.高明便是怀有积极入世态度的人之一.

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高明,年轻时便心怀壮志,积极投身元廷,并凭借自身的才华得到了元朝的肯定.儒家忠君事国的思想,使高明痛恨危及蒙元统治的农民战争和各地叛乱,只希望在效力元廷的前提下建功立业,面对朱元璋的征召,亦不为所动.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里对其记载道:“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1]

元朝中后期,儒家*思想渐渐复归,而出身书香世家的高明不仅亲身实践儒家思想,而且不遗余力予以推广.在《华孝子故址记》《孝义井记》中多次肯定和宣扬孝道、*纲常.他认为,“孝子奉父一言,七十年余,未尝斯须忘,以至没身不替.当时奉爵位者,其奉君命、恪官守,亦成若华孝子.”[2]这就与孔子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反对农民战争、犯上作乱,希望人人都能恪守本分、保持节操,就能达到社会的稳定.从这些表现都可以看出,高明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对其影响之深远.

元代中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琵琶记》的问世仿佛给当时文人打了一剂强心针.蔡伯喈形象的改变一方面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于书生形象的同情,更多的是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儒家积极入世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通过蔡伯喈父亲和蔡伯喈被间接反映出来,文人在政治中的地位被有意识地拔高了.作者希望通过对蔡伯喈形象的改造,重新唤起文人们对于社会失落已久的责任感,希望通过这么一个儒家忠孝的典范来规范文人的行为,改善社会风气.蔡伯喈因为遵从父亲的话而去参加考试,又因为一片孝心想要辞官归家.面对忠孝间的矛盾,蔡伯喈选择了忠于朝廷,不得不说是蔡伯喈的选择亦是高明的理想旨归.得到朝廷应允回家守孝,又是他孝心的体现,“三不从”的设置有力反击了蔡伯喈的“不忠不孝”,进而成为“全忠全孝”的典型.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高明在遵从社会*既定规范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局限,隐隐带出了中国*的悲剧.

四、结语

《琵琶记》产生于元末,在戏曲舞台上,宛若璀璨明珠,被冠以“南戏之祖”的名号,明成祖朱元璋亦曾称赞“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虽然自古对其主题变化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琵琶记》确实在当时观照了大部分文人学士,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明.游宝积寺[A].高则诚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8-257.

[2]高明.华孝子故址记[A].高则诚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该文点评,这是关于对写作《琵琶记》和《赵贞女》和主旨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琵琶本科毕业论文琵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从《赵贞女》《王魁》看宋元南戏中的负心书生
【摘 要】本文拟从“戏文之首”的赵贞女王魁两部南戏作品中所塑造的“负心书生”典型形象,进一步探讨宋元时期南戏中多描写“负心书生”.

由牛太师的人物形象分析《琵琶记》的悲剧源头
作者简介李韵羽(1993 5),女,汉,山西省忻州市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6701一、牛丞相的人物形象.

梦回故里,桃花漫天试析舞剧《孟姜女》的真
【摘 要】孟姜女的故事一直以来普遍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其故事雏形上溯到左传中的一个故事 当今,陕西师范大学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