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生成类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成:生态德育的哲学维度类论文例文

主题:生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成:生态德育的哲学维度,本文是生成类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和人与自然和哲学维度和生态德育有关论文例文.

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人和自然论文德育论文范文人和自然杂志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们日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德育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德育观,通过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其深层的哲学意蕴就是要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逆向生成的现实中,长久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的生态视角得到揭示和探究,进一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双向生成问题,实现人与自然最终的“和解”及“和谐相处”.

关键词:关系;人与自然;生态德育;哲学维度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0-0084-04

在当今世界经济繁荣表象下潜藏的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球范围的有效合作,更需要教育.生态德育可以使人们了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推动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与自然的现存关系重新审视和认识,并在进一步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相互关系逆向生成的现状中,关注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生态维度.

一、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逆生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自然界的严酷挑战,自然以其先在性成为外在于人的一种异己的力量,人要生存下去则不可避免地要与大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1]早期的人类在洪水、烈火的威胁中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之道,自然界有着统摄一切的力量,承载人类的自然母体却让人类望而生畏,由此而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无限崇拜,人类同时也把征服自然作为最高的理想,这是人类在追求自我发展中的自然倾向,这种思想以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为典型代表.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渐渐地与自然界有意无意地形成相互对立的关系,并在行动中随心所欲地开发和征服自然界,这其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相互排斥之关系裂痕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生产实践能力也逐渐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对大自然的了解与改造能力迅速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与科技发展,让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质的转变.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到20纪中叶,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一武器改造自然并控制自然,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空前的财富.在此条件下,人类自觉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已经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也把自然界当作自己征服和索取的对象.相应地,一种认为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人类而设立的,人作为万物的主宰对自然拥有无上权力、可以自由支配自然界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随之产生.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是人对自然界改造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总结,是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自觉维护和对自身价值与力量的肯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人类展现出其巨大的创造能力,改变了人被自然奴役的状态,实现了人定胜天的理想.而西方的主客二分的认识图式则把人类中心主义推向了极端.本来二元论作为对原始的有机自然观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精神宇宙观念的反动,对于促进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二元论却在无意中割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留下了环境危机的祸根.“正是因为我们觉得与物质世界没有什么联系,我们才轻视我们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而且,由于这种联系似乎是抽象的,我们才总不肯明白对于我们的生存极关紧要的环境遭到摧毁意味着什么.”[2]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论相结合,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界无限的索取,最后演变成了掠夺式的开发,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和攫取,生态平衡因此受到严重破坏,突破了自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二、解蔽:人与自然关系的祛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财富相对丰盛的社会,尽管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饥饿现象,但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角度而言,人类社会逐渐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型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型社会.马克思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上论证了二者的同一性,他指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3]9在马克思的时代,人类的需求更多的是作为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即对物的使用价值的追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人们的需要已经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更强调对物的象征性追求,以至于需要更多的成为一种超过对物的使用价值追求的炫耀性追求.而这种需要的变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描述了这一现象:“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作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4]在这里,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被编码成一串串满足人们炫耀心理的符号.

在二重化需要体系中,需要象征着区别与差异.这种区别与差异通过符号意义来体现,而作为满足需要的物的功能性被遮蔽或丧失,物被抽象成了一种没有所指的能指符号.在追求符号的消费中,人类被这种符号体系驯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异,受到扭曲.苏特杰·哈利从三个阶段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前工业传统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乡村、农业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种族文化规范;二是工业社会阶段,新的生产关系冲击着旧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主导性的文化规范;三是消费社会阶段,市场、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受流行文化主宰.[5]当社会发展到以消费为主导的阶段,物的象征意义被予以估价,由于其本身并没有价值,所以估价的基础就更多地依赖于心理或文化层面.这种估价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物被抽象成符号,其次把某种意义赋予符号,最后完成对符号的估价,整个过程就是符号附魅的过程.

物的有用性以其不能通约性而被符号化,并取得某种意义而走向另一种形式的拜物教.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使用价值简单地说就是物的有用性,这是商品赖以存在的根本属性,“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3]114使用价值表征着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是自然物以其某种自然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商品就它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 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3]137-138然而,物的使用价值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使得物在交换之中具有了一种意义性,这种意义作为象征而存在于物之中.这种依存于使用价值的意义性被夸大并通过符号走上了神坛,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拜物教.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表现,使物对人而言丧失了满足需要的自然性,更为严重的是使人的需要丧失了真实性.而要打破这种拜物教就要对符号进行除魅,剥离掉使用价值的“神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原到本真的面目.三、复归:人与自然关系的双向生成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亿万年演化的结果,地球这颗行星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各种适应人生存的条件,这是人类赖以存在的极其重要的物质条件.因为自然界先在于人,所以其亦可以被称为人的母体,并且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和现实条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空间.

自然界就其孕育人类而言,具有先在的适人性,这是在整个宇宙复杂系统本身盲目的自组织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在时间演历中没有一条预成的发展道路,但这种演化发展又是具有一维的不可逆性特征的运动.所以,自然界的适人性是一个自然历史的生成过程.事实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在其特定的规律下千变万化、千奇百怪:有的境况下,其发展有利于人类生存,于是,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空间会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反之,在有些境况下,其变化会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此时,人类的生存条件会很大程度地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会很大程度地压缩.

自然的适人性乃人类适应自然界的最基本条件.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人类最初与大自然处于最大程度的协调相处的良好竟态.起初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与自然界一道共同发展起来的.然而,对于人来讲,就“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6]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得自然适应人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人们要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自觉而主动地改造自然,而不可坐等并消极地去适应自然.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和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改造自然界.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是自然界养育着人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基本;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界,并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自然条件以满足需要.人类是唯一能够自觉地改造自然界,并能能动地适应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只能通过片面的、特定化的适应来实现对它所属的自然界的依赖,因此动物只能使自己成为它所属的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则能通过本质上是全面的、普遍的掌握来实现对‘整个自然界’的依赖,因而能够把‘整个自然界’纳入自己生活和活动的领域,并形成一个属人世界.”[7]人使其意志进入外在世界时,自然事物才表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是人类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人化了.

人通过生产劳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培养着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适应能力.“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8]当人类在费尽心思地改变大自然之时,也在同时改变着自身,在让自然更适应人的时候,也在让自己更适应自然界.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劳动才实现的,因为从人类的演化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由猿变人、变脑以及使用语言和创造并使用工具等等,这一切进步都是通过人类自身的劳动带来的.这足以说明,在人类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劳动也同时改变着我们自身,但劳动本身也变得更加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倡导保护自然、节制的呼吁.中国古代先贤的论述中就不乏这些思想,孔子反对竭泽而渔,主张“不时不食”;荀子更是明确地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而西方则长期高扬人的理性旗帜,把对自然的征服看成是最高的荣耀,但在看到了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给自然造成的恶果之后,如梦方醒,大声疾呼保护生态,其主张也更加激进.主张要善待自然,并把共同体的范围进行扩展,衍生至整个自然界,并要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甚至有人主张人与动物完全平等,要求返回到原初的人与动物以食物链关系而存在的“自然”,这实质上取消了人的主体性,但“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9]也只有人才能够提出自然保护的主张,取消了人的主体性,自然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是指向人的,是为了人更好地发展,是肯定和提升人的生命的价值而不是相反,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任务也落在了人身上.这就要求人一方面加强对自然的认识,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进行活动,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利用自然规律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自觉地对人类的加以限制,否定那种不顾后果而无限索取的生存态度,抛弃片面追求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的意识,把对自然的索取控制在自然再生能力之下,保持自然生态的良性动态平衡.这需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而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要充分认识并肯定自然界的重要地位,要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还要在生产实践中,自觉地服从自然、顺应自然,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受动性的统一,是谋求一种超越原生态系统平衡的人工生态的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应该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无论是自然奴役人还是人奴役自然的时代都应该被超越,代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和解”.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81-82.[2][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陈嘉映,译.编译出版社,1997∶11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6.[5]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M].马姗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7-21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7]夏甄陶.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J].人文杂志,1995,(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责任编辑:闫生金】

归纳总结,这是一篇适合人与自然和哲学维度和生态德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生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生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开展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王国江(保定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071000)摘要本文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含义、评价方式以及相关标准进行阐述,并对有关学科的长远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摘要在充分了解生态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对我国近些年生态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生态林建设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利支持 关键词生态林;建设模式;措.

童话中的真实:《奇幻森林》人和自然主题
奇幻森林是一部由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真人动画片,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取得了双丰收 它不仅是一则童话,更是一则真实反映现代生态问题的寓言,它用自己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向观影者描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令人惊叹的.

马克思的人和自然关系与其当代
【摘 要】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是及其重要的,人不能脱离自然界生存与发展,更不能孤立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需要在自然界中生活,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同时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人类的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