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训练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模式特征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训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模式特征,本文是关于训练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拳击和级别和奥运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数学小论文三年级大学生小论文范文期刊级别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计划项目(2011A038);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项目(Q20123304);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团队项目.

]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模式特征解析

余银,高平,鲍善军,王志强,王海明,许志娟,郜卫峰,洪晓彬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摘 要:主要采用现场观察法、跟踪测试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国家拳击队小级别里约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周训练负荷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赛前强化性训练周的“循环链”结构由4个单元构成;课程类型包括常规训练课、强度训练课、模拟比赛课和调整训练课四种类型;强化性训练周负荷强化的重点是提高训练强度,而总训练量保持不变;同时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对抗能力训练以及强度训练后的及时调整与恢复;强化性训练周的内容重点在于专项技术和对抗训练,专项技术训练目的是为加强基本技术,加强连续进攻、高强度运动能力以及出拳力度,专项对抗训练目的则是突出实战比赛能力、反击能力、连续拼打能力;周训练强度变化呈现“三波峰”模式;整体训练思想强调:紧盯规则趋势,强化制胜因素;突出训练强度,合理控制训练量;强化快速意识和能力;大力提高实战能力;体能训练技能化;注重运动员能力的扬长补短.

关键词: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赛前训练;训练模式;负荷特征;

The Train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oxing Teem Light level Events pre-competition of Olympic Games

YU Yin, GAO Ping, BAO Shanjun, WANG Zhi, WANG Haiming, XU Zhijuan,GAO Weifeng, HONG Xiaobing

Hubei Sports and Health Research Center, Wuhan Inst. of P. E. Wuhan Hubei 430079

Hubei Sports and Health Research Center, Wuhan Inst. of P. 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 method, tracking testing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literature method,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train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oxing Teem light weight events in intensified training weeks before Olympic Games. And found that the unit structure of pre competition intensive training weeks consists of 4 units; The arrangement of 4 kind of training courses, which are the regular training, the intensive training,stimulate-game training and the adjustment training, not only embodied the int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nsive training weeks", but also emphasized the adaptability and physiological limit of the athletes; The main content of training was focused on the special technology and confrontation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special technical training wa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technolog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offensive, continuous attacking and the strength of punch; The purpose of special confrontation training was to highlight the abilities of actual competition, cross and fighting continuously; The intensity change of training presented the "three peaks" mode; The training thought emphasized that glued to the rules trend, strengthen the winning factors; highlight the training intensity, reasonable control the training amount reasonab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rapid; greatly improve the combat capability; High emphasized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echnology;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 and remedy the weakness.

Keywords: Chinese Boxing Team; men´s light level;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training mode; training load.

1.前言

近十余年来,男子小级别项目一直是中国拳击队奥运备战的重点与优势所在,分别取得雅典奥运会48kg级铜牌、北京奥运会48kg级金牌和伦敦奥运49kg级金牌.北京和伦敦奥运金牌的获得,不仅为中国拳击项目实现了奥运金牌的历史突破,展示了中国拳击项目发展的高度,也体现了了我国男子拳击项目以小级别为重点突破的战略布局与发展思路所取得的成功.正如前中国拳击队主教练张传良所言:“中国拳击项目的进步得益于对项目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训练理念的探索突破,对训练方法模式的探索改进创新”[1].

重大比赛赛前备战中,关于训练内容的设计、训练负荷的控制、训练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将直接关系着运动员赛前竞技能力的不断提升及赛中最佳竞技状态的表现[2].我国男子拳击项目小级别一直是奥运备战的重点,拥有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两届奥运金牌的胜利经验.虽然里约奥运会由于运动员比赛经验、裁判判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男子拳击项目小级别未实现奥运争金的任务,但作为一支拥有奥运夺冠经验的国家级队伍,其训练模式、训练特点等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讨与学习.本文通过对国家拳击队小级别项目里约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的训练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中国拳击队里约奥运会备战更加的科学合理性,对总结我国拳击项目重大比赛的赛前备战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提升我国拳击项目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国拳击队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小级别资格运动员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周的训练模式特征.训练跟踪对象为中国拳击队小级别组队员,其中里约奥运会小级别资格全体队员3名、陪练6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数据库(http://epub.cnki.net/kns/default.htm)、中国拳击协会网站(http://boxing.sport.org.cn/)以及国际拳击联合会网站(http://www.aiba.org/)收集相关研究论文、专业资料,为论文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2.2.2现场观察法:

现场全程跟踪里约奥运会小级别资格奥运赛前的强化性训练,掌握主教练的训练计划、组织方式、训练要求等,并对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完成情况等进行详细统计,为本文研究提供客观信息与数据支撑.

2.2.3专家访谈法:

针对拳击项目训练特征、赛前训练模式等相关问题,与国家队教练、运动员及科研人员进行了专门访谈及交流,以加深对赛前强化性训练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2.4数理统计法:

详细记录训练课内容、负荷等各项数据,并用数据处理专用软件(EXCEL 2007)对训练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制图、分析等,以客观数据反映训练具体特征.

3.结果与分析

3.1强化性训练周“链式”结构特征分析

运动训练学理论将周训练中的若干次连续的训练课和后接的休息或调整课称为一个“循环链”,实践中常用的周训练“链式”结构有“(3+1)三循环结构”、“(4+1)+2二循环结构”、“(5+1)二循环结构”、(4+1+1)二循环结构等[2].国家拳击队小级别组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周的“链式结构”不同于以上几种常规类型:每周训练包含四个“循环链”,第一个循环链为2次训练和1次休息、第二与三个循环链为3次训练和1次休息、第四个循环链为1次训练和2次休息(见图1).

从人体机能学角度来看,这种周训练的“链式”结构模式考虑到了负荷刺激下人体机能的变化需求:第一板块训练课次密度相对不高(两次课),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机体产生较好的适应,为该周中、后阶段的训练做准备;第二、第三板块的训练密度加大(三次课),增加负荷刺激的积累,强化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第四板块的训练课次密度最小(一次课),一方面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承受最后一次课的高强度实战比赛负荷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实现该周机体疲劳的良好恢复.

从课程性质搭配来分析,十分注意负荷刺激与疲劳消除的协调统一:每次高强度训练课前都有较好的适应与准备,高强度训练课后都给予调整或休息.第二、三单元的高强度课都安排在第二次课,在此之前安排一次常规训练课,为上强度做一定准备.第四单元仅安排一次实战比赛(有裁判打分),训练强度接近于正式比赛,但有之前几次课的积累与适应,运动员能够较好的完成;实战比赛后休息一整天,有利于全周身体疲劳的解除和实现超量恢复.

另外,基本每天的下午保持训练(周日除外),也充分体现了从实战出发的原则——拳击比赛(特别是半决赛、决赛)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比赛一般都是上午称体重、下午打比赛,因此每天下午保持训练,能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比赛时间适应.

3.2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周课程类型及结构特征分析

3.2.1课程类型特征

综合国家男子拳击队小级别项目每次课的内容、强度、量度等情况,可以将其训练课程性质划分为四类:常规训练课、强度训练课、模拟比赛课和调整训练课(见表2).常规训练课主要以中等强度基本技术、战术、意识等为主要目的的训练;课程总时间不超过90分钟;课程训练内容以各种徒手拳法、手靶拳法、沙袋拳法、脚步技术、攻防意识、基础有氧耐力训练为主,但每节课的训练计划内容控制在3-4项;每次课净训练时间基本在55-70分钟(含准备活动时间),课训练密度约在60-80%范围内;运动员训练时的即刻心率基本在140-170次/分钟.

强度训练课主要以高强度的对抗能力、实战能力、运动素质等为目的的训练;课程总时间也不超过90分钟;训练内容主要为高强度击拳(高频率、大力量击打沙袋、手靶等)、高强度对攻、实战对抗、模拟比赛、无氧耐力、爆发力等的训练,但每节课的训练计划内容不超过2项;每次课净训练时间基本在30-50分钟以内(含准备活动时间),课训练密度低于40%;运动员训练时的最大心率高于180次/分钟.

模拟比赛课以提高实战比赛能力为目的;课程内容仅安排一场实战比赛;运动员按照比赛方式进行三局比赛(每局3分钟,间歇1分钟);安排一名国际级裁判现场执裁、判定胜负;此课程运动强度、心理强度均较高,接近比赛强度;最大心率可达190次/分钟以上.

调整训练课主要以积极性休息、恢复体力、缓解压力等为主;训练课时间安排在60-90分钟不等;训练内容主要为慢跑、球类活动、拉伸等为主;课程训练强度不高,运动时最大心率一般不超过120次/分钟;训练间歇时间不多,甚至没有间歇;练习密度高于80%.

3.2.2强化性训练周课程结构特点

与强化性训练周之前的训练相比较,可以看出强化性训练周的课程结构表现出以下特征:训练总课次保持不变,每周9次课;模拟比赛由之前的两周1次增加至一周1次;强度训练课由每周2-3次增加至3-4次;常规训练课由4-6次减少为1-3次;调整训练课由1-2次增加至2-3次.

由此可以看出:(1)强化性训练周重点是提高训练强度,而总训练量并没有太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明显提高了模拟比赛课和强度训练课的比例和密度,而总训练总课次、总时间并未增加;(2)强化性训练周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对抗能力训练,表现为模拟比赛和对抗性、高强度课程占强化训练的主要比例;(3)注意强度训练后的及时调整、恢复,主要表现为调整训练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程度增加,每次高强度的训练后都安排一次调整训练课或休息.总体而言,强化性训练周的课程结构安排既有强度的冲击,又利用调整课和休息保证了身体的恢复;既体现了“强化性训练周”的强度特征,又注意到了是运动员机体适应性和生理极限.

图2 强化性训练周课程类型与前期对比

3.3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内容结构特征分析

对每次课的训练内容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小级别项目里约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项技术训练、专项对抗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具体又包括17项内容.专项技术训练内容为8项,从训练内容性质来看,技术训练主要围绕三个目的进行:一是利用“空击技术”、“自由沙袋”、“躲闪防守”、“步法移动”的常规性练习加强进攻、防守、移动的基本技术动作的训练;二是通过“强度手靶”、“强度沙袋”加强连续进攻能力、保持高强度负荷能力的训练;三是通过“重拳沙袋”、“抗阻击拳”加强出拳的力度训练.从各项技术训练累计课次来看,训练相对较多的是“空击技术”、“强度手靶”和“重拳沙袋”,这些内容训练均超过2次课,特别是“空击技术”训练高达8次课(净训练时间达43分钟),这更凸显出小级别项目赛前强化性训练极为突出基本进攻技术的巩固训练,以及进攻强度、击打力度的强化训练.

专项对抗训练主要包括“实战对抗”、“反击意识”、“反击对抗”、“强度对攻”和“行进攻防”5项内容.其中,实战对抗(包括实战比赛)的训练课次最多(7次),反击意识和反击对抗能力的训练合计也达到6次课,强度对攻训练为2次课,而行进攻防的常规性训练仅1次课.可见强化性训练周由于距离比赛时间较近,因此非常突出运动员实战比赛能力训练,并且非常突出邹市明反击型战术打法、反击能力在实战对抗训练中的培养,同时加强短时间、高强度的连续拼打能力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了20米冲刺、推实心球、快速力量和5级蛙跳4项内容.从训练内容的性质来看均为持续时间短、强度高的剧烈运动方式,训练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动作速度能力,提高神经的快速动员能力.但各项内容的训练课次仅为1次,累计训练时间也不高,反映了体能训练并不是强化性训练周的重点内容.

从三者的累计净训练时间可以看出,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对抗训练的净训练时间分别达152.5分钟(47.58%)和157.5(49.14%)分钟,而专项体能训练训练仅为10.5分钟(3.28%),可见强化性训练周的内容重点在于专项技术和对抗训练.此外,从两周的对比来看,专项对抗训练时间铭明显增加(36.5分钟),而专项技术训练的时间则略为下降(10.5分钟),专项体能训练的时间则变化不大,可见强化性训练周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明显增大对抗能力的训练比重,目的是通过对抗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实战能力、身体对抗能力等.

图4 专项训练各项内容时间对比

3.4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分析

运动训练是通过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两大方面来控制训练负荷.本文对强化周第1-2周各九次课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统计,以分析强化性训练周的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净专项训练时间进行统计,以反映每次课的训练量.结合教练员的意见,对每次课的训练强度进行定级(总共10级,级别越高,强度越大),以反映训练强度.再将两者综合绘图,得到周训练负荷安排图示(见图5).

注:第一周的第2、5次课主要为慢跑、集体游戏性的调整放松练习.

从两周的净训练时间对比来看(见图5),第一周的净训练时间为388.5分钟(含准备活动),第二周净训练时间约335分钟(含准备活动);但从专项化净训练时间来看(见表3),第二周的专项化净训练时间(172min)比第一周(148.5min)增加23.5min,可见随着强化性训练深入,净训练时间得到增加.此外,每次课的专项化净训练时间均控制在10-40分钟以内(不包括准备活动、间歇、调整等时间).

从各周每次课的训练强度的起伏变化来看,每周的第四、七和九次课的强度级别均达到9级以上,使强度安排表现出“三波峰”的波动模式.这种安排一方面反映了强化性训练周通过多次高强度训练课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强度课与中低强度课交替搭配,既有高强度的负荷刺激,也及时给予身体调整和缓冲,以防止出现过度训练和严重的身体疲劳.

3.5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整体训练思想分析

通过对训练的总结分析以及与教练员访谈交流,可以将中国拳击队男子小级别里约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的整体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5.1紧盯规则趋势,强化制胜因素

近20年来奥运会拳击项目的比赛规则变化较为频繁,在伦敦奥运周期拳击项目规则的修改就多达7处[3][4],里约奥运周期又施行了拳手摘头盔和10分制计分规则,使奥运拳击项目的技战术打法发生了很大改变.比赛规则变化是项目训练思路转变及比赛策略革新的导向标,对项目的发展走向起着直接的导引作用[5].在过去学习欧美技战术打法的导向下,中国拳击曾长期以“狠、准、拼、重”作为指导思想[1],但运动成绩一直不理想.经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与潜心思考,在充分研究项目规律、准确定位自身优势以及深刻把握规则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中国拳击队(特别是小级别)重新提出“快、全、连、变、准、控”的制胜指导思想[1],并在专项训练和比赛实战中紧紧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全面设计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法、强化竞技能力、谋划比赛策略等.

从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的实施过程来看,“快、全、连、变、准、控”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训练要求中:“快”是制胜的首要因素,最突出的是动作速度快、拳法快,与其相应是要求运动员的反应、判断、思维、应变等都要迅速;“全”主要强调能力要全面,要求运动员技术要多样,打法多变,攻防兼备,遇到不同的对手能够灵活应对;“连”则主要强调动作连接性与攻防的连续性,动作的连接要连贯、巧妙、有效等,进攻、防守及攻防转换的连续能力要强.“变”强调比赛的技术、战术、策略等要富于变化,通过变化调动对手,遏制进攻,争取主动;“准”强调进攻的准确性、有效性,相应要求运动员对时机、距离、空间、动作、战术的判断或操作上要准确;“控”则是最高要求,通过控制自己,达到控制对手,最终实现驾驭整个比赛,是对身、心、智的极高要求.

3.5.2突出训练强度,控制训练量度

奥运拳击项目比赛共进行3局,每局比赛3分钟,局间间歇1分钟.因此,从专项特性来看,拳击项目是对抗激烈的项目,要求运动员的爆发力、动作速度、灵敏素质较强,同时是无氧代谢、无氧与有氧混合代谢为主要支撑的项目,必然要求专项训练体现出高强度[6].从强化性训练周的训练内容安排来看,不论是技术训练、对抗训练还是体能训练,大部分都是高强度的运动方式,每组练习的时间多以10秒、30秒、1分钟、2分钟、3分钟不等的方式进行,而较少使用3分钟以上的专项训练(有氧放松练习除外),这也是遵循了拳击项目比赛具有的时间相对短、强度高的特点.并且一些高强度的训练时,心率往往接近最大心率,例如:训练现场监控数据显示,运动员的运动后即刻心率均在30次/10s(180次/min)以上(见图6),甚至高达36次/10s(216次/min),这更加体现出训练的高强度特征.

此外,在注重高强度训练的同时,又十分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例如,每次课训练时间(包括准备活动、课间休息等)控制在90分钟以内,且一周总训练不超过9次课(14小时以内);每次课的专项净训练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这些都反映出强化性训练周在注重强度要求的同时又严格控制训练量.

3.5.3强化快速意识和能力

拳击“以速度为灵魂”,要求运动员的反应、出拳、移动、躲闪、应变等的速度要快[7],并且运动员的速度优势可以建立技术的特长优势,增加技术的“杀伤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比赛战机,甚至可以丰富战术体系,形成以快制高、以快制强等战术打法[8].因此,快速能力是拳击项目的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也极为强调快速性的意识和能力训练,训练中非常强调快节奏、快频率和高强度,例如,运动员“三分钟高强度手靶训练”击打总数可达500拳以上;自由沙袋练习中强调“快速绕着沙袋击打”,以提高脚步的快速移动和变化能力;通过各种对抗训练强化运动员的快速反应、出拳、移动、应变等综合速度能力,这些都体现出强化性训练周极为重视运动员速度能力的训练.

3.5.4立足实战,大力提高实战能力

“从实战出发”是运动训练的一项基本原则,赛前强化性训练阶段更要将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2][9].奥运会赛前强化性训练也高度体现了重视实战能力的特点:两周训练中的实战对抗及比赛多达7次课,训练比重较大;每周六下午固定进行模拟实战比赛,比赛在标准赛台举行,时间、局数等按正规比赛进行,强化性训练期间还专门安排了裁判进行评判和打分,以此强化运动员的实战和比赛适应能力等;对实战比赛进行录像,赛后结合录像进行技战术分析,发现自己的实战不足和薄弱环节;实战训练目的极强的对抗性训练的净训练时间几乎占专项训练总时间的一半(49.14%);结合拳击比赛强度高、运动激烈的特点,在技术训练、对抗训练中也多是以中高强度的内容进行训练等等.总之在训练中突出以实战出发,大力强化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准备.

3.5.5体能训练技能化

体能是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必须结合运动项目的特征才符合项目发展的需要[2].从国家拳击队小级别的训练来看,虽然赛前强化性训练中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时间较少,但并不意味着体能没有得到训练.体能训练已经融于技术、实战训练之中:通过高强度的击打手靶、击打沙袋、快速进攻、连续进攻中锻炼了速度、力量、爆发力;在连续的攻防对抗中锻炼了无氧耐力、混合耐力;在各种拳法、步伐、攻防的练习中加强了协调性、灵敏素质训练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各项体能训练已经与技战术训练结合为一体,即体能训练技能化.

3.5.6发挥运动员的个体优势,并注重扬长补短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双子模型”揭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要注意“扬长”与“补短”的重要意义与辩证关系[10].国家队小级别队员的训练非常注重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做到“扬长”和“避短”的结合”.例如:几名资格队员较为擅长中远距离打法,中远距离进攻是其进攻的主要方式,同时在比赛中较为擅长和习惯使用直拳、摆拳(勾拳主要适合于近距离进攻).因此在强化性训练周,不论是击打手靶、空击出拳、击打沙袋等技术训练,还是实战对抗训练中,拳法训练和使用主要是运动员较为擅长的直拳和摆拳;而勾拳在其常规训练中较少使用,其目的是促使运动员技术特长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结合运动员主动进攻能力相对薄弱问题,重点加强积极进攻的意识与实战能力的强化训练.例如,技术训练中进行了多次以进攻训练为目的的高强度手靶练习;对抗训练中进行了以主动压迫式进攻为主要对抗方式的高强度实战对抗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主动进攻、连续进攻能力;实战及比赛训练中经常让运动员主动前压、主动出击,逼迫对手后退或还击;教练员也会在场边经常提醒运动员要注意主动出击、主动进攻的意识等等,通过这些训练来加强运动员在主动进攻能力上的相对不足.

4.结论

4.1国家拳击队男子小级别奥运赛前强化性训练周的单元结构由4个单元共9次训练课构成,这种单元结构设计考虑到了负荷刺激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要求.

4.2强化性训练周的训练课包括常规训练课、强度训练课、模拟比赛课和调整训练课四种.强化性训练周负荷强化的重点是提高训练强度,而总训练量保持不变;同时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对抗能力训练以及重视强度训练后的及时调整、恢复.

4.3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三种:专项技术训练、专项对抗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专项技术训练目的为加强基本技术训练,加强连续进攻、高强度运动能力训练,加强出拳力度训练;专项对抗训练突出实战比赛、反击能力、连续拼打能力训练;专项体能训练重在发展爆发力、快速动员能力.强化性训练周的内容重点在于专项技术和对抗训练.

4.4各周训练负荷反映,随着强化性训练深入,周净训练时间得到增加;各周每次课的训练强度变化表现出“三波峰”的波动模式.

4.5整体思想表现为:紧盯规则趋势,强化制胜因素;突出训练强度,合理控制训练量;强化快速意识和能力;大力提高实战能力;体能训练技能化;注重运动员能力的扬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张传良.中国拳击项目的创新与实践[J].体育科研,2011,32(4):30-33.

[2]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1:125.

[3] 王德新.现代男子拳击运动技战术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4] 费瑛.中国拳击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4(4) :31-34.

[5] 宋红海等.规则变化对我国拳击运动发展趋势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6-119.

[6] 余银,胡亦海等.第30届奥运会邹市明竞技实力与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106-112.

[7] 余银,高平等.我国男子拳击项目技战术实战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129-132.

[8] 余银,鲍善军等.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及战术特征与实战问题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75-79.

[9] 张传良.中国拳击运动发展[EB/OL].中国拳击运动恢复开展20 周年纪念大会座谈摘 要.http://boxing.sport.org.cn/zlk/2007-01-04/129474.html.

[10] 田麦久、刘大庆、熊岩.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27(10):3-6.

上文结论,该文是关于对写作拳击和级别和奥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训练本科毕业论文训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80年前的中国奥运拳击队
在奥运会上,中国拳击健儿曾经两度创造辉煌,邹市明更是两夺奥运冠军 其实,中国拳击队80年前就远赴欧洲征战奥运了 而后,这些铁血男儿回国奔赴抗日战场,其中有3位为国捐躯,他们分别是靳贵第、王润兰、靳桂 .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项目协会网站建设
摘 要通过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对目前我国国家级体育奥运项目31个协会网站建设进行研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 研究发现网站导航栏目开发不健全,且多个网站导航栏目有雷同现象;网站的链接数量与质量都有.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防控措施
摘要小鹅瘟是高致死性疾病,主要是/1N 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容易感染,且快速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征症状是渗出性肠炎、剧烈下痢、肠道内存在腊肠样栓子 在自然情况下,成年鹅往往呈隐性感染,但能够.

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今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