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环境治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大学生生态环境治理参和机制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环境治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3

大学生生态环境治理参和机制,本文是环境治理类论文例文跟环境治理和生态和大学生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环境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摘 要当代中国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具有情感优势、资源优势、科学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但在参与中还存在法律法规与政策规章支撑不足、社会认同与支持缺乏、高校生态环境教育开展困难和大学生生态意识与治理行动存在矛盾等困境.故此,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法制建设的同时,还需加强大学生同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建设.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程,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4-12-03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赋予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发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贯彻和引领下,各地区纷纷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大力倡导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技术文明,力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随着时代新生力量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和群体优势,为生态环境治理献才献智.

1 当代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模式类型

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模式经历了从单一主体治理到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转变.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中“谁参与,谁治理”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如下模型.

1.1单一主体治理

1.1.1市场调控治理

市场调控治理的代表人物科斯提出产权理论,主张通过产权界定将生态环境私有化,产权拥有者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也可通过市场交易解决环境问题.但其难点在于产区界定的界线难以划分,同时,市场无法杜绝“搭便车”现象与负外部性效应,信息不对称,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1.1.2政府强制治理

政府强制治理的代表人物庇古主张政府强制征税,让企业承担外部成本,这—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调控治理的不足.其主要行动逻辑就是政府通过强制性行政法律手段或行政命令,责令环境污染制造者进行生产整改活动.如向制造者提供污染指标或“排污许可证”.【1】总体来看,政府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制定的环境政策,健全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内部不同机制,构建构建和完善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等.但政府强制治理也存在财政投入少,缺乏资金保证;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官员任期制与考核机制问题等缺陷.

1.1.3企业自觉治理

企业作为环境最大的污染制造者,在提倡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大背景下,政府通过提高排污标准和增加税收等强制手段使企业被迫进行技术改革、生产转型以及引进除污净化装置.整体而言,企业治理主要是在政府环境管制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环境战略部署和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催生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观念引发绿色技术创新,如此循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1.1.4环保NGO公益治理

自党的十八大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不少环保组织又涌现出来,与政府企业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宋言奇以自主治理理论和资源互相依存理论指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势:通过自主性努力克服市场中的“搭便车”现象,通过“生态中心性、信息灵活性、横向网络性以及人本性”【2】克服政府治理的机械性.环保NGO开展治理活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组织志愿者,另一种是连同其它治理主体展开合作治理.

1.1.5公民参与治理

参与式治理理论,为公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公民是生态环境治理中最基础最雄厚的力量,作为环境污染恶果的承受者,法律赋予公民的环境权给了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依据.公民治理的路径有公民自发组织参与,政府主导参与和参与环保NGO公益组织,参与方式包括组织式参与、听证式参与、诉讼式参与.但公民参与治理也存在不足:一是生态观不成熟,对生态环境治理认识不到位;二是公民自发性参与不足,对政府依赖大;三是个体分散且参与方式单一.

1.2多中心治理

多中心治理亦可称作多元参与治理或协同治理,以合作治理和协同治理作为理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新发展,是实现环境“善治”的最终之路.众多研究者在面临“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失灵”、企业与公众参与不足的情况下,主张以多中心治理的方式来改变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肖建华和邓集文认为为了环境公共事物的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互动过程,强调建立政府、市场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乃至国际社会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将是环境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3】燕继荣和李宗云也分别从协同治理和多元参与式的理论视角出发,指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应追寻政府、企业、NGO和公众等多元主体间互相配合、互相作用,多元主体达到共赢的体系.【4】【5】

未来生态环境治理必将走向多中心治理,建立一种多元协作的高效运转模式.做到“一方有难”,多方应急联动.在这一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明确细化治理主体(如将大学生作为新的治理主体)、探寻并落实治理整改措施、反馈治理结果以及调整治理路径,是解决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势

2.1情感优势

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情感优势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讲.从正面讲,这种情感是“故乡情感”和“社区情感”,是一种丰富的地域人文情感;从反面讲,是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厌恶之情,两种情感共同发力,奠定了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的情感基础.在充分利用这两种情感参与治理活动时,以地域为纽带的“故乡情感”和“社区情感”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给予大学生物质与精神支持.

2.2资源优势

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充足的资源优势.一是书籍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内资源丰富,可为大学生提供诸多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的书籍报刊,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师资力量雄厚.高校拥有一定数量以生态环境治理作为研究方向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传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理论与思想,可以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保意识.三是科研优势.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大学生可充分利用书籍资源以及教师资源,独立参加或跟随导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完善自身生态环境知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贡献才智.

2.3科学文化优势

高校知识教育是全面系统的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总体来看,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业教育因专业不同而存在区别,但这种差别恰好可以优势互补:以社会科学学生理论知识弥补理工科学生生态环境治理理论基础之不足,以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弥补社会科学学生技术研究之不足.文理结合,扬长避短,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社会经验,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经得起检验的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

2.4地域优势

高校是一个小型的民族共融圈,每年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带来的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信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做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存在区域性差异.这种由地域差异带来的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信息,能够为大学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具体的真实有效的研究数据,使案例研究更有可信度.同时,大学生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以家乡作为研究对象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具研究热情和动力.

3 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3.1法律法规困境

我国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再立法”的过程,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效果不显著以及环境立法速度慢,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困难,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后果.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但这一法律条例并未直接将大学生作为治理主体而赋予法定权利,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仍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环境法律制定需经历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在立法的过程中,秉承原则,一旦有反对意见则再行商讨,从提交草案到颁布施行耗时大.而在这一时间段内,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状况都在改变,新出台的环境法律法规未必能适应这种变化,致使法律缺乏前瞻性,无法保障部分人的权利.【6】

3.2社会认同与社会支持困境

对政府而言,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规模小、力量弱,不足以堪当重任.除此之外,大学生作为网络新一代,存在利用互联网等社交平台纰漏生态环境污染信息引起社会恐慌的隐患,因此,政府面临支持与防患的两难困境.同时,由于传统自然观和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力量的公民,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对治理关注不够、参与不足,缺乏责任感.缺乏政府宣传与推广,缺乏公民支持与协助,大学生生态环境治理获得社会认同的道路将变得曲折难行.社会认同不足影响社会支持力量,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经费支持,资金不足;二是缺乏制度支持,社会保障不足;三是缺乏技术支持,改革创新不足;四是缺乏精神支持,积极性不足.

3.3高校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困境

在全面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高校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高校生态环境教育开展缓慢且积极性不高;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生态环境知识少,欠缺深度和广度;三是学生对生态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学习热情不高,教育质量偏低,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制度改革,从整体上减缓了高校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程.生态环境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现状、法制规章以及治理技术缺乏了解,导致大学生日常行为有失规范,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环境治理工作.

3.4个人生态意识与治理行动矛盾困境

经过整理一些学者关于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后,得出普遍结论:在意识层面上来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较为积极,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较好,对环境问题关注度较高,环保责任意识较高.在实际行动来看,生态意识行为转化能力较弱,自觉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动性不强,对自身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缺乏信心,引导他人生态行为的能力不足,整体参与水平较低.【8】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互联网的消极影响;二是学习压力较大;三是就业压力大;四是缺乏实践锻炼.

4 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探索

4.1法律制度层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法制建设,构建完 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陆续出台各种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法律法规不仅要适应当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也要带有一定前瞻性.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涌现出的新生力量,法律应当维护其权利,保障其利益.具体表现为:出台环境法细则,以法律形式确立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以法律的形式明晰大学生参与环境治理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4.2社会层面:加强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提高大学生治理 影响力与能力

大学生在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应广泛联系政府、企业、环保NGO及公民组织,积极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未来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资金互通、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的互助网络,是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最佳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大学生对其他治理主体的帮助,使得群体影响力得到提升,有利于赢得社会广泛认同、获得社会支持.同时,在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生态观与环境观,磨练大学生的意志,使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

4.3高校层面: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方针,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是顺应时展的表现.目前,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观念教育、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和科学技能教育等四个方面展开.

(1)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观念教育是核心.注重培养与完善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观、道德价值观、生活消费观和科技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2)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知识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生态科学常识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唤醒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危机感,教育大学生顺应自然规律、规范日常行为.(3)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是保障.积极学习并宣扬环境法律法规,了解有关生态环境政策方针和各种社会规范.通过生态环境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习惯,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4)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科学技能教育是关键.通过课堂教授与课外实践锻炼,传授大学生处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同时,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治理增添新思路新技术.

4.4个人层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完善价值观念,加强自我管理.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念趋于完善的关键节点,大学生应该在完善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养成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习惯.此外,大学生还应加强自我管理,包括有效的时间管理和行为管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上网习惯.二是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优势之一就是科研,大学生应在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科研项目,掌握研究方向、把握时事动态,探寻最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为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才智.三是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应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实践宗旨.“走出去”是指:大学生应该带着学习到的生态环境知识以及在科研项目中探索的方式方法,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检验科研结果的可行性.“引进来”是指大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引进前沿的治理思想和先进的治理技术,并通过科研项目或其他宣传平台将治理思想与技术进行推广,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来.

5小结

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发展要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整治工程,在治理的过程中,仅凭单一主体治理很难达到预期治理效果.因此,扩大治理主体范围,深入研究与推广多中心治理模式,是生态改善和时展的共同需要.

参考文献

【1】扬启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宋言奇,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理论与方式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5):59 -63 +99

【3】肖建华,邓集文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及其克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96-99

【4】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3(02):58 -61.

【5】李宗云,中国多元参与式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

【6】粟炼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3

【7】【9】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苗建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19(02):61-65 +60

【8】孙侍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5.

该文汇总,此文是关于对写作环境治理和生态和大学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环境治理本科毕业论文环境治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周义人 彭 李(微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山东济宁 277600)摘 要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和生产实践证明,约有65的作物产量取决于土壤肥力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化肥促使作物增产,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没有.

农村生态环境包容性治理
李小静(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2.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摘 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探析
于婷婷(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83)摘 要生态道德是为了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的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党的十八大将友善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友善新的内涵,这不仅.

河南:开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协作机制
文 李丽静近期河南开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协作机制 战略协作机制由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统一领导,淮河流域12个市级检察机关加入 他们将加强内外协作,联手、法院、淮委会、环保……部门,用严格制度保护淮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