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民族团结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民族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与其探析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民族团结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3

民族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与其探析,该文是关于民族团结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非正式群体和民族团结教育和对策探析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民族团结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团结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团结论文世界民族杂志民族文学杂志民族论文发表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之策.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其自身的成长,关系着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维护及传播.本文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入手探讨民族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 非正式群体 影响 对策

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及各民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在中国的领导下,各高校坚持系统、有效、扎实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这既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民族院校作为主要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其他高等院校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其办学定位和特殊使命决定了民族院校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需要更多的关注民族团结教育.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结合、成员活动和成员相互关系无明文规定、组织结构无固定形式的群体.高校中存在各种非正式群体,基于情感、爱好、态度、倾向或利益相同等为基础而结成,主要形式有同乡会,基于某个少数民族的团体、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网友、书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后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追求情感寄托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即社会需要)、文化适应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成长关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过程中,向各种非正式群体靠近[1].

(二)民族院校独特的民族背景

国家民委规定,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到70%,其他五所委属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达到65%以上.这一规定使得民族院校内部各民族学生呈相对集中的状态,民族背景犹如一面旗帜,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相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像磁石一样把同一民族的同学吸引在一起,那些散居各高校的民族同胞往往也以“同族相亲”作为其人际交往的第一选择.

(三)民族院校内部正式群体内聚力的弱化

民族院校内部正式群体在适应形势要求和突出时代特点时的滞后,正式组织的软化,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其内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一些方面弱化.“而现今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年龄偏小、依赖性强,很多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独自远行,对学校正式组织寄予很大希望,当这种希望和欲求不容易被满足时,便倾向于投入非正式群体的活动.”[2]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

(一)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组织条件

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民族院校,大多数非正式群体中夹杂存在不同民族的学生,这一现象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同学增进交流,互相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培养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心.在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中,各民族同学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二)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增强文化认同

非正式群体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或者在群体内部进行各种活动,实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分属不同民族的成员在参加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活动时,都会极力展现自己的民族文化,以获得其他民族对自己民族的了解或者认同,从而实现宣传和理解的目的.

三、对策

正确引导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消解它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加强“五个认同”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要不断增进各族学生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他们正确解读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倡导民族平等和团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二)引导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转变

高校应该合理地建设多种多样的正式群体,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发展需要,减少学生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要正确对待不同类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一般目标与正式群体相符,要鼓励、支持、保护其存在发展,并引导其向正式群体发展转变.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具有双面性,不利的引导可能促成其向消极型甚至是破坏型转变.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符的群体,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更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对这类群体应该加强教育,对其错误目标进行矫正,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行为导向符合学校管理目标.破坏型非正式群体,聚众、寻衅滋事、打架酗酒,严重干扰校园正常秩序,对这类群体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性质恶劣要给予处分警告,本着教育帮扶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做好意见领袖的思想政治工作

非正式群体是以影响力来领导的,每个非正式群体都有其核心人物,这些人的决定往往就代表了整个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愿,他们能力强、威信高、富有领导力,其价值观和行为取向都会直接影响其他成员.要准确把握意见领袖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态,将其吸收到正式群体,不断地对意见领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其组织领导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消解非正式群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消极影响.

(四)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理念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情感为依托的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要重视情感教育的力量,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体验活动,通过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宣传,使各民族大学生充分感受和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更要守好教学课堂这一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者的情感素质和能力;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真诚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理解其他民族的民族情感、提升学生的感情控制能力,提倡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

民族院校是各民族骨干成长的摇篮,在民族院校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提高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民族关系稳固是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法宝.民族团结教育要合多方力量,集合各种优势资源,在管理好正式群体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不给任何民族分裂势力有机可趁.

参考文献:

[1]雷奕敏.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影响和引导[J].亚太教育,2016(1).

[2]杨胜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8(2).

作者简介:王春凤(1990-),女,土家族,湖北宣恩人,硕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总结: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非正式群体和民族团结教育和对策探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民族团结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团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多维互动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祖国领土的完整和边防巩固 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师授课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陈旧,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德育工作没有.

昭君精神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
民族团结向来是我国所不懈追求的和谐局面,在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将成为我国继续发展壮大、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基础 实现民族团结不光要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广泛传播民族团结意.

新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要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源 近年来,新疆地区暴力恐怖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于民族团结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最先进思想武装的青年大军 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必.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
摘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系统性……特征,各高校虽已探索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途径,但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上,因机制老化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高校需要健全完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