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未来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去往近未来专访女科幻作家群体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未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去往近未来专访女科幻作家群体,该文是未来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近未来和作家和科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未来作家投稿科幻杂志青年作家杂志社科幻世界杂志在线看

这几年,我们关注到太多和科幻有关的新闻消息.随着国际奖项的带动,科幻电影的烘托,《三体》热潮的推动,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正在走向更大的舞台.这其中,有很多响亮的创作者名字正在朝读者走来,有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宏伟等.如果说,一定得用性别来划分一个了解视角的话,中国的女科幻作家同样不可小觑,这些名字有凌晨、赵海虹、钱莉芳、迟卉、郝景芳、夏笳、姬少亭等等.

她们的创作尤其难能可贵,因为她们的身份与职业相当多元,呈现出题材的丰富性和柔韧度.在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时,她们用作品引领我们在科幻中释放想象,保持警惕,乐观憧憬.刘慈欣在2018年的想象力社会服务奖领奖台上曾说:“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愿我们都能借助科幻的翅膀,学会用另一个视角来飞到生活线以上的高度,仰望星空、拥抱近未来.

采访、撰文/孟芹 供图/受访者 全景

凌晨描写小人物的星海传奇

凌晨: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曾做过物理老师、杂志编辑,现为职业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她是我国为数不多具有广泛影响力并长期从事科幻创作的女性作家,多次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和华语星云奖,代表作有《月球背面》《鬼的影子猫捉到》《潜入贵阳》等,主编和主笔的大型科普图书有《宇宙的光荣》《太空时代丛书》等.

出生于宇航家庭,父母都在航天部工作,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物理,之后曾在北京某中学担任过7年的物理老师,宇航家庭出身的生活背景和物理科学浸染的知识背景让凌晨身上有非常鲜明的理科特质,也让她对科幻有一个非常正统的认知:科幻一定是基于科学发展规律之上的文学想象.

严谨的思维方式,跳跃的想象力,对现实生活的温情靠近和对近未来的热情探究,让凌晨身上有一种活泼爽朗、深沉细腻的创作格局,所谓文如其人,她的作品在读者眼中,正是“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女性色彩”,“善于将虚幻的未来与现实生活融合”,“刚柔相济,具有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

凌晨喜欢说:“我不是在编故事,我只是在记录未来的事实.”

我们为什么会关注外星人

与凌晨老师的对话既不是从作品开始,也不是从育儿开始,而是以非常具有科幻感的话题“外星人”开始的,因为她刚刚做完有关“外星人或智能生命的特质与功能”的一场讲座,我们趁热打铁大可以深入联想,趣味考究.这样的一幕谈话在普通人之间恐怕很少见,在办公室我们习惯聊天气和工作,在接孩子时我们聊教育和学业,在路上聊娱乐八卦,在夜晚聊不为人知的伤痕与秘密,但是外星人这样的话题,抱歉,可能成年人很少会认真触及.在科幻爱好者之间,开脑洞却是非常司空见惯的.

科幻就是走出生活的一方天地,跳出去,去看更远的未来与生活之间会有怎样的链结,让孤独与敬畏在想象中开出奇异的花朵来.

凌晨大约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讲了她对外星人的看法.人类从内心深处一直在关注和自身不一样的智慧生物,比如说,古代人相信有神仙、妖魔鬼怪的存在,他们的形态和存在方式和人类不太一样,但是彼此之间能够沟通.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知道神仙和妖魔鬼怪都是不存在的,就把同样的心理投射放到外星人身上,寻找外星人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自身有一个探索和对话的渴求.还有一个动机是,人们害怕外星人会来抢夺我们的地球资源,伤害我们.

凌晨接着说,人类自从有能力向地球外发射卫星开始,就一直在寻找外星人,制定了寻找外星人计划.但是用生物科学和太空知识推理看,生物的外貌形态和文明结构都是跟它的环境密不可分的,不同的生命星球孕育的生命体肯定都是不一样的,低重力环境的生物一定是很高大、轻盈的,海洋星球的生物会长得很庞大,因为海洋的浮力很大,冰雪星球的生物耐寒能力一定很强.所以,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一方星球养一方人”.所以即便存在外星人,不同的星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是很低的.

给予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凌晨这个笔名,源于“在白天和黑夜之间”之意,那时还在学校教书的凌晨,不希望学生们发现她在写小说.同时她觉得自己的本名太女性化了,就想取个中性的名字.

凌晨从1994年开始写小说,199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信使》,至今已坚持24个年头,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数量蔚为可观.从前年开始,凌晨终于放下一切包袱成为一名职业科幻作家.“以前会想自己能干这个干那个,有很多杂念,现在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在自己还有创作力的时候,希望能多写出点好东西.”

2016年,凌晨的短篇小说集《离开地球表面》出版,凌晨亲自挑选了14篇太空题材的短篇,涵盖了各个创作阶段,让科幻读者们再次领略到她“用隽永娟丽的笔触展现波澜壮阔的大宇航时代,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中窥视时光尽头的星空”的创作初衷.凌晨坦言:“写短篇是很嗨的,构思起来相对比较轻松,可以灵活安排架构,写长篇耗时耗力,写完命都要丢掉一半了.”

2017年,凌晨的最新长篇小说《睡豚,醒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在未来大银河时代,东始星的睡豚濒临灭绝,负责生态巡航的“精卫号”成员与盗猎者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凌晨选择了飞船“精卫号”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第一叙事视角,也算是呼应了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

和其他作家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有所不同,凌晨认为,人工智能的最终发展方向有可能是跟人共生共存、有机结合,未来可能会出现原生人、机械人、复制人、虚拟人等共存的格局.“这样的话,会给社会管理者带来很多挑战吧?”凌晨以好玩的口吻说道.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评价道:“凌晨创造的科幻世界,总是将平实的人生与情感融入太空的宏大背景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空灵.这部作品也一样,在银河系的偏远星区,人们的命运与神奇的外星生物联系在一起,徐徐展现了曲折而浪漫的星海传奇.”

凌晨则自我剖析,可能是出于女性的某种写作自觉,她不喜欢去颠覆一个世界再重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她的写作出发点,往往是希望世界相对比较和平稳定,然后关注小人物在快速变革社会中的命运,喜欢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她以自己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潜入贵阳》来仔细阐明了这一特点.

凌晨的女儿如今8岁了,有了女儿之后,她会关注孩子与科幻之间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也会常常接一些儿童科幻命题的稿约.她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是老少咸宜的,大人孩子都能看进去.除了海洋和太空,凌晨还非常关注人工智能这个写作母题,2018年在创作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的中篇系列.

畅想近未来

凌晨用轻快的口吻谈到了近未来的科技发展,“你不觉得,现在的中国非常科幻吗”?是啊,在西方科幻早就过了黄金时代的爆发期之后,我们中国的科幻正在进入亚文化崛起的高涨期,那是因为中国的科技环境变化太快了.从手机的发展就能看出来,十年前我们在用什么手机,现在在用什么手机,将来不过十年的时间,手机甚至会被完全淘汰,速度之快带来了时间的割裂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清晰界定在哪里?凌晨说,如今出门,在高大开阔的高铁站,看到一排雪白车身的动车蓄势待发,明亮的灯光一打,浑不知自己在哪个时空,而十年前我们坐着绿皮火车从南到北穿越得花费好几天呢.“这种变化让人感觉非常科幻.”

她的父亲今年82岁,身体康健,他的愿望是陪着凌晨的女儿直到长大成人.凌晨告诉父亲,你要好好再活二十年,别说陪孙女,以后陪重孙女都没问题.因为二十年后人的意识上传、下载和保存使用就完全实现了,到那时,肉身不存在了,意识却可以永生.从现在的科技发展来看,这是一件百分百将要实现的事情.

这就是科幻,这也是我们即将会抵达的全新生活.如果能用科幻的视角提前看一看未来的模样,生命仿佛也延长到了未来时间.

能够用笔记录这即将发生的真实一切,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凌晨感慨道.

赵海虹写作时,沉静地站在这个世界之外

赵海虹:浙江大学英美文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现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从事科幻创作已长达22年,代表作品有《桦树的眼睛》《伊俄卡斯达》《时间的彼方》等,多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等,此外她还从事翻译工作,译作有《群星,我的归宿》《被毁灭的人》等.

在20 18年的亚太科幻大会上,赵海虹显得格外忙碌,她既是本次大会的主题“A I将会如何变革教育—未来教育论坛”“外星人或智能生命的本质与功能”的演讲嘉宾之一,同时也要分担国外一些作家的翻译工作.所以采访在百忙之中插空进行,话题也是从她刚演讲完的人工智能主题开始的.

探讨AI对教育和生活的变革

2017年被称为是人工智能的元年,这一年,从算法到芯片,到机器人,到无人驾驶,A I技术在应用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有目共睹,随之而来的讨论也热烈起来,人工智能与人的交互和共生将来会走到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人们都想知道一个答案.

作为高校的老师,赵海虹谈到,其实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多了,在家庭中也已成为很好的助手,A I短期内将给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带来巨大冲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赵海虹因此也会提醒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跨领域学习,成长为能在各个夹缝中求生存的人,不然将来很容易被A I取代.通识教育目前也是国内在推进的一个方向,你结合的知识领域越多,往往就会越有竞争力,毕竟短期内人工智能还只是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应用,复合型的应用尚未到来.”

但是从科幻作家的角度看,他们会把时间线拉长看得更远一些.未来社会,机器人会帮助人类从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还是消灭人类后建立自己的文明体系,从概念上讲,两者都是有可能性的,尽管可能性并不大.

“写科幻二十多年了,写过很多机器人题材的故事.现在回头看,年轻时的构思比较简单,比如我有个故事叫《破碎的脸》,讲的是一个程序设计员得了脸盲症.他设计的程序因为爱上了自己的主人,不想让主人找到女朋友,就设计了一个万能播放程序,给主人下了一个套,主人受到程序刺激变成了脸盲症.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的点是,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识和情感,它们会有意识地对付人类.现在我会去想,也许A I根本不会有真正的自主意识,它是为人类所用还是会彻底抹掉人类的存在,因为没有和情绪,它根本不在乎.”

解释这些观点的她,眼睛平缓地注视着对面的我,闪烁的却是来自未来时刻的思考投影.

近未来和远未来的时间设定

科幻的定义,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科幻和科技一向就是“焦不离孟”的关系,科技的发展对科幻文学的冲击,会广泛地呈现在作家们的作品中.赵海虹提到了二十年前自己写《伊俄卡斯达》,就感受到越来越快的技术发展速度对人们生活的裹挟,当时克隆技术刚面世,人们就觉得非常震惊,世界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五年之后也许已很难预测.近未来的科幻命题无法绕开这种集体忧思,但是写近未来的小说,时间点的设置和可预见的真实生活的匹配度,并不太容易把握.如果把时间放得更远一些,反而比较好写,不用考虑现在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几句话就可以交代过去,比如她写的“世界”系列,时间放在几百年以后,写的是人类文明被摧毁后去外星球殖民的故事,“你只需要符合逻辑、自洽地去建立另一个新的生活体系就可以了.”

“想得远一点,就和短期想象切割开来,但是建立那样的故事架构并不容易,需要花很多时间,要非常严谨地架构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让故事活着运转起来.”鉴于目前的教业繁重,已经上小学的女儿也需要很多陪伴和辅导的时间,赵海虹想到的折中办法,就是暂时先不轻易写长篇,写系列中短篇,一点点去搭,中短篇数目够了就可以出书,一本,两本,三本,不停地扩大整个故事的空间结构.

外界评价,赵海虹其实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尽管日常生活非常忙碌,仍然会挤出时间保证一定的创作量.2017年,她进入不惑之年,一开始有点焦虑,不过等自己的作品《南岛的星空》英文版翻译完成,焦虑感尽数被化解.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有长篇,有短篇集,有翻译集子,写作题材和作品数量都在不断突破,写作本身已然是对抗时间流逝的最好方式.

1999年,《伊俄卡斯达》发表于《科幻世界》,当年获科幻银河奖特等奖,科幻圈对这个年轻女孩刮目相看.2010年,女儿出生,《蜕》的英文版在美国杂志发表,人生因为新生命的出现而更加丰满跌宕.2018年,她开始写火星故事系列.二十年里,物换星移,时代巨变,有一个主题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她依然热爱文字的表达.

科幻界的女骑士

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与赵海虹相交已久,她曾专门写文评价:“在这个男人们创建的似乎兵荒马乱的阴暗的世界里,赵海虹就像一缕清泉.我总是想起《魔戒》里的精灵女王凯兰崔尔(Galadriel),周身跳跃着一层光辉,沉静,站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但随时可以跨上马背,携剑征战.刚硬和柔美同时出现在赵海虹的作品里面,像两股交替出现的力量,统治着故事的脉络.”刘慈欣也认为,赵海虹的作品女性情感特质突出,同时也非常注重空间架构和技术呈现,她看问题的角度其实是很多元化的.

赵海虹的父母都在教育系统工作,从小家教甚严,而写作是她青春期所有叛逆念头的出口.中学六年“抽屉文学”的写作因为高考的压力多少有所收敛,因此大学时代大量作品喷薄而出.在科幻中,她有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想跳出主旋律的日常,借助第三只眼睛去看看世界更多的可能,因此她的作品视角其实是多变和复杂的.

谈及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书籍,赵海虹小学一开始就接触到四大名著,继而是世界名著系列、古典诗词,对日本文学也十分偏爱,基本上是传统+经典的阅读路数,但是要说到对自己有标志性影响的作家,那非王小波莫属.赵海虹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后来在自己的小说《永不岛》中还曾引用过其中的一段话.如今,她说小说已经看得很少了,主要是看哲学、历史、艺术之类的书籍.

通过近几年的科幻市场,能感受到中国的科幻文化生态正生机勃勃,蓄势待发.被问到如何看待现在本土的科幻创作,赵海虹说,这些年科幻发展得特别快,尤其是受刘慈欣《三体》热潮的带动,有更多人愿意写科幻看科幻了,新人作品的整体水准也比以前有很大提升,这一点是值得欣慰的.

作为一个常被拿爱情描写来定义女性特质的作家,赵海虹觉得作品是否够硬,跟性别没有直接关系,更多是和个人的学识背景与写作习惯有关.她以亚太科幻大会得奖作品昼温的《沉默的音节》举例说明,小说中的恋爱描写是清新拂面的校园风,软软的,但是对语言科学知识点的描写又相当之硬.

所以不要轻易去定义,要去审视,科幻应该是一个非常包容性的更贴近美好和平等未来的文化门类.

夏笳你无法抵达时间,但可以抵达心中的梦想

夏笳:本名王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知名科幻作家,科幻研究者.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之后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影史论硕士学位,2010年回到北京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代表作品有《关妖精的瓶子》《你无法抵达的时间》等,多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2015年6月,英文小说《Let’sHe a Talk》在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

故事是赖以为生的必需品

夏笳出生于西安,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科幻的渊源一直很深.夏笳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从小就很注重培养她的阅读习惯.在最需要被故事抚慰、被知识和想象力滋养的年纪,夏笳身边永远有读不完的好书.这真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

除了阅读,夏笳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完书之后喜欢自己编故事.她在文章中曾这样描述:“从我习得语言开始,故事就是我赖以为生的必需品.起初是我缠着大人给我讲故事,很快变成我追在后面给他们讲故事,可怕的是故事永远讲不完,因为我随讲随编,永远不肯收尾.”

也许是写作的种子早早在体内埋下根芽,夏笳与写作的命运关联在那时已经悄然开启.8岁时,夏笳与好朋友合写的童话故事《稀奇古怪国历险记》被亲戚拿去投稿,发表在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上.高中时,因为某一年的高考作文出了一个科幻题目,夏笳受到鼓舞,也开始在作文课上尝试写科幻小说.她写的故事有点边界模糊,既像科幻,又像神话和史诗,被好朋友玩笑冠以“稀饭科幻”的标签.无论如何,写作已经成了拿起来放不下的娱乐和爱好,任青春成长,岁月变迁,夏笳迷上了在科幻维度中寻找和跨越科学与事实的边界,并试图通过文学隐喻和思维实验,去抵达那些日常生活所不可能抵达的遥远彼岸—写作无疑成了精神探险以及寻找自我认同的最好路径.

升入北大后,夏笳活跃于一些网络论坛,结识了许多热爱科幻的朋友,共同切磋,乐在其中.2004年,夏笳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关妖精的瓶子》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这篇作品获得当年的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顶着“新锐科幻作家”的头衔,夏笳由此走上了正式的创作之路.

之后,《永夏之梦》《汨罗江上》《马卡》《你无法抵达的时间》等作品陆续发表,在科幻圈内激荡起好大一片涟漪.基于广泛的阅读、澎湃的写作热情和优美的文笔,夏笳继续以她自嘲的“稀饭科幻”风格,很快占据了国内科幻作家版图的明亮一角.无论是科幻的读者还是非科幻的读者,很多人开始知晓夏笳这个名字.

谈科幻的本土化、性别视角

在旧日资料和照片中,你能想象少女时期的夏笳单纯地追求编故事写故事的快乐.眼前的夏笳给人的印象,已褪去了追风少女的青涩,处处显现出专业人士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创作经验,她举重若轻地抛出多个硬核话题,其实每一个点都可以当成一个学术方向来长期追踪研究.这是另一片科幻天空的故事,现在的讲述者夏笳,已经不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一个研究者.

夏笳的博士论文课题是1990年以来的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对于中国的科幻发展史,夏笳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今天我们谈科幻,是不能不谈科幻社群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科幻杂志》为基地,培养了很大一批如今活跃在一线的作者、研究者、编辑,也成功运作出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市场,然后近十年以来,这个小圈子逐渐被大众看见,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科幻社群在逐渐扩大.”

被问到“作为圈内人来看,现在是不是发展科幻的黄金时代”,夏笳冷静分析道:“科幻的发展近几年有井喷之势,这和当下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普遍影响有直接关系,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互联网经济在转型,都让科幻话题的讨论变得重要起来.然而,科幻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进行的,其实任何文化门类都是这样.科幻的发展态势会怎样,未知的因素其实还是挺多的.”

不过作为一名业内人士,夏笳当然还是希望科幻文化能变得越来越多元.因此,她会去参加一些泛科幻的产业论坛,参加《火星情报局》这样的娱乐节目,跟寻常大众进行交流和对话,去拓展科幻的边界,让科幻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在科幻作家群体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女性写作者,比如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就是一名女性,安妮·麦卡芙瑞则是第一位让科幻小说出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的女性作家,雨果奖、星云奖拿了十几个的厄休拉·勒古恩堪称世界级科幻大师.学了比较文学之后的夏笳,常常从文学批判的角度去质疑人们对于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的社会期待,女性作家是不是就更多关注家庭和情感,写得比较软?夏笳承认,很多女作家都遭遇过这方面的创作困扰.经过反思,她们往往发现,男性作家也会被他们的文化视野所限定,女性反而更能代表一种文化视野的丰富性,若能大胆质疑加诸身上的刻板印象,反而能带来更多有意义的探索.这些女性作家普遍认为:“很难提炼女性作家的共性,女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其实是大于性别差异的.”

这几年去国际上参加一些活动,夏笳在介绍中国科幻的时候,往往会有意识地介绍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甚至是先介绍女性作家再介绍男性作家.打破惯性思维,就得从性别上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开始.

科幻是一种跨越边疆的思维方式

夏笳坦言,尽管去年有《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这本作品集出版,但其实这两年写的作品并不多,她是一个不会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更愿意顺其自然一些.无论写作频率怎样,科幻已经是根植思维深处的一种思考惯性,甚至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夏笳始终认为,“科幻是一种跨越边疆的思维方式”,这种边疆有可能是宇宙空间之间的,有可能是国家、语言之间的,有可能是学科之间的,它需要不断打破认知,跨越边界,才能在进取中实现新的衍变.这是科幻文学要面临的终极命题,也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要面对的哲学命题.因此她才会在专业选择上一再跨界,从物理到电影,从电影再到比较文学,跨界是一以贯之的勇敢姿态.

夏笳觉得,无论什么年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要保留一些梦想的东西,保留一些对极大的断裂性变革的期许.无论是远古还是未来,当下还是末日,不可抵达的时间概念里,人却可以抵达生活方式的另一些侧面,由此感受会非常不一样.

最后,夏笳提到,有生之年希望能去火星一趟,按照现在的技术发展速度,这是十分有可能的事,因此她才不断跟人讲,“我要去火星”.“万一火星载人项目面向普通人征集志愿者,说不定一路吆喝下来自己的胜算就会大一些.”夏笳笑着说.其实更主要的是,以这样的梦想鞭策自己,以一个好的身体和心态准备随时迎接人生时时处处可能会降临的科幻巨变,一直到八十岁,内心充满希望,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双翅目哲学与科幻的双向缠绕

双翅目:本名冯原,新锐科幻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未来事务管理局签约作者.擅长从现实元素中发掘科幻创意点,凭借对人类技艺、艺术和精神的探讨,创造出独特的宇宙美学.代表作品有《精神采样》《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空间围棋》《公鸡王子》等,曾获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近未来科幻组首奖、“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我见过你们人类无法置信的事情,我见过战舰沿着猎户座外延熊熊燃烧,我见过C射线在唐豪瑟星门幽暗的边缘悄然闪烁,而所有这些时刻,终将随时间消逝,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这是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最后的那段经典台词,它凄美壮丽、深邃追怀,曾深深触动大一时第一次看此片的双翅目,她形容此后在作人生选择的很多时刻都受到这部电影的影响.也许从事科幻写作算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

但是追溯双翅目与科幻之间真正的渊源,还是得回到她的童年.双翅目的妈妈是一位生物学博士,她从小就跟着妈妈逮虫子、解剖虫子,亲近自然科学,她不否认自己的这些儿时经历回忆起来相当科幻.年少时爱看《哆啦A梦》,爱读凡尔纳,长大后喜欢看《神秘博士》,这些都是科幻在她的脑海中渐渐萌芽的一些指路星光,照耀着她,走在离科幻越来越近的路上.

如今双翅目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哲学博士,已经开启正式的科幻写作之路,业已出版作品集《公鸡王子》.国内知名科幻作家韩松、陈楸帆等对她的创作评价很高,形容她的小说像迷宫一样让人深深陷入,随着人物的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去解读和解构世界被理解被定义的方式,触及了科幻的核心特征:终极思考.

这种“哲学缠绕”式的叙事特点,和双翅目的专业背景是分不开的.双翅目从本科开始学习的就是哲学,多年的专业学习在小说中留下清晰踪迹.双翅目解释说:“哲学和科幻其实有很多相似点,它们带来的惊奇和惊异之感,在感性方面,体验其实是一致的,此外也都带有一定的思想实验性质.”

构思小说时,双翅目习惯先有一个点子,这个点子通常无法借助专业论文表达出来,她就会尝试用小说去表达.“真正好的小说会把终极探究、人文关怀和故事性结合得特别好,但这其实很难.”双翅目也会反思自己的创作,是否把人文关怀和故事趣味兼顾得很好.在她心目中,结合得非常好的例子是波兰著名科幻作家莱姆的作品,《索拉里斯星》《机器人大师》《完美真空》等小说等既有复杂思考和想象的科幻特质,读来也会特别风趣幽默,这也是双翅目特别崇拜的创作方向.

双翅目坦陈,自己的写作能力其实还很不成熟,还得慢慢学习.《公鸡王子》《精神采样》等小说,都是在旧的写作母题上去挖掘新意.当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新的领域和话题时,就得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培养自己的视野和构思.“写作是一个不断融合和拓展的过程.”

采访中,双翅目聊到了“去性别化写作”.起先,有编辑和读者反馈她的小说非常理性,像男性作品.她琢磨过这件事,大概因为从小看的“大男孩”作品比较多,在写作中不自觉就用自己最熟悉的语感去表达了.“如今大家还是认为,偏男性化的写作是主流,偏女性化的写作给大家比较弱的印象.这其实是很奇怪的事情,过于感性和过于理性都是偏颇的,理性其实是男性女性都可以做到的,是中性的.”

“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和封建时代,女性在生理层面可能有弱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不仅是性别差异,生活中身高体型、不同语言、病理等先天后天的很多差异,都是可以通过发达的现代技术去弥补.技术的发展能让性别更平等,让更多的人在生活和权利上达到平等状态,这个其实是创作中可以追寻的一个点,特别科幻.”

从性别视角,进而又说到了科幻的概念之分.人们常把黄金时代偏重技术层面描写的作品称为硬科幻,比如、海因莱茵、阿西莫夫等大师的作品,把新浪潮时期偏重于近未来或幻想描写的作品看得比较软.双翅目认为,一个作品之所以带来硬的感觉,是因为作品蕴含的生命力特别强,作品的生命力强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力量感或把控力比较强,用足够强大的技术和社会描写撑起足够大的架构.“硬科幻不一定要离开地球,把近未来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硬问题写出来,其实是比技术写作更难的事.”

在采访中,你能感知到双翅目是一个精神世界很强大、爱辩证思考的人,同时她又能毫无违和地表现出年轻女孩少女心、爱玩等现实特质.刚参加完上海的一个科幻趴,又即将动身前往深圳参加科幻大会,双翅目笑着给出理由:因为那边暖和啊,而且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这位自称喜欢到处跑的“心灵宅”其实背后还有一个逻辑,多出去参加活动能够让她跳出学术的日常,去反观自身,审视学术的意义和能够探索的其它发展方向.

哲学专业和科幻写作相互成全,彼此营养,这就是这位哲学博士化身其中的双向缠绕.

昼温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昼温:新锐科幻作家,山东大学翻译硕士,未来事务管理局签约作者,山东省译协成员.善于将细腻流畅的少女爱情故事和精深专业的科学主题相结合,书写复杂动人的人物命运.著有中短篇科幻小说《沉默的音节》《最后的译者》《百屈千折》等,译有漫画《海王1:海沟》《超人1:明日代价》等,曾获首届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

跟作家谈话很像一次科幻之旅,仿佛短时间内跳到另外一个时空,仿佛是《你一生的故事》里的情节,一个语言学家和外星人试图去触碰彼此星球的语言和文明,他们都在跨越一个边界.和昼温之间的谈话始于这样的想象,想象的灵感来源于她是翻译学专业出身,恰好也在作品中对语言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和描写.所幸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四十五分钟的聊天让你不难理解,她相对比较学院风的创作风格、写作的触点到底是怎样的,她还青春正盛、不算太长的人生经历有着哪些奇妙轨迹,以及,她是如何开始走上科幻这条路的,并打算如何走下去.

昼温说,她是被大刘(刘慈欣)启蒙到的,高二时,图书馆里大刘的一本小说为她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至今她还记得那个震撼开篇的所有细节.在国内像她这样被刘慈欣带动起来的科幻迷为数不少,她身边不少学数学、物理专业的同学表示也是因为受了《三体》的影响才会选择现在的专业.“读科幻之前,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读了科幻以后,就觉得这是我以后要做的事情了.因为语文成绩还不错,经常被鼓励写作,于是就有了开始写的念头.”

大刘的作品全部找来读完之后,昼温去读了国内另外一个作家的作品,她就是本专题前面提到的作家夏笳.昼温觉得夏笳的作品跟大刘的非常不一样,比较柔,但是也很喜欢.也许因为都是女性的关系,读起来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昼温还提到了国外的两名作家,特德·姜和刘宇昆,他们的特点是,都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作品都不算多,但写出来的都是精品,每一篇都揉进了非常多的科幻概念.本文开始提到的《你一生的故事》是特德·姜的代表作,而刘宇昆则在创作之余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他翻译的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昼温说,自己的毕业论文恰好就是有关刘宇昆的,“在翻译界,刘宇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很为读者考虑的译者,翻译时会在两种文化中做出平衡,努力让读者理解作品.”学习翻译学的昼温,自己也在从事翻译工作.最近DC电影《海王》正在热映,而它的正版原著漫画《海王1:海沟》就是由她翻译的.昼温非常喜欢这类超级英雄的作品,觉得其中有关力量和人性的探讨非常好.她坦言,在将来,翻译和科幻写作都是她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每一件都很美好,都值得付诸热情和努力.

被问及如何把握专业基础和科幻写作结合的点,昼温透露,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因为上了某一个课、看了某一篇论文有了灵感,才会去着手创作.所以她的作品有鲜明的“语言学”和“翻译学”特色.比如《沉默的音节》里的千语者会去用人类的发声器官尝试发音的极限,甚至会用极限音节杀人,《最后的译者》探讨语言的本质,让人们思考,不同语言间的隔阂被人工智能打破后,人们是否就能理解彼此?

昼温在小说中除了埋进语言学的“梗”之外,也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作品《沉默的音节》和《眼动疑》中就有声学、视觉方面的专业概念,她会经常向物理学等专业的同学请教,让他们帮忙把关,希望小说中不要出现基本硬伤.编辑曾告诉过她,其实不用去纠结那些科学的点,很多人写跨专业的点也写得很好,毕竟科幻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形式.

“科幻最终还是关注人的问题的.”昼温如是说.她在课堂和文献中的所思所想,她在生活中遭遇的困境,都想通过写作去抒发出来.昼温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是蛮有女性特质的,鉴于目前的科幻读者女性远远少于男性,她希望自己的这种女性特质能够吸引来多一些女性读者.“其实平时不太说作家的性别差异,科幻作家的个体差异非常大,比性别差异大很多.虽然我的作品大多会带有一定的女性特质,我也会尝试写一些其他风格的小说.”在和国外著名科幻作家迈克尔·斯万维克交流时,斯万维克建议她,写作时要少代入自己,把自己代入写作会受到一些限制,可以尝试写跟你的性别不一样的人物.昼温审视自己的作品之后,发现一些角色之间的相似度很大,未来这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方面.

每个人对科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昼温用八个字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科幻概念: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小在济南长大和学习的昼温,感慨自己的经历其实很普通.但是只需要一个缘分开启,一切就不一样了.反倒是她现在的经历,变得越来越科幻起来.比如她会跟随作家团队深入贵州丹寨采风,跟当地官员、外国作家探讨什么是科幻,观摩当地的手工艺者进行创作,在青山绿水和人类文明之间思考科幻的创作方向——这是一件相当科幻的事.

除了在校学习,昼温如今也常常走出去,参加一些科幻论坛活动.在当下,科幻的认知度无疑越来越高,由科幻电影、科幻动漫等泛科幻文化带动的科幻市场越来越好,昼温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去带动更多的读者来加盟科幻队伍.毕竟,科幻那么有趣,吸引力那么大.

此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近未来和作家和科幻方面的未来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未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在文学这场马拉松里,我不曾跟风赶潮专访作家韩少功
著名作家韩少功的创作生涯已历时四十年,在外界看来,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艺术道路的长度来看,都如其创作四十年研讨会主题“求索之路永无止歇”一般,他自己觉得,聊以的是,大体上不曾跟风赶.

专职科幻作家如何生活
中国科幻小说界有三体,但也只有三体,连作者刘慈欣本人都说三体的火爆是自己没想到的,它还配不上这么大影响力 而这背后,是中国科幻市场尚未成体系的尴尬现状 如今,随着资本的入局,影视改编这种新玩法,能给还.

科幻超女郝景芳:清华学渣问鼎雨果奖
文◎ 张东亮2016年8月,中国80后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 作为国内首位夺得该项“科幻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郝景芳的名字一夜间成为网络热搜词 谁能.

湘籍女歌唱家群体演唱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影响
【摘 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代表之一,它体现着我们的独特文化 随着我国交通输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湘籍女歌唱家被人们所熟悉 湖南民族声乐的成功不是偶然现象,是受湖湘本土独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