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人民教育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以人民教育事业 为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人民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以人民教育事业 为例,本文是人民教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教育事业和人民教育事业和历史教学类论文如何写.

人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历史教学期刊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10.051

摘 要本文介绍了口述史的概念以及国内外对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现状,然后描述了笔者以高中人民版必修三“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尝试过程,最后反思了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口述史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1 前言

对于什么是“口述史”,学术界可谓见仁见智.其实在文字诞生以前, 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 就是通过一代代口耳相传记忆下来的,这也说明“口述”这一方式从一开始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人类步入文字时代,不论中外,“口述”依然是记载历史的重要方式.

“口述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纪史方法,但口述历史作为一个史学类别进入正统的历史研究领域, 却是一件很晚近的事, 与当代史学价值观念的平民化趋势和当代历史变迁的频率加快有着密切的关系.”[1]比较公认的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的诞生标志是:1948 年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口述历史研究室.之后,西方的口述史学迅速发展,并且成为辅助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到自小学到大学的历史教学中.口述史运用到教学即口述史教学.

最早把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中学课堂是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麦林城列德学校开展的“伦德项目”.一个八年级班级的全体学生,在教师乔伊斯·威尔逊的指导下,通过对社区老人的访谈学习了他们社区的历史,最后,学生把自己的访谈内容写成一本书,几次再版.

口述历史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对口述历史教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狐火项目”.1966 年,奥利特·威金顿在纳科奇高中开始了“狐火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向老一辈人访谈了他们过去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学生的最终作品以学校杂志的形式出版,杂志名称为《狐火》.1972 年,《狐火》发展成为系列丛书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并且开始成为一种畅销书.到1978 年的时候,销售量已经超过了400 万册[2].20 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类似于“狐火项目”的口述历史项目成长起来,《狐火》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被译为外文在其他国家发行.在美国,口述历史教学有全国性的组织———口述历史教育家协会,而且有自己的专业刊物———《口述历史教育家》.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口述史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国外口述史教学研究的概况,温州大学口述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教授《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黄敬品的硕士论文《美国口述历史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老师的《西方中小学的口述史课题及“狐火计划”》,美国帕蒂·迪龙著的《通过口述史讲授历史》等几篇文章做了简略的介绍.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口述史教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大学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口述历史教学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中学受到很大的重视.“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也开始涉足口述历史领域,香港的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校际历史研究比赛,参赛学校的师生组成团队在学校所在地区进行历史研究,主办单位提供口述历史方法训练鼓励学生从长者的记忆中重构地区的历史”.

大陆地区的口述历史教学研究相对来说起步晚,大学里开展的实践活动较多,中学中的口述史教学实践比较少.不过随着研究的进展,可以看到近几年对于在中学进行口述史教学的成果明显增多,不仅高校学者,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实践,探索,特别是师范学校的研究势必会推动口述史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开展.郑崧[2]、陈莺[3]、罗彩云[4]等从多个角度肯定了在中学开展口述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戴玉英[5]、许志刚[6]、王飞[7]等注意到口述史教学研究应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也有对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总结.目前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合作的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正在开展的过程中,相信必将推动广大青少年了解并参与到口述史的收集整理活动中,也会在中学历史教师中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促进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推广.

2 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尝试

以高中人民版必修三“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笔者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指导学生确定主题、制定调查提纲、查阅文献、准备工具,到实施访谈,再到展示成果,最后反思修正,进行了比较完整的一次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第一步,笔者依据本课内容和了解到我校有1977 年和1978 年参加高考的3 位老师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口述史访谈的主题:“采访我校1977 年和1978 年参加高考的3 位老师”,笔者课前引导学生分组选择访谈对象,设计问题,把学生访谈的视频运用到历史课堂的时候,这就属于口述史教学.

第二步,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师生间的沟通,选出有兴趣的三组学生采访我校3 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们一起协商访谈问题,不同的小组所关心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学生关心这些教师备考的秘诀,有的想了解这些教师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心情等,但是都是组员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有些小组一开始进行活动的时候有些无所适从,但是小组成员间相互沟通,慢慢确定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历史老师之间真正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没有强势干预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完成访谈,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当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果由教师设计访谈提纲,学生来完成访谈,仅仅把学生当成是教师的提线木偶的话,虽然也能得到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史料,却熄灭了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这一过程属于抛锚式教学理论的实践,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不能再继续高高在上,只负责下达命令,布置任务了.

第三步,查阅文献、准备工具,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大城市中采访工具的获得十分便利,这个环节笔者没有进行干预.学生查阅文献的准备工作比较原始,后来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之后了解到学生们查阅文献仅限于预习了课本,这一步,教师依据学情和学段事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效果可能会更好,本课出现的小插曲,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查阅文献来补救.

第四步,实施访谈、整理口述史资料,实施访谈过程,笔者没有进行干预,学生需要独立地与访谈对象沟通,确定访谈的时间,完成访谈的整个过程,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了自信心.笔者在收到学生的访谈成果后,出于课堂时间和效果的需要,进行了甄别、剪辑、取舍,其他的完整访谈记录放到了教室电脑中专用的文件夹供学生交流,分享.这一步,教师除了历史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运用一些视频编辑处理软件.

第五步,成果交流,学生在访谈问题之外也向受访对象请教了学习方法,以及接收到受访对象对于那个时代很多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细节回忆,“重构”了丰富的历史,比如我校的周钟法老师回忆自己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几次都无法登上自行车,一直认为是他妈妈在骗他,他的同学为了早点看到录取书,晚上翻山越岭,在黑漆漆的夜间点燃,看到旁边都是悬崖等生动的细节.

第六步,反思修正:由于访谈前查阅文献的工作比较原始,课堂上出现了小插曲,我校周钟法老师是1977 年参加高考,在访谈视频中他提到自己是1982 年毕业的,另外一位周幼慧老师是1978 年参加高考,她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在课堂上PPT 展示出来,有学生很细心,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两位周老师,一位是1977 年参加高考,一位是1978年参加高考,却都是1982 年毕业的?”,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负责这两位周老师访谈的学生,课上他们无法回答,就鼓励他们课后再查阅资料.在第二次上课时候他们给出了精彩回答,他们了解到1977 年第一次冬季进行高考,等不到1978 年夏天,临时扩招,非常匆忙,所以1977 年的考生甚至到1978 年的5 月份才入学,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对人才的急需,恢复高考的决心.笔者提问两组学生如何得到的答案,一组是再次访问了周钟法老师,另外一组是上网百度获得,笔者借机简单比较了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的异同,指出口述史料需要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比如在周钟法老师的访谈视频中他提到的1977 年的高考录取率是和史料有差距的,很可能由于年代久远造成了误差,口述史料一定要辨别真伪,并且推荐了相关书目.访谈过程中学生质疑历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运用口述史教学的重要价值.

3 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和意义

20世纪初期肇始于美国的新史学潮流扩大了史学的研究范围,摆脱了精英史观的束缚,将焦点移向平民百姓.口述史教学深受这样的理论潮流影响,其代表鲁滨逊就认为“从广义来说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8].通过访谈视频,全班学生看到身边熟悉又平凡的教师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奋斗历程,直观感受到了那段有血有肉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不时发出笑声,很直观地感受到恢复高考对个人的重大影响,这些历史亲历者的口述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口述史是史料的一种,学生对历史亲历者的采访是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接触一手的史料,可以激发学生收集整理史料的兴趣,但是,搜集史料仅仅是一个开始,法国哲学家亨利·贝尔也是新史学的先驱,他认为“孤立地搜集史料和了解史实并不比集邮或者搜集贝壳有更大的科学价值”[9].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独特价值是从史料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得出史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并进一步上升为一定的史观,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立足过去,面向未来,即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

本课中,笔者没有仅仅停留于渲染我校教师的个人奋斗历程而是指导学生把我校教师在恢复高考后的个人发展融入到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引导学生从个人情感的触动中去总结得出史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腾飞”,从而使得学生自觉树立“现代化史观”,认识到现代社会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避免中无视教育的历史悲剧重演.“史料- 史论- 史观”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口述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切忌只是让课堂热闹起来而已,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史观和正确价值观,认可、法制、文明等基本准则,最终推动社会走向、法制、文明,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的公民,在陈旧的教育观念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间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学生缺乏质疑精神,意识.口述史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改变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意识,质疑精神起到“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引领作用.

口述史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对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素养都有深远的意义,教学相长,逐渐实现教育真正为社会培养公民的理想.归纳起来其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1)对于学生而言.

①口述历史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口语化、性、探索性等特点,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中,由被动的“听”历史向主动的“做”历史转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②口述史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可以打破学校与现实生活间的“围墙”,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全面发展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形成终身发展的意识.

③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可以使历史课堂中的选材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使学生能够将宏大的国家发展趋势与地方发展,个人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主动去重构本家族本地区的历史,把个人与他人、家庭、地区、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家到国,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进与家人,地区的感情从而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公民意识.

(2)对于教师而言.

从口述史教学的理论学习,到课题的选取,指导学生实施,甄别成果,评价过程再到实施后的反思,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推动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加明确了教师的“帮助者,促进者”的地位,有利于建立学生和教师间平等、的关系,促进教师成为具有意识的教师,而不再是仅仅专注于培养一代代听命的民众的教书匠.

本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教育事业和人民教育事业和历史教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民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人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它对于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主要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式和课题探究.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建议
摘 要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中 首先,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充分钻研教材,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多运用举例的方法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在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民族认同教育的几个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识别,我国当前共计有56 个民族 国内民族众多的最大好处便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认同、民族团结…… 反观英国、法国、德国……西.

微观史学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
摘 要史学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微观史学理论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对补益宏观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管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综合历史课程评价、历史教学资源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