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老子方面有关论文例文 跟老子养生观概论相关论文例文

主题:老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7

老子养生观概论,本文是关于老子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老子和养生和概论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老子论文参考文献:

老子论文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50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语言学概论论文土木工程概论论文3000字

尹龙

【摘 要】人的生命是由肉体和精神两部分构成的,这两者对于生命的护养缺一不可.老子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其思想主题始终是对生命的强烈关怀,本文主要从少私寡欲、不自益其生,守柔不争三个方面来概述老子的养生观,这些方面一以贯之的自然主义生命*精神,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命护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生命养生

一、少私寡欲

老子的养生说是建立在少私寡欲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在老子看来,养生必须要控制人的,过度的会给人的生命带来伤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声色犬马,衣食住行,原本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命所需要的,但如若过分地追求,非但无益于生命,反而会残害生命和性情,不仅不利于养生,而且有害于人的身体和心性.问题不仅是老子关注的焦点,而且是中国古代各家所关注的焦点,并以此作为涵养心灵的中心.如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在佛教看来,人类一切的罪恶,无非是从贪、嗔、痴等中产生的.庄子也说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老子认为,限制了心灵的流行发用,影响了本真生命的充分展开,使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本性,所以,对之要加以节制.“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如同无底洞,常常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过度地追逐功名利禄,势必给生命带来祸患和不幸.基于此种认识,老子十分推崇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2],只有知足而无所求,知止而不妄为,减少私欲,恬淡素朴,才不致招来困辱危怠,才能真正地养护自己的生命,终其天年.那么,将以何种标准来判定“知足”呢?研究道家的学者认为,“足”与“止”虽然属于主观范畴,但也是有客观标准的,其一,它不能有悖于人的生命的自然存在;其二,它不能超越当时的社会条件;其三,结果要与动机保持一致.这样能避免实际情况带来的侵害,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才能获得可持续的满足.

在控制人的方面,老子非常注重控制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故老子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3]老子在这里告诫人们,要堵住自己的之门,节制贪欲,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康健.如若放纵自己的而不加节制,那样就一生不会得到救治.这一思想在后世得到了有力的继承与发挥,如《管子·内业》曰:“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淮南子·原道训》云:“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疾破阴,大喜坠阳.簿气发瘖,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疾;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陈鼓应和白奚认为,老子所主张的少私寡欲,并不是让人完全杜绝,做一个禁欲主义者,而是主张恬淡为上,对于私欲要把握好一个度,不使其泛滥,使心灵保持“虚壹而静”的状态,从《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因此,他们得出:老子本人是反对实行禁欲主义的.人之为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有和私心总是在所难免的,是不可消除的,老子主张让人抑制贪欲,节制私欲,对待生命要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不要贪得无厌,纵欲奢华,不要破坏了生命的自然状态,人的生命的自然状态是虚静、质朴、恬淡的,要重视人的自然的内在生命,而不是只追逐身外之物.本文认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样重要,两者要协调发展,缺一不可,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各走一端,而是要力求“中道平衡”,切记偏及一隅.

笔者认为,人的需求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需求、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所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动力所在.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从内涵与外延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人的和需求不会停滞在同一水平上,更不可能停留在最原始的需求状态,这种“为腹不为目”不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但是,人的与需求又不可能是永无止境而不加节制的,人的若过度地放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的侵害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人的心理和精神承受能力.同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再加上囿于不同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可实际利用的资源更是有限,因此无节制的需求,不仅有悖于人的生命的自然本性,损害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也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现实无法承受的,因此人要学会知足.

二、不自益其生

大部分人容易注重肉体上的享受,生活奢靡,为了满足自己的有的甚至到了不爱护自己生命的地步.老子称这种行为为“益生”、“厚生”.“益生曰祥”[4],纵欲贪生就会招致灾殃.所谓“益生”,即纵欲贪生,犹如偃苗助长,对生命之自然的强为增益,最终会带来殃害,故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益生”之所以非但不能增强生命力,反而还会损害生命,是因为“物极必反”的宇宙法则认为,事物强壮到了极点,便会走向衰落.因此,在老子看来,“益生”是不符合大道的,不合于道的行为,就必然会早日结束生命,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老子反对“生生之厚”.

然而,人们的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才不致于在生命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生活节奏日益飞快的人们来说,无疑有借鉴和告诫之效,如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是由于过度地奉养而导致的病症,比如,由于身体营养过剩而导致的肥胖等,他们以增益的手段来提高生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负面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自我调节.

三、守柔不争

(一)守柔

老子对待生命所持“贵柔尚弱”的思想,有其悠远的历史渊源.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存在这种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它的直接来源.《尚书·皋涛谟》中就记载过“柔而立”的观点,把“柔”视作为生命中的美德.《尚书·洪范》写道:“高明柔克”,所谓“柔克”,即“三德”之一,是一种“高明”的认识,其中蕴含着以柔克刚的意思.《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言:“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意思就是说,“柔”能让疏远变成亲近,这样整个国家就会和谐稳定了.由此可见,柔弱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治国安邦的方略.

所谓“守柔”,就是守柔居弱.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7]所谓“雄”、“白”、“荣”,都是指“强”的意思;“雌”、“黑”、“辱”,都是指“弱”之意.这里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都是指“知强守弱”的意思.[8]老子认为,对待生命之所以要“知强而守弱”,是因为“柔弱胜刚强”,所谓“柔弱胜刚强”,老子本意是柔弱要优于刚强,后期道家认为还有以柔克刚之意.本文认为,“守弱”容易让人自甘处下,回避责任,缺少创新精神,这是其消极的因素,应对之给予扬弃.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自强、自信之心,以此来求得生存与发展.

(二)谦下不争

“谦下不争”这一思想,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尚书·尧典》记载:“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即倡导世人要谦恭退让,不与人争.《尚书·大禹谟》亦言:“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里说的就是做人要有谦下退让的美德,这种美德是合乎大道的.《易经·乾》中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就是君子整天勤勉健进,位居上位而不骄,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这样,就会免于灾祸.《谦》卦曰:“谦,亨”,意思就是人如果做到了谦,就可以无往而不利,初六爻辞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意思就是说,君子终日谦虚,卑下而不自矜,虽然位居后位,却不与人争,所以就没有什么祸患和顾虑了.《老子》在第六十六章写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继承了《金人铭》的思想,《金人铭》曰:“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可以看出,古人的这些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老子对他唯一的告诫,就是让他戒掉自己身上的骄气,老子也曾在多处称颂这种不争之德,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还把“不争”视为“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争”与“柔弱”一样,我们不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处世策略,还应该看到其中的价值意义,对于今天的人们生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老子说:“夫为不争,故无尤.”(八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把“不争”视为人之道,乃是效法天之道的表现.所谓“为而不争”,老子认为,并不主张放弃“为”,而是在“为”之后主张与世无争,老子把“不争”当做一种保全自身、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他甚至把“不争”视为一种“人之道”.他尤其赞赏水的高尚品质,认为水是最自然的事物,是最接近于“道”的精神的,水汇集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现代社会倡导刚健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为了追求快乐舒适的生活而去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意识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当代人只有具备竞争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才不致于被社会淘汰,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一些情况和境遇下,要注意把握“争之度”.人如果只知道争强竞争,很容易使人生缺乏必要的回旋余地,这种“不利竞争”不但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且也容易使人们经常处于沉重的包袱之下而不知所措,常常让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会实行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但是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往往并不如人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好,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戕害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所以,竞争要讲求公平,不能“不择手段”.

参考文献:

[1]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宋希仁.人生哲学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尹龙(1989-),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哲学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与现代化.

本文评论:本文论述了大学硕士与老子本科老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老子和养生和概论方面论文范文.

六月节气养生观
赵军六月是夏季的开始,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 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七月节气养生观
□ 赵军七月包含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 中医认为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人们在七月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暑天防中暑是非.

李时珍的养生观
■吴 尧李时珍(1518 1593 年),明朝蕲州人 14 岁考中秀才,但此后一连三次科举失意 于是,打消“科举致仕宦游之路”念头,弃儒学医,终成大业 他认为,一个人的健康长.

曹雪芹的养生观
近来有闲,便把书架上那套翻了多遍的红楼梦搬下来重温 或许是年岁大了,这次阅读的关注点是探究小说里的健康养生学问 红楼梦被誉为“百科全书”,即便是养生方面,曹雪芹也有独到的见解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