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公共政策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商鞅变法中的公共政策分析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公共政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9

商鞅变法中的公共政策分析,本文是关于公共政策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商鞅变法和浅谈商鞅变法和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公共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政策论文大一形势和政策论文形式和政策论文怎么写形势政策论文格式

一、简介商鞅及变法的背景

商君,“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①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法,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变法成功后又升为大良造.公元前338 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由于商鞅之前变法侵犯了部分贵族们的利益,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最后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当时变法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本就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相应产生.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都在纷纷举行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如若秦国在不变法,那么它必定会落后于其他的国家,所以此时商鞅提出变法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经过变法后的秦国,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这次改革也成为了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后来商鞅结局悲惨,但变法并没有结束,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商鞅变法中政策出台的过程

商鞅变法虽说是一个非常成功之举,但过程也是十分不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②说明当时秦孝公担心变法,变得好则已,不好则唯恐天下人耻笑.从古看今,当下我国的一项政策的出台,也是经历了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量,并且还需要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这本是个很缓慢的过程,首先要去发现问题,再确定是否为大多数人共同遭受的问题,是就马上引起重视,一步一步的去与干涉变量进行博弈,最后等待政策之窗打开,议程建立.到目前为止,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描述得最全面的当数约翰· 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模型,通过研读商鞅变法的过程,我们发现可以运用公共政策学中的这个模型去分析这次变法,如下图:

(一)问题流的出现

在这个模型中,问题流主要关注的是问题的界定.它包括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通常情况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能引起决策者的关注,通常会有以下几种途径:(1)用一系列的重要指标来反映这个社会问题的重要程度;(2)一些重大事件或危机事件经常能够导致决策者对某个问题的关注;(3)从一些其他方案的实施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去推动这个问题的关注.在现代,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概括为:指标变化、焦点事件、预算约束、反馈等等,但纵观当时的秦国,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大致来分析变法问题流的产生.

1、存在的问题及数据指标

作为一项政策的出台,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战国初期的秦国,立国较弱,在七雄争霸的局面中,秦国发展是较为缓慢的,在秦国改革之前,社会环境里包括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成为了问题流形成的主要诱因.从经济方面来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于是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的阶级.但秦国的经济制度,既不完善又停滞不前,急需要变革以求经济的发展.从政治方面来说:秦国世袭贵族势力比较软弱,权利范围较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而且贵族内部缺乏有效的统一的意见,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从社会文化方面来说: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新局面,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特别是法家思想成为了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一些随之而来的特定现象的发生都是变法的前提决定要素.2、焦点事件

问题还需要一些推动力来引起掌权者及其周围人们的关注,这些推动力就是由焦点事件所提供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进入战国后,情形变得越发复杂,秦国发现自己陷入了四面作战的境地,当然这也并非秦国一国之境况,是当时正在崛起中的诸列强共同面临的情况.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为了确立自己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如果秦国不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那么历经数战的秦国是无法与其它国家抗衡的,这就直接涉及到了自己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所以,在这因素的刺激下,处于那个环境下的秦国,暴露出来了种种问题,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改变这种现状,孝公决定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二)政策源流

政策源流主要是针对政策问题而提出的各种建议,这些建议在一起碰撞、修正、再结合,在当代主要有听证会、论文及会谈一些形式,而在商鞅变法那个时候应该体现为权贵,士大夫之间直接进谏.这些建议要满足多项要求,比如是不是具备可行性,有没有人去认可和支持等.当时制约秦国发展的问题很多,所以变法迫在眉睫,商鞅“三见孝公”提出并制定第一次变法的内容,如下: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方案提出后,商鞅肯定想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和重视,在孝公做选择前,就已经遭到了一些保守派和利益团体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方案绝无可行性.一部分人与商鞅是无法达到价值观判断的共识,变法肯定会触动一些保守派的利益,他们不会去认同商鞅,所以商鞅当时与杜挚、甘龙进行博弈,其焦点集中在“法古”、“循礼”等一些冲突,为了就是不让此方案通过它所经受的检验标准.这个过程中,我也简单的提一下博弈论,政策是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就他们彼此存在的利害关系,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政策流其实是当时各种思想的一种博弈过程,通过博弈,以致于最后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变不变法,是参与者讨论的主要焦点,其中不管如何选择都会对其他人的选择产生影响.然而最终在这场博弈中,拥有决定权的孝公最终选择了变法,在他心中应该对变革成本、变革影响、变革成效及趋势等结果做了判断和测算,下决心彻底改革,也体现了当时封建君主集团追求高效利益的结果.

(三)政治流

政治流顾名思义就是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包括国民情绪、公众舆论、权力分配格局、利益团体实力对比等等因素,这对于变法的推进也有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商鞅变法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其中第一次变法只是商鞅的初步尝试,去发现其中的一些阻力因素.

1、公众情绪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使这一时期生产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小农经济的发展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改革奴隶制度.还有思想学派的发展,特别是法家,例如李悝、吴起、商鞅坚信只有变法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所以变法是一些阶级关注的焦点话题,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也是一部分民众的呼声.

2、压力集团间的竞争

在刚刚法令颁布之初,被剥夺了利益的保守派并不积极去执行,百般阻挠,而商鞅生怕无法取信于民,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于是立木建信,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而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以便于变法的顺利进行.握权的一些利益团体,很多皇亲国戚都十分的怨恨他,赵良就曾见过商君,奉劝商鞅要施行仁政,懂得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要对百姓实施严酷的刑法,要善待秦国的子民.但是商鞅一意孤行,并在几年后不顾其他团体反对又推进了第二次变法,更加的触动了一些权威人士的利益.在无形之中,商鞅一直与他们抗衡.

为什么这些都不能阻止政策之窗的关闭呢?原因就是这次变法本就是精英把握政策制定主动权的选择.秦孝公一直存在着变法的念头,而商鞅的出现刚好顺应了历史,所以不管中途有什么因素去阻止变法的发生,都是不会成功的.

(四)议程建立和实施

在得到了秦孝公的强烈支持下,当三条源流交汇,政策之窗打开,变法就被提上了日程.当然了,如果在现代,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公共媒体和舆论作为干涉变量起一定的作用,而在那个时候民意是十分重要的,多年征战的秦国面临的是不得不变法,才能让人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在后面变法实施的过程中,又是运用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方式,由上层规划和制定,然后具体化各种指示,权力十分集中,层级十分明确,政策过程被看成是一条指挥链,谁是发布命令者,谁是执行者,分工清楚具体,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当然,商鞅颁布法令的初衷也是为了秦国的发展,法令中涉及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是民众所关心自身利益的方面,“变法实行之初,众皆哗然”,环境的突然改变,很多民众无法接受,在当代也是一样.政府在民众中要有威信,一旦在人民心中失去了信任,那么可怕的不在是什么“经济危机”,“军事危机”而是“信任危机”.商鞅取信于民,再加上“太子犯错,刑太子师,以肃其法”③使得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有了威信,再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运用各种资源,人们纷纷开始严格执行新法,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了.政策执行过程中还运用了行政手段,它是政策执行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执行.同时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组织及其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反馈的过程,忽视了下层人员的意愿,也是政策太过理想化,忽略了基层官员和民众的适应情况,没有完善的反馈机制,以致于最后商鞅终于惨烈收场.

三、结语

用多源流模型分析这一次变法,我们可以看出政策问题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政策制定的环节,而且这个政策之窗也不是一直都能够打开的,随时都有可能受一些外界因素导致关闭的可能.这次变法的确达到了当初的目的,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④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惩办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等一部分人,也为自己以后埋下了祸根.

商鞅变法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也是一次彻底的改革运动,给予后人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了启发和帮助.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家实力.最后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策和文化专制主义,都曾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这次改革既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表现的也是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和行为对政策不会产生决定性作用.⑤总之,不管后人怎么评价,我认为,商鞅变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之处.注释:

①《商君》. 二十九篇.

②《商君》书第一篇更法.

③《商君》书第十七篇赏刑.

④《史记. 商君列传》注解.

⑤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 第十章[M].

第2 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商鞅. 商君书[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2]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M]. 第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司马迁. 史记· 商君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4]战国策注释[M]. 北京: 中华书局,1956.

[5]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6]陈振明. 政策科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文评论: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商鞅变法和浅谈商鞅变法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的公共政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公共政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与影响因素分析
薛 敏(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大众传媒信息传播在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对政府公共政策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就是在大众信息传播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政策媒介对.

话剧《商鞅》主人公的形象
王紫萱 (辽宁广播电视台 110000)摘要商鞅不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还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为变法而生,为变法而死”便是对其璀璨同时悲惨一生的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乔 丹 任 彦 蒋晓薇(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 绵阳 62100)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39摘 要.

地方政府对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办法
【摘要】当下正是中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环境的稳定不仅体现着政府执行力的效率,也是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以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力上.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