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费尔巴哈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费尔巴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0

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文是费尔巴哈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略论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费尔巴哈论文参考文献:

费尔巴哈论文参考文献 省级期刊版面费普通期刊版面费期刊版面费省级期刊版面费多少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将其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并将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的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确立并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这篇短小精悍的著作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阐发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与对宗教世界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本文从《提纲》的写作背景、新旧哲学的区别、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理论的思考以及宗教与人五个角度去解析《提纲》,试图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主义及其实践观.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宗教与人学观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

《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春年写于布鲁塞尔的一部著作,是其“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2.由于此前马克思已经开始将视野转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去批判资本主义,此时他对自己提出的任务便是进一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明确无产阶级革命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一方面要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批判,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另一方面要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对后者而言,建立新哲学有着基础性地位,因为只有奠定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才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纲》便是新哲学的宣言.此时欧洲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工人运动情绪高涨,但是此时的工人运动仍是自发性的,它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当时在工人运动内部还流传着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这就严重阻碍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进行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提纲》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虽然《提纲》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对马克思本人理清新哲学的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新旧哲学的区别

1.“旧哲学”的缺陷

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第一条便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这便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后者主要是指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其主要代表是17和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他们虽然一致主张物质决定精神,但是都认为精神和意识是对物质直观的反映,否认精神的能动性.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出发来解释世界,或者说只是从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角度,即人对客观事物朴素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亦即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的角度去理解,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五条所说的“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特别是他不能把实践作为感性认识内容与感性思维形式的基础,因而也就必然忽视处在实践中的主体的人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2.唯心主义的能动性

由于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不当成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导致“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马克思指出,由于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不能对人的能动性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这样不仅不能战胜唯心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里的“抽象”是指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了精神的能动性,把它看成不受客观事物制约的绝对.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唯心主义者,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只是”从主体出发来解释世界,以其主体的抽象思维为主导,片面地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体的能动性在解释世界方面做出了种种脱离现实或客体的抽象的发挥,把精神通过实践对物质的反作用看成对物质的决定作用甚至派生出了物质.唯心主义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精神活动.实际上,现实的感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是唯心主义者“当然”不知道的.

3.新哲学对旧哲学的突破

从《提纲》中的第一条,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6,这样便实现了对旧哲学的超越,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7.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既将外部的世界看做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同时也将外部世界的生成看作是人类感性活动即实践的产物,把全部外部世界置于人的实践中去理解.这种新哲学既保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又有着很强的能动性,科学地解释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新哲学“新”之所在,就是对“物”的理解与旧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别,旧哲学将物理解为单纯的客观实体,这种物是脱离人而存在的,它远离人的活动,但是新哲学理解的物是在人的视野中的,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物,是与人的感性活动紧密相连的这样一来,物质的概念便不再是僵硬的物质实体,而是由人的活动参与而生成的、具有社会性的存在.所以说,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的一个重大突破.

4.新哲学的历史使命

新哲学有着和旧哲学不同的历史使命,在《提纲》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这表明,马克思认识到要想真正解放人类,仅仅依靠理论是行不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现实世界.这里的“哲学家们”主要指的是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用空洞的自我意识去否定一切,这些哲学家不敢用革命的实践去批判现存的世界,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是当时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个体现.而无产阶级哲学正是要通过革命的实践改变这个现存的世界.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理论工作,马克思此时已经从一个理论家转变为一个革命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9.新哲学的历史使命正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从一个哲学家到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过程.除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区别外,马克思在《提纲》第九条中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10.由于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在看待社会上不能从历史生成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也不能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看待社会,只能理解到孤立的个人身上和市民社会的程度,他们看不到人的阶级性与社会性.这里的市民社会笔者理解为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一方面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与“政治国家”相区别的社会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又以唯物主义观点把“市民社会”解释为构成国家和其他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恩格斯发表这个提纲时,在‘市民’这个字上加引号,以说明这是指‘市民’即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提纲》第十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1.与第九条相似,这里马克思提到了新哲学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笔者认为,这里的人类社会应该理解为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一切异化现象都得以消除,每个人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新哲学的立足点也是新哲学的使命.

三、唯物主义认识论

1.旧哲学的认识论

在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之前的认识论,由于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意义,只从认识本身去探讨认识,这样就会导致将认识困在思维中.特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不停地探讨认识的来源问题.康德看到了二者的局限,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避免“怀疑论”与“独断论”,同时将科学的认识对象限定为现象,将本体置于道德实践的对象.在认识的起源上,康德综合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观点,同意认识来源于外部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刺激,认为人的理性具有先天的纯直观形式,这种纯直观形式是逻辑在先的一种认识形式.在认识的过程中,康德将认识过程理解为先天认识形式的整理,这样的能动性使得感性与理性达到了统一.

2.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

《提纲》第二条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2.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主体通过实践使客体的属性被揭示出来.实践的过程就是客体的属性呈现于主体的过程,这个时候,主体已然开始思维客体不断呈现出来的属性,马克思通过引入实践概念,使得在认识论上实现看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往学界倾向于将《提纲》第二条理解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片面,会遮蔽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突破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人在革命的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能动性,在实践中达到主客体的统一.笔者认为《提纲》第二条关于实践有三个重要的理解: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人能动性的认识能够超越实践,三是强调人革命性的实践.

四、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理论的思考

1.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缺陷

在《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3.十八世纪,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强调环境和教育决定人,认为人的变化是环境和教育变化的结果.马克思则指出人的确是环境的产物,但是环境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不能忘记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如果按照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推论,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逻辑只能是人之所以能够变化发展,是因为少数天才人物可以突破环境的制约,创造新的思想,用它们改造环境,教育他人,他们自己则是一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人.这样一来,归根结底环境和人都是由天才人物的智慧和思想决定的.这正是马克思所反对的唯心史观.马克思自己对问题的回答是: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革命的实践”以改变环境为重要内容,显然主要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由劳动实践改变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马克思用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解释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人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人的改变是“自我改变”,动力在其自身.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归结为实践.这就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这与其关于环境的观点互为呼应,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基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表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应该从实践出发才能得以说明,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包括看似荒诞不经的各种神秘现象,都能够在实践基础上得到说明.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马克思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归结为实践,将社会生活的本质归为实践,将人的改变归为实践,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该文点评: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略论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方面的费尔巴哈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费尔巴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意义
胡国宝(南京邮电大学,南京 210023)摘要1845年春,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分界线 这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已经完成了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变过程,而标志着马克思完成.

西方人眼中的三峡以《20世纪之交的三峡宜昌》为中心
摘要战争之后,大量西方人来到三峡宜昌地区,他们撰写的游记和考察报告,为我们还原19、20世纪之交三峡地区的自然风景、经济状况、人文景观提供了珍贵史料 西方人眼中的三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负面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世的前前后后
2017年11月7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电视台播出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83岁的胡福明老人采访 老人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这句话依然深刻体现着实践与真理之间的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世始末
1976年10月粉碎“”之后,中国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何去何从,是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经反复思考,毅然提笔撰写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