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徐志摩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诗人徐志摩的政治人生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徐志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5

诗人徐志摩的政治人生,本文是关于徐志摩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诗人徐志摩和政治人生和政治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徐志摩论文参考文献:

徐志摩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政治杂志

徐志摩的一生,被放大的是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徐志摩直到去世都是青年,年仅35岁.当后世惯于把他的一生简略成两段婚姻、三个女人和几首口耳相传的爱情诗时,那个怀揣着救国梦想渡海、以政论文章针砭时弊的青年,却渐渐地不为人知.

最早想当社会领袖

1918年8月14日,上海十六铺码头,“南京号”轮船缓缓起锚离岸.21岁的徐志摩站在甲板上,挥手向前来送行的亲友告别,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

徐志摩曾说:“在24岁以前,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这位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是一位政治家、社会领袖.由此能看出徐志摩想做中国的社会领袖的.徐志摩以汉密尔顿为目标,是想从经济入手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此,他还取了个英文名“汉密尔顿·徐”.

徐志摩到美国后,进入伍斯特城的大学历史系就读.但他真正收获的并非是课堂上的知识,而是被点燃的爱国热情.

1918年11月,当一战胜利的消息传来,美国人涌上街头欢呼庆祝,发自肺腑地为国家骄傲.徐志摩初到异邦就旁观了这一幕,感触颇深.

“他与室友共同订立章程,发奋向学.章程的内容除了早起晚睡,多运动、多学习以外,还有每天7时朝会(激耻发心),傍晚面对祖国方向,高唱国歌.”《徐志摩传》的作者韩石山说.

徐志摩到美国后不久,就听说有一个留学波士顿的中国学生建立了爱国组织国防会.他认为,与其穷居,不如张扬,况且附近的纽约有不少英贤之士,不可失之交臂,于是约了好友前往波士顿,还去了哈佛大学.他在哈佛呆了3天,不仅加入了国防会,还结识了吴宓、赵元任、梅光迪等中国留学生.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汉密尔顿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政治学.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大都市进一步激发了徐志摩的爱国热情,也让他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兴趣.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实业救国上面,转而关注社会问题.

1920年,徐志摩以毕业论文《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日子,收起行囊,准备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博士.这一次,他追随的目标,变成了哲学家、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

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最终,徐志摩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英国社会主义思想家拉斯基教授,并开始一些政治实践,比如参观基层选举.这一时期,他给国内的《改造》杂志写了几篇文章,谈的也大都是政治话题.

这让徐志摩如鱼得水,朋友圈中既有狄更生这样的大作家,又有知识界领袖迪金森、激进学者欧格敦这样的社会活动家.1921年,徐志摩在狄更生介绍下,进入剑桥大学就读.同年10月,他从欧格敦处拿到了罗素的住址.他立刻写信请求见面,很快如愿以偿,从此成为罗素家中的常客.

徐志摩的英伦之行结束得突然.1922年8月,他突然决定回国,并放弃了博士学位.在这个决定的背后,既有众所周知的原因——追寻林徽因的脚步,还有一个少有人知的理由——恩师梁启超有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计划,需要其回国相助.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徐志摩就被梁启超的学识、文采和思想所折服,赴美留学前,又成了梁启超的弟子.

“梁启超主导的大部分文学活动,都可以说是有政治意味的,他也如此影响着徐志摩.”韩石山解释:“梁启超召唤徐志摩回国参与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是一个振兴中国文化的计划.”

徐志摩回国后不久,就搬到了北平石虎胡同7号,负责处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新月社的英文信件.工作之余,他就带着皮包四处投稿,逐渐在新文化运动后群雄割据的格局中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批判社会的勇气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提出要建立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的“好人政府”.于是在吴佩孚的支持下,法学家王宠惠、北大教授罗文干等人入阁,但财政总长罗文干的被捕让“好人政府”如昙花一现.

这激起了知识界的强烈不满.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辞呈,声援罗文干.初回国的徐志摩,带着满腔理想主义的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写下了《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并发出了“无理想的民族必亡”的呐喊.

“徐志摩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回国后的两三年间,在建树诗人声望的同时,他更多的是以时政评论家的身份说话.他的散文中最精彩的也是这类文字.”韩石山说.早期徐志摩发声往往是寄文章去各种报纸杂志,在接办《晨报副刊》后,那里便成了他的阵地.

1926年3月,日本军舰轰击大沽口炮台,国民军还击,史称“大沽口事件”.是时,徐志摩就被困在大沽口外的轮船上,听着传来的阵阵鸣炮响.回北平后,因列强要求拆除大沽口炮台国防设施的通牒引发的“三一八”惨案,让徐志摩终是难抑愤怒,写下了《梅雪争春(纪念三一八)》.在他主持的《晨报副刊》上,闻一多、饶孟侃等人纷纷发表诗文谴责北洋政府的暴行.《晨报副刊》上的《诗刊》创刊号几乎成了“三一八”惨案纪念专号.

韩石山认为,《晨报副刊》这个阵地,正好展现了徐志摩批判社会的实力与勇气.

因国难匆匆北归

1931年10月29日,徐志摩决定和外交官顾维钧一道,乘张学良的专机南下.此前因顾维钧一再延期,徐志摩不得不在北平逗留了12天.这12天,他几乎与北平的好友都见了面.

其中与剧作家熊佛西最后的长谈,颇值得深究.“记得正是深秋阴霾天气,北风呼呼地刮着窗纸,落叶纷纷在院内卷起.熊熊炉火,一杯清茶,我们互谈心曲,他说往事如梦,最近颇想到前线去杀敌!他恨不能战死在沙场上!他什么样的生活都已经历,只没有过战场上的生活!他觉得死在战场上是今日诗人最好的归宿.”熊佛西后来回忆说.

当时,“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刚过,民族危亡激起了每个中国人体内的血性.韩石山感慨道:“徐志摩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对政治的热情一度有所消退,但在‘九一八’事变后,他的爱国热情再度高涨了.顾维钧当时负责和日本人打交道,要南下向汇报东北、华北局势.两人同乘飞机,又是好友,东北、华北的情况应该都是有谈到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徐志摩为什么南下后又立刻北归了.”

徐志摩回到上海后,与陆小曼发生过争吵.11月19日清晨,他乘“济南号”飞机去北平,终因飞机失事而遇难.与陆小曼最后的争吵,以及赶赴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的报告会,似乎为徐志摩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桃色的句号.

事实上,早在11月9日滞留北平时,徐志摩还给陆小曼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我此行专为看你.生意能成固好,否则我也顾不得.且走颇不易,因北大同人都相约表示精神,故即(使)成行亦须于三五日赶回,恐你失望,故先说及.”

韩石山解释道:“所谓北大同人,就是北大的教授们,所谓表示精神,就是要在日寇步步紧逼,东北局势危急,华北几将不保的国难时刻,表示他们同仇敌忾的信念.这为徐志摩匆匆返回北平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徐志摩这一生,要说他坚持了什么政治思想,其实并不明确.但有一件事他坚持,那就是爱国.”

(摘自《文史博览·文史》郑心仪)□

综上资料: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徐志摩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诗人徐志摩和政治人生和政治相关徐志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徐志摩被遗忘的政治人生
徐志摩的一生,被放大的是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徐志摩直到去世都是青年,年仅35岁 当后世惯于把他的一生简略成两段婚姻、三个女人和几首口耳相传的爱情诗时,那个怀揣着救国梦想渡海、以政.

徐善曾:我的祖父徐志摩,一生诗意多情志在摩登
电影无问西东中,泰戈尔在清华园演讲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台下黑压压的倾听者,虔诚的目光,以及因此而决定人生方向的年轻人,浸染着一股理想主义的青春气息 而站在旁边,担任泰戈尔此次访华专职联络人与翻译的徐志摩.

张幼仪:无缘徐志摩,照样活出自己的新天地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家境优越,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1912年她进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念书 三年后,四哥张嘉璈为十五岁的她找好了人家,对方是谁呢就是徐志摩 作为一个思想进步的新青年.

徐志摩的文爱史
记载着徐志摩爱情轨迹的书信和日记,那些甜腻肉麻,几近“话剧腔”和“咆哮体”的表达,搁在上世纪30 年代,能直接引起著名的“八宝箱公案&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