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研究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我国特岗教师的回顾和反思基于对2006-2019年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6

我国特岗教师的回顾和反思基于对2006-2019年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本文是关于研究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反思和教师和回顾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论文网教师杂志教师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摘 要]以中国知网期刊为数据源,检索了2006—2016年间发表的684篇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特岗教师”这一主题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代与数量、文献来源、作者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五个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特岗教师研究主要围绕“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等三个主题而展开,总体上沿用一种研究范式,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来分析“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创新性不强,且停留在问题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未来特岗教师的研究应加强对特岗教师现状的反思及“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探索,以多元综合的思维方式审视当前特岗教师领域内的问题.

  [关键词]特岗教师计划;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认同;特岗教师研究

  [作者简介]张迪,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武汉430079);田友谊,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武汉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5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编办、人事部联合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教师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以及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纷纷引起了各媒体记者的关注,最早在2006年5月19日,人民日报记者董洪亮报道了《三万特岗教师今秋上岗》一文[1].随后,2006年11月,刘琬、王德清在《当代教育评论》上发表了《浅论贫困地区教育人才的“开源”与“节流”——由四部委启动教师“特岗计划”引出的思考》一文[2],开启了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先河.

  “特岗教师计划”自2006年启动以来,实施至今已经十余年,文献资料对特岗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由原来的几乎没有,到现在的逐渐增多.从资料查阅中可以看到除了报纸、期刊杂志外,硕士论文也开始关注对此群体的研究,国内专家和学者对特岗教师的关注度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关于特岗教师研究的文献多达几百篇,为进一步研究特岗教师提供了基础.本文旨在对十年来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了解其研究现状,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二、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有关“特岗教师”的研究始于2006年,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在CNKI中以篇名“特岗教师”为检索条件进行标准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84篇,并将这些研究成果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06—2016年国内关于“特岗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反思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特岗教师”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本研究从文献发表年代与数量、文献来源、作者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五个维度,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发表年代与数量

  文献发表年代与数量,可以从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从CNKI上检索出的关于“特岗教师”的研究文献按照时间(年份)顺序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由表1、图1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文献数量呈波浪式向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2007年、2009年发文数量明显增多,这是由于特岗教师政策规定服务期为三年,2009年恰好是第一批特岗教师服务期满的时间分界点,因此相应的文献数量明显上升.这也说明,对于此类研究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从2009—2012年,文献数量逐渐有所减少,这是因为中部地区是在“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执行三年之后,2009年才首次执行该政策,故而体现中部地区该政策的系列内容相对较少.2012年以后,我国特岗教师研究呈明显增长趋势,这反映出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这一领域.

  (二)文献来源

  文献来源可以反映出一项研究的成熟度.一门成熟的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必然依赖于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类型,比如书籍或学位论文等;而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更多地倾向于某一阶段研究的热点或前沿问题.[3]有关特岗教师研究的文献来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06—2016间关于特岗教师研究的文献多来源于报纸和学术期刊,分别占44.59%和36.70%,报纸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了绝大部分比例,而报纸文献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各个省份宣传其农村教师“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例如招聘人数以及流程,绝大多数属于宣传文件内容.此外,硕士论文的文献也占一定的比例,为18.13%.来源于国内外会议的文献只占微小的比例.没有专著或书籍.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成果大部分来源于报纸,其次是学术期刊,这说明我国当前特岗教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统计结果表明,关于特岗教师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期刊,而学术期刊的层次可以反映出该研究成果的质量.表3列举了特岗教师论文发表排名前10的期刊类型.

  由表3可以看出,发文最多的期刊是《教学与管理》,其次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排名前十的期刊中,只有《教育发展研究》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这说明关于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研究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作者来源

  作者来源及其研究水平是影响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研究文献作者的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发现该研究人员来自哪个领域,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研究者,可以推测某领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也可以揭示出该领域研究的主体作者群分布状况及研究的适用范围(见表4).

  发文量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由表4可以看出,在特岗教师这一主题研究领域内,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何是这一领域的代表,共发表了4篇文章;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安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肖辉、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李跃雪等发表了3篇;还有大部分学者均发表了2篇.从整体上看,同一作者对特岗教师这一研究领域内发表的文章数目并不是很多,研究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于加强.

  由表5可以看出,宁夏大学和西南大学是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高产机构,它们分别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低,成为特岗教师人口最多的地区,因此为特岗教师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从整体上看,我国对特岗教师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师范类高校,包括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这说明特岗教师这一领域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专业的研究机构或研究群.另外,一些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如河南大学等.总体来说高等院校是当前国内特岗教师领域研究的主力军.

  (四)研究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方法的科学,而方法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方法论的正确.本研究将研究方法分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三大类.关于特岗教师研究的研究方法如表6所示.

  由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特岗教师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所占比例为61.60%,其次是思辨研究,所占比例为21.33%,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最少,仅占16.07%.这说明国内该领域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思辨研究.要想建构完善的特岗教师理论体系,就必须加强对特岗教师现状的反思及“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探索,以多元综合的思维方式审视当前特岗教师领域内的问题.

  (五)研究内容

  在CNKI标准检索中输入“特岗”“特岗教师计划”“特岗教师”等作关键词或篇名检索,除去大量新闻报刊类文章,共得到两百多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新闻报刊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包括招聘人数以及流程等,以及一些优秀特岗教师生活感悟的报道等.近几年来,与特岗教师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不断增多,国内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对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度愈发提升.综合众多学者对“特岗教师计划”和特岗教师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研究

  “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是我国一项农村教师长效补充的创新机制,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政策本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外相关政策比较三方面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进行研究.

  “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制订及实施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施十余年来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具有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等直接效用.[4]同时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力地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两难困境.[5]我国实行“特岗教师计划”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当前的“特岗教师政策”也面临两个问题:社会价值理性与教师个体价值理性的统一性问题、政策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问题,合理的“特岗教师政策”应当是教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6]

  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在发挥其重要功效的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多头领导致使“特岗计划”管理权限不明确;政府部门的行为选择致使“特岗计划”执行不充分;社会监督缺位导致“特岗计划”反馈意见缺乏群众基础;领导机制、执行机制、受用机制之间博弈出现“特岗计划”权力真空.[7]同时,在新的教育政策背景下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村屯学校、紧缺学科的特岗教师数量少;二是特岗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低,缺乏跟踪指导;三是特岗教师留任率较高,但稳定性存在隐忧.[8]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特岗计划”政策的实施,首先要完善“特岗计划”政策的顶层设计.鼓励具有更高学历水平的高层次院校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加快改革考试制度,逐步均衡特岗教师招录的性别比例;推行更为灵活的特岗计划弹性服务期制度;加快特岗计划培训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不断推进特岗计划政策建设的科学化.二是建立健全“特岗计划”的配套政策.依法保障免试推荐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政策的实施;健全服务期内职称评定与评优制度建设.三是严格“特岗计划”实施的质量建设.建立严格的特岗计划所学专业和报考学科一致的标准,不断完善特岗教师考核制度建设.四是加强“特岗计划”支持体系建设.健全“更加公平,兼顾效率”的特岗计划待遇保障制度,积极改善特岗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特岗教师安心从教.[9]在综合考虑政策运行环境前提下,要制定符合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性政策,地方教育、人事、编办、财政部门要提前联合研究并制定相关方案等相应对策.

  还有部分学者以参考引荐国外的新视野和角度为切入点,对国外相关政策与我国的“特岗教师计划”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包括美国的“TFA计划”和英国的“TF”计划,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增强我国特岗教师群体的使命感,其次要建立与外界的网状伙伴关系,最后要保障“特岗教师计划”内外监督机制完善,确保后期评估的有效性,[10]从而提高我国特岗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国内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研究大部分从政策视角进行分析,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对政策实施现状的研究多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路径进行,多采用问卷调查为主的方法.但是,相关研究缺乏理论支撑,研究深度不够,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普适性太强.另又引荐国外的新视野和角度为切入点,与国外相关政策进行比较,进而更加全面客观了解此项政策.

  2.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特岗教师作为一个新的教师群体既具有普通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特点,又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廖朝华首先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D县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人才流失严重、条件艰苦、资源短缺、专业发展环境缺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态度有待加强等,并从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岗教师教育培训及特岗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11]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总特征为: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专业发展途径以自我摸索为主,专业发展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并对未来感到迷茫.[12]

  由于特岗教师任教环境的差异性、岗位的过渡性以及身份的临时性,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生存困境、教学困境和心理困境.在生存方面,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融入当地社区生活、获取帮助支持等方面存在困难,与在职教师相比存在更大的发展困境.[13]在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任务过重,教务安排不合理,教学技能缺乏,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理念与农村教育现实矛盾、专业不对口等问题.[14]在心理方面,焦虑和敌对是特岗教师最普遍的心理问题.[15]四川地区特岗教师56.68%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6]

  造成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方面,主要受自身专业发展认知、工作动机、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客观方面,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政策设计不完善;地方管理部门和特岗教师所在学校不重视其专业发展,缺乏相应的培训;再次,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教学硬件环境及学校教研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17]

  促进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国家、省级、学校、个人、理论研究等几个层面采取措施,国家层面:重视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适时出台和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省级层面:改善特岗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突破原有体制机制对特岗教师学习交流的限制;学校层面:营造集体学习的氛围,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个人层面:加强理论学习,重视交流和反思在自主专业发展中的作用.[18]微观方面还要因地制宜,妥善解决跨学科教学问题;建立基于教师需要的教师培训;提前做好《硕师计划》的相关工作;加强人性关怀,建立良好舆论导向;以人为本,切实改善特岗教师生活环境;妥善做好教师入编工作,积极寻求“留住人才”之策.[19]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以调查为主的方式了解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但所反映出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对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缺乏深入的思考,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挖掘研究主题内在的东西.其次,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局限于对某个地方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很难推广到全国,同时研究缺乏理论支撑,很多研究结论出于自身主观的评价.另外,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有少部分学者从叙事研究的角度以及教育生态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3.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特岗教师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关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大部分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调查了解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并提出促进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和建议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赵燕婷通过对甘肃省3个县的129名中小学特岗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甘肃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20]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也总体较高.[21]罗超,廖朝华基于对云南省鲁甸县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上职业认同感低.[22]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有个人、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因素.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性别、学历、年龄、教龄、工作满意度、家庭背景、专业类型、学校类型等都会影响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23]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不够显著,但在学校所在地、教龄因素等方面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其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影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个人因素、生存状况、学校管理,其中学校的交通环境,人际关系,教师经济情况和个人心理状况因素尤为明显.[25]

  在探讨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应从国家政策方面、社会风气方面、学校及地方政府方面以及特岗教师自我方面共同努力来提高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满意度;社会各界应做好“特岗教师计划”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特岗教师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对特岗教师的认同感,淡化“角色刻板印象”对男特岗教师的影响;学校及地方政府要解决好合同期满后的安置工作,制定相应政策吸引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继续留任,引导特岗教师的择业动机,加强特岗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特岗教师自我方面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主动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职业技能.[26]

  综上所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度总体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地区认同度较低.国内学者一致认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等因素相关.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高应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特岗教师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特岗教师作为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在促进农村师资结构优化、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7]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特岗教师的关注度在逐渐地提高,学者们对特岗教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我国的特岗教师研究在取得突出进展的同时,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一)加大研究力度,注重研究质量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和文献来源看,我国特岗教师研究的成果大部分来源于报纸,其次是学术期刊,还有部分来源于硕士论文,但没有博士论文,这说明我国当前特岗教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研究成果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并未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应不断加大研究力度,深入了解特岗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从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切实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

  学术期刊的层次可以反映出该研究成果的质量.总体来看,我国特岗教师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尽管一些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开始关注和重视特岗教师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等期刊都发表过相应的论文,但发文的数量并不多,甚至没有一篇在教育界顶尖期刊《教育研究》上发表过.由此可见,我国特岗教师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注重发文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展研究主体

  特岗教师研究主体主要为高校理论工作者和教育领域的研究生,缺乏中小学一线特岗教师的参与,少部分特岗教师会记录自己的生活,但尚未形成研究意识,未来的他们不仅是被研究者,同时也还应该成为研究者.还有部分媒体记者关注到特岗教师这一群体,但他们仅仅是宣传“特岗教师计划”,并不属于真正的研究.而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研究难免带有主观因素,对特岗教师缺乏客观正确的评价,加之特岗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结果不真实和有偏差.因此,中小学一线特岗教师参与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从研究者及其单位来源来看,高等院校是当前国内特岗教师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虽然宁夏大学和西南大学排名榜首,但和其地域分布有关,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单位多集中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较少,东西部缺乏交流与合作.为提高特岗教师研究质量,还需加强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机构与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研究主体,壮大研究队伍.

  (三)采取多元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国内对特岗教师的研究多采用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大部分属于实证研究,思辨研究较少,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不是很好,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同时研究缺乏理论支撑,很多研究结论出于研究者自身的主观评价,研究过程中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尽可能采用多元综合的研究方法,加大对特岗教师理论体系的建构研究以及“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保证特岗教师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多视阈、多角度深入挖掘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特岗教师研究总体上沿用一种研究范式,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当前特岗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创新性不强,且停留在问题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其次,研究视角相对局限.虽有部分学者从政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视角对特岗教师进行研究,但大部分学者还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缺乏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学等研究视角.再次,缺乏比较研究.在“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研究方面,虽有学者比较了中国和美国,但还缺少同其他国家的比较,缺乏同国内“免费教育师范生”政策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比较.在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同普通教师的比较,没有重点凸显特岗教师的特殊性,对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缺乏深入思考.与此同时,也缺乏地区与地区间的比较,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别.最后,缺乏对特岗教师招聘管理制度的研究,尤其是培训方面,只有少部分学者关注.缺乏对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的研究,音体美学科特岗教师也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我国特岗教师的研究应多视阈、多角度深入挖掘研究内容,从整体多元的视角对其进行把握.在政策研究方面,应立足国内,借鉴国外,、地方、学校、教师以及各部门共同努力反思完善“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在专业发展方面,加强同普岗教师的比较,地区与地区间的比较,凸显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增强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促使特岗教师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最后,应加强对特岗教师招聘管理制度的研究,不断完善特岗教师招聘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董洪亮.三万“特岗”教师今秋上岗[N].人民日报,2006-5-19(11).

  [2]刘琬,王德清.浅论贫困地区教育人才的“开源”与“节流”——由四部委启动教师“特岗计划”引出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21):16-17.

  [3]张素雅,田友谊.国内教师角色冲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3(7):76.

  [4]安雪慧,丁维莉.“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6.

  [5]邬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8-30.

  [6]马春梅,王安全.特岗教师政策合理性审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1-4.

  [7]张旭.由公共政策视角评析“特岗教师计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78-81.

  [8]李跃雪,邬志辉.特岗教师视角下特岗计划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静乐县和东乡县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4(4):52-57.

  [9]蔺海沣.“特岗计划”政策实施与改进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彭佑兰,徐树沛.美国TFA计划对我国“特岗计划”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69-73.

  [11]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刘要悟,何,杨锋.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来自湖南省永兴县农村学校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5(2):67-70.

  [13]杨浩.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Y县的个案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4]赵会霞.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15]张宁.特岗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16]李艳.四川地区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4):103-106.

  [17]贾秀丽,张荣华.特岗教师生存及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以山西省特岗教师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1):40-44.

  [18]安富海.“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贵州威宁县和河北涞源县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39-43.

  [19]刘祯干.“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以安徽省LQ县特岗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1]武慧芳,王爱玲,王密卿.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8-100.

  [22]罗超,廖朝华.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45-47.

  [23][26]刘长艳.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4]付明梅.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其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5]陶长虹.农村特岗教师与普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以云南省石屏县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7]单莹.湖南农村特岗教师的现实困境及突破[J].当代教育论坛,2015(4):25-31.

归纳上文: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反思和教师和回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我国英语学习策略:回顾和反思基于24种外语类期刊15年文献的统计分析
【摘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从2003 2017年我国24种外语类期刊刊登的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96篇文献,主要从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4个方面评析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状.

陕西省2019年计划招聘3000名农村特岗教师/80种无土栽培模式亮相寿光莱博会
陕西省2016年计划招聘3000名农村特岗教师记者目前从陕西省教育厅了解到,为了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陕西省2016年计划招聘3000名农村特岗教师,并提出凡是.

建国初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反复和反思(下)
(上接本刊第七期)三、1953年4月—1956年新闻批评日益艰难,力度和数量锐减,效果越发不理想由于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和后来的有关文件强调了批评中存在不够准确、不够真实.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和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的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总共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分别是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 年至1964 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