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华文化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中华文化经典的固有教法2019年版课标和中华文化经典教学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中华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中华文化经典的固有教法2019年版课标和中华文化经典教学,本文是关于中华文化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经典和教法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中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论文中华饮食文化论文中华文化论坛杂志企业文化的论文

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纳入重要的教学内容,从课程理念的界定,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乃至教材篇目的推荐,都体现了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底的要旨.中华文化经典走进教材以后,应该怎样施教?语文课程怎样才能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呢?我们在对中国古代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一些固有教法,试图为这类课文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中华文化经典教学的基本方法

章太炎先生晚年在苏州开讲国学,总结我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经验,提出国学经典阅读的五种基本方法,我们认为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当今语文课程中的中华文化经典教学.

1.辨书籍真伪

《2017年版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要求选择中华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又指出:“要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怎样才能保证这些任务的落实,并收到实效呢?首先要选准阅读的经典及其参考论著.章太炎先生说:“四部的中间,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余经、史、子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伪书,而以子部为尤多.”近代以来,关于传统文化解读的论著更是浩如烟海,其中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如果不加筛选,以假为真,以假乱真就会把学生引向迷途,就会玷污真正优秀的中华文化.因此,我们对古籍的真伪要慎重甄别,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原著和参考书籍.

2.通小学

通俗地讲,古代的小学就是语言文字之学.阅读古代典籍,章太炎先生认为:一是要通音韵.古人用字,常同音相通,同源相转,如“孔”和“空”,“老”和“考”,但是这些同音字在当今读音已大不相同,这就给今人的解读带来很大困难.所以阅读古文,要懂得一点语音学常识,大致“知道某字即某字之转讹”.二是要明训诂.古人解释某字为某义,后人又转为他义,有一套训诂的方法.如“示”故训为:“从‘二’(古文‘丄’字),三垂,日月星.”意思是:“示”的字义,取自上天垂象,见吉凶,所以有示人之意,后又引申为“神事”.知其源流,理解才能透彻.三是要辨形体.近代以来的字(特别是简化字),字形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象形成分,与篆文的写法已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阅读古籍时要弄清一些关键字的本体,知道它们原初的写法,帮助分析字义,读懂原著.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语文的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文字之学才是真正的语文之学,可惜以往对此教得很少,亟待回归本体.

3.明地理

要读懂《史记》一类的中华文化典籍,一定要有一些地理知识.一是要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山脉和河流,梳理它们古今名称的变化及其对应关系;二是要了解历代郡县建置沿革方面的知识.不明白地理,读中华经典对文中的地名臆测的就多,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就难免出现错讹.例如,苏轼就曾把黄州赤壁误作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尽管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杰作,但也不能抹去他对历史地名误解的事实.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地名相同的很多,相互混淆,如果纠缠不清,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影响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如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一事,“泸水”,当指今金沙江,真正的渡所应在现在四川宁远一带.后人因为唐朝在四川设泸州,就以为当年诸葛亮渡泸在泸州,实则谬之千里.2017年版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就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4.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修德养性.修什么样的德,养什么养的性?需要认真对待.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基本的人伦关系,人之为人的本性可能不会变化,但是一些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则会发生变化.“把古人的道德,比做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墨守而不敢违背”,或者以为古代的道德都是野蛮的,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都是十分错误的.2017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时代性,反映时代要求”.知晓古今人情的变迁,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是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5.别文学样式

中国古代文学有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众多的体裁和样式,这每一种形式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表现形态.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也必须借助它们固有的表现方式来进行.例如:诗歌是韵文,要吟;辞赋多整句,要诵;词曲、戏剧本身就是供演唱的.语文教学要依照这些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来组织教学.《2017年版课标》指出,“要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对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发挥,更好地反映中华文化教学的特色.

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经典的教学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经典是代表中华主流文化的儒家经典,通常指“四书五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2017年版课标》两个附录(附录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属此类,它们是我国古代学校常教的内容.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朱熹等人对这类篇目的学习有专门论述,下面我们给大家作一些扼要介绍.

1.读书治学当首读《论语》和《孟子》

朱熹在《读〈论语〉〈孟子〉法》中指出,读书治学当以《论语》和《孟子》为本,因为《论语》《孟子》深得“六经”的精要,读懂了《论语》《孟子》,就好理解“六经”了,即使不读“六经”也不要紧.《论语》《孟子》要读整本的书,贯通理解,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原旨,如果只读主要的章节,虽然也能获益,但终究不能浃洽经意.

2.观文字之义,通晓文意,以求经意

教习经典,须得务实,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文字的钻研开始.由字义而通文意,由文意而观经意.经意隐微,含奥包粹,不易见得,只有静下心来,心平气和才能领悟到圣贤言语中包含的深意;只有虚心阙疑,不自以为是,才能洞见文中的精微之处.因此,教读经典不能满足于浅表的字面理解.程颐指出,“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如此昼诵夜想,熟读深思,孜孜以求,反复体会,才能索解其中的大道真义.

3.聆圣贤之音,日濡夜染,涵养气质

对于先哲的话,不能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用心玩味.程颐说“若能于《论语》《孟子》中深求玩味,将来便能涵养成甚生气质”,让圣贤之言常在于耳,如此濡染,方能得到孔子的真学,并融入到学生自身的人格素养之中,转化为精神气质.读了圣哲之言还要按照圣哲的言论去匡正自己的行为,把读书和修为结合起来.如果我们能够教学生读懂这两本书并切己为用,那么他们的终身之用就已经足够了.

4.讽圣贤之声,读中玩索,以足其意

程颐认为《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当一遍一遍地讽诵,读着读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佳趣.反对那种通过语言牵强附会解释文意的方法.那样做不能意足.要读懂经典的大义,必先知圣贤的治学之道.《论语》采用的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孟子》采用的是例举事实的雄辩手法.读这些书之前,一定要弄清圣贤的本心和气象,才能升堂入奥.否则,学了也白学,终不得要领.

5.以经纶用事,比权量物,以正世风

有门人问程颐:“圣人之经旨如何才能穷得?”程颐回答:“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意思是说,穷尽了《论语》和《孟子》的义理,推索万物,以观他经,就能穷得经旨.读了这两本书,以二著的大义,来裁量人物,主导时论,可以正风气.可见,阅读经典,全民修身,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日益颓败的世风.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以《论语》和《孟子》作为基本的教学篇目,教给学生中华核心文化,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大学》《中庸》《儒行》等传统经典,“育养天性,综括学术、鼓励志行,辅成礼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其他中华文化经典篇目的教学

“附录”推荐的中华文化经典的背诵和阅读篇目,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经史子集,很多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古代长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教法加以搜集整理,略作介绍,以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1.史传的读法

史传是中华文化的大宗,卷帙浩繁.章太炎先生说:“不读经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读史可以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明智.史传书多且文义浅露,非常适宜自读,运用之妙在于各自心领神会,但也并不是说,读史就可以不讲方法.事实上古人读史是很讲究的.具体而言:一是会读.史传有不同的类部,各有其用,读史,首先要熟悉史著的类型,分类加以利用.这些类型主要有:(1)正史,如《史记》《汉书》,是官修的综合性史书,具有多方面的史学价值,它们是了解我国历史兴替,考察历史发展规律的主要著作;(2)古史,这类书以本纪、列传为正史,如《汉纪》《后汉纪》,完全依《春秋》写法,纯为编年体,史家又秉笔直陈,多可采信,可以用来辨疑;(3)杂史,《战国策》《吴越春秋》之类,这些书大都是文人的率性之作,非史策之正,只可参阅;(4)霸史,不成正统,主要记载割据、僭窃之事,如《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等,但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正史上缺乏的资料.(5)路史,论述我国上古传说时期史事的书.该书汇集了很多传说资料,引用了很多文献,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书.懂得这五类史书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史著阅读,就能读懂历史,大获裨益.二是会疑.读史提倡质疑,对于古代史家附会的一些说法,如“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刘媪交龙于上而生高祖”,这些记载显然有违事理,自然不可信.同一史事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我们也要本着怀疑的精神,小心辨正.但是,对史书的质疑也不能陷入魔道,心生“疑病”,专门在细微之处,吹毛求疵,以免误入歧途,因小失大.2017年版课标,把《史记》列入通读的范围,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读史方面将有所作为.

2.“诸子”的读法

“诸子之书,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相互驳难,是最难读懂的书,需要把各家言论贯通理解.因此,古人治学把诸子之书放在最后阅读.古法讲论诸子,首先要梳理流别.《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他们的学说各有用途.儒家,出于司徒之官,主要用于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道家,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主要为“君国南面”提供谋略;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用于敬天、历象、授时等;法家,出于理官,主要用于赏罚,以辅助礼制;名家,出于礼官,主要用于正名、仪礼;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用于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等;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主要用于权事制宜、受命说辞;杂家,出于议官,兼儒墨之谋、合名法之用;农家,出于农稷之官,用于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小说家,出于稗官,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主要用于大众娱乐.理清这些流别,才能明白各家言说的立场,读懂他们言外的旨意.其次,要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古人认为,如果能在修完“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后,观此十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大智慧者.2017年版课标,把《老子》《庄子》纳入通读书目,语文教学一要注意引进的时机,做到先儒家后道家;二要防止对道家文化的错误解读,不能把道家学说简单地理解为消极遁世思想;三要比较阅读,儒道互补,帮助学生增加见识,增长智慧.

3.《诗经》的读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风俗民情.到了汉代,将其纳入经学范畴,成为儒家经典.古人认为,学了《诗经》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我们认为,《诗经》教学首先要把它当作诗歌来教.例如,《诗·豳风·七月》就是一首田园诗,其中的第六章最为优美.大意是:“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和豆角.八月开始扑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养人寿福.七月遍地可吃瓜,八月满山葫芦瓢.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得农人长酒膘.”诗歌音韵和谐,形象鲜明,意境优美,读了这样的诗,真让人羡慕先民的生活.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诗经》教学的主要目标.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白,在我国古代很长时期,《诗经》是作为儒家经典而存在的.以《关雎》而论,固然是一首爱情诗,但它同时又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唐代经学家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南者,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坡南方,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是也.”这个解释告诉我们,孔子编订后的《诗经》,已不再是单纯的诗歌,而是借助诗歌形式教化天下民众的儒家经典.所以,汉代经学家毛亨认为:《关雎》是写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可以用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导诸侯邦国.“窈窕淑女,德配君子;贤良美才,辅佐国君.家庭和睦,国家安宁,人民幸福”,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国安邦的根本,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也应该教给学生.最后,《诗经》在古代是配乐演唱的,时人通过咏唱诗歌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接受文化熏陶.今天《诗经》教学,仍然要借鉴古代的经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如果能够配乐演唱则更好.2017年版课标,推荐《静女》《无衣》等篇目,我们认为还可以把阅读面放得宽广一些,充分发挥《诗经》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和教化作用.

4.“离骚”的读法

自从屈原赋《离骚》,“南国宗之,名章继作,通号楚辞”,开启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对《离骚》的评价很高,认为学诗不从《离骚》开始,则为浅陋,历代教材也多收此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借鉴意义.(1)通文本,辨方言.《离骚》用楚地方言创作,文中含有大量方言词汇,要读懂作品,先要过语言文字关.因此,古代有很多学者为《离骚》作注和撰写章句,如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的《楚辞通释》都对《离骚》有详细解说,今天,我们备课中翻翻这些书,对教学很有裨益.(2)赏风格,玩诗味.古人认为,屈原的《离骚》具有《诗经》《国风》言情但不过分、《小雅》讽上但不作乱的特征,很好地继承了《诗经》的风格,并有创新.诗歌寓情草木,托意男女,用云霓来譬比奸邪谗佞的小人,用香草美人来喻指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兴手法运用得非常高明,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有引导学生仔细玩赏,方能体会其中的诗味.(3)观人品,赏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楚国广阔美好的山河,孕育了一代伟大的作家.屈原惊人的才华,豪壮的志气,浓烈的情怀,又创造了伟大的诗作.欣赏《离骚》,最终是要欣赏屈原,欣赏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4)察旨本,观政治.《离骚》中“跌宕神怪的内容”,“怨怼激发的感情”,“缱绻恻怛的至意”,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忠君爱国的诚心”.阅读《楚辞》最终要知本见底.《楚辞》的气概压倒古人,文辞超越后学,华采使人惊奇,艳丽使人叹绝.2017版课标仍然保留了《离骚》(节选),我们要把这篇传统课文上出新意.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

此文评论:上文是适合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经典和教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中华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华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
江苏省滨海县第—初级中学西湖路校区杨银花在九年义务教学中,初中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而语文作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不仅对语文课堂提出来新要求,.

2019年新课标卷Ⅰ作文满分借鉴
题目展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名句组合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与开头策略例谈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中学 席生福一、真题回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升格示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