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学论文如何写 与韩少功:文学突围40年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韩少功:文学突围40年,本文是关于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韩少功和突围和文学类论文如何写.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期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知青生涯、文学“寻根”、“马桥风波”、《天涯》改版、乡下隐居……每一件都曾掀起巨大声浪,又悄然落幕.自20世纪70年始发表作品以来,1953年出生的韩少功已在文学园地坚持耕作了40 余年,作为楚人后裔的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学精神.

韩少功是一个不断撕毁粘贴在自己身上标签的人.当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知青作家的时候,他写出了《爸爸爸》;当他的创作被定义为“寻根文学”的时候,他却从来不用“寻根”这个词,说“最好不要给我扣上帽子”.他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少有的思想型作家,他的作品中对现实的关注、对历史的回望,体现了一位作家、思想家的敏锐.

或许,韩少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于他是一个重要作家,也不只是在于他创作文体的变化,更多是在于他总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与同代人,对流行性的观念进行批判与“突围”,而他正是在这样的突围中走在时代思潮与文学思潮的最前沿,引领一代风气之先.

“当作家不是本意”

韩少功曾撰文表示,“在作家群体里混上这些年,不是我的本意.”

韩少功从小成长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如果不是时代命运的捉弄,他很可能走上他儿时遐想的科学生涯.“我考中学时的语文成绩很烂,不过初一那年就自学到初三数学,翻破了好几本苏联版的趣味数学书.”和他的一些朋友那样,韩少功一直怀抱工程师或发明家之梦,甚至曾为中国的卫星上天懊丧不已.

黑板报、油印报、快板词、小演唱、地方戏……卷入这些底层语文活动,纯粹是因为韩少功在“”中被抛入乡村,眼睁睁看着全国大学统统关闭,数理化知识一无所用.这种情况下,文学是命运对他的抚慰,也是留给他意外的谋生手段.“至少能在县文化馆培训班里混个三进两出,吃几顿油水稍多的饭.”

20 世纪70 年代初,韩少功开始文学探索.1979 年,短篇小说《月兰》在《人民文学》第4期发表,它第一次为韩少功赢得了全国性的文学声誉.

1985 年,发表于《作家》杂志的《文学的“根”》一文引发“文化寻根”的大讨论.同年创作的《爸爸爸》(《人民文学》1985年第6 期)成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韩少功曾谦虚地表示,那时节文学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才华.“一个孩子只要冒失一点,指出皇帝没穿衣服,便可成为惊天动地的社会意见领袖.同情就是文学,诚实就是文学,勇敢就是文学.”文学在那时所获得的社会承认和历史定位,原因其实在文学之外.

如果说韩少功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有命运选择的因素,那么他这一生对文学的坚守则上升为才华以上的学养.20 世纪80 年代翻译米兰·昆德拉,90 年代翻译佩索阿,韩少功对域外文明的借鉴越发深远.1996 年,《马桥词典》再次震动文坛,以富于形式意味和引起文体上的争论成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开启了文体试验的大门,标示了韩少功创作的另一个向度.新世纪初创作的《山南水北》是新类型的乡土文学.五四乡土文学载“启蒙”之道,以怀乡、思乡为内核,包蕴太多辛酸故事.韩少功躬耕田野,虽关注民生之多艰,但没有启蒙的俯瞰姿态.犬豕马牛,草木鸟兽,都能勾起他无尽的诗情.

韩少功说:“选择文学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和态度——这与一个人能否成为作家,能否成为名作家实在没有关系.”这是他对待文学的态度.

多面韩少功

“他叫韩花.”

“我们都叫他韩花.”

“他书中写的我,是个不好不坏的人.”

……

去年10 月,韩少功和夫人梁预立一起来到当知青时插队的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长岭村,参加“韩少功创作40周年汨罗老乡见面会”.他的名作《马桥词典》就是以在天井茶场(今罗江镇)插队的知青生活为背景的,老乡们现场纷纷以“那本书里谁谁谁写的就是我”为开场白,质朴地欢迎当日因人才出众被戏称为“韩花”、如今又被敬称作“韩大嗲”(“嗲”念平声.湘方言,类似北方话中的“韩大爷”)的大作家.

韩少功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此,而他名满天下、身历湖湘海南两地文坛之后,又于2000 年回到汨罗八景峒的乡下,建起村居,过上了城乡之间的“候鸟”生活.

如此眷恋土地乡民,可韩少功绝不是拘泥于乡村的作家,他是风云时代走过来的人,山居乡下,并不是听门庭狗吠,看花落花开,所以他的写作散淡中有思想的光芒.

在韩少功的生命历程里,有很多个身份切面,他是作家,也当过农民,办过杂志,做过官,既能蹲在田间和老农扯谈生活琐碎,也能站在世界各个舞台畅聊价值观.他似乎有消化各种经历的能力,也有穿越人性不同层次的视野.如今回想,韩少功当年“下海”海南的勇气,无疑是他众多切面里格外耐人寻味的所在.20多年里,他在海南写过很多作品,得过很多奖,办过杂志、当过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他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1988 年,海南初建省.因着时代的机遇,彼时的海南百废待兴,到处都是从内陆来的寻梦客.这一年年初,在文坛上声望日隆的韩少功35 岁,听闻海南改建特区省的消息后,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韩少功离开湘江边的长沙故地,拖家带口坐上了前往湛江的火车.兜里揣着他的辞职报告、女儿的转学证明,行李中还有脸盆、被褥、热水瓶等家居用品,颇有些破釜沉舟、不再回头的意味.

他此行一路向南,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小小的乌托邦.多年以后,他在自己的散文中感慨过当年的决定:“海南地处中国最南方,孤悬海外,天远地偏,对于中国文化热闹而喧嚣的大陆中原来说,它从来就像一个后排观众,一颗似乎将要脱离引力堕入太空的流星,隐在远远的暗处.而这一点,正是我1988 年渡海南行时心中的喜悦——尽管那时候的海南街市破败,缺水缺电,空荡荡的道路连一个像样的交通标志灯也找不到,但它仍然在水天深处引诱着我.”

1995 年,韩少功将《天涯》杂志从一个纯文学杂志,改走“大文学、大文化”路线,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北有《读书》南有《天涯》”,传为业界佳话.

然而,进入新世纪,正当他在海南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辞去《天涯》主编,辞去海南作协与文联的重要职务,回归乡下生活,做回田间地头的“韩嗲”,这何尝不是他文学初心知行合一的再度实践.

拒绝贴标签,不断自我突围

基于这些生活经验的体悟,韩少功既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与理论界的思想命题保持着有机的互动,或许这就是韩少功保持思想活力的独特方式.

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反思,从来没有停止过,回顾40 年创作生涯,他仍然想“和自己叫板”.韩少功从“”后期开始写作,新时期之后以《月兰》《西望茅草地》等作品超越了此前的作品;而在1985年前后则以《我们的根》《爸爸爸》《女女女》等“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品超越了此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模式;而20世纪90 年代以后的《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等作品,则超越了“寻根文学”,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之中探索着文学的可能性,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20 世纪80 年代成名的作家,大多囿于80年代的文学观念,一方面无法创作出重要作品,另一方面却在文学界形成了垄断性的影响,“代表”着中国文学,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种阻碍性的力量.但是,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少数作家,却与他们相反,韩少功以他的思想随笔以及《马桥词典》等重要作品,在文学界成为独树一帜的“异数”,完成了对同代人的突围.

在韩少功眼里,文学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文学”,思想也不是封闭在学院里的“知识”,文学与思想都应该在与社会思潮的激荡之中产生,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一个作家与知识分子的价值也体现在这里.

可见,韩少功的文学与人生道路正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正是在一次次重要关头的选择,才铸就了今日的韩少功.而他的文学则正是他的人生追求的表现形式,他的文学智慧与人生智慧融合在一起,他的文学理想也与生活理想融合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韩少功不断的“突围”,正是为了回到内心,回到他所理想的文学与生活方式.

总结: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韩少功和突围和文学方面的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韩少功是王朝垠从来稿中发现的 那时王朝垠与诗刊的沈季平一人一间合住在和平里一个拥挤的单元房里 我是到沈季平家里认识的王朝垠 王朝垠“”前就是人民文学的编辑,人奇瘦,酷爱啤酒,喝.

韩少功:真诚的赤子情怀
读韩少功的短篇小说,你就会发现,他作品中构思奇巧、意蕴深远这些创作的精华,以及聚焦式的思维方式和那种不断在文字中“探险”的精神,都与他酷爱的作家——鲁迅.

在文学这场马拉松里,我不曾跟风赶潮专访作家韩少功
著名作家韩少功的创作生涯已历时四十年,在外界看来,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艺术道路的长度来看,都如其创作四十年研讨会主题“求索之路永无止歇”一般,他自己觉得,聊以的是,大体上不曾跟风赶.

韩少功:落湖边看草驻天涯望云
韩少功是一个不断撕毁粘贴在自己身上标签的人 当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知青作家的时候,他写出了爸爸爸;当他的创作被定义为“寻根文学”的时候,他却从来不用“寻根&rdquo.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