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贫困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对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贫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对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本文是关于贫困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和贫困地区和有效性和贵州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信息学论文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移动信息期刊

李静

摘 要 为优化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法,文章对贵州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进行深度访谈,并采用“西部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地主要媒介的有效性进行测评.研究发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不明显;信息获取渠道较单一,主要依赖电视、人际、组织等传统媒介;三种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均不高,信息富农的效用难发挥.提出应通过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制作简单易用的信息、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以及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等措施予以改善.

关键词 信息传播有效性农民贵州 贫困地区

引用本文格式 李静.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对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6 (11):1-9.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o Farmersin the Poor Areas

——An Investigation of State-level Poverty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LI J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path and method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o farmers in Guizhou poorareas, the article interviews some farmers who come from three state-level poverty counties and evaluate theeffectiveness of the main local media through "Westem Rur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The study founds: farmers´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formation needs are notobvious; access to information is simple, mainly relying on traditional medias, such as television, human andorganization; the three media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o not achieve high effectiveness. So measures areproposed such as promoting farmers´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making the informationeasy to use, reducing the acquisition cost of information, creating a forable environment for informationdissemin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effectiveness; farmers; Guizhou Province; poor areas

0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而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反贫困政策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传播环境得到了改观,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信息扶贫的硬件条件初步具备.然而,信息扶贫功能的体现不仅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与信息传播是否有效以及效用大小密切相关.目前学界在对农信息传播效果的定性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村仍然以电视、人际等传统媒介传播为主,且传播效果不佳.林夏竹等发现山区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极为单一,媒介使用能力欠佳[1].毕耕等[2]、南长森等[3]发现大众媒介在传播实用信息方面作用有限.周铁菊认为,电视媒体在农民文化构建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陈莹发现,农民利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消遣[5].孙秋云等认为电视新闻的传播在增强农民对政府高度认同和信任的同时,客观上削弱了他们和基层政府之间的精神联系[6].不过,蒋全福等发现电视法制节目在农村地区有比较明显的传播效果,帮助农民接触、了解、学习法律,并能够启发维权意识、避免极端情绪[7].在人际传播方面,罗立娜等认为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更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农村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作用日趋弱化[8].

(2)新媒体对农信息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陈昭玖等[9]、王锡苓等[10]认为互联网未能在农业技术传播中发挥应有作用.谭英发现上网农民接受不同种类信息的效果总体不理想[11].但是,也有学者肯定了新媒体传播在农村的积极作用.闵阳指出,在新媒介环境下,农村整体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网络和手机等已成为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的整体信息消费能力得到提升[12].李忠斌等通过计量分析发现,“电脑农业”对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13].

(3)不同媒介传播效果不同.谭英等发现不同媒体或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有较大差异[14].刘婧发现政府宣传、熟人交谈、现场销售分别是农民获取政策、科技以及信息的最主要途径[15].

以上成果对于推动对农信息传播效果的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定量研究方面还很薄弱,仅见到段忠贤[16]、李博等[17]分别构建过针对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二级指标数量偏少,且没有考虑到不同媒介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进行测评.2014年4~5月,课题组深入贵州农村,利用课题组构建的“西部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当地对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提出改善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18],境内分布着国家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的3个,即武陵山片区、乌蒙山区及滇黔桂石漠化区,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省的66%.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等因素,课题组选择在遵义市习水县、黔东南州黎平县、毕节市大方县的12个村寨进行访谈调研.三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201 3年贫困发生率①依次为22.8%、27.4%、27.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3%).在样本选择上,课题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根据各地统计数据,宏观了解三县主要村寨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按高中低进行排序,然后按照1:4:7的比例确定访谈村寨.在每个被访村寨,课题组首先和村委会取得联系,了解该村各类信息渠道/信号覆盖率、信息政策推行以及全村人口收入分布等基本情况,然后再确定访谈对象.最终课题组历时1 5天访谈1 1 2人,样本情况见表l.

1.2研究过程

调研分两步进行:(1)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感知受访者的信息意识,了解其信息需求类型、信息获取渠道和日常信息行为:(2)根据受访者使用的媒介类型,利用预设的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5级评分量表,让受访者根据自己体验打分.评分表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和信息传播环境4个方面,考量不同媒介在对农信息传播效果、传播效率、传播效益和信息传播环境4个维度上的得分.

2访谈数据分析

2.1 贫困地区农民信息意识分析

信息意识是信息使用者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19]216,决定着用户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信息传播效果[20].2012年黄河等人的调研发现,贵州农民渴望信息,但支付意愿不强烈[21].但在本次访谈中,课题组发现贫困地区的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获取信息.尽管85.7%的受访者认为信息对生产生活有用,但并不清楚到底有什么用.在访谈中,有两位农妇不知道现任国家主席是谁,她们认为这属于国家大事,是家中男性们关注的问题.对相夫教子的她们而言,忙时到田地劳作,闲时与好友邻居聊聊家长里短,才是她们的生活.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对信息效用的直观感受,农民也很少关注关乎自身利益的信息.在大方县某村访谈时,有四五个受访者以为我们是记者,向我们反映村镇干部种种不好,诸如信息不透明、暗箱操作,但事实上该村村委会的外墙上有不少村上公共事务和各项决议的公示.2013年王薇在贵州调研时也发现:“很多村民向我们反映低保不公平的问题,但当村干部反问,当时的名单在村里和乡里公示达7天之久而且还公布了电话,他们当时为什么不反映时,村民们却哑然了.”[22]由此可见,信息意识的淡薄和对信息反馈渠道的不了解,使农民缺乏通过正式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更谈不上发挥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监督作用.同时,在与村民的接触中,课题组发现他们对外来者有较高的戒备心理.比如,在黎平县一个小卖部,几个农妇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立刻说:“你们不要问我们,我们哈都不知道,有事情你们去找村组长!”这反映出在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并没有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而发生巨大改变,总体上还是比较闭塞,对外界缺乏了解,同时也对外界的介入保持较高的戒备心态.埃尔夫瑞德·查特曼认为:“社会底层群体的世界观更为狭窄和局部,他们对非所在社会世界的信息不感兴趣……尽管低收入群体经常觉得需要信息来应付日常生活,但他们并不积极从他们生活圈子之外的来源获取信息.”[23]这一观点在贵州贫困地区得到印证——当地农民长期生活在较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造成他们对非自身社会网络中的成员通常持不信任感.同时,由于将成功归于运气和命运,他们很少主动搜寻自身成功的机会,对外界信息的输入漠不关心.

2.2贫困地区农民信息需求类型分析

淡薄的信息意识决定了农民信息需求的模糊性.当问及“你平时都会关注什么信息”“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时,很多受访者不置可否,典型回答有“没哈需求”“电视打开随便看,什么觉得好看就看一会儿”.这一结果与之前学者们的研究相似.201 1年赵瑞琴等调研河北农民时发现,社会救济型和极端贫困型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意识几乎为零,低收入型农民(多为种植户)的科技信息需求意识不明显[24].2012年毕洪文在黑龙江的调研结果显示,低经济收入地区农民的平均信息需求率仅为33.62%,他们很少有主动寻找致富信息的意识,即使被动接受信息,使用信息的目的性也不强,“等、靠、要”的被动救济思想严重,基本不学习相关的农业种植技术[25].彭光芒则指出,农民在利用媒介学习和使用农业科技知识方面显得被动、淡漠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务农积极性不高,不愿把心思放在农业与农村上[26].不过,当问及“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时,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爱看电视剧和法制类节目,少部分受访者表示还爱看“生财有道…‘致富经”等农业科普类节目.整体而言,农民对电视节目的观看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很少有人认为可以从中学习农业技术.

2.3贫困地区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课题组2012~2013年对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显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在西部农村颇受青睐,农民不仅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还用来发短信、看新闻、玩游戏等.同时,互联网开始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部分农村网民开始利用网络出售产品或寻找市场机会[27].然而在贵州3个贫困县的访谈发现,受制于经济贫困及文化程度低等主客观因素,以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贫困地区的使用者寥寥,农民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占93.8%)、亲友邻居间的人际传播(58.5%)以及以村委会为主体的组织传播(29_2%).在本次调研的村寨中,除少数富裕户外,大多数农民家中没有电脑,虽有智能手机,但主要用来拨打和接听电话.不仅如此,个别家庭甚至连电视机也没有.在黎平县某村,调研组就碰到一位家中没有电视机的农妇.她早年在广州鞋厂打工时曾和别人一起在厂里看电视,现在种植西瓜,有两三亩地,成天忙于生计,没时间看电视,所有有关外界的信息来自上小学的1 0岁女儿.

3主要媒介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测评

电视、亲友邻居间的人际传播以及以村委会为主体的组织传播构成贵州贫困地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课题组就以上3种媒介进行有效性测评.

3.1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指标体系及其数据来源

在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8],课题组严格规定各项评分标准和数据来源,制定了细化的、可测度的各类媒介传播有效性指标体系.表

2是以电视为例的测评体系.

3.2测评方法

按照表2规定的评分标准及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对各村村委会的调查,赋予R02、R17、R18三个二级指标平均分值:其余1 5个二级指标则根据访谈情况赋予1—5分(分别对应“很差”“差”“一般”“良好”“很好”),然后通过公式:

18

V等于∑AiX1

i-l

获得电视有效性得分.其中,Ai是所有被访者单项赋分的平均值,Xi为每个二级指标的总权重.

根据组织传播②人际传播③的特点,课题组调整了相关评分标准,采用与电视有效性测评基本相同的方法,得到了贵州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有效性的评分分值.最终结果见表3.

3.3测评结果分析

表3显示,在贵州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3.2484)、组织(3.1840)和电视(2.955),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均没达到4分——良好的标准.这说明各类媒介对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总体不高,贫困人口不能利用信息更好地感知社会和指导生产生活.

分析3种媒介在1 8个二级指标的评分发现,人际传播有效性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人际传播的信息最容易理解(R09),基本不需要什么费用(Rll)且反馈最直接(R13).组织传播有效性居中,因为它具有信息花费少(Rll)、传递的信息针对性强(Rl0)、容易运用于实践(Rl6)等优点,但也具有与农民沟通较少(R12)、信息时效性较差(R07)以及信息内容数量少(R04)等缺点.电视传播有效性最差,原因是需付费(Rll,收视费、电费等),且传递的信息大众化,缺乏针对性(Rl0),农民难以从数量众多的电视信息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R14).

4结论与建议

通过访谈和测评,课题组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贵州贫困地区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需求模糊.(2)当地农民的媒介利用手段较单一,主要以电视、人际和组织传播等传统媒介为主,且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不高.影响电视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信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制约人际传播的主要因素是信息内容少、准确度不高:组织传播的缺陷是信息时效性和反馈性较差.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贫困地区对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4.1 加大诱发力,增强贫困地区农户的信息意识

心理学家弗雷姆认为,人要采取某种行为的内力是外界诱发的结果.在诱发力作用下,人们产生完成某一工作的期望和行动[19]230.贫困地区农民对信息的关注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信息效用的直观感受.因此,要改变其淡薄的信息意识,就必须加强外界的“诱发”,让农民看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好处,从内心产生需求信息的渴望.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大舞台方兴未艾,建议信息传播和服务部门综合运用小品、相声、歌舞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采取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感染他们,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信息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典型事例宣传让农民意识到知识信息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现实作用.值得重视的是,要以中小学生为突破口调动家长的信息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贵州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激发当地少年儿童的信息意识,提升其信息能力:另一方面在农村的学校里,老师和相关机构要向学生传播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并要求他们回家向家长宣传,最终通过孩子们的带动作用引发家长的信息行为,提升各类媒介在贫困地区传播的有效性.

4.2传播简单实用信息,消除农民信息理解障碍

不同媒介要从农民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推出简单明了的信息:(1)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应专门制作面向文化程度较低农民的简单易用信息,如开办农村防拐防骗、村民权益保护等栏目,以增强农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增加农业节目、农业科普知识等的播出频率,并根据农民的收看习惯调整节目播出时间:大力推介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站,宣传读书学习在消弭物质贫困和精神困苦中的作用,并在时机成熟时推出“农家阅读”等节目,指导农户阅读.(2)以村委会为代表的基层组织,要消除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利己思想.对农民普遍关心的各种惠农政策要通过多种方式宣讲,做到尽人皆知.比如,制作《惠农政策知识手册》、公布惠农资金分配细目等,使惠农政策信息透明化:充分利用乡村的黑板报、宣传栏等,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政策,方便农民理解政策内容.(3)以村组长、能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代表的意见领袖要主动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切实发挥自己在信息搜集、利用以及新媒体应用方面的引领作用,帮助普通农户获得实用信息.

4.3拓展信息获取渠道,降低农民信息获取成本

信息服务理论认为.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必须是经济的,即尽可能通过免费或少付费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因此,提供简单易用、以免费为主的信息就成为提高贫困地区信息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公益性信息服务组织的建设,县以上的各级图书馆要想方设法将服务延伸到乡村:各村镇的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要努力解决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和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增加精神食粮,使他们不花一分钱即可感受到信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也要想方设法吸引农民利用已建成的信息服务平台.例如,201 5年下半年,江西赣州开展“农家书屋+电商”建设试点工作,盘活农家书屋、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点等资源存量,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文化平台[30],使当地农民既宫了口袋更宫了脑袋,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环境下农家书屋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4.4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一方面要在全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通过多种扶贫措施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助于提升贫困地区信息传播环境和信息服务水平的政策,并确保其贯彻执行.对于善于利用信息发家致富并能带领普通农户共同富裕的意见领袖、乡村能人等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他们为农服务的热情.对于其他后起之秀,也要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现身说法,更好地发挥个人启示的作用,营造当地积极的信息传播氛围.

5结语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提升对农信息传播的质量,充分发挥信息富农的效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一环.本文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法,了解贫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构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地测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只代表贵州三个贫困县的部分实际情况,后续研究还需要收集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农民的访谈数据,进一步检验本指标体系的应用推广性,并持续完善使其更趋科学合理.

注释

①贫困发生率是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

②在组织传播有效性测评中,R02渠道/信号覆盖率指“村级组织健全程度”;R03渠道拥有率指“与村委会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顺畅”;R12渠道接触频率指“农民从村委会获取信息的频繁程度”.

③在人际传播有效性测评中,R02渠道/信号覆盖率指“当地人际交流顺畅程度”;R03渠道拥有率指“农民人际沟通渠道广泛程度”;R12渠道接触频率指“农民与亲朋熟人交往频率”.

参考文献

[1]林夏竹,王德海,任健.贫瘠与淡寞:山区农户的信息行为评估——基于西双版纳曼加村的实证调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 (2):8-11.

[2]毕耕,李琬,唐叶.农村传媒的使用现状、问题及对策——以胡湾村的实地调查为案例[J].社科纵横,2010 (12):129-132.

[3]南长森,李传芝,郭小良.电视传媒对农传播的信息缺失及其增长空间[J].新闻知识,2009 (11):30-32.

[4]周铁菊.电视媒体在农村文化构建中的传播策略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4 (2):139-140.

[5]陈莹.农村受众对大众媒介的接触与使用行为研究[J].东北师大鞘艮(斩学社会科学版),2013 (6): 269-271

[6]孙秋云,王利芬,郑进.电视传播与村民国家形象的建构及乡村社会治理——基于贵州、湖南、河南三省部分乡村的实地调查[J].广东社会科学,2015 (1):208-214.

[7]蒋全福,李烨.电视法制节目农村传播效果实证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周边农村为例[J].中国报业,2015 (11):33-34.

[8]罗立娜,刘行.我国农村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现象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 (6):115-119.

[9]陈昭玖,谢秦华,杨宜婷.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途径及信任度分析—一基于江西省1077户种稻大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 (4):18-23,37.

[10]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6 (1):61-65.

[11]谭英.上网农户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分析[J]情报杂志,2007 (11):139-144

[12]闵阳.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农村信息传播的变化与影响因素——以陕南农村为例[J].新闻界,2012 (13):36-40

[13]李忠斌,毛中明,王彦.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扶贫效果评价一以湖北省利川市推广“电脑农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9):114 -119.

[14]谭英,蒋建科,陈洪.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接受程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 (9):64-67.

[15]刘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自革命老区农民信息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情报知识,2008(4):70-75,53.

[16]段忠贤.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及传播效果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3 (5):66-68,75.

[17]李博,何苗,陈建宏.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 (2):101-103,107.

[18]陈芳.贵州副省长详解如何确保493万贫困人口脱贫 [EB/01].[2 016- 02 -26].http://news.ifeng.com/a/20160112/47043807_O.shtml.

[19]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M].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0]刘丽.农民:信息素养研究领域被忽视的群体—一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思考[J].情报科学,2012 (10):1572-1577.

[21]黄河,刘小平,龙海.贵州省农村信息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 (7):2891-2894.

[22]王微.贵州农村扶贫机制的完善路径研究——基于对贵州典型4县的实证调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 (21):205-210.

[23] Chatman E A.Life in a all world: applicability ofgratification theory to information seeking behior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1 (6):438-449

[24]赵瑞琴,马永清,李四胜.基于大众传播理论的农业信息传播供求分析一以河北省农村调研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5):9398-9400,9409.

[25]毕洪文媒介传播形式对黑龙江农户获取信息的效果分析[J]北方园艺,2012 (24):197-202.

[26]彭光芒.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8):84-85

[27]闵阳.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4.

[28]黄丹,杨彩虹.西部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测评—一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J].新闻界,2014 (22):53-60.

[29]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5 -07 -23].http://www.stats.gov.cn/tj sj /ndsj/201 4/indexch.htm

[30]吴齐强,张惠婷.“农家书屋+电商”赣州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EB/OL].[2016-06-12].http:,/gzjxcn.cn/system/2016/06/12/01495 6498.shtml.

作者简介李静,女,硕士,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6-08-02

(责任编辑:何燕)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贫困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贫困地区和有效性和贵州相关贫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贫困地区力争实现一村一园
据中新社9月20日电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政府指导,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贵州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在贵安新区举办 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李伟在会上.

贫困地区文艺团体的改革
【摘 要】研究贫困地区文艺团体改革体制 【关键词】探索;贫困地区;文艺团体;改革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23102广大文艺工.

互联网信息传播时代的音乐产业
朱星辰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学部 100024)摘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的产业生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产业运行方式不再单一依靠实体市场,尤其对于纯粹的精神产品 对于依.

冷热媒介的选择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摘 要】因为有媒介信息才能传递,又因信息的传递才使媒介被需要,接受信息的主体是人,所以人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显得格外重要 媒介可相对区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参与度高,更容易调动起人的思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