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四坝文化玉器和马鬃山玉矿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金塔)札记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四坝文化玉器和马鬃山玉矿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金塔)札记,本文是文化论文范文文献和马鬃山和马鬃山玉矿和四坝文化玉器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文/叶舒宪

2017年8月举行的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对西北史前玉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的探究有所推进:谁是最先发现和开采马鬃山玉矿的人,谁又是最早开采敦煌三危山玉矿的人.前者可能是距今3700年左右的四坝文化先民,后者则可能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先民.这是五年来系列考察所获得的新认识.把敦煌玉矿与齐家文化联系起来,将有重要的学术突破,即这个西北史前玉文化的分布区,越过整个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三危山地区.

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缘起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自2013年6月启动玉帛之路田野考察活动,至今已经五年.2015年6月第五次玉帛之路(草原道)考察,到达甘肃省最靠西北角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实地探访马鬃山古代玉矿,采集到若干玉料标本.这一次的考察路线,去程走的是草原戈壁,即从兰州经过银川,北越贺兰山,穿越阿拉善沙漠到额济纳,再从额济纳西行800里大戈壁无人区抵达马鬃山镇.其途中的艰险难以为外人道.从那次马鬃山之旅以后,马鬃山古老玉矿的深刻印象就永远留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两年后的2017年6月,有机会借助玉门市政府和酒泉市的友人之力,启动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考察活动,第二次造访马鬃山玉矿,并首次取道小马鬃山,探访玛瑙山,获取对马鬃山玉石资源外运路线图的新认识.两个月后的8月下旬,我们借着在玉门市召开学术会议的机会,再启动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敦煌道和金塔道)考察,包括甘肃西部的两个田野点和东部一个馆藏的出土玉器.在玉门开会,必降落于嘉峪关机场,这样就有了顺势考察的活动安排:会前与会后先后安排实地探访玉门东西两端的玉文化站点,即金塔县羊井子湾古遗址和敦煌三危山古代玉矿,并在返程中安排高铁路线,去鉴识秦安大地湾博物馆库存的出土玉器.在这样紧凑的安排下,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时间虽短,而收获却颇丰,得到超乎意料的成果.本文仅陈述8月27日在金塔县羊井子湾的田野考察收获,可以标题为“讨赖河畔寻访古玉记”.为此次考察做向导的是酒泉市房管局段平先生和酒泉广播电视台经济部主任杨栋春先生,在此谨向二位的热心帮助表示诚挚感谢!

讨赖河畔寻访古玉:四坝文化玉器闻见录

马鬃山玉矿的初始年代,目前的考古报告认为是战国时期至汉代.从出土文物看,这个年代比较保守,我们两次探访马鬃山玉矿,采集到的四坝文化陶片不在少数.秦代及秦代之前,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之前,马鬃山这样偏远而荒凉的地方是罕有华夏人之踪迹的.若审视战国时期秦国的行政区版图,以秦长城为标志,划出秦国的势力范围,即从陕西榆林至宁夏固原,再至甘肃陇西一带.可见秦人的势力尚没有达到银川、定西和兰州,更不用说整个的河西走廊,以及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至新疆地区了.先秦时期,这一片广大地区都是非华夏的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由此推测,先秦时代的马鬃山玉矿的开采人,不大可能是中原人,甚至也不是与西部地区的戎人打交道最直接也最方便的周人和秦人.那又会是什么人呢?早期匈奴人没有用玉的传统,不会去开采玉矿,当然也不可能是他们.那就还剩下两种人可能性最大:月氏人和羌人.从文献提供的线索看,他们都曾经在匈奴人崛起之前活跃在河西走廊一带,尤其是史籍中还留下月氏人为中原统治阶层输送玉料的说法.

羌人,即远古以来一直生活在西部的氐羌族群.最近出版的考古报告《酒泉干骨崖》一书,在确认四坝文化居民的族属问题上取得进展,有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测定结论,那就是羌人,而不是月氏人.这是借助科学实证方法获得的超越古代文献记载的新知识:四坝文化的族属是东亚蒙古人种.体质特征分析显示,在距今4500年的马厂文化居民与距今约3900年的四坝文化早期居民之间,可能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对西北地区古代民族的考察表明,自马厂、齐家始,直至后来的四坝、卡约、辛店、寺洼诸文化都归属古羌人文化系统.在本文的分析中,甘青地区各古代对比人群头骨形态相对于其他人群更为相似,表明了他们在遗传上可能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也许正是这些古人群都属于羌人文化系统在人种学上的一个体现.”此外,酒泉地区的干骨崖人群与后来活跃在青藏高原一带的卡约文化人群也较为近似.这样,从马厂文化到卡约文化,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到四坝文化人群的来龙去脉.

干骨崖,多么耸人听闻的一个地名!原来这个地名就是因为这里的地表上有暴露出来的四坝文化先民的人骨头,从而得名的.这也表明此地在3000多年前曾经有大量的居民.或许当年的绿洲情况比现在要好得多,更加宜居.在干骨崖四坝文化遗址发现玉石器15件,其中2件玉斧,1件玉石权杖头,还有玛瑙珠、绿松石珠等装饰品.这表明四坝文化是继齐家文化之后又一个批量生产和使用玉器的史前文化.不过该文化的玉器中尚未见到琮、璧、璋、璜等礼器,目前所知仅有玉质工具和武器等.从干骨崖所在酒泉丰乐乡向正北方向100公里,就是金塔县.金塔县大庄子乡有一个遗址叫缸缸洼.当地乡民在沙漠中看到史前陶罐,俗称“缸缸”,此地就得名“缸缸洼”.这地名听起来和“干骨崖”一样土得掉渣,但是毕竟没有让人惊悚的感觉.这里发现有四坝文化遗址、窑址、墓葬和冶铜作坊等,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金塔县博物馆的展品中,有3件四坝文化玉器,均为玉斧,两件无孔,一件穿孔.后者又被称为“玉楔”.

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是四坝文化遗址和汉代遗址都十分突出的地方,也是我们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第一站.羊井子湾乡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2公里处,是甘肃省在河西投资开发建设的第一个移民安置试验示范基地,移民基地始建于1986年.全乡总面积3.97万亩,现有耕地9462亩.现辖6村26组,1个乡办农(林)场,总户数847户,4138人.在该乡的双古城村东北3公里处的沙漠里,有古城遗址,称为“东古城”,201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世林、陶玉乐编著的《金塔文物志》考证为汉代会水县城的城址:

按《重修肃州新志》则云:“众羌水会张掖河.”可知“众水”又称“众羌水”,点明了会水县在众羌水汇张掖河的地方.所谓“众羌水”即发源于祁连山之南(古称“羌中”之地)而向山北流之诸水,即今山丹河、张掖河与酒泉讨赖河三条河流.先有山丹河源起,西北流一百一十公里汇张掖河,又西北流四百里(称羌谷水)至鼎新大汇水口.酒泉讨赖河自西南来,又名白水,东北流至暗门与红水河会,又稍北流,纳清水河(古亦称墨水),经鸳鸯池,过夹山,又东北一百八十里至会水口与张掖河会.真是“众水所汇”.会水县属酒泉郡,其位置在“肃州东北一百四十里”.按今公里计,即70公里,今已知从酒泉东门至金塔为50公里,而70公里之地,正是金塔镇五星村东北之东沙窝,位于讨赖河与张掖河相会的夹角地带.

在河流交汇的地带,如果地势稍高又开阔平坦,则能避免洪水侵害,便于用水和交通漕运,是史前先民最青睐的居住选择地.距今3500年以上的四坝文化先民首先选择在此定居,直到距今2000年前后的西汉人在此修筑起中等规模的城池.所谓东古城、西古城,皆指这些汉代留下的土城建筑遗迹.就东古城而言,《金塔文物志》记载说:

据2008年文物普查查明,该城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9米,墙系夯土版筑……门向南开,有瓮城.

东古城周围数公里的地域内遗存有居民居住区遗迹和大量的古遗址、古窑址和古墓葬,地面散布有汉灰陶片、五铢钱、铜箭头、铜饰物、残砖块和绿松石、红宝石及石磨残片等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据考证大多为汉-魏晋时期的.据此证实,东古城为汉代会水县城当无误.

就在汉代所建会水城的旧址周边,地上似乎随处可见比汉代的灰陶片要早很多年的史前文化红色夹砂陶片,那便是四坝文化陶片的广泛分布.原来这里多河交汇的优越地势,在周边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包围下显得格外显眼,也就自然吸引着历代的先民们前来定居.其东面是从张掖地区流淌过来的黑河,即古人所说的“弱水三千”之弱水.讨赖河则是从酒泉南山中流下来的,二者交汇地带,给羊井子湾乡的河滩地造就文化平台和交通要冲的便利.从这里可以导出通向河西走廊的北方支线道路,一方面联通酒泉与居延要塞,另一方面则联通小马鬃山、马鬃山玉矿、明水要塞乃至新疆哈密.

我们知道,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县,西至酒泉市瓜州县以及新疆东部的哈密盆地一带.马鬃山玉矿所在的范围,刚好在哈密以东和河西走廊西北面.四坝文化的年代为距今3900~3400年,稍晚于齐家文化,略相当于中原文明的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而酒泉地区的四坝文化就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有大量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可供研究.酒泉境内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有肃州区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赵家水磨遗址、下河清遗址;玉门市火烧沟遗址、砂锅梁遗址、骟马城遗址、古董滩遗址;瓜州县鹰窝树遗址、兔葫芦遗址等,这些著名遗址大都是四坝文化的杰出代表.遗址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文物.我们这天中午考察金塔博物馆的收获是由梁世林、陶玉乐编著的《金塔文物志》一书.从博物馆展出文物中可知金塔县境内著名的四坝文化遗址就有一批:缸缸洼遗址、火石滩遗址、二道梁遗址、石岗遗址、西三角城遗址(兼有四坝文化遗址和汉代遗址)、白山堂铜矿遗址,等等.可以说,就四坝文化遗址和文物的区域分布之丰富,金塔县是目前我国数一数二的县.从这里的几个遗址的夹砂红陶片散落地表并大量堆集情况,恍如昨日,根本想象不到是近乎4000年前的先民留下来的,令人惊叹.

近中午时分,考察团在羊井子湾乡支部书记和乡长的带领下,沿着双古城村七组的村子挨家走访*玉石和古物的村民.在村民家中看到批量的马鬃山玉料,甚至有顶级的白玉戈壁料.还有一批用玉料加工成的生产工具.这在四坝文化似乎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采用的玉料种类,颜色多样,以绿色和糖色为主.这天下午共采集到标本四件:

玉斧,青绿色透闪石玉制成,残长8厘米,宽约5厘米.

玉斧(残),深褐色透闪石糖玉制成,长约7厘米,宽约4厘米.

玉斧(铲),表面呈现为半钙化灰白色,在电光照射下呈现明显的透亮特性.残长9厘米,宽约5厘米.

玉凿,青绿色透闪石玉,表面带红色皮.长10厘米,最宽处2厘米.玉凿刃部打磨锋利.

玉料标本,青绿色透闪石玉,表面带红色皮.

如果加上第十二次考察在酒泉市文物商店里购得的一件玉铲,总共采集四坝文化玉器标本五件,全部为生产工具,与齐家文化的玉礼器传统截然不同.这表明四坝文化先民并没有像齐家文化先民那样从中原地区获得玉石崇拜信仰及相关的玉石神话观念,他们开发和使用玉石,纯粹是当作生产工具的优质石材,并不生产和使用宗教崇拜或仪式法器性质的玉礼器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在金塔当地只看到玉质工具,没有看到玉璧、玉琮、玉圭、玉璋之类的原因吧.同样,玉门博物馆新近举办“玉润丝路·玉石文物展”,特意从省里调集来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的三件较大的四坝文化玉器:第一件是单孔玉斧,第二件是长达20厘米的双孔玉铲,第三件是玉凿.这和玉门博物馆从民间征集的两件玉器(一件玉铲与一件玉刀)一起,足以构成四坝文化玉器的标本系列.这些玉器也皆为实用器,并非玉礼器.其取材较为多样,有马鬃山玉、敦煌三危山玉,或许也有少量的新疆玉.

四坝文化先民率先开发马鬃山玉

从本次考察在金塔县羊井子湾采集的玉凿之材质看,是带有红皮的青绿色透闪石玉料,与同时采集到的玉料相互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坝文化玉器生产的就地取材情况.从理论上讲,距离金塔羊井子湾最近的透闪石玉料产地就是马鬃山.四坝文化先民是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最早开启西玉东输的开路先锋之一.四坝文化玉器的批量发现,至少预示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空间:

第一,四坝文化玉器的批量发现应该和马鬃山玉矿结合起来研究,从而找出马鬃山玉矿的最初发现者和率先开采人.从四坝文化分布的地理位置看,其东分布到河西走廊中段,其西分布至新疆哈密地区,马鬃山位于哈密以东的天山余脉延伸线上,南距河西走廊100多公里.四坝文化是这一地区唯一的年代能够达到3500年以上的史前文化形态,其前身应为马厂文化.因此,在此地开启西玉东输者似乎非四坝文化先民莫属.如今在金塔县能够发现和采集到的史前玉质工具,其生产和使用这类工具的主人不可能是铁器时代以后的汉代人,只能是史前之人.而从金塔当地丰富的四坝文化遗址和遗物的情况看,如果能展开更大规模的调研和采样工作,对于四坝文化玉器研究将十分有益.以前学界对四坝文化玉器的发现较少,分布也十分零散,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所以尚没有人作系统研究.如今的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在金塔县四坝文化集中分布地区发现批量生产和使用的玉器和玉料同时存在,从外观和地理位置上与马鬃山古代玉矿有直接关系,这就好比挖掘隧道的两端工程作业找到贯通为一体的契机:给四坝文化玉器研究和马鬃山古代玉矿研究同时带来突破瓶颈的一线希望.

第二,有关马鬃山玉矿的起源研究.目前的考古发掘报告认为是其开矿起始时间在战国时代,延续至汉代.该遗址中也发现四坝文化陶片,但因为材料零散,考古报告没有向上追溯.如今根据马鬃山和河西走廊西部一带周边的史前文化分布看,马鬃山玉矿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四坝文化先民.金塔县讨赖河与黑河交汇处发现批量的(而不是个别的和零星的)马鬃山玉料,当地又是堆积最厚的四坝文化遗址所在地,这看来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第三,四坝文化与中国西玉东输格局的总体研究.四坝文化以金属冶炼技术的流行而著称,其中包括大批青铜器和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金器.这就使得该文化以青铜时代的先锋姿态而呈现在西部大地上,其玉文化的一面就相对被遮蔽起来,没有得到系统研究.金属的传播与西部优质玉石资源的传播是同步展开的.四坝文化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为早期西玉东输运动二传手的身份.即肃北、敦煌及新疆地区的早期本土文化都不崇拜玉石,不生产也不使用规模性的玉礼器体系.这三地的优质玉矿资源之开发,主要是由河西走廊以东地区的用玉传统所拉动的.早至齐家文化时代,这种拉动作用就可能开始了.

第四,是马鬃山玉料资源向东传播的路网系统研究.这对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生史研究极为重要,可以说明在什么时间由什么人开通什么样的连接河西走廊的支线路径.目前可知马鬃山玉进入河西走廊的路线有三条支线,即向南的音凹峡—桥湾线、向南偏东的玉门花海线和向东南方的小马鬃山—金塔线.这三条支线中的前两条路线都必经汉代玉门县,可知最早的玉门关应在汉代玉门县,最初的玉门和玉门关二名,可兼指新疆玉、敦煌玉和马鬃山玉的入关门户.

上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马鬃山和马鬃山玉矿和四坝文化玉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本科毕业论文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塔狮舞
摘 要天塔狮舞,俗称狮子上板凳,是一种广泛流传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一带的民间传统汉族狮舞舞蹈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观察法,从起源和历史发展、服装道具、表演内容和特点、社会和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传承….

南阳绿粉色独山玉的宝石学特征
摘要作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有着7000年的开采历史,是中国特有的玉石品种,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工艺价值,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独山玉色彩丰富、硬度适中,特别适合雕刻.

独山玉雕刻工艺
摘要独山玉的玉色丰富,质地纯正,为设计和制作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近些年来,带动了大批的设计加工人员,为推动中华玉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独山玉;因料施艺;俏色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因产地.

文化养老(外三则)
文化养老一位老者,原本身体素质不好 离退休后,练书法,习绘画,上老年大学,间或学学唱歌,打打太极拳,心情放松了,身体也好了 他戏称自己除了物质养老外,秘诀是加一条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涵盖十分广泛 读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