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电影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台湾新青春电影中对同性题材的探究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电影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7

台湾新青春电影中对同性题材的探究,该文是电影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同性和同性题材和青春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摘 要】杨德昌导演曾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足以说明青春片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由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揭开了“新青春电影”的序幕.在导演们井喷式拍摄台湾本土青春类电影中,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个新因素就是对同性恋情的描述.

【关键词】台湾新青春电影;同性恋;身份认同缺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05-01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同性故事大多都发生在校园里,讲述主人公在青春期对性取向的探索.从《蓝色大门》开始,特别是近几年台湾青春电影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无同志,不成片”,大部分电影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一定同性题材的内容.同性题材电影的火热不仅是台湾电影市场中一种现象,更反映出了社会的一种态度.

一、台湾新青春电影中同志因素盛行的原因

(一)台湾当局社会背景

1987年解严之后,社会从多年的政治高压政策中解放出来,很多思想理论在台湾也迅速兴起,给民众带来了新的思考.随着“酷儿”理论的输入,台湾人也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台湾当局包括社会环境民众,对于同性恋都是包容、支持的态度.人们愿意接受这一群体,让他们能争取自己的权利,这也导致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

(二)台湾人自身对社会身份认同的缺失

事实上,如果单说台湾同性文化或者同志存在的比例,台湾同志人口远远不及欧美、泰国等国家.但造成台湾新青春电影中无同志,不成片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台湾本身它所存在的历史背景,造成台湾人自身对社会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殖民时代,民众对于社会身份认同迷茫、焦虑,有着怀疑和困惑,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也同样折射在了电影中.同志这一现象作为个体在性取向和性别选择上的迷惑,直接表现出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暧昧,同样也间接地表现出台湾人对自己社会身份的不确定.

(三)优秀新青春同志影片的出现

2002年,台湾导演易智言拍摄了小众电影《蓝色大门》,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主,着重表达了女同性恋者孟克柔的心灵感受和自我认知过程,这种清纯、唯美的风格给台湾影坛吹来一缕清风.虽然《蓝色大门》只获得了第15届国际电影节大奖的提名,但是却给低谷中的台湾电影人带来了希望,他们开始觉得同性青春电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利润.

二、台湾新青春类型化特征

(一)校园、青春、同性三大因素

新青春电影在原有青春片典范的基础上更加纯粹化,专注在纯爱、小清新、校园、青春这一类型.其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是在校园里,记叙的内容都是关于青春成长记忆,主人公在自己性取向上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挣扎、痛苦、徘徊.同时探讨青春的成长跟未来的迷茫,比如《盛夏光年》中“人长大了,真的什么都变了?”《蓝色大门》中的“以后会成为怎样的大人?”这些都构成青少年懵懂的心理世界,同样也说出了青少年的内心.

(二)清新唯美的画风

台湾新青春同志片的影像风格都是纯美路线,画风清新唯美,热衷于蓝色,以“蓝”作为表意,如《蓝色大门》中孟克柔与张世豪经常碰面的地方就是学校的蓝色游泳池,这是张世豪对孟克柔产生情愫的地方,也是孟克柔想要让张世豪吻她以此来确定自己是不是同性恋的地方.《盛夏光年》则一直笼罩在一种淡蓝色的基调下,蓝色的大海作为余守恒和康正行小时认识的初始地点,也是作为他们真正直面性取向的最终地点.蓝色的基调总是营造一种悲伤、唯美的氛围,蓝色既是对郁闷情绪的渲染,也是同性情感的一种曲折表达,表现出同性恋这一问题的晦涩和压抑感.

(三)父亲角色的缺失

在台湾新青春电影中你会发现,父亲的角色存在缺失.例如《蓝色大门》中,女主角孟克柔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角色的缺席使得她对性别概念比较模糊,张士豪的追求让她不得不面对自己一直困惑的性别问题.《盛夏光年》中康正行的父亲出现过一次,还仅仅是一个背影.而《女朋友男朋友》里,主人公们直接连家庭的形象都没有,只有林美宝有个四处漂泊的母亲.这些影片中父亲形象的缺失意味着主人公们没有父亲的教育与保护,在面对着复杂的现代性生存环境,无所适从,既叛逆又忧伤,既自卑又自恋,使他们在青春期在面对生活时困难重重.

三、结论

近年来,台湾电影一直都在低潮中挣扎,虽然台湾新青春电影一度盛行,但现在面临的巨大问题是同性题材的新青春影片数量实在过多,在类型、风格上都过于单一,使得观众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如何使此类题材电影主题更为丰富,叙事更为贴近生活,让普通受众通过电影作品更为深层次地感受并接受这一群体,可能这应该是更多台湾电影人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银河.酷儿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彭洋捷.新世纪台湾同性恋电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综上所述:这是关于同性和同性题材和青春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电影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时代镜像文本映照新时期十年青春电影的内涵与其叙事策略
光影之隙,潜于文本之内,遁形于时代语境之中,润物于大众心理之下,或划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 电影作为时代的表征,对于其文本研究可窥见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因而对于新时期十年的青春电影可以作为那.

电影要从非电影处来论台湾新电影和本土经验
台湾电影宣言里开宗明义说过“我们认为,电影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电影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甚至可以是带着反省和历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动 ”①侯孝贤说过“电影要从非电.

从台湾新浪潮看台湾艺术电影的国际化
【摘 要】台湾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一部政治史,台湾电影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变化,发展,和台湾政治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自1949年以来,台湾实施了38年的“戒严令”,直到.

台湾新乡土小说对宗理的悖离和反悖离
自1977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之后,台湾乡土小说开始退潮 直到90年代,在台湾本土化运动的直接刺激下,袁哲生、童伟格、甘耀明、伊格言、高翊峰、杨富闵……新世代作家的推动下,乡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