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生态系统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评价:一个文献综述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生态系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区域生态系统的评价:一个文献综述,本文是关于生态系统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文献综述和生态系统和创新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幼儿园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一个文献综述

裴成轶

(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以区域创新系统、生态系统等理论为基础,自提出以来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具体梳理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相关学者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等内容,并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面临的挑战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评价 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有区域经济学,生态系统学,演化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自从提出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约始于2003年左右,北京工业大学的黄鲁成(2003,2004)教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作了相关的研究,是我国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先行者,其2003年发表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两篇文献在国内期刊文献库中有着较高的引用数,后来学者也逐渐融入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来,前期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运行机制等角度进行探究,后来有结合具体的区域或者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展开评价和研究.

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等相关研究

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层面的具体化,有着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如学者吴金希(200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创新生态体系进行分类,将共性创新要素如人才、文化、技术标准等具有地域依赖性,难以流动的,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称之为区域性创新生态体系.刘志峰(2010)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生态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能动反映,其在本质上具有整体协调性、区域差异性、动态适应性、有序平衡性的特征,其功能机制主要有动力机制、复制机制、变异机制、重组机制、控制机制.陈畴镛,胡枭峰,周青(2010)从小世界网络的视角分析其特征,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为了实现区域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网络,其具有集聚系数高和特征路径长度较短的小世界网络特征.邹晓东,王凯(2016)梳理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的现实问题、理论背景和研究议题,在理论背景中强调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超越了传统区域网络与集群的内涵,强调非线性的复杂、动态和自适应性.

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特征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虽然仍未形成统一的的定义,但也产生了一些共识,同时将创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现有的其它热点领域相结合,如TRIZ理论祁明,林晓丹(2009)、创新联盟卢明纯(2010)、绿色经济理论王仁文(2014)、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陈雅诗,刘明广(2016)等,不断充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理论.

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

(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和角度

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理论不断丰富,其研究内容呈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早期多探索其内涵、功能、结构,关注与创新体系的区别;后来慢慢融入地域特色因素,探究我国或者国内某一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吴金希(2004)强调对创新生态体系活力的衡量应包含环境的融入能力,增值能力,健康度,寿命和生命周期阶段四个层面.周青,陈畴镛(2008)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适宜度分析.苗红,黄鲁成(2008)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罗亚非,郭春燕(2009)采用稳健主成分分析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进行评价.罗亚非(2009)采用DEA方法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彭莹莹(2011)从研发、专利、技术标准三个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的耦合度进行评价,并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耦合度与区域技术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2013)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苏州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陆燕春,赵红,吴晨曦(2016)基于新创新范式,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陆燕春,梁苏丹,赵红(2017)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吸纳效率进行测度.

对我国某个特定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如苌千里(2012)对河南省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研究,用生态位的理论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适宜度评价.唐琼雅(201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来分析各驱动力对受资源限制的欠发达区域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动力演化的影响程度.韦铁,罗秋月,何明(2015)构建了资源约束下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模,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万立军,罗廷,于天军(2016)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8个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张仁开(2016)对上海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

(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

本文对部分学者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中指标构建进行了整理,如下表,表中的指标为一或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限于篇幅未整理进来.根据部分学者对指标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适宜度,健康水平,还是竞争力,效能评价对指标的选取,其主要围绕创新主体(创新群落),创新环境,创新资源这三个方面选取指标.创新主体(创新群落)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创新条件)从创新的经济、技术、文化等角度选取指标.部分学者在评价中增加了创新协调群落和创新拓展群落,考虑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组织的协调作用.

在具体指标选取中,涉及区域创新成果的相关指标,如专利数、论文、专著等;也包含常规的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外部创新环境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同时也有学者考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协调,生态,持续发展的思想,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考虑进来,进行一个综合的健康度评价,在指标选择中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污染治理指数等.

表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

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创新范式经历了线性范式(创新范式1.0)、创新体系(创新范式2.0),开始进入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范式3.0)的时段.第三代创新范式在延续第二代投入产出非线性的基础上突出说明创新环境、创新文化、政府功能转换等变化;同时在技术支持方面,由web2.0转向web3.0云平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代创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对其进行探究是合时宜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层面,有着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有着地域特性.对其进行合理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当前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

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应结合生态学、系统动力学,演化理论等对起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目前虽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仍有拓展的空间,尤其是在评价方法上和指标选择方面.区域创新生态有别于第二代创新范式——创新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强调用户反馈,协调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同时重视政府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的创新治理、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功能,这些特征和功能给评价带来了挑战,对于用户反馈、创新治理等角度的衡量存在较大困难,一个困难和挑战是衡量指标的选择,如用户反馈、创新治理等方面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和数据,另一个是评价方法的选择,对于系统的评价本身就存在挑战,对于复杂系统的评价更加困难,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准确反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和运行机制.第三代创新范式在技术支撑方面,依靠云平台、大数据等新一代新兴技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可以尝试从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寻找更加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3-26.

[2]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子与应变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93-97.

[3]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J].科学学研究,2014,32(1):44-51.

[4]刘志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1):9-13.

[5]陈畴镛,胡枭峰,周青.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7-20.

[6]邹晓东,王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现实问题、理论背景与研究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5-18.

[7]祁明,林晓丹.基于TRIZ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444-446.

[8]卢明纯.基于联盟合作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重构研究[J].求索,2010(9):72-74.

[9]王仁文.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10]陈雅诗,刘明广.基于CAS理论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16(9):50-52.

[11]周青,陈畴镛.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s1):242-246.

[12]苗红,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146-149.

[13]罗亚非,郭春燕.稳健主成分分析在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5):36-41.

[14]罗亚非.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5]彭莹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

[16]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C]// 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2013.

[17]陆燕春,赵红,吴晨曦.创新范式变革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16(3):168-173.

[18]陆燕春,梁苏丹,赵红.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域技术吸纳效率研究[J].财会通讯,2017,(05):33-37.

[19]苌千里.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0]唐琼雅.资源约束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1]韦铁,罗秋月,何明.资源约束下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5(12):94-99.

[22]万立军,罗廷,于天军,等.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72-75.

[23]张仁开.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4]李峰,庞玉萍,金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33(09):121-126.

作者简介:裴成轶(1992-),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上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大学硕士与生态系统本科生态系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献综述和生态系统和创新方面论文范文.

桑基鱼塘:古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典范
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农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优的经济效益,很早就开始因地制宜,尝试通过对田地的改造和整治,利用生物种群的食物链体系,变废为宝的物质循环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

农业经营方式的理论和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吴菊安1,2祁春节2(1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孝感430020;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摘要农业是目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农业经营方式决定了未来农业发展模式和趋势,因此.

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以丹东市为例
那 鹏沈阳力拓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生态系统承载力反映的是在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某一种群的最大个体数 本研究所指的是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

从海绵城市视角探析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摘要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因此被称为“千湖之省”,而武汉市被誉为“百湖之市”,两湖间交错纵横、星罗棋布、依山傍水的自然特征,成就了武汉绚烂夺目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