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黑龙江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和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以黑龙江八农垦大学为例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黑龙江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5

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以黑龙江八农垦大学为例,本文是黑龙江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农垦和农业和农垦大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黑龙江论文参考文献:

黑龙江论文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硕士论文是d计算机硕士论文农业期刊有哪些

摘 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坚持以培养全日制农业硕士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农业硕士职业能力为重点,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培养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联系等措施,提高了培养农业硕士的质量,探索出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的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培养质量: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加大了对能够熟练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变化.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提出到2015年,实现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1999年5月,为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年招生规模近10000人,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扩大招生.2013年11月,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2016年,农业推广硕士更名为农业硕士. 农业硕士侧重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为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具备应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高层次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探索出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的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

一、八一农垦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概况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与结构

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自2010年开始,目前已有9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类别进行招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渐提高.2014年,专业研究生的人数超过了学术研究生的人数,是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的6倍多.截至2016年,累计招生923人,招生规模扩大了8倍多,全面贯彻落实了教育部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贡献了一份力量.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制学位研究生人数及结构,如下表所示.

(二)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

1.农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八一农垦大学拥有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养殖、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食品加工与安全9个农业硕士专业.虽然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其总体培养目标的定位,重点侧重于培养为大农业服务的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农业技术、农村发展及农业教育等领域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在培养方案制定时,不仅明确了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还明确了课程设置和培养环节及要求.课程设置以农业领域实际应用为依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要求理论课程的讲授不仅要体现大农业领域前沿知识,更要将理论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研究性教学的比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增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训练及项目研究等方法,目的在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农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

3.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白2009年以来,培养人数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很快,但社会对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岗位需求却增长缓慢,出现了高层次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八一农垦大学已毕业的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3%左右,近三年农业工程、养殖、园艺专业的农业硕士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农村区域与发展的就业率平均在90%左右,主要就业于相关专业的技术管理岗位、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攻读博士研究生、高效教育岗等.

二、八一农垦大学

全日制农业硕士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农业硕士出现的时间不长,培养时间一般为2年,时间较短,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和一个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社会实践,学生们就开始了开题、中期、毕业等培养环节,学生的重点就放在了读文献、做实验、做调查、发文章等方面,加之,很多培养单位及导师适应了比较成熟的学术型硕士的教育培养模式,导致对学术型硕士和农业硕士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把握不准,区别不大,忽视了农业硕士培养目标,导致对其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

(二)农业硕士实践周期短

农业硕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即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关于制订全日制T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学位办[2009]23号),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培养基地资源匮乏、管理不严、培养观念没有转变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培养过程中导致部分农业硕士在实践基地周期缩短,甚至于没有去实践基地,在学校进行实验室或是简单去调研,研读文献,准备毕业论文,这部分农业硕士的培养就缺乏了实践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三)农业硕士课程内容缺乏特色

农业硕士实际开设的课程在部分培养单位与学术型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尤其是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农业领域前沿知识的传递不足,特色性和实践性的体现不明显,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应付的成分很大,缺乏钻研的精神.有些培养单位因招生规模小、开课人数少,为减少开课成本,甚至将学术研究生与农业硕士合班上课,未考虑农业硕士培养的要求,根本达不到农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校外导师对农业硕士的指导有限

全日制农业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向培养,农业硕士对校外导师的选择往往是通过学院校外导师库进行的,所选导师彼此不熟悉,加上校外导师所在位置较远,自身T作很忙、学校对于校外合作导师没有薪酬和约束条件等原因,与农业硕士研究生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导致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发挥有限,校外导师的设置形同虚设.

(五)农业硕士基地建设滞后化

由于应届本科生是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上的保障尤其重要.但仅靠校内条件不能有效、顺利完成实践教学,要想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必须发展建设校外实践研究基地.

八一农垦大学有部分农业硕士培养单位有研究生实践基地或试验示范基地,但基地类型较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要.此外,由于学科之间资源分布不平衡,实习基地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和条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全部研究生学习、住宿、餐饮等需要,接纳研究生长期学习、生活存在一定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上难以保障,限制了农业硕士长期开展实践研究的需要,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提升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

虽然培养农业硕士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有些培养单位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八一农垦大学培养农业硕士改革提供了借鉴.

(一)构建培养农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1.改进课程设置

八一农垦大学拥有9个农业硕士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该校出台了农业硕士培养指导方案,但具体的培养由各学院负责,由研究生处负责培养质量的监督和日常管理.因此,应激发各培养学院的积极性,制定培养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农业硕士培养方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合理,尤其是理论课程设置要强调基础理论和理论应用相结合.

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发展案例研讨2门专业基础理论主干课;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和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3门公共课.为突出农业硕士专业课程对该专业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还开设了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现代农业发展专题等.

2.改进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层渐进的阶段式教学模式,即农业硕士入学的第一学期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能让学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深入理解培养方案设计,有利于对学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二学期加强了实践性课程教学,这一阶段可以结合研究基地、实验室、实习企业等进行教学,主要完成农业硕士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有利于农业硕士在实践教学中确定研究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农业硕士在第三学期初在研究生实习基地实习调研,并在第三、四学期结合实习与导师科研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完成小论文发表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

3.改进教学方法

农业硕士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多采用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教学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农业硕士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

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教师案例教学的使用,2015年购买了清华案例库,丰富了教学资源.此外,还鼓励教师到农场进行社会实践、撰写案例,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逐渐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力推动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农业硕士需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培养单位不仅要维护和规范现有的实习基地、实验室和企业,建立健全实习基地的实践研究运作机制和稳定的投入,保障基本的实践教学资源,还要培养单位对农业硕士实习基地建设运作的经验进行总结,拓展实践基地的类型、规模、层次,积极解决基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农业硕士能够获得足够长的实践周期.

(三)转变校内导师对农业硕士培养的观念,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校内导师应转变培养观念,对农业硕士的培养方式要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式,淡化小论文发表要求和大论文的写作,强调以职位要求为导向的,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硕士导师的遴选标准制定,增加高水平导师数量,提高导师的整体水平.

加强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多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完善导师管理办法和合理的运作制度,促使校外导师主动承担指导农业硕士培养的任务,真正起到实践指导作用.

(四)提升就业质量,吸引优秀生源

培养单位要根据各个专业就业的职位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满足社会需要,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吸引优秀生源.

(五)加大农业硕士各培养环节的监管力度

农业硕士培养学制2年,包括很多环节,各培养环节的内容及方式要有明确的监管规定,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调研、开题、毕业等.各个培养环节的T作量和时间必须达到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要求.监管工作主要由学校研究生处负责管理,且不断完善过程管理及考核办法,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四、结论

随着农业硕士专业招生人数增加,八一农垦大学不断对农业硕士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培养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与社会职位的要求和学生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差距.该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各培养学院办学动力和积极性,提升农业硕士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家庭、学生本人对农业硕士的培养要求.

该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农垦和农业和农垦大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黑龙江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黑龙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
许华山,王立金,沐林林,谢杏利,王文娟摘要目的探索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效果 方法根据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社会人才需求改革形成应用型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选择培养模式改革前的2014届毕.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汽车消费的旺盛时期,汽车后市场企业与人才的需求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文就现阶段汽车后市场的人才发展主要面临几大问题,研究探索如何开展汽车后市场服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汽车后市.

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艺术的核心是创新 对于学生而言关于艺术的创新能力,是职业院校提高关于艺术课程的核心 创新改革是必须推进的机制,关于创新能力的考核机制提供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 研究艺术人才培养的模.

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主线 而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关人才的缺乏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