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手机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与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手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1

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与,该文是关于手机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依赖和成因和现状有关论文范文集.

手机论文参考文献:

手机论文参考文献 学生论文手机论文学生管理系统论文手机依赖症论文

米继红,石国兴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以中职生为例,对其手机依赖的现状、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令人忧虑,且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其成因主要由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体验以及人际关系困扰等因素所致.手机依赖的对策可以从改善父母教养方式,降低孤独感体验,鼓励中职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人际关系;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6-0035-04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手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人手中,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6)发布第38 次调查报告[1],结果显示,截至2016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 亿,较2015 年底相比提高1.3 个百分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5 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网民规模超越传统PC 网民规模.这也就是说,手机渐渐取代了固定的有线互联网络终端,无线上网成为人们上网的新途径.但是,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围绕手机的使用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手机依赖,即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不能自控,造成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心理依赖行为[2].

只要稍加留意,在中学校园里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低头族”,一些学生拿着手机边走边玩,课堂上玩手机已是司空见惯,晚上躺在床上聊、逛贴吧、刷微博、看电影、玩游戏、看小说的“夜猫子”不在少数.手机已经变成一种异化力量,疯狂地占用着中学生的时间、精力等资源,对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如果中学生们沉溺于人机对话,忽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就会影响其正常人格的形成,变得孤僻内向,无法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对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的问题值得关注.

本文以中职生这一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对当前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状况、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中职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分析本研究采用Leung[3] 等人修订的“手机依赖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MPAI),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即失控性(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而

不能自控)、戒断性(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逃避性(利用手机逃避孤独,焦虑等现实问题)和低效性(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效率),有可靠的信、效度.我们通过对1043 名中职生实施测量,结果表明中职生手机依赖总分得分最低为17 分,最高为85 分,平均得分为(41.475依13.021),处于平均水平以下,说明大部分中职生还是能够正确使用手机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4].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一方面,中职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他们的课程安排紧凑, 课余时间较少,无法在手机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家长对中职生手机使用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关于四个维度,我们发现中职生中,表现最严重的症状是逃避性,这说明中职生的孤独、焦虑问题很值得关注.

尽管本研究发现多数中职生能够正常使用手机,但仍有少数中职生程度不同地存在手机依赖问题,检出率高达20.7%.且有如下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群体的均分(M等于42.30)高于男生群体的均分(M等于40.76).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5].可能是因为:首先,女生心思敏感细腻,当她们经历消极体验时,更可能诉求于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尽快解决和释放压力与不快.其次,随着手机像素的提高,美颜功能的出现,自拍晒照片的流行,使得更多的女生对手机爱不释手;最后,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与普遍,越来越多的女生选择在手机购物软件上进行购物,极大地增加了女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依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6].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校门,渴望建立起一个新的交往圈,然而,新的交往圈的建立并非易事,这样的矛盾或冲突就导致他们倾向于自我分析,会更多的通过手机来沉浸于自我世界,或通过手机与虚拟世界中的网友进行交流;二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已经处于平稳状态,较一年级好一些,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或者实习就业两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出现导致其难于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手机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二、中职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包含三类,分别是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以及父母过度保护.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调查,我们发现:父母拒绝以及父母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性正相关.该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7].可能是因为采取拒绝型教养方式的父母通常忽视孩子,对孩子不设定特定的期望,或不对他们提出要求.当孩子表达出有交流愿望要求时,家长可能会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容易变得不合群、性格孤立、有自卑感,无所适从,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因此容易沉溺于手机当中.比如沉溺于手机游戏、聊天等.父母对子女的拒绝否认越多,子女就越渴望从其他途径得到认可与肯定,便越会通过手机在虚拟、隐蔽的空间获得情感的慰藉与满足.

采取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主要表现在:父母过分保护、干涉,使孩子自控力差,缺失延迟满足的训练,不能压抑自己的冲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强烈,唯我独尊,自私自利,难以合群,他们在现实交往中得不到真正的友谊,于是把兴趣和精力转向手机,手机成了他们最好的伴侣和朋友.父母情感温暖与手机依赖呈现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7].虽然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但是父母的温暖理解,关心体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家长和子女平等相处,共同参与家庭事务,有什么问题协商解决.合理的要求给予答复,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解释.孩子的心理问题能被及时发现,父母的建议指导也更容易被采纳.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避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从而降低了子女手机依赖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形成;相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会遏制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形成.

(二)孤独感因素

通过对中职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调查,我们发现中职生孤独感是手机依赖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6、8].首先,对于孤独感体验严重的中职生而言,手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心、安慰、温暖、受尊重的良好空间,从而对其可能遭受的冷漠、被忽视、孤独等产生补偿作用,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其次,由于孤独感属于负面的心理状态,带有不良的情绪,人们的本能要求自己采取措施来摆脱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会促使人们使用最为高效的途径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于是手机就成了首选.

总之,手机的各种功能的使用可以降低个体孤独感体验,因此,孤独感较高的人较易形成手机依赖.

(三)人际关系困扰因素

通过对中职生人际关系困扰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调查,我们发现,中职生人际困扰越严重,手机依赖问题就越严重,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同[9].分析原因,一方面与中职生本身性格及其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关,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普遍具有娱乐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等,这就促使个体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渴求性.但人际困扰的中职生,由于人格发展不健全,缺少应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就容易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时拘束紧张,词不达意,词不达意,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手机就可以给这些中职生提供一个开放性、虚拟性、间接性的交往平台,形成一个平等、自由自在、不用面对面的社交场所,因而这类人群就容易对手机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在使用手机作为媒介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人际困扰的个体可以选择性的向他人表露或者呈现更加积极的自己,从而获得他人和自我的肯定,用来平衡现实生活中人际上的缺失,获得自尊心的满足.

三、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青少年前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样的关键期,如果个体由于手机依赖而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就会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对手机依赖决不可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必要的对策及时地加以解决.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减少孤独感体验,提高人际关系质量,都可以降低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由此,预防和控制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善父母教养方式,营造温馨环境

首先,父母需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进行反思,通过学习或者与其他父母、专家的沟通交流,学习积极的教养方式,逐渐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自由、温暖融洽的家庭环境.其次,父母需要关心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子女产生较为强烈的消极情绪时,要及时与子女进行必要的沟通,疏导子女的消极悲观情绪,鼓励子女积极乐观的情绪,引导子女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有良好的心态,当子女被某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困扰时,要及时关心,鼓励孩子敞开心扉地与父母进行沟通,而不是利用手机发泄自己的情绪.最后,父母对子女使用手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手机无处不在,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绝对不让子女接触手机,也不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父母不必视子女使用手机为洪水猛兽,处处严加控制,密切监视,甚至采用硬手段一类的过激措施,对孩子的手机进行没收.这样做,不仅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正常关系,而且往往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更加激发对手机的好奇心,从而导致对手机的不良使用.

(二)降低孤独感体验,做情绪的主人

首先,中职生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主动查阅一些关于孤独感和改善负性情绪的书籍,正确的认识孤独感,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调节负性情绪的方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一旦产生孤独感体验,就一味地依靠手机逃避.其次,学校要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诸如趣味运动会、心理运动会等,鼓励学生们融入集体,积极参与.另外,已有研究表明[10],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降低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方法,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定或聘请专业老师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团体辅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吐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从而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最后,学校要对各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班主任和广大教师结合主题班会或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降低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减少学生手机依赖的机会.

(三)加强人际交往,着眼外部多彩世界

首先,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必要请专业人员对入学新生进行人际交往困扰的普测,了解新生人际交往困扰的现状,对特别严重的新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其次,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健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适时地走出教室,在这些活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辈,建立友谊,拓宽视野,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和友情的温暖,分享或分担彼此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交往.最后,中职生要把握好第三年的实习期,在这一时期,是培养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机遇,中职生要尽可能全面接触社会,善于广交良友,学人所长,让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和智慧,尤其更重要的是要走出狭隘,登高望远,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会从手机的小屏幕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小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依赖和成因和现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手机本科毕业论文手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高职护理学生手机依赖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
摘要 研究目的调查某高职护理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研究影响高职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 研究方法随机抽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引用梁永炽编制的手机依赖量表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受试者基本信息和手机依赖.

班本德育课程:现状、成因与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为例
【摘要】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rdq.

微时代大学生手机新媒体依赖现状调查
摘 要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现状 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调查问卷对江苏5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高依赖检出率为22 7;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在性别、独.

高校学生手机英语学习类APP现状*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
摘要笔者以山西医科大学使用英语学习类手机APP的885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样本,覆盖各年级与各专业,采用交叉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从学生的学习目的、习惯、偏好……多个角度,分析了英语学习类手机AP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