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幼儿园德育类论文如何写 和幼儿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德育工作类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幼儿园德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幼儿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德育工作,该文是幼儿园德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幼儿心理学和德育工作和视角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幼儿园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德育论文德育工作论文大学心理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 要:幼儿园是开展幼儿德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德育工作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四大特点,即“从他性”“情境性”“内隐性”“移情行为”,幼儿园可以有效组织德育教学工作.构建以幼儿园为德育教学主场所、家庭为幼儿德育的强化阵地的二元教育格局,帮助幼儿建立健康人格,以培养幼儿优秀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幼儿园;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1/24-0103-03

幼儿园德育工作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以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为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应当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因此,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幼儿园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不仅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加强幼儿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并以此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以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针对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幼儿之所以称之为幼儿,不是因为年龄小,而是幼儿的心理发展具备不同阶段的个性特征,因此,立足于幼儿心理学开展幼儿德育教学,符合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道德认知的“从他性”

林崇德教授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幼儿“从他性”的道德认知,在幼儿道德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得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于成人.同时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1]由此可以得知幼儿道德发展有以下特点:第一,单方面尊重权威,权威不是教师传统的命令说教,也不是幼儿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示范;第二,遵守成人标准,并且成人的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道德发展特点,教师应当准确认识幼儿德育目标,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与行为.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并缺乏相应的判断能力,而教师和同伴作为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其良好品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影响,幼儿能通过模仿学习,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与幼儿的相处中,注重言传身教,并运用爱的策略,让幼儿感受到爱与真诚,以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在开展幼儿德育教学中,针对表现优秀的小朋友,教师可以给予其“品德小标兵”的榜样称号,以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促使幼儿间相互模仿与相互学习,实现幼儿德育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借助多元途径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

二、幼儿道德认知的“情境性”

林崇德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幼儿道德发展具有情境性,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具有很大的具体性与表面性,易受情景暗示,它总是和一定的、直接的道德经验、情境及成人的评价相联系,并且道德行为缺乏独立性、自觉性和稳定性.[2]从中可以看出,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是:第一,借助行为结果判断儿童行为的好坏,幼儿往往根据行为结果而不是行为动机判断其行为是否正确;第二,根据成人的评价来判断,学前期幼儿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其判断标准往往来源于成人评价的态度与语言等.为此,成人应当创设良好的情境,给予幼儿正确引导.

从幼儿道德发展特点可以看出,环境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创设多层次、多结构的德育氛围.首先,注重整体环境的建设.园区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个空间,促使其发挥德育功能.例如,在幼儿早上入园时,幼儿园门前一般会有教师等待迎接,师生间相互问好,随之幼儿会途径走廊、楼梯等主题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交流与生生互动,以培养幼儿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重视整体班级的环境创设.幼儿在班级中的时间最长,班级的氛围会直接影响幼儿思想品德.而重视班级德育建设,将各种区域活动融入德育元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教师加强幼儿的德育培养还需要重视幼儿的一日活动及礼仪表现.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借助画笔、剪刀的轮流使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图书角内禁止大声喧哗,阅读中需要幼儿爱护书籍等,这些规则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

总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设和实施应该具有适宜的德育环境,特别是生活化的德育情景,能促进幼儿的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幼儿道德认知的“内隐性”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ArthurReber 最早提出,指个体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得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3]也有学者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有机体与环境的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4] 内隐学习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当某种信息反复出现时,即使个体没有学习这些信息的意识,内隐学习系统仍会将其记录在记忆系统中,并根据以往经验在事物的各个部分间和不同事物间建立起联系.[5]由此可以得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自动化的学习过程,并具有如下特征:无意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自动化,具有简约性和顿悟性;获得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认知的“内隐性”,以此加强幼儿的德育工作.

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构建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利用各个教育环节,并充分发挥游戏、绘本等的教育功能.游戏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其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而游戏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活品味和渗透着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借助游戏的体验性、主动性,提升幼儿的道德体验,进而实现幼儿的品德教育.此外,绘本教学在促进幼儿语言、思维等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幼儿的德育认知.绘本所具有的儿童性和趣味性特点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教师带领幼儿阅读绘本,能够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图文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以此提升幼儿的道德修养.幼儿善于模仿,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内隐学习机制,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磨炼幼儿的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充分利用幼儿的“移情行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移情是一种无意识的对他人情绪状态的体验,即一种为他人着想的道德品质.人们在婴幼儿期就有移情行为的表现,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正在感受的事情.例如十八个月大的孩童,当他看到另一个孩子因跌倒后哭泣时,他也会跟着哭起来,或者吸吮自己的手指,表现出焦虑不安、痛苦与难过的状态,这就是最初移情行为的表现.[6]移情行为的特点有:第一,无意识发生的行为,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表现;第二,与他人具有相同的感受,幼儿能够感受到他人行为的结果.为此,针对幼儿的移情行为,教师应当注意幼儿移情的体验,充分发展幼儿的道德品质.

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及语言系统发展的不成熟,是因为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来认识外界事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移情的体验,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移情”教育,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例如积极开展升国旗仪式,以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感,增进幼儿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幸福感;通过多元形式的环境创设,增强幼儿的德育体验,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幼儿的德育意识,激发其德育行为.

五、维持幼儿的道德行为

鉴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及意志的薄弱性,幼儿园要注重德育教学的连续性,家长亦应当持续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家庭和幼儿园的反复实践和强化,有利于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维持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现如今,多数幼儿为独生子女,而家庭独生子女现状促使幼儿成为家庭中的“重点保护对象”.然而,孩子需要掌握多种本领、接受多元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才能立足社会.例如,家务劳动也是成长所需要的一项技能,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感受到劳动利己助人的真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理、自立意识.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正确引导,培育幼儿的劳动意识.借助简单的家务劳动,幼儿既可以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又能学会珍惜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此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帮助他人,使幼儿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会与人合作.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借助幼儿的集体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通过游戏的互动性与体验性,幼儿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进而学会遵守社会规则;通过角色扮演和区域活动,幼儿能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为他人着想,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在家庭中,家长应积极创设德育条件,给予强化幼儿道德行为的便利.在幼儿园,德育教学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幼儿园和家庭要紧密结合,使幼儿在幼儿园中掌握的德育品质得到进一步强化.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归到家庭中,家长也应该创设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使其德育行为得到强化.家长应当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步调相同,共同进行德育培养,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当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遵照皮亚杰提出的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趋势,加强幼儿的德性修养,增强生活化、游戏化的自主体验和自主建构,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Reber PJ,Squire LR.Parallel Brain Systems for Learning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s [J].Learning and Memory(Cold Spring Harbor,N.Y.),1994,(1).

[4]郭秀琴.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J].教育科学,2003,(6).

[5]谢超香.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6.

[6][英]约翰·洛克.论绅士的教育[M].方晋,译.西安:西安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孙小梦】

上文点评: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幼儿心理学和德育工作和视角方面的幼儿园德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幼儿园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让德育之光在幼儿生活中大放异彩--如何让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

建构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爱的德育教学模式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中职德育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目前,中职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少还设置了心理咨询室 加强中职德育实效性,必须聚焦学生潜能,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德育教学内涵 一、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中职.

强化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摘要】教人学识得先教人做人,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强化并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在有效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合理的实施方式下展开,这样让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学合理的模式展开,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教师可以充分将积极心理学视角作为心理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