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实践活动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审视和改进策略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实践活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审视和改进策略,本文是实践活动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审视和策略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实践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实践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小论文综合实践论文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摘 要: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发展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资源、外部环境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有一定局限,学校为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从创设良好课程实施环境、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评价与管理体系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更加务实的策略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效.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环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1/24-0051-05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14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核心素养建设”,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阐明学生应具备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以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当今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个学会”展开新的课程观与知识整合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遂应运而生.2017 年9 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该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调努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课程提倡学生回归真实生活、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旨在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在信息时代,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衰退,而离开知识的核心素养也将成为无根之本.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核心素养培养融合并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它不拘泥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情境,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将解决问题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实施的一大难点.随着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不断深化,笔者结合各学校的教育环境、师资与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进行了研究.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审视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能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存在困惑

当前,大部分教育行政人员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间的整合,导致课程内容设计缺乏整体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是与主题知识紧密相关的物理模式研究,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融合,让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应试教育仍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质量仍旧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也未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二)外部环境薄弱,局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受复杂的环境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外部保障,这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欠缺、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等方面.

1.学校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欠缺

学校师资及硬件设施不足严重阻碍了课程的实施.大多数学校经费紧张,导致课程实施的保障力度不够,课程资源不足,加剧了课程实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各学校大多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缺少专职教师,教师相关课程专业水平较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综合实践课程大多以课外活动为主.

2.课程无教材无标准,活动实施方式多样且分散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没有系统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模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更加自主、随意,课程内容缺乏统筹规划,活动课程仅限于某一学习领域或活动模式,实施方式分散,难以体现全面性.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3.管理制度不健全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多数中小学并没有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未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因而无法保障该课程的正常开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与整合性,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三)课程资源利用单一,未开发成套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生活、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参与体验,是一门重在实践与体验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开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当前,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例如年级班级差异、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活动场所、师资力量、开发主体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体系,课程开发未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导致本地特色资源未能得以利用,例如历史纪念馆、乡土文化等.课程资源开发来源片面、形式单一,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分离,课程自身要素对已有课程观念带来的挑战等问题,也使得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未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中举足轻重.学校和教师应全面综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为支点,全面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评价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仍以知识为重心,只关注学科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实践等领域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未进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另外,评价体系相对落后、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评价内容不明确等问题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进行.

同时,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忽视了课程管理,缺乏相关的课程专教师培训计划;学校缺乏考核激励机制,未能督查课程的实施,未能建立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机制.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之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来解决问题,以实现不同年级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各学校可以从“创设良好课程实施环境,挖掘多方课程资源,完善课程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体系”入手,开发和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课程外部实施环境

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实验设施及教师水平等实际情况,提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主要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对课程的政策支持与监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需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估与监督,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措施,为实施课程提供科学指导.教育部门应从学校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要大力为学校创造能与社会交往合作的课程资源,如与当地展览馆、种养殖基地、工厂等机构合作,建立特色基地,加强学科教材与活动课程教材的整合,为涵盖学习者同客体世界、他者、自身这三个基轴的对话提供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依据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规则,对当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使用与管理进行监督,并明确规定对课程资源的设置、维修以及使用状况,相关课程资源开发、使用与管理等相关规定与确保课程资源行之有效的使用细则.

2.学校科学设计整合课程,规划特色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发展与实践,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并且制定长期、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学校应当提高对课程的认识,转变课程观念,正确认识学校课程与学生内在发展与需求的关系,正确审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及联系.此外,学校还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校本文化课程管理机制,解决好课程资源、课时安排等问题.首先在课程与地域文化融合层面上,学校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地域优势,挖掘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展校本开发和实施,并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建构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次在课时量层面上,需精心合理规划课程设置,根据《纲要》规定,小学低年级,平均每周1 课时;小学高年级与初中,平均每周2耀3 课时;高中根据课程纲要相关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在课外课程的三年内完成所需学分不少于40 小时.再次在课程时间层面上,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可以将每节课设置成60耀80 分钟,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开展学校的特色课程,根据具体活动的特点、需要和学生需求,学校自主调整课程结构和活动时间,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因此,学校可以进行分班、分组或专人负责,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以文字或实录的方式跟踪记录实践活动课程的全过程.例如,开展与当地有关的课程(如种植课、养殖课、观察实验课等),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社会活动领域,例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为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发挥学科育人作用,深化跨学科活动,科学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间相关内容的融合,形成课程实施方案,提高整体实施水平,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个真正的课程载体.

3.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课程整合能力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引领者,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师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快转变课程观念,转变角色定位,加强课程认识,提升课程整合能力,提高课程专业水平.其次,积极构建文化共同体,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全方面能力.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关键能力的训练,例如研究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能力,正确分析学生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审视与改进的情感、态度及发展倾向的能力,辅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促进成果展示与交流指导能力等.再次,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育人能力.为教师建构互动平台,开展课程专项培训与研修,建立一线优秀教师培训团队和课程项目研究队伍等,激发教师学习内驱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缔造者.

(二)促进“全民总动员”,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员全身心参与活动,要让全民“动”起来,以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促进“全民总动员”,有效的课程资源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首先,激发学生潜力,尊重学生兴趣,深化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时代特征,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以学生生活世界为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合理设计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多样化的,可以专注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我”这三种关系,从“现代与文化”“生态与环境”“发明与创造”“劳动与实践”等方面,让学生参与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设计面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如“饮食与健康”“我是小小养殖员”等的主题研究性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科知识指导自身实践,培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其次,挖掘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资源,引导家长及社会人员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学校要结合家长和相关人员开发面向社会生活的活动主题,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学校亦可开发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三)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体系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途径之一.评价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果反馈的体现过程.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方面,需要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及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加大核心素养在学生评价中的权重,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密切结合.

第一,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是多样化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过程性与连续性的,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方式.核心素养的培养表现在活动过程之中,通过外显行为展现,其评价需综合考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整体化、多元化和过程化的新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将自我评估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成果结合起来,亦可以采取自我评估与同伴评估、家长评估与教师评估、传统评估与现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第二,学生的评价内容应是综合化的.学生活动课程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潜力,在评价内容上从过于重视学生成绩,逐步转向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应侧重对学生具体表现和素质发展的整体评价.过程性评价采用真实记录学生活动课程档案袋的方式,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反映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校及教师掌握学生的成长动态,关注学生的求知与探究过程,发挥学生优势,促进学生成长.总结性评价通过评分进行评估,依据有标志性的活动成果进行评定,例如小学与初中可以通过完成主题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参与活动的时间进行评定,而高中阶段则采用学分认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纳入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与学校评估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顺应《纲要》的时代要求,评价中结合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组织、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和实效性.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指导任务,分工合作,与学生共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的评价,则要求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纳入评估范围,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课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课程资源、考核与激励机制和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在各中小学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需研制并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估和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还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监测制度,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保障制度,如网络资源开发、配套硬件设施、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等.促进学校教师持续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为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虽然现阶段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但是只要在外部环境建设、课程资源和学生评价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学校一定会找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琼,杨培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8).

[2]刘力,高淮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问题与研究趋势[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3).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4]孙梦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D].沈阳大学,2017.

[5]高艳霞.核心素养视域下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7.

[6]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

[7]常亚丽.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6.

[8]雷建斌.浅析新形势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29).

[9]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归纳上述,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审视和策略方面的实践活动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实践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陈 亮(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

信息技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设计
背景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新的一轮征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科学习的重要课程,主题学习尤为重要 要.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本文结合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中的探索与思考,分别从领导重视,常态推进;发掘资源,构建.

教育部: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据中新社10月30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纲要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小学1至2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