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二十世纪相关论文范文 跟美国华裔和非裔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对比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女性文学为例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二十世纪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美国华裔和非裔女性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对比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女性文学为例,本文是二十世纪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和女性文学和母亲形象和对比研究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二十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期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母亲”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她本身对于人们来说蕴含的意义丰富,而且在作家笔下更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中外作家们笔下的“宠儿”.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母亲这一角色便更受少数族裔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钟爱.本文主要研究在少数族裔这个群体中同属于边缘文学,并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华裔和非裔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女性作家笔下不同的母亲形象,分析具体原因并说明母亲对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母亲; 华裔; 非裔; 女性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7)04-0103-06

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7.04.0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性主义等各种活动的蓬勃发展,美国的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一派新气象———由美国主流文化的独霸地位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起来,边缘文学随着多元化的发展而繁荣.华裔和非裔女性作家作为美国边缘文学的主力军更是积极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努力摆脱“他者”的尴尬地位以求进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华裔和非裔美国女性文学是中美文化、美非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的结果,是特殊的时代产物.她们既具有双重的文化属性与民族属性,也有着女性作家所独有的女性觉醒意识.她们一反以往文学作品中传统女性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们由压迫走向了反抗,走向了自由与独立.基于此,母亲这个形象对于女性作家们来说,刻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在他们的笔下,母亲的形象与使命都不再局限于我们日常理解的范畴.母亲承担着延续生命、哺育孩子成长以及教化的作用,还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文化载体的作用.特别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母亲有着特别的意义,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母语等等这些词都和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华裔和非裔女性作家作品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她们的女性主义作品当中,都将母亲这个角色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也在母亲这个角色身上倾注了许多复杂的情感.虽然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与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母亲的内涵因而也有所不同,但她们都共同抨击和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女性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母亲形象———母女关系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那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自然也存在差异.母女之间不同的相处方式和相处关系也会反映出不一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母亲的形象.这里主要探讨美国华裔和非裔女性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的不同.

(一)华裔女性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长时间的移民使得华人特别是华裔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疏离感.

他们因是美国人而具有一种优越感,但是美国的主流社会却对他们异常排斥.在这种中美文化的相互碰撞的夹缝中他们产生了一种迷茫和困惑,对他们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特别是对于女性华裔作家来说,她们不仅要面对种族的考验,还要面对当时女性地位低下、备受摧残以及压迫的事实.就是在如此尴尬的境地中,华裔女性作家另辟蹊径,选择拿起文学的武器来捍卫自己作为女性的权利,宣传女性意识觉醒的精神,争取边缘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母亲的形象就是他们宣传的最好文化载体,是连接中美文化之间的纽带,是中美文化冲突的缓冲剂.在美国华裔文学异常繁荣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大批十分优秀且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其中谭恩美、汤亭亭以及黄玉雪就是女性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谭恩美笔下的母女关系.《喜福会》作为谭恩美的代表作,是她走向美国主流文化的敲门砖,备受当时美国人的喜爱.作品主要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都是由矛盾、冲突、误会到理解的过程.文中的四个女儿虽然在长大之后,思想渐渐成熟,特别是知道了各自母亲的难以忘怀的过去之后都理解了母亲,但是在早期母女之间都是存在着各种矛盾与误解.比如说女儿们认为“喜福会不过是令人丢脸的中国陋习,如同3k党的秘密集会或者电视里的印第安人为准备打仗而举行的手鼓舞会仪式”.[1]16还有小说中的吴精妹崇尚西方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与母亲的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相冲突,导致后来她故意与母亲唱反调,一切都与母亲的预期相反.虽然母女之间的冲突日渐尖锐,虽然他们之间由于文化、教育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存在许许多多的误解,但是这仍然没有影响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爱,无论是什么样的矛盾在母爱的光辉下都相形见绌.母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是全心全意的付出.这样的母爱在另外三位母亲的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尽管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性格迥异,但是有一样他们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女儿们的爱是一样的.在《灶神之妻》中,雯妮与江薇丽母女两个人的关系也是从对立走向和解的.女儿雯妮在开始的时候并不理解母亲的奇怪的言行举止,后来在了解了母亲在中国的痛苦遭遇之后,雯妮学会了理解母亲.还有在《接骨师的女儿》这部作品中路玲与露丝之间的母女关系也是从矛盾走向和解.

2.汤亭亭笔下的母女关系.身为一名女性作家,母女关系、家庭生活等女性题材一直是汤亭亭创作的主题之一.《女勇士》讲述了一个华裔小女孩从她母亲勇兰那听来的各种关于中国的故事.整部小说由五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讲述了中国的传统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经历一些悲惨遭遇后,奋起反抗,敢于同当时的礼教做斗争.在母亲讲故事之前,女儿一直很抗拒母亲勇兰所代表着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中国传统,进而产生了矛盾,但是却从母亲所讲的故事中受益良多,进而了解到了母亲离乡背井,在异地生活的艰辛生活.而作为母亲,勇兰却是在母女矛盾中,以巧妙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向女儿讲述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渗透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使母女关系得到了缓和,最终得到了女儿的理解.作品塑造了一个爱女儿却又睿智、坚强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讲故事”这个特别的叙述形式又何尝不是母亲在变相地向这个社会发声与控诉呢? 整部《女勇士》都可以视为女儿对女性言说过程的延续,是从被迫失声到“报复与指导的飞跃”,一次从“沉默到歌唱”的羽化.[2]78-82

(二)非裔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

1.左拉·尼尔·赫斯顿笔下的母亲形象.左拉·尼尔·赫斯顿是20世纪美国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她创作的女性主义作品当中的黑人女性明显带着勇气与坚强的特质.[3]沃克说:“要说左拉创作的最鲜明的特征,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健康的种族观———将黑人看成完整的、复杂的、不受贬低的个体”.[4]85《他们眼望上苍》中涉及了黑人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珍妮经历了三段婚姻.在这三段婚姻中珍妮由开始时的默默接受发展到后来敢于追求、抗争并追求自己的幸福.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不直接在场但是却是十分重要的角色———珍妮的母亲.小说中提到珍妮是由外婆抚养长大的,母亲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是缺失的.虽然珍妮的母亲也很不幸,但是她却选择了放逐自己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并且使珍妮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一环———母爱.珍妮在初期表现出来的性格及听从外婆的安排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罗根,一方面是受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男权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角色缺失造成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女之间的关系链已经缺少了最为重要的一环,母亲的形象是悲惨的、可怜的,但是同时又是懦弱自私的.

2.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母亲形象.《宠儿》是莫里森最著名的、最有冲击力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5]385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运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名为“宠儿”的幽灵形象.在奴隶制时期,肯塔基的“甜蜜之家”种植园的女黑奴赛斯在逃亡的路上,为了避免女儿也同样遭受被奴隶主迫害的悲惨命运,她割断了女儿的喉咙,结束了女儿佩科拉的生命.后来女儿“宠儿”化身幽灵,对赛斯进行了“报复”.赛斯与女儿之间的母女关系相当复杂,对于赛斯来说,她有愧疚、有无奈也有对女儿的爱,反之对于宠儿来说她的感情更为复杂,有愤怒、无奈以及对母爱的渴望.从这部作品来看,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赛斯对于宠儿的母爱并没有想象中来得那么强烈.母亲可以狠心杀死自己年幼的女儿,只因为害怕女儿遭受和自己同样的命运,这说不过去.为母则强,她首先应该做的是强大自己来保护女儿,谁也没有权利选择别人的生死,母亲也不可以.当然,环境造就命运,赛斯当时的选择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消极悲观,对整个社会充满绝望、懦弱极端的黑人母亲形象.

二、母亲形象———逆境中的生存

面对困境,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人选择了向生活中的苟且妥协,有的人选择了漫无目的的逃避,还有的人选择了与命运进行不懈的抗争.这些不同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的形象.

(一)亚裔作家笔下的母亲———敢于抗争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刻画的几位母亲的形象就是典型.从第一位母亲吴素云身上可以看到那种中国传统家长对于女儿深深的爱.第二位母亲是许安梅,她出生于贫寒之家,她的母亲青年守寡,因被吴青而被迫到吴青的家里做妾.许安梅也因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却并不想过着母亲那样的生活.她为脱离妻妾争斗的生活进行了抗争.虽然成功了,但却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又比如第三位母亲龚琳达,从小就是黄家的童养媳,在婆家的时候备受折磨.后来琳达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坚强,最终从这段不幸的婚姻枷锁中挣脱出来.第四位母亲是顾映映,她虽然是当时大户人家的女儿,但是也遇上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出轨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打击很大,但是她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阴霾,遇上了第二任丈夫,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从许安梅、龚琳达与顾映映这三位母亲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位母亲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初现端倪,从她们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敢于反抗、独立坚强、敢于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的母亲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几个传统的中国女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第一个女人无名姑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第二个女人母亲勇兰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却能够和丈夫一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并肩作战;第三个女人叫英兰,勤奋有主见,积极上进,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没有成为男子的附庸,而是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非裔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沉默与屈服

非裔女性主义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带有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时代宠儿.但是他们笔下的母亲形象却与之相反,她们屈从于男权社会,将自己的命运交托在别人的手中,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永远保持沉默,她们在那个时代受到了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艾丽斯·沃克对渗透在黑人女性生活中各个角落的癌毒般的对女性身心健康的无情摧残进行了批判,并倡导以非暴力形式反抗,提出生态女性主义主张.[6]在她的作品《紫色》中主人公西丽亚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在西丽亚被继父奸污接连生下两个孩子后,母亲因为不明真相而被活活气死.作为母亲,对于女儿的异常并不知晓,作为妻子对于丈夫对于两个女儿的觊觎也懵然不知.可见现实生活封闭了她的五感,不看、不听、不闻、不问,以沉默面对世事,留下两个女儿独自生活,用沉默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向命运屈服.

还有莫里森的作品《蓝眼睛》中主人公佩科拉的母亲不仅对于与性别歧视现象视而不见,作为被压迫的当事人中的一员竟然一反常态地去作白人的帮凶,也间接造成了女儿佩科拉的悲剧一生.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揭示了“内在化”对黑人妇女的精神伤害,促使人们“开始讨论照单全收他人迥异的审美标准带来的巨大伤害”.[7]291佩科拉的母亲对她不屑一顾,从来没有关心过她,宁愿去关心白人雇主的女儿.在父亲乔利奸污了佩科拉之后,也没有做过关心或者保护女儿的举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麻木冷漠,毫无爱心,愚昧无知的黑人妇女形象.

三、不同的母亲形象的原因分析

在文学作品当中,每个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中都有着各自的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作者创作意图不同,都会导致产生不同的人物形象.下面就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来分析母亲形象的原因.

(一)母亲的文化角色不同

不同作家塑造角色的意图也不同.在华裔女性作家的笔下,小说中的母亲承担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她是连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媒介.长时间的移民历史造成了移民的后裔们对自己的母文化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但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态度又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自己华裔的身份.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她们油然而生一种历史失落感,不禁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于是母亲成了他们唯一可以询问的对象,成了他们唯一了解历史的信息来源.在谭恩美的两部以母亲为中心的小说中,母亲与历史记忆是紧密不可分的,是有关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取之不尽的记忆的宝库”.[8]在非裔女性作家的笔下,母亲承担的角色就是通过小说中母亲的悲惨命运与艰苦的生活来揭露种歧视与性别歧视对黑人女性健康及心灵的摧残.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黑人叙事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无根”,亦即完全放弃了祖辈的非洲宗教信仰,被基督教所同化,憧憬一种奴隶主与奴隶和谐生活的乌托邦家庭模式.内战后情况依然如此.相当一部分被解放的黑人宁愿继续留在白人家里.[8]可见当时殖民统治对于非裔的影响之深.

(二)亲缘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人重视亲缘关系的传统由来已久.从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名言,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志等等都可以体现出中国对于亲缘关系的重视.这种重视已经刻进中国的骨髓,融进血液.所以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身份如何改变,华裔美国人的骨子里也同样具备这样的传统.在小说中华裔女性作家们将这种亲缘传统以母亲的形象,以母女之间的关系重现出来,亲缘信念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而作为非裔的美国黑人受美国文化影响已久,对他们来说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中心,亲缘关系在美国人心中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在非裔女性主义作家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母女之间的关系有时会表现得很淡薄.当然,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时代背景才是母女关系的主要成因.

四、结 语

华裔和非裔女性主义作家虽然都是借助母亲这个形象来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反映当时少数族裔美国人在美国的艰难生活,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价值理念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华裔女性主义作家笔下的母亲与非裔女性主义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截然不同.她们的女性主义作品促进了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为少数族裔边缘文学进入主流文做出巨大的贡献,为大多数的女性发声,促进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AmyTan.1987.TheJoyLuckClub[M].New York:Ivy.

[2]Linda Morante.1987.From SilencetoSing:theTriumphofMaxineHongKingston[J].Frontiers:AjournalofWomenStudies.

[3]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视域下的女性书写[M].科学出版社,2011.

[4]Alice Walker.1983.A CautionaryTaleandaPartisanView[C]//SearchofOurMother’sGardensSanDiego:HarcourtBraceJovanovich.

[5]托妮·莫里森:娇女(附录)[M].湖南艺术出版社,1990.[6]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艾丽斯沃克小说中的生态女人主义[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5).

[7]DanielTaylor Guthrie.1994.Conversation with ToniMorrison[M].Jackson:UpofMississippi.

[8]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总结: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二十世纪本科二十世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女性文学和母亲形象和对比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坤德:儒家女性人格的养成和效应以朱熹女性伦理为例
一、引言继刘向之后,朱熹建立了一套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女性伦理,而其所受到的误解诟病也不逊前者 朱熹的妇德理论建立在工夫论基础上,而工夫过程可以视为坤道的展开,在坤道的引导下,乾道作为心体的自我展视在知.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新突破评宋剑华新著《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成为显学,学术成果相当丰硕 孟悦、戴锦华、刘思谦、刘慧英、乔以钢、林丹娅、盛英……一批学人站在女性主义批评立场,一方面批判男性文学传统(“弑父&rdq.

巧干的作家论八十年代文学场中的陆文夫
一“”结束后,陆文夫二度复出 1978年人民文学第4期发表复出之作献身时,陆文夫尚在距离苏州数百公里之遥的苏北“西伯利亚”射阳改造 几个月后,陆文夫回到.

21世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赵树勤雷梓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关键词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新走向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突破了以往印象式评点、纯个案解读、单一批评方法运用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