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方面有关论文范例 与人才培养:高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最终目标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5

人才培养:高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最终目标,该文是人才培养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类论文范例.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天然职能,也是大学办学的源头活水.通过对大学发展历程中3种典型大学功能及其办学理念的梳理,真切地感受到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着大学办学方向,昭示着大学特色.我国高校曾在社会功利性价值取向上走过弯路,但随着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的正确路向.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高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5843(2017)12 -0140 -04

[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7. 12. 026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但核心职能始终是培养人才.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工作应该以人为中心[1],传递专业知识,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人才,这反映出大学的原始功能[2].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2002年,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提交的报告中已形成共识:“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必须继承和发扬本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培养体现专业特点,展示学校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本文从现代大学职能的演进是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带动下的扩展:功利性社会需求曾经带给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苦恼:近年来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与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职能

“追溯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基本把握这一条相互依存、发展的线索,即大学因社会需求而产生,又因社会需求而被不断改造.”[4]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回顾大学发展史,能够清晰地发现这几种职能都是在不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诞生的.

(一)古典大学重在培养通识人才

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新型教育机构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只以社会发展而论,这时西欧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经济繁荣发展,整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形势,国家和教会的力量都在相互制衡,在争夺权利中谋求发展.为了培养自己所属事业的接班人,以及眚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西欧开始兴办大学,传授高深知识,培养人才.

古典大学理念以英国红衣主教纽曼为大成.纽曼本人虽然没能顺应大学的发展方向,但他却对大学教学职能阐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大学应该是接受学习并从众多专业中获取知识的地方[5].

(二)现代德国大学重视培养专业人才

大学重视研究职能是以柏林大学的创办为标志.柏林大学是在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和社会、政治改革巨浪的洗礼中,普法战争失利后为重振德意志民族精神与意志的情况下建立的,它的建立是普鲁士社会改革的一个环节,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者威廉·冯·洪堡在他的备忘录中表达了对柏林大学的期待,“大学与政府的眼前利益联系起来,不如让大学完成其自身的使命,既能够完成政府眼前的使命,也能够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发挥其更大的育人功用.”[6]

洪堡确立了大学“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新理念,保证了大学学术和教学的自治.从他开始,大学职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发展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洪堡认为,科学研究直接关系到科学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大学必然要承担起国家培养科学人才的任务.大学的基本职能就是让大学教师能够自由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科研活动:大学生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科研训练和实践.大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传授知识和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践.

德国大学秉承“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德国近代大学得到了高度发展,并推动德国成为了工业强国.

(三)现代美国大学侧重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服务社会是“威斯康星理念”的代名词,但提倡大学为社会服务并不是威斯康星大学的首创.·科尔指出:公共服务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由于美国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所以在北方各州准备成立高等农业院校.为此,1862年美国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在每个州至少资助1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于是各州立大学应运而生.威斯康星大学虽然始建于1848年,但它也是在《莫雷尔法案》颁布后得到赠地而成为赠地学院之一.赠地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在发展中融通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许多专门人才.

1904年,范·海斯指出:“州立大学要与本州紧密联系起来,要行驶为本州服务的特殊责任.教育本州所有公民是其任务,还要促进本州的发展,并且大学教师要将自身的专长和学识贡献出来,惠及全州.”[71自赠地学院建立后,犬学职能从教学和科学研究延伸至服务.

每一次大学职能的拓展都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进行的办学理念创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大学不得不考虑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得是否适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势必会带动大学的办学方向转向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淀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高校改革的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平衡

大学的三大职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都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并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调整.现阶段,我国办学层次越高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方案越明朗、办学特色越鲜明,大学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差异很大,并且同类大学之间特色不鲜明.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社会需求类型多样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行业门类不断增加的同时,行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大学在通识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偏重.此外,招聘单位还有一种录用功利现象,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对毕业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考察不足.个别大学为了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突出职业化,以迎合这种不正常的需求,于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应用型教育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学习,主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无论是专业人才、通识人才还是专门技术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面对各种导向,大学不得不正视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但面对形形色色的需求,个体大学按照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方式显然有些应接不暇,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如果通过全体高等教育机构合理地分工培养这些人才,就完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层次多样,单就大学来说,根据不同属性可以分成多类.众多高等教育机构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必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将展示出学校的独特魅力.

(二)高校办学定位失准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高校经历了合校、扩招、升格等一系列改革.2001年,全国高校共计1043所,本科院校595所、专科院校448所,而民办院校只有39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6月,全国普通高校已达1983所,民办普通高校也增加到了387所.1995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5万,2001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260万,201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75万.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高校在过去的10多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已实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初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早期是通过“内涵式”发展进行的,即是依靠现有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来实现的.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工作者感到这种“内涵式”发展不利于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提升人才专业素质,随即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入“外延式”发展,也就是通过增加高校数量,让更多的学子享有高等教育权利.

增加高校数量有两种途径:一是兴办新高校:二是大中专院校升格.但随着高校数量增加、社会需求多样、结构性就业失衡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部分大学迷失了人才培养目标,走错了办学方向.存在这些问题最明显的是省属本科院校,它们处于商等教育的中间层,前有部属重点大学,后有新生本科院校,不能确切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动态与本校的办学情况,很容易被社会风潮推着走.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产生差距,导致学生处于“毕业就是失业”的境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功能和任务出现分化.高等教育的演进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以此应对诸多方面的压力.”[81来自社会和高等教育内部的压力是大学办学定位失准的主要原因.

(三)培养目标制定得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要考虑到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学生以及社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要与就业需求相吻合,不能忽视学生与就业市场间的联系.但是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进程中不论证、不调研,照搬照抄,无视学生和市场需求.首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绝大多数是参照同类型院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对市场需求和学生意见缺少调研和论证,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偏离,根本无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其次,个别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诉求,教师和学生基本不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即使参与也只是小修小补,充斥着强力的“长官意识”.

三、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酌最终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是高等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符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也能够解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性问题.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师资队伍.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禁锢在“课本和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这在高校课堂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教育方式方法仍然停留在被动灌输和忽视学生主观感受的服从教育阶段,重教轻学:学生在专业上以模仿为主,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学习较少.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的归宿仍在应试教育上,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低下,而且社会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思想活力、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变,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并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思辨的愿塑.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探索真理: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避免纸上谈兵: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融人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高等教育改革还要融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进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通过实践探寻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上解放个性、发展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当脚手架,协助学生不断地成长.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则难以实现.以往的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基础知识的考核作为考察的主要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核,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量决定了学生的分数高低,而考试多以知识的背诵情况进行衡量,标准答案的设置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长时间的僵化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基础知识含量多以识记为主,很难应用到实际科研和实践层面,一旦试卷上出现陌生的题目和知识点,平常考试高分的学生就会不知所措,认为考试内容超纲,长此以往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厘清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评价的辩证关系,高校教育改革要将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独立思考、系统分析、综合应用、合作创新4个方面能力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设置,通过建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倡导“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有机整合起来.学校应该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研和生产任务中,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以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标准,减少死记硬背的考核,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高等教育评价应该立足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将知识内化为创新能力.

(三)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数育改革的先锋,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优良的师资能够有效地贯彻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学缘结构的“清一色”局面需要打破,防止高校学术的“近亲繁殖”,避免此类乱象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要着力解决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中结构失衡、杰出人才匮乏和普遍人员冗余等特殊问题.优秀人才的流动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偏远地区的高等学校招聘不到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不利于高校师资的优化,也难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建立一支适应学校和社会需求的、有能力肩负起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的优秀师资队伍.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要探索鼓励优秀中青年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机制和科研奖励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高校人才聘用观念,加大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资助力度,对不合格的教师要坚决解聘.同时,要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并组成梯队,从而保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是作为社会需求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它必然要回应社会要求、履行社会赋予它的职能.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日趋明确.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群体必须进行驭能分工,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虽然各家学者往往站在不同层次的大学立场上论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能,但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它就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和自由权,这使得大学能够远离世俗喧嚣,进行高深学问的探索.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温度计,不是风向标,不可能对社会每一种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91”所以,一定要传承大学的批判性格和多年来积淀的办学传统,坚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继安,储召生.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2 - 08 -11.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50.

[3]储召生.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3 -7 - 27.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

[5l[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7.

[6]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7]邬大光.范·海斯的高教思想[J].高教文摘,1990f061.

[8]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1( 04).

[9]转引:钱旭红,潘艺林.大学之道:求学问是,引领未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02).

(责任编辑:申寅子)

此文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摘 要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率的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高职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单一以及“软件设施&rdquo.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罗君波(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永州425000)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随之相应提高,为顺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改进体育教育专业人.

型人才培养:报国之志和报国之能
总的来看,我国已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培养能力迅速提升,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立足国内的目标 但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我们博士生的质量仍相差较多 从根本上说,博士生学位是一个研究型的学位 我们要培养博.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成人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崔少博(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转型已成为定局,同时应用型高校的创建也是我国高……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必须转变的方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