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文本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设计和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文本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7

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设计和,该文是文本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游记和文本和设计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设计类论文设计类杂志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毕业设计说明书

常相波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210019)

摘 要:不同文体的文本,需要学习的重点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设计与使用,需关注游记类文本的特点,立足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通过整合学习资源、梳理课前质疑、生成课中任务、捕捉课中提问等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游记类文本问学单设计与使用言语思辨

“问学单”是基于“问学课堂”理念设计的引导学生自主探学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实现“以学定教”的重要抓手.它倡导以“问”开启学生的“学”,启迪学生思考,助力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通常情况下的“问学单”,其内容既包括预习字词、查阅(或拓展)资料、整体感知文本等学习任务,也包括记录预习时对文本产生的疑问、课堂上生成的疑惑以及学完课文后产生的问题.但不同文体的文本,学习目标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就阅读教学中的“问学单”而言,针对教材涉及的叙事类文本、说理类文本、游记类文本以及诗体类文本,目前我们已开发出了更为细化的“问学单”.本文就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设计与使用作一些介绍.

一、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设计

学习是一个前后关联的累积过程,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思维情况、知识经验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问学单”的设计要能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逐渐养成系统的思维习惯.不仅如此,“问学单”的设计还要体现年段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一要求指向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发现语言和构思的密妙,认识不同文本表达上的特殊性.有了这些基础,教师在设计“问学单”时就要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提升言语思辨能力.

(一)关注游记类文本的特点

所谓游记,是指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一篇好的游记一般有如下特点:首先,能够抓住主要景点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详细描写,并将情感自然融入其中,突出景点与众不同的韵致;其次,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或是按游踪顺序,或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是按空间顺序,脉络清晰,过渡自然;再次,以精当的表达、适切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景致,用景点背后的历史人文渲染情感.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黄果树瀑布》、五年级下册的《早》、六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三篇课文为例,从文本整体结构来看,共同点是都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游踪变化记述游览经历.在对文章本身进行分析时就能发现其中的特点:在

《黄果树瀑布》一文中,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改变立足点的表达方法;

《早》一文中,吴伯萧先生立于三味书屋内,环视书屋陈设,以方位顺序呈现;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则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平实的细节描写把抽象的感觉形象化,将读者带入真实、独特的体验之中.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游记.通过读课文,你能找到作者的足迹吗?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把它们标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图1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是三味书屋内的陈设.请尝试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述这些陈设的?你是从哪些些词句中发现的?把它们圈出来.

图2

你发现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时的足迹了吗?对比阅读《黄果树瀑布》《早》,你能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图3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游记的特点,笔者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学单”,如图1、图2、图3所示.针对《黄果树瀑布》一课设计的“问学单”问题旨在启发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顺序;针对《早》一课设计的“问学单”问题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游览顺序的基础上,重点感知第三自然段表达顺序的不同;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设计的“问学单”问题则是在关注文本表达顺序的基础上与其他两篇进行比较,并发现特点.

如此,学生便能在

初步感知文本景随步移表达顺序的同时,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表达顺序”“语言特色”等方面,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立足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提升

思维是所有学习活动的触发器,语文的内容、语文的目的、语文的特点是学生言语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基线.因此,“问学单”的设计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问学单”.

完成“问学单”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重视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发现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比如“问自己”中的第1题和第4题是提醒学生思考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第2题和第3题是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做基础.另外,《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高年段的第三篇游记类文本,通过 “问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黄果树瀑布》和《早》,从表达顺序、语言等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启发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关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问同学”部分则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纬度引导学生质疑,将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问学单”有效勾连课堂学习与课外阅

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问自己

1.我把课文读了遍,觉得课文第自然段最难读.(难在什么地方?你是如何解决的?)

2.我发现这几个字的读音特别要注意,因为.

3.课后4个生字,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哪个?(为什么提醒这个字?)

4.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弄明白它们的意思的?)

二、问课文

你发现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时的足迹了吗?对比阅读《黄果树瀑布》《早》,你能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共同点:

表达顺序:其他:

不同点:

语言:其他:

三、问同学(可以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1. 课前探学我的问题是:

2. 课中思考我有新的问题:

3. 课后思考我有新的困惑:

图4

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多方面探究解决问题,有助于其思辨意识的发生以及思辨能力的提升.以《早》一课的“问学单”片段(如图5)为例,学生自由的思考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此“问学单”的设计就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延伸阅读.当阅读结合了个人见解,学生便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思辨意识的发生以及思辨能力的提升才得以实现.

推荐阅读:

光靠一本语文书是学不好语文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天地,一起来读读吧!你一定会发现一个更立体、更生动、更有趣的他.

选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其中.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读一读!

图5

二、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使用

“问学单”是“问学课堂”的媒介,是学生思维言语、思辨能力经历螺旋上升的触发器,是学生一步步真实走进文本内核的导航仪.关注学情,启迪学生发现核心问题,探学过程中解决课中新的提问,才能发挥“问学单”的真正作用.

(一)整合学习资源,以学情促真学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问学单”的帮助下,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游记类文本的特点.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问学单”上,笔者发现了学生记录的“共同点”“不同点”等笔记.这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了不同文本在游览顺序、融情于景等方面的共同点;而对不同点的发现,他们既能关注到语言风格的不同,还能留意到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徐霞客、鲁迅等名人的出现对于增强文本意境的作用.因此,具体教学时,笔者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调整了原先想让学生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再说说每个景点特色以及原因的教学设计,将与文本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确定了三个板块的设计:

第一板块请学生说说自己从哪些语句中发现了叶圣陶的游览顺序,并读出相关语句,接着小组合作尝试,根据游览顺序绘制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第二板块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哪些句子读出了叶圣陶的情感及其理由,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三板块组织小组研讨“问学单”上提出的问题,梳理出困惑.

经历了对三个板块的探索学习后,学生的提问是:“虽然《记金华的双龙洞》没有像《黄果树瀑布》一样运用衬托和大量的比喻、夸张,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双龙洞的魅力.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游览双龙洞的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文意,进而体会到:本文质朴、真实的语言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对过孔隙过程的描写,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平实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将抽象的感觉变得直观、清晰,切实将读者带入了当时真实、独特的体验之中.可见,解决源于学生自己的问题,就是带着学情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满足学生自己学习需要的过程,更是思维逐渐深入的过程.

通过整理分析全班的“问学单”,教师能及时捕捉到具体的学情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比如《黄果树瀑布》一文,部分学生会漏掉与作者游踪相关的一些句子.课堂反馈时,我先请学生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接着说说画出这个句子的理由,再请四位学生按照行文顺序逐句朗读,最后请漏句子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自然就能明白:作者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中间的有些句子与游踪有关,不能遗漏,也不能调换顺序.

依据学情,重新整合学习资源,选择学生有疑惑的、通过合作研讨能解决的或者想探究而探究不出的学习内容,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让学习更具张力.

(二)梳理课前质疑,以真问促思考

学生在课前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问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什么样的问题才与语文直接相关、能够促进语文学习、发展言语思辨能力呢?这需要教师有语文意识、有文本意识.

仍以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第一课时结束后,学生的提问主要聚焦于作者表达穿过孔隙时言语形式上的密妙,如:(1)为什么要写小船有多小?(2)作者为什么要写“自以为从后脑到肩部,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感觉有点啰唆.(3)为什么将坐船的感觉写得那么具体?(4)第五自然段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的狭小的?(5)作者怎样将经过孔隙时的过程描述清楚的?

这些问题虽然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质,但是却比较零散.于是,笔者问学生:“这五个问题,看似不同,却又有着内在的关联.你们发现了吗?”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有的说:“我发现前面的三个问题比较细致,是针对语言描写提问,后两个问题则跟过孔隙的整个过程有关.”有的说:“这几个问题都跟作者怎么过孔隙有关,都是在问作者怎么写过孔隙的过程.”……在这样的整理和发现过程中,看似零散的问题形成了有关联的问题群,并最终转化为一个核心问题:作者是怎样写他过孔隙这个独特过程的呢?只要把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了,就等于解决了其他问题.这种经过再思考、再提升的问题具有思维的张力,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探究,促使他们积极地走进文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而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走向深入的过程,是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

(三)生成课中任务,以真问促探学

问学课堂的核心是“学”.提出问题源于“学”,解决问题促使“学”更加深入.在实际教学中,循着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引领学生继续探究问题,有助于生成言语思辨的智慧,促使学习真正发生.

还以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师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作者是怎样写他过孔隙这个独特的过程的呢?高年级的同学都知道,这个秘密就藏在语言文字当中.接下来,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生请大家看“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这句,我们画的关键词是“从”,还有三个“到”,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坐船姿势的独特.

生一个“从”字和三个“到”字,还让我们感觉到了孔隙的窄小.

师你们关注到了不一样的语言.这个细节还原了作者当时独特的坐船姿势.谁愿意读出这种独特的体验?

(指名读.)

师感觉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这种独特的体验.

(学生齐读.)

师刘淑敏,现在你还觉得这句话啰唆吗?

生不觉得了.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得非常细致.我们平时乘船,要么是坐着,要么是站着,这里的姿势却是躺着的,非常独特.而且身体的这些部位紧贴船底,与后面的感受形成呼应,是必不可少的写法.

师你看,你自己发现了问题,又自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学习.

……

这个片段是在对学生提出的零散问题进行归纳、转化后,针对提炼出的新问题展开的学习.学生质疑关注到的是叶圣陶穿过孔隙时的所见所感,笔者的引导关注文本游记的特点,以学生的问题启发学生关注过孔隙的“独特”经历,指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进行思考,用朗读表达作者独特的体验,积累文本语言,并及时请学生做出反馈.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深入思考,在自主探学、经历挑战中,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言语思辨能力.在后面的迁移练笔中,学生又从文本中汲取言语的表达智慧,用“我感觉……我又感觉……”“从……到……到……到……”把自己在某一情境中的感受细腻地描写出来,活学活用,很好地诠释了“让学习真实发生”.

(四)捕捉课中提问,以生成促思辨

最有效的学习莫过于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问学课堂”背景下的学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阅读文本产生问题,是学习的起始和动力;对问题进行转化、探究,灵活生成课中提问,是步步深入,促使思辨能力得以提升的高效途径.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交流“作者是怎样写他过孔隙这个独特的过程”时,一位学生认为“贴”这个动词让他仿佛看到作者身体与船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教师点评道:“你对语言文字很敏感.从平常的‘贴’字读出了作者独特的坐船姿势.”可是,就在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挨’字也有紧紧贴在一起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用‘挨’反而用‘贴’呢?”对文本语言的探究是引导学生言语思辨的基础.这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对作者准确用词的追问,它所蕴含的质疑精神、思辨精神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思考.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荷花相互“挨”在一起的姿态和叶圣陶躺在船里姿态,学生一下就明白,“挨”侧重横向的紧紧靠在一起,而“贴”则侧重纵向的靠紧.捕捉这样的“问”变为学习资源,正可谓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言语思辨的动力.

三、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设计与使用带来的思考

设计和使用“问学单”的过程其实就是启迪、引领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不断思考,并将产生的新问题积极整合到学习中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习得学习方法、历练思辨能力.笔者在设计、使用游记类文本“问学单”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下思考:

(一)关注文体特征

设计一份高质量的“问学单”,需要教师有文体意识.只有准确把握文体的特点,才能确定合宜的课前学习内容,才能组织学生进入学习、发生学习,进而感知不同文体的特征,厘清不同文体的体式逻辑,促使学习真正地发生.

(二)站在儿童立场

“问学单”反映着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这种差异,尝试理解他们的思维并给予肯定;注重启迪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内化新知,搭建起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断领悟,不断提升.

(三)富有思维张力

“问学单”能够呈现出具体的学情,教师应通过整理分析“问学单”,了解学生学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障碍、学生想学什么、思维发展水平如何;通过这些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思考学情,调整并完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洞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推进思维的发展,让课堂真正发生作用.

另外,要将“问学”精神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课前探学,发现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探学,大胆质疑,提出新的问题,以对新问题的解决推进学习;课后探学,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导学单:语文课堂的学生“自助餐”[J].小学教学(语文),2017(7).

[2] 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5A).

[3] 陆春芬.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6).

结论:这是关于对写作游记和文本和设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本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初中英语课前预学单设计例谈
浙田县第二中学(323900) 陈爱君 摘要在“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设计课前“预学单”时,要基于语言.

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 和运用
摘要平面设计是一种由抽象反应具象生活的一种方式 同样的符号设计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是一种从图像到文字再具象化到抽象化的过程 随着平面设计的领域越来越广,设计也渐渐融入各个领域,变成了综合的、多元.

试析符号学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表征
摘要符号学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学科,它包含着学多的美学知识在其中 在室内设计当中对于符号学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给舍内设计注入新的含义与活力,本文主要着重于对符号学在室内设计当中文化表征的研究和探讨 关.

镇江市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文本翻译学角度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83 摘要镇江市的各个旅游景点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景点中的历史文化的英语介绍并没有跟上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