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美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关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有关论文范例

主题:美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关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本文是美学相关论文范例与存在论和海德格尔和美学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手写论文摘要顶格写吗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美学论文堂吉诃德论文

摘 要: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语言;诗

海德格尔的一生,无论是早期的“人学”,还是晚期的“诗学”;无论是追随“现象学”,还是转向“释义学”,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存在”的追问与沉思.他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对真理的找寻,又从对语言诗化本质的思考,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其存在论上有从“存在的意义转向存在的真”的转向,也体现在他以存在为本体展开探讨的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一、存在论

以“基本本体论”为基石的存在主义哲学,无疑也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的哲学论根基.我们在探讨“存在论”时重点探讨的关键词是:存在、存在者、此在.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历代先哲探讨、争论不休,至今也无定论.现如今提“存在主义”,首谈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论中,“存在”与“存在者”两个概念有根本性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海德格尔强烈批判传统哲学中用“存在者”遮蔽“存在”的做法,即使在他的各部著作中都没有给“存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存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就具有不可言说性和不可定义性.我们可以对“存在者”做具体的阐述和定义,对“存在”却不然,一旦试图为“存在”定义,就无疑破坏了它具有的鲜活性、不定性、丰富性等特性,又或者是很容易陷入古人常犯的用“存在者”来代替“存在”的混淆中.海德格尔不愿也不能用任何一个词语或概念来精确阐述“存在”的含义,但他在其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存在”的表述性语言:澄明之境、无蔽之境、开放状态、开放领域、在场者、展开状态、自由存在、神秘……可见,海德格尔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存在”的含义,却在不停暗示我们,不停引导我们去往“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境界.“海德格尔意图通过不停变换术语来逃离认识论实体性思维对存在展开的钳制,从而在考察存在时,能进入真正的无蔽之境.”

海德格尔提出“基本本体论”是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和反思.在他看来,西方哲学史自柏拉图以来,尽管“存在”问题一直是中心问题,但实际上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存在”.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不应当以传统本体论的提问题的方法——“存在是什么”对“存在”提问,而应当代之以“存在何以成为存在?”也就是“存在何以是”.只有明了存在何以成为存在,才能真正领会存在的意义.传统本体论提出“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当于把存在看成为一种现成存在的东西,这就遮蔽了“存在为什么会存在”这一问题.因此,于海德格尔而言,传统本体论所说的“存在”实际上是“存在者”,而非“存在”,而哲学研究的应该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

海德格尔从词源上对“存在”给予考察后将“存在”界定为一种“显现”,是一种“在起来”的动态过程.存在是非实体性的,它不是指存在者是什么,而是指存在者怎么样.存在不仅是现成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指可能的存在方式.存在,是一种能在、将在.所以,存在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存在者有不同的存在,同一个存在者也有其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存在者”却是显现为现实的,已经“在起来”的静态事物.在海德格尔那里,对“存在”的思考就是对“意义之在”的思考.“存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但它却又是隐而不显的.所以,如何才能领悟,海德格尔提出,只有通过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才能领悟“存在”.这里所说的“此在”,实际上就是指的“生存着的人”.这也是其生存论哲学的核心——“此在是存在的唯一显示者”.所以,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研究从“此在”入手,他认为在众多的存在者中,只有此在可以追问存在的意义,也只有此在的在场能开启存在,既能开启自身存在的意义,也能开启其他存在者存在的意义.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是一个尚待规定的存在者,他可以决定自己存在的方式,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以及询问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所以“人”这种“存在者”,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是能够向“存在”发问的“存在者”,于是我们把这样一种“存在者”用术语“此在”来称呼.他认为,“此在”的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在世”.“在世”也就是人处在“被抛状态”.即是说,人要面对人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海德格尔又提出了“烦”“畏”和“死”这三种人在世的基本状态.“烦”指人与周围世界产生联系时,由于担心有所失而忧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基本含义是焦虑.“畏”则是人面对敌视他的世界而产生的茫然失措的情绪.“畏”与日常生活中的“怕”不同,“怕”有具体对象,“畏”则没有具体对象,“畏”所畏的是在世的存在本身.“死”则指人面临死亡时的情绪.他认为“死亡”是最本真的存在即“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揭示了存在的终极状态是死亡.常人沉沦在日常之中回避死亡,死亡召唤出人类畏惧的情绪,这种“畏”实际上是畏死.只有当人们直视自身的死亡时,才能展现出最本己的可能,死亡使此在得以本真地存在.与常人的理解不同,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指的并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而是说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可以这样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有人把“向死而生”解读为一种“倒计时”式的生活方式,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倒计时”的方式的确是深刻把握有限事物存在本质的一种思维理路.它使我们无可逃避地正视人作为有限生存和有限存在的具体的生命存在物.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生存信仰和方式能使人在生活中产生紧迫感,以此避免人类在“正计时”的生存状态中,淡化人生终点、虚化人生死亡、麻木人生危机,最后可悲地在“明日复明日”的自我安慰中走向人生的尽头.所以,如何看待人生的有限存在以及如何从积极的人生意义上把握人生的大限,显得尤为重要.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解读,不仅充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正像海德格尔辩证分析的那样:理解了死,才能理解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人生自身发展的无限.所谓自身发展的无限就包含在自身存在的有限之中.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木乃伊情结”,他认为一切艺术(尤其是绘画)背后都是以宗教冲动为出发点的,人类“用逼真的临摹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是“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他将这种心理愿望归结为“木乃伊情结”.他论证说,古埃及宗教信仰宣传以死抗生,认为肉体不腐则生命永存.这种宗教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需求:与时间抗衡.木乃伊情结源于人类希望与时间抗衡的——死亡无非是时间赢得胜利,人为将肉体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长河中攫住生命,获得永恒,这是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这种肉体不朽、追求永生的观点与向死而生的观点看起来有一些矛盾之处.然而我们无法堂而皇之地从哲学层面来否认宗教层面的永生,同样也无法否认向死而生就是我们普遍的甚至说是绝对的、必然的一种生存状态.

总之,海德格尔的观念是无论我们怎么讨论“存在者”,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此处的“领会”指的是人凭着心理体验去对对象进行把握.由此不难发现,海德格尔武断地把“领会”过程的顺序绝对化了,他把这个“领会”过程当作了证明“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理由.海德格尔自己也意识到,我们是不能隐去“存在者”而孤立地探讨“存在”的,这是必须面临的一大困境.于是,海德格尔选择了迂回战术或者说是玩起了文字游戏,从而把自己的哲学转向了探讨“存在何以成为存在”的问题.早期海德格尔由“此在”入手追问存在,后期则另辟蹊径,从真理、语言、技术等新的领域追问存在的意义.

二、艺术本体论

海德格尔以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用现象学的方法追问艺术的本源,把艺术本源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把艺术的生成与真理的发生统一起来,这对艺术和美学理论来说都是一种创新.西方美学和哲学追寻艺术本质的方法往往从艺术作品的特性入手或者是从概念中演绎,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两类方法都没有真正反映出艺术的本质,为此,他认为艺术只能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换句话说,艺术只能通过艺术作品去追问艺术的本质.

在思考艺术与真理时,海德格尔的基本观点是:艺术的本质就是揭示存在者的真理.他对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提出艺术品的物性和艺术家都不是艺术品的本质,进而提出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共同本源在于“艺术”,就是存在者真理的揭示.“在作品中,如果存在者是什么、如何存在这一点被加以揭示了,那么,作品的真理也就出现了”.海德格尔所谓“艺术”不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即不是那种规定一切艺术现象之共同本质的最高概念,不是时空之外、永恒不变的存在者,而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这事件即他所谓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正是发生在作品中的这一事件使作品成了作品,故而是作品的真正本源.那么,何谓海德格尔所谓“世界”与“大地”呢?这又是一对充满隐喻性的概念,就其用来阐释艺术作品的本源来说,可以理解为是“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依他的观点,艺术作品建立起了一个世界,也同时展示了大地,而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过程中,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现又隐匿地出场,即这个存在者既获得意义又失去意义,于是存在者的真理也就显现了,艺术作品也因此而成为艺术作品.换个方式说,一个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建立了一个世界并展示了大地,使得处于其间的存在者因意义化而显现,因无意义化而隐匿,因此,存在者的真理得到了揭示.例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原》中通过对凡高的油画《农鞋》的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这个观点.

海德格尔还指出,发生在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理与非真理的冲突,值得说明的是,他此处所谓的“真理”并不是我们惯常意义上的逻辑真理,而是指的希腊词altheia 的源初意义:去蔽或无蔽.所谓“去蔽”就是去除大地性的无意义状态,使大地万物意义化,使之从隐匿状态中呈现出来.因此,发生在作品中的世界和大地的冲突被海德格尔说成是真理与非真理的冲突.所以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的“真理”并非某种固定不变的客观理念,而是在世界与大地冲突中“发生”的“事件”,是一种动态的显示过程.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他所说的世界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不是“物的纯然聚合”,而是此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离开了人就没有世界.因为在他看来,无机物、植物、动物都没有世界,只有人才有世界.他又进一步指出,艺术就是真理的形成与发生.那么,什么是艺术作品中发生的真理呢?真理在澄明与遮蔽的原始争执中,争执的结局是出现的敞开领域,而领域的敞开性就是真理.“真理”就意味着“让存在者成其所是”,让存在者置身于“敞开状态”成为“无蔽者”.

因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艺术本体论完全建立在存在和真理的概念上,把艺术看作是存在和真理的一种显现方式,即艺术展现真理.

三、诗论

海德格尔以存在为本体,展开对诗的论述,其思想的核心是:存在诗化、诗存在化.他提出诗是一切艺术的本质、诗是存在之词语性创建、诗赋予“此在”诗意栖居大地的神性尺度.

(一)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艺术之本质乃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这里的“真理”如何发生,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诗意创造”.海德格尔认为,从现存事物和惯常事物中看不到真理.只有通过对在被抛状态中到达的敞开性筹划,敞开领域之开启和存在者的澄明才发生.诗意创造便是这种筹划,它在存在者中间打开了一方敞开之地,使一切惯常之物和过往之物通过作品而成为了非存在者.所以说,诗意创造“作为澄明着的筹划”,就是对现实惯常事物的诗化、陌生化、存在化,使其进入存在的敞开领域,使其成其为所是.海德格尔发现,诗是最本质的语言,因此他一再强调,“艺术的本质就是诗.诗的本质是真理的确立”.

(二)存在与语言的一体相关性

海德格尔曾说,“当人思索存在时,存在也就进入了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人栖住于语言之家.”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可以自我说话的,它可以通过自己表达自身,而不是人在说.同时也正是因为诗人对“存在”的言说、聆听、应答,才使得语言自身传达了语言,使语言真正成为语言.可以看到,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观.他反对将语言当成是逻辑演绎、表达事理的工具,认为这样的观念掩盖了语言的本质来源和美学意蕴.在他看来,语言在其本质中澄明着人类生存的境遇.海德格尔写道:“语言之本质并不仅仅在于成为理解的工具.这一规定没有揭示语言的真正本质,只是指出了语言之本质的一个结果.语言不止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中的一种工具;相反,唯语言才提供出一种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惟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语言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人的存在方式.“话”不是抽象的精神、思想,而是在万物中留下(刻出)存在的“痕迹”,使事物本身“明朗化”.语言不但保存着存在之敞开状态,还赋予人通达存在的道路.所以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在语言中安然栖居于存在的家园.能够真正表达思想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有了本真的语言,才有本真的存在,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正好符合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

(三)“诗意地栖居”和“技术地栖居”

海德格尔通过引出“烦”“畏”“死”“良知”等情态,使“此在”从“非本真状态”到“本真存在”具有了可能性,进而通过“技术问题”和“诗意栖居”两方面内容对“本真存在”进行阐述.他在追问存在的意义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的存在为何被遮蔽了?他给出的答案是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使人的存在被遮蔽以至失落.此在丧失了独立性而陷入异化、技术沉沦和随波逐流中.当然,他不是完全否定技术,反对科技,而是主张合理、适度地运用技术.只有合度运用技术,人才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主张让物成为物自身,让技术回到本身,让人回到本真的存在中.所以,“诗意的栖居”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是海德格尔为了完善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与 “技术的栖居”对抗的.“诗意的栖居”强调的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回归,而不是无尽的征服和操控.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意的栖居”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让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回归自身,让人类重归大自然的怀抱.海德格尔为了实现上述“诗意的栖居”,把艺术带到了哲学领域,他认为只有通过诗才能使人类“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在论述诗、思、语言的总体关系时,海德格尔指出应该从“存在”的角度去理解,诗是存在的神思,而语言是存在之家.所以把握了存在,也就抓住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根本.“思”是“在者之在”的“思”,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在”是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所以说,“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绝不是一种浪漫诗化栖居,而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于是,‘诗’作为一种本真生存的标志在海德格尔的诗之思中重新恢复了它应有的沉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之重,是他开辟了“存在”之思的新途径,他哲学思想的意义,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去细细品读.

本文评论: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存在论和海德格尔和美学方面的美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存在作为无论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回隐特性
谭佳远(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摘要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核心词汇首推存在,其哲学之所以难以理解就是因为存在概念含义之隐晦 而对存在概念理解的关键就是对其回隐特性(即存在作为无)的把握,通过.

海德格尔我为什么住在乡下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6米宽,7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

海德公园王子(中篇小说)
我,禾笑语 禾苗的禾,欢声笑语的笑语 右边脸上有个酒窝 外人面前,我是双面夏娃 平时,我在伦敦著名的小报联合报上班 英国的小报,可不……于花边新闻报纸 联合报内容杂七杂八,也关注严肃的社会问题 比如,.

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哲学的任务
摘 要作为德语世界的两个伟大哲学家,尼采和海德格格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大相径庭,前者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问题;后者则认为是存在问题 尽管如此,两位哲人却在一个观点上有着惊人一致,那就是苏格拉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