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类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虚拟组织探析类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人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4

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虚拟组织探析,本文是人才类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跟产学研和双创和人才类硕士论文范文.

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农业期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农业期刊有哪些

骆 乐,周 莹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摘 要]在分析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创意性地将虚拟组织的概念应用到产学研培养创业人才的双创能力上来,系统阐述了虚拟培养平台的构建过程,为培养农业人才的双创能力指出一条有效之路,为农业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方式.

[关键词]产学研;双创能力;虚拟结构;农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8-0062-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类科研机构和高校以教育教学和培养训练的方式可以为社会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创新创业能人,增加农业产业技术和知识向社会的扩散速度及扩散范围.如何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的需求,培养出懂得农业经济且具备双创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虚拟平台担负着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和生产的多项任务,不仅可以使企业、农业高校、科研机构真实地了解农业企业的真正需要、科研的发展方向、农业人才的必备双创知识以及双创教育的改革方向,同时有利于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创造产学研各单元多赢的环境,从而能提高高校农业人才双创能力,促进整体研究发展的进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终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其他国家的产学研联合发展农业的实践,不难发现国外的探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生态系统,从顶层设计到培养平台都比较完善.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雷德里克·特曼(FerderickTeman)教授所构思且筹划建立的斯坦福研究园区,也就是后来的硅谷大本营,成为现代意义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端[1],他因此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作“硅谷之父”.美国由于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技术教育的熏陶,是全世界产学研合作实践最为成功的国家,他们的实践示范基地,多以农业试验站和农场形式为主体的.据统计,美国州立大学农学院负责管理的农业试验站分布在59个州,到1995年,91%的公立院校和65%的私立院校都参与了产业界的合作[2].美国学者Nick Crawford 在1998年就提出,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应在于如何与企业深度联合,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而为社会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3].

反观国内,我国对产学研认识和探索起步较晚,加之产学研合作机制曲折发展,导致我国产学研培养农业双创人才的体制及实践平台并不完善.其中,梁红卫(2015)认为,校内产学研合作基地是专业化教学不可或缺的“硬件”和“媒介”,也是促进办学专业化的保障与条件,其功效主要有:教学功效,科研功效,生产经营功效,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功效[4];刘双清、匡勇等(2014)将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分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科技致富人才带动模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对接模式、科技示范的合力推动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与地方政府的高端对接模式等[5];陈明(2012)提出,应构建综合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学科和办学模式以顺应区域产业结构及调整需求,创建合乎应用型能人培育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有利于培育双创人才的产学研合作评价机制[6].

鉴于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探索,当前仅仅停留于表面层次,尚未深化至培养模式的内中机理,因此导致产学研合作在展开过程中总是无法规避地遇到各类问题.借鉴海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探讨高校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机制、模式,对推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地方农业产业的开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产学研虚拟培养平台的含义

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单元为达成既定目的将所需的理想资源整合在一起,又不转变各单元独立运行方式的动态联盟组织.它不具备传统企业组织的法人资格,具有“无为而治”的开放性组织架构和管理系统,因而可以凭借充足的单元信息,对众多的参与单元进行核心能力识别,并通过各种方式精选出协作伙伴,实现对各单元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以优越的结构资源和灵活的机动性成为对应专业范畴内的翘楚,并完成各单元难以独自承担的市场功能,如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7].

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虚拟培养平台,是将国内外农业企业、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主体联合在一起,跨地域、跨制度,集国内外的实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对培养农业类人才作出贡献,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组织形式.

三、虚拟培养平台构建

(一)虚拟培养平台构建的目的

1.实现人才培养功能.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虚拟平台的互补性特征,可以深化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多样化;其开放性的文化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为参与人员尤其是高校学生创造持续交流学习的资源、环境和机会,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其组织层次和管理形式的特殊性,可以形成平台内优良的用人机制,使能力突出的研究人才崭露头角,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育面向“三农”、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也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2.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1)虚拟培养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减少重复性的研发工作,提高合作创新的工作效率;(2)可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成果转变为产品,进而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3)可以消除合同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相互依赖而导致的高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促进农业产业技术的发展.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虚拟培养平台的互相协作过程,也是各协同单元技能、经验和学识的沟通融会过程.交流范围的扩充和虚拟平台组员的流动性,可以加速农业技术传播,提升研发效率.虚拟培养平台的科研能力远高于孤立单元,更能够督促农业产业技术的进展或革新,拓宽农业科学研究的技术范围,从而加速农业技术的科学发展,促进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带来新的成长机遇.

(二)核心能力识别

核心能力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C.K. Prahald和Gary Hamel(1990)率先在《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核心能力理论[8],并总结出其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动态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显著特点.核心能力是遴选虚拟组织协同单元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各单元间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和基础,也是虚拟组织成功的先决因素.

核心能力的识别可以依赖如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方法将每个单元视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其中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成果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协同单元的竞争能力.

2.技能分析.从技能角度分析和识别核心能力是极其常用的方法,大部分的竞争优势都基于出色的技能,尽管这种方法相对有效,但是它可能仅仅识别出具有特定技能的核心能力.

3.资产分析.组织运营的根本是人力资产,协同单元博得竞争优势的重心是组织架构资产和市场资产,而知识产权资产仅能获取短暂的相对优势.

4.知识分析.核心能力可以被视作为关于怎样调和组织单元各类资源配置的知识形式,协同单元的知识并不是单元个体所有知识的总和,而是单元能像人一样具有认知能力,将其履历存储于“组织记忆”中,从而拥有知识.

(三)协同单元的选择

虚拟平台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和目标,由各具核心能力的不同单元协同组建的动态联盟组织.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具备双创能力的农业人才产学研虚拟组织,因此以人才培育为主要职责的高校作为组织盟主,其他拥有不同核心资源的协同单元为盟友,而盟友的选择是组建虚拟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虚拟培养平台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

在选择组成虚拟组织的协同单元时,首先需要确定各单元是否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并进行预期分析;其次对符合要求的单元进行能力资源分析,并考虑各单元资源间的匹配性;再次还要求协同单元间要有良好的信息连通性和跨组织参与性;最后为保证虚拟组织的长足发展,还需要对协同单元记性历史背景分析、突变分析、管理变革分析.

(四)组织模式设计

组织模式是关系到产学研虚拟培养平台构建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模式可以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培养平台的战略目标、核心能力等情况进行选择,结构上一般众多协作单元组成,提倡团队精神.本文运用集成定义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五阶段的构建过程模式:首先要根据虚拟平台的目标确定,对虚拟平台的类型进行选择;其次建立虚拟平台的核心团队,组成切实可行的目标集合;再次以核心团队为基础,组建虚拟平台成员的协调管理机构;最后可以依据虚拟平台协同作用要求来分解任务,并建设面向横向流程的协作要素.在总体上,针对虚拟培养平台的独特性,采取动态协议为主的公约/轨制方法,来规范制约协同单元的行为,求同存异,减少合作风险.根据以上要素构思的具体模式设计详见下图.

(五)组织动态调整

产学研型农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虚拟平台属于动态联盟,是为了迎合一定的市场机遇和共同愿景组建起来的,无论是模式设计还是协同单元的选择上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协调管理过程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当产学研各主体与三者存在环境相互融合,在资源、物质和价值的交流中,协同关系是一种生长调节机制与过程[9];当产学研各单元的战略目标或合作进程发生变动时,各单元会围绕知识传播和联合方式自发调节整合,使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10],最终达到主体行为与人才培养的双向协同,这也是组织动态调整的本质.

组织动态调整的根本目标在于组织运行行为与组织联盟环境的匹配,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组织战略行为的联动[11].因此,在虚拟培养平台的运行周期内,需要根据运行的反馈情况,调整虚拟组织协同单元,重新优化组织结构以及资源配置,并解决期间产生的冲突.只有保证这一“动态性”,才能赋予虚拟组织运行以活力,确保各方的经济利益,保证虚拟平台长期稳定地运行.

产学研型虚拟培养模式通过共生单元的相互合作,形成了多方正向的流动体系,促进了共生体系与人才培养相结,并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共同进步[12].虚拟培养平台可以顺应双创人才的教育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产学型虚拟培养组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可视为最有前途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国栋.国外大学科技园的质态创新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5(2):59-61.

[2]姜转宏.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王路,朱玉涛,李江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6).

[4]梁红卫.应用技术型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8):94-96.

[5]刘双清,匡勇.地方农业高校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科技管理,2014,6(30):49-53.

[6]陈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价值与途径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2(12):63-66.

[7]胡昭阳.虚拟组织概念及沟通问题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3):110-117.

[8]姜波.图书馆核心能力理论剖析[J].兰台世界,2014(23):122-123.

[9]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9):1381-1390.

[10]吴悦,顾新,涂振洲.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关系的形成过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3):87-93.

[11]施海燕,柴珺芳,孙国君等.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共生机理[J].经营与管理,2012(9):131-133.

[12]马家喜,金新元.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集成创新模式:基于合作关系与控制权视角的建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1):130-139.

归纳总结,此文是一篇适合产学研和双创和人才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人才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人才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卢慧聪,钟越(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摘要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就是持有双职称类的教师,是目前高……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一大特色 然而,缺少专门培训、&ldq.

基于互联网十双创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互联网”助力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双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互联网”将跨境电商推到创新前沿,使之成为我国进出口交易规.

双创人才培养中知识产权教育
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促进科技进步的核心在于人才,教育是基础,创新是灵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深入发展,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演变为创新思想的竞争 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演变为某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

高职院校地质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着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与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紧密相连,具有“创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