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以情理相融为视角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以情理相融为视角,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本科论文范文跟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和情理相融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摘 要:在新时代情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轻“情”、“理”多“情”少、情理分离等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坚持“情理相融”为主线,提升通情达理的能力,拓展情理互动的渠道,创造情理结合的环境,达到有效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情理相融

马克思主义信仰立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追求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理想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情理相融”是深入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的理性需要和情感需求的必然要求.因此,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必要坚持“情理相融”.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情理相融”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的内在认知通过情感表达、意志助力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项改造世界的崇高精神活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在要求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激发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达对无产阶级及人类的关爱之情,进一步学习无产阶级为革命事业及自由全面发展事业的坚强意志,努力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

(二)新时代现实情境的外在要求

在新时代,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各种错误思潮的由来和危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对大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迎来黄金发展期,其所蕴含的现实力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自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并将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繁荣发展.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在世界范围的深远影响以及推动中国继续繁荣发展,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极大的鼓舞和热情.

(三)大学生的理性需要与情感需求

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参与欲和表现欲强的特点,需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满足他们的理性需要与情感需求.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形象.通过网络,进行情感交流.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复杂化的网络信息,让大学生容易迷失,也给他们的辨识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防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打通理性认识和情感联系,促进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情理”问题

(一)重理轻情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说理教育,轻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不佳.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的理论能够说服人,并为学生所接受和悦纳.教育者重视讲“理”没有错,但讲了太多的“理”,而大学生接受度却不高,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行.在理论教育中,由于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欠缺,存在“有理没讲好”的情况,或因说教方式太过简单、片面,受到崇尚自主的大学生的抵制.另外,教育者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而使教育收效甚微.

(二)理多情少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讲解的理论多,而自身情感投入少,显现出情感不足.教育者没有用心去教,用“情”去导.教育者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注重教师的情感素养与所讲理论的结合,没有反映无产阶级的价值诉求和精神情感,没有领悟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所赋予理论以鲜活的情感色彩.教育者讲理论,理中情少,使理论黯然失色.由于施教者自己的情感没有调动起来,忽视自身情感融入、情感陶养和情感传递,因而感化不了学生.

(三)情理分离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主导性和权威性,单向灌输抽象的理论,缺乏情感互动和情感交流,忽视大学生的心理感受,使理的说服力减弱.但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觉得受到了压制,制约了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体验不足,向大学表达的情感不恰当,不符合“理”的历史情境和现实情境,与大学生的心境不契合,使他们产生厌恶心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情理分离的状态,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和坚持,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落实“情理相融”的路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情理”问题已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情理相融”,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崇情性统一起来.

(一)把握情与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而重视心理体验,另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的理性认识而重视理论的客观说服力.“情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体两面.彼此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坚持情理并重,不能偏重或忽视任何一面,也不能替代任何一面.

“‘情’是血肉,‘理’是灵魂;‘理’统帅‘情’,‘情’在‘理’中发展;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可见,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陶养通情达理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理”的科学魅力和“情”的感染魅力,但关键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具有的魅力向大学生如实地展现出来.这需要陶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情达理的能力.

第一,陶养通达马克思主义情感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以情感人.首先,从心理上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马克思光辉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高尚的人格魅力传递出崇高的情感.其次,在内心中体验马克思主义所彰显的情感.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该理论成果深情地关注到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情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的命运,表现出矢志不渝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真情,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通达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才能向大学生传递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真善美的情感.

第二,陶养通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在于形成通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才能以理服人.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时而思的力量,解释现实,回应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体现出其价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于社会实践中,还要促进“理”的生活化.”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不但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映照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而且要看这种理论是否能融合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和精神世界中,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人生,解决人生问题.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指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获取精神营养品的重要途径.

(三)拓展情理互动的渠道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这种教育者要围绕情感互动,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转变.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彼此共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育者说理,不是征服,而是感化教育对象.在说理中饱含丰富的情感,以情感承载科学的理论,借助真情打动人,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教育者发自内心的情理互动,在与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中,使大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以情感人来支撑以理服人,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还应拓展各种渠道,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尤其当下大学生网络生活化,借助网络的渠道,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激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手机媒体,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和生活习惯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四)创造情理融合的环境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创造情理融合的环境,保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教育者除了课堂上营造情理融合的教学环境外,还应经常参与党会,班、团会,以及到学生寝室去谈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营造情理融合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寝室环境,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向他们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和情感,增进师生情感.由于师生间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迁移到教育者的说理中,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大学生还未完全独立而走向社会,仍依赖于父母的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推动家校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家庭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家长应创造情理融合的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应仅仅围绕孩其理想信念问题来展开,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来展开.家长与孩子有天生的情感连接.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家长的职责.

总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情理相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的教育方式.在新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自省,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情感陶养.针对大学生的理性需要和情感需求,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智明增.论情理相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6(03).

[4]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

[5]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6]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作者简介:王梅(1985-),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回顾述说:上述文章是关于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和情理相融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意识形态领域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个着力点
要坚定政治信念,是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自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出现了的问题 找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的着力点是我们目.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04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接受理论,从宏观接受过程、微观接受过程以及关于接受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缺乏认同由于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上升,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为大学生们准备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一些大学生.

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今中国,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高……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