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寻访古宅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跟寻访古宅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寻访古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寻访古宅,本文是寻访古宅方面论文如何写和古宅和寻访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寻访古宅论文参考文献:

寻访古宅论文参考文献

◆ 王征桦

寻访古宅

在皖南的冬季,路边枯黄的稻草上覆盖着一层薄霜.穿过陵阳小镇,循着白色的霜迹找寻,就会出现一个村落,那就是所村.

我在皖南的乡村行走,多是为了看看遗存下来的古宅.这些古宅夹杂在各色各样的新式小楼之中,更显得古朴而沧桑.如果打个比方,非要把散在的古宅和这些新式楼房相比较的话,他们就像虬柯扶疏,一身风霜的古树,站立于苍翠年轻的树林之中.偶尔于省道旁的村落中,也可见到一、两幢古宅.当我兴致勃勃地停车驻足,去村中观赏一番时,才发现它们多是已经被主人遗弃的房子.不是房梁倒坍,就是野草在堂中恣意地生长.随着城市的发展,远方的高楼吸引着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人们.古宅的主人走了,走得匆匆忙忙,甚至来不及锁上它的大门.残垣断壁,衰草枯阳,成为了许多古宅最终的结局.

但所村的“庆余堂”却是一幢保存完好的精美的古民居.实际上,以庆余堂为名的建筑多得数不胜数,单从名字上看,它们的屋主可能是从商之家.商家总是很忙碌的,没有什么忘世脱俗的心情.但这家“庆余堂”的主人却在檐下书写了宋代诗人、理学家程颢的《春日偶成》中的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可见他一定是个有文化的商人.文化让古宅气质得以升华.虽然时间洗尽了它的铅华,居住其中的家族也可以衰败没落,但曾经华贵的气息却依然弥漫于屋中.几年前,黄梅戏《拉郎配》和《桃花女》就在所村“庆余堂”拍摄成功.我想导演们定是感受到了弥漫于古宅之中的循俗又浪漫的气息,才决定在这里开机的.

根据经验,古宅保存完好的村庄,往往是在较偏远的地方.所村就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村子,但它却没有躲避掉战事给它带来的伤痛.“盛泰”是一家古商铺,算是所村最恢宏的一座建筑了.我很诧异,在这偏远而人口稀少之地,为什么要盖一个这样大的商铺,它究竟出于经商者的何种构想?原来所村的陈氏家族在江西浮梁经商,他们用经商所得在家乡建房,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二是为了有一个安全的总部,至于盈利倒在其次.令我惋惜的是,“盛泰”的后半进房屋已经颓圮坍塌,空余一泓清溪绕着废墟长流.所村虽如世外桃源,却不是他们臆想的安全之地.“盛泰”古商铺可谓是多灾多难,被长毛洗劫过,被日军烧掠过,几拆几建,它历经多少人间的血雨腥风,也见证过了多少人间的患难真情.这日渐萧索的古宅,被茫茫的岁月消蚀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遗迹.

我信步走到一家古宅的门前,耄耋之年的屋主人正在坐在围椅上打盹.他闭着眼,我猜想他也许是在回忆往日这间宅院的旧事.攀谈中,事情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老人竟然不是这所古宅的原主人.这么大的宅子,是老人在七十年代仅仅用一千元钱就买下来的,他对古宅神秘的原主人一无所知.老人的孙女儿也有四十岁了,她很热情,主动领着我上楼参观.楼是旧时小姐的绣楼,因久无人住落满尘埃,油漆的颜色暗淡下去了,在人经常行走的地方,油漆干脆剥落了,只有长长的“美人靠”依旧有一抹淡红.老人的孙女说,小时候,她就是坐在这美人靠上读书的.楼上原本就有一间书房,幽静,没有人打扰,是读书的好地方.我从厅堂中精美的雕刻和它掩饰不住的风采中,揣测着古宅原主人荣耀的家世和突与其来的变故——他原是鼎食之族,冠缨之家,还是书香门第?最后的一位屋主是纨绔子弟,为了贪图享乐而贱卖了老屋,还是他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匆匆忙忙一走了之?当然不循着某些线索去寻找,这定是没有答案的.

让所村一举成名的古建筑是它的宗祠:太平山房.我在各种各样的画报中看到过它.当我到达所村,真实地站在太平山房前的广场上时,阳光和煦,薄霜已经化了.这座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的祠堂,和一般的皖南宗祠相比,在风格上独具一格.它高大的门房飞檐翘角,遮蔽着后面的建筑.从正面看,还以为它只是一座巍峨的牌坊.这让看惯了江南祠堂千篇一律、机械单调的格局的我,耳目一新,才知道原来祠堂也可以这样修建.太平山房是明代建筑,若是平时,它是隐逸的,低调的,掩映在苍翠之中.只有在这个冬季,当南方的秀色一天一天地淡下去的时候,它灰白的基调,才慢慢地显露出来.砖塑浮雕上,活灵活现地上演着经典的戏曲;庄重对称的马头墙,古意盎然.一切都缘于民间工匠灵巧又朴拙的手笔,他们的技艺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光.

在所村村里走着,看到一幢一幢的古宅和水泥建造的新居相杂而处,青石铺就的小路,使得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协调的地方.有黄叶落在古道上,让我体会到了季节删繁就简的过程.我忽然感受到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地使人和古宅一起回归到本真.

野有蔓草

我在野地上走着,野草摩擦着我的裤脚.我想起童年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里奔跑的情景.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为什么有如此莫名的兴奋.现在我才明白,激发我在野地里奔跑的原因,是那令人着迷的野趣.每年回老家时,我都会选择野地里那条仅能步行或骑车的小道.一是因为它便捷省时,再就是看看野地上蓬勃地生长着无边的青草,青草熟悉的气息会唤起我记忆中存储的东西,大概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吧.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朋友突然劝我不要再从那条小道行走了.他们说,由于土地开发,挖掘机已经把那里挖得面目全非,无路可走了.我不禁沉默不语,独自惆怅起来.那片土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堂湖.实际上,它是一片野地,称谓它为湖并不确切,之所以称之为湖,是因为它绵袤,开阔,野地上的青草被风吹着,如水的波纹一样.小时候,我曾跟着母亲在天堂湖打过湖草,和大人们在草地的小小的棚子里住过一夜.夕阳西下之时,莞草的气息就开始升了上来,夜越深,莞草的气息就越浓,一勾弯月挂在天上时,莞草的清香就萦绕在棚子的周围,抚着人安然入睡了.

带着旧时的记忆,我坚持再走一趟天堂湖,如朋友所说,那条我常走的小道被挖断了.站在小道的尽头,我看见天堂湖的青草已经完全被无情地剿灭了,人们在野地上犁出了一道道深沟.褐红色的泥土裸露了出来,像是大地的伤口.那几间简陋的瓦房也被人拆除了,留下了一地的瓦砾.牛羊不见了,粉蝶和蜻蜓不见了,苍翠的景致席卷而去,惟余泥泞满目,鸟鸣杳然.

朋友说,不知是什么缘故,开发商将野地上的青草用推土机铲除后,就再也没有来过.这片土地就一直这么荒芜着.他叹了一声:看这样的情形,这里恐怕连草也不生了.那时正值夏至,雨量充沛,浑黄的雨水在天堂湖的野地上四处溢流.草没有了,青草的气息全无,那弯月如钩下的野趣也就找不到了.剩下的几处孤零零的坟茔,寂寞地高出地面,像是等待着它的定数.四季的荣枯被单一的泥土的本色所代替,只要你的脚一接触地面,污泥和浊水就会淹没你的鞋袜.天堂湖以这种毫不掩饰的情绪,表达着无声的.

我黯然回头.

可没有想到,两年后同样的夏至时分,我再来到天堂湖时,看到竟是另一番景象.绿草重新占据了整个野地.草根本不需要人们小心翼翼地来培育,无需施肥,无需关爱,只要风这么轻轻地一吹,阳光悄无声息地一洒,它们就会恣意地生长,长得心满意足,长得铺天盖地.青草的气息又溢满了天堂湖,牛羊和昆虫又重回皋壤.草在失去家园后,那么执着地、不慌不忙地往回走,在时光打盹的间隙里往回走,草的生命力真的值得我们歆羡.芳草萋萋,和土地不能须臾分离,土地的伤口痊愈了,这些都是草的功劳.

我们不能不叹息土地的奇迹,植物的奇迹,草的奇迹.野有蔓草,它有着世上最静默的无言.它无言地接受着人类对它的伤害,无言地包容着牛羊、昆虫乃至蚊蚋的梦想,无言地收复失地,卷土重来.

朋友的老家就在天堂湖.重回故里时,看到了这新生的、郁郁葱葱的青草,他也和我一样地惊讶.忽然想起村里的乡亲来,想到他们的土地被征用了,现在生活的情形如何?朋友笑着说,他们被安置在邻近的一个村子里,由于新居更靠近城市,反而生活过得比以前要富足好多.朋友的父亲开了一家豆腐店,祖上秘传的手艺,使豆腐的质量臻于上乘,店名远播;朋友的兄弟也去了南方打工,收入不菲.迁出家园的乡亲们,基本上都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生活比以前打湖草时要强得多了.

农家人在艰辛的生活中,总是以务实为第一的.生存下来、走向富裕对他们来说是首要的现实、是必需的,他们默默无言地劳作着,从不偷懒或者停歇下来休息一会.虽然走得很慢很慢,脚步无声,虽然面对一个个沟坎,甚至有的沟坎难以逾越,但是要不了多长的时间,他们又重建了一个崭新的、更美好的家园.这难道不是野草的品格吗?难道不是一种顽强的、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之精神吗?

我在野地上走着,野草摩擦着我的裤脚.我真想再一次奔跑起来,在令人着迷的野趣中奔跑,在生命本原的绿色中奔跑.

上我露台

我之所以买这套房子,是看上了它有一块大大的露台.

露台和阳台还是有一些差别的.虽然它们功用基本相同,都是居住者呼吸新鲜空气、晾晒衣物、摆放盆栽的场所,但相较而言,露台一般大得多,上方没有屋檐遮蔽,抬头就可以看见天.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从农村来到城市里生活,我忽略的一件事,就是看云彩,看星星和月亮.每年夏季,想在家里想找一处凉快之地,最好的地方就是露台.泡一壶茶,躺在椅子上,就容易胡思乱想.在露台上,仰面看见的是天空,所以我就常对着天空乱想了.晚间的天空之上,在乱云飞渡时,皓月当空依旧从容,有时繁星眨眼如笑靥,有时银河灿烂,如梦幻仙境.这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某事某人,想起童年,想起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隔壁人家的院子里,栽着一棵大樟树.枝桠旁逸斜出,有一虬枝伸到我家的露台上.我不忍折断它,只是轻轻地将它掰弯,让它换一个方向生长.这样,樟树的枝桠在围栏上拐了一下又离开了露台.几年过去,它越长越粗大,枝杆上的皮也皱裂了.我认为树的枝还是应该以曲为美,只有曲才能带来不单调的景致.许多时候,露台上的我,闲来或坐或卧,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个景致.树给予我的享受,它的主人并不知道,我的家人也不知道.不知道是件情理中的事,这使我和树的关系成为单纯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它让我发现了树的隐秘.树叶如同一扇翠屏,把露台围成一个小小的天地.樟树一年四季都是青绿的,我猜想它定是有一个小小的技巧,能暗地里偷换着青黄.昨夜秋风凋碧树后,惟有樟树冷风中不为所动,不随波逐流;到了春天,万物新芽初萌时,樟树却在零零星星地落叶,悄悄然,不让人察觉.故而春尽夏初,盆栽苍翠欲滴,花团锦簇之时,露台上往往零落着时令中的异类:枯叶.毫无疑问,这些枯叶都是樟树的.用扫帚一扫,“沙沙”地响;如果那一天我懒得动,拖着鞋在叶子间走,也是“沙沙”地响.从这沙沙的碎叶之中,我看到了树曾经的繁茂,也看到了它藏匿的悲伤.

说起盆栽,是露台的生机所在.有一钵盆栽里,去年谁吐的瓜子,今天长成了藤蔓.瓜藤凝绿,妖妖娆娆,可就是不结瓜,我想大概是肥力不逮的缘故.坐在树影藤蔓间,喝茶看书,吃两三粒焦枣.茶是绿茶,本地人爱喝的都是绿茶,喝不惯花茶、红茶、白茶、黄茶和乌龙茶之类的;书则是一本信手拿来的随笔或者小说,我看书多是为了消遣,不求甚解.焦枣则是有名的西山焦枣,它是本地的特产,只有西山一地可产,在清代时它是贡品.青瓷瓦罐里,焦枣状若玛瑙.物稀为贵,焦枣的呼呼地上窜,据说吾辈能弄到的焦枣,一般都不是西山的正品.这也无妨,吃的焦枣多了,也慢慢地也会分辨出来真假——西山焦枣的枣核尖而细小,且坚硬无比,这一点和其它的枣迥然不同.吐下的枣核,我把它埋在花钵里,一边埋,一边想,不知明年能长出一株小枣树否?

甘露被认为是祥瑞之物.汉武帝为求长生,筑神明台并在台上建承露盘,铸铜仙人舒掌擎盘,以接甘露.《汉书·郊祀志上》记载:“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 三国时,魏王曹操也曾在铜雀台上立承露盘,大才子曹植写《铜雀台赋》.从此改高台为露台,露台之名或由此而来.百姓们不求长生不老,求的是自在轻松.百姓有优于帝王之处,那就是他们能在夏天的露台上赤膊而睡.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夏季的黄昏,泼一盆水在滚烫的露台上,会腾起一阵烟.每每此时,我会产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我小时候,我们从屋里搬出竹榻,来晒场乘凉之前,都会先将一盆冷水浇到自家门前的晒场上.夏天的晒场,遇到水时,会蒸发起一阵水汽,场地的温度迅速地降了下来.如今,这种场景又出现了,只是晒场换成了露台.

我上露台,就像一个江湖人回到家里,卸了刀,一身地轻;上我露台,则宜坐宜睡,宜乱想,宜三心二意地读书.

寻常巷陌

已经是九月天了,江南依然燠热.黄昏时推门出来,在小巷的露台上,靠在躺椅上看书,方凳上再放一杯茶,凉爽而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一到晚饭时分,巷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将竹榻搬出来,放在街巷的两边.坐在竹榻上吃过晚饭,收过碗筷后,又坐在竹榻上乘凉.赤膊的赤膊,赤足的赤足,毫无顾忌,算是一种平民的特权,没有人说有伤风化.蒲扇摇起来,整个巷子里哗哗啦啦地响.不似现在,大家就是想在露台上乘一会凉,还半拉个纱帘子,遮遮掩掩的,多麻烦.

上次在九华山小住了几天,沐禅风雨露,听鸟声松声溪水声.偷得几天闲的感觉,就像发一身臭汗的人,跳到水里洗个澡一样地轻松.可一俟我下得山来,来到我居住的小巷,忽然发觉这个地方原来有这样浓的人间烟火味,而我竟然从未察觉过.烟火味就是炸油条的香味,下馄饨的葱花味,中药房里的药草味,理发店里的焗油味,裱画店里的油墨味,等等等等.这些味道,恐怕是因我常年居住于此,嗅觉迟钝起来,反而居其中而不闻,把自己同化在里面了;这不,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时,将它和山上的清风明月一对比,嗅觉似乎灵敏了许多,倒是把这个从前闻不出来的东西闻出来了.

城市的变迁,让城市中的小巷几乎消失殆尽.即使小巷仍在,但因为时而有一两幢高楼的夹杂其中,把小巷的韵味破坏了.一色的青石铺路,瓦楞上长草,门当上染着青苔的巷陌,再难找寻.担着甜酒、汤圆或者米糖,吆喝着走来走去的小贩们,已然绝迹.那种纯粹的古典气息、水墨基调的巷子,似乎只有在记忆中才能找到.因为这样,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看那个地方有没有这样的巷子.幸运的是有一次,在歙县,这样的巷子终于被我找到了,它就是斗山街.斗山古街长约两里左右,一眼望去,它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走在斗山街上,猜测着两边深宅大院中,那些已逝徽商的心事,寻绎着他们的家族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往事,真的让人恍如隔世,心生落寞.

实际上,寻常巷陌是属于民间的.散落在寻常巷陌中的,不只是理发师、小吃摊,还有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和民间艺术家,有的方面,他们和当时的名流相比,毫不逊色.在某街巷的中段,有一个做铁壶的摊子,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那个摊位就在了.至于师傅是不是原来那个师傅,我真的没有注意.一块马口铁,被他敲来敲去,就成了一只壶了.我曾经买过一只这样的壶,回家发现壶有接缝,大呼上当.但转念一想,何不先烧一壶水试试看?奇怪的是,水烧开了,却丝毫也不见水从壶的接缝中漏出来,现已用了十多年了,仍是如此.在某街巷,还有一个专为人画像的画师,只要你坐在他面前两分钟,他就会为你完成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说到书画,民间艺人所用的材料要粗砺得多.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在瓦当上、墙砖上、陶片上;他们的工作室往往是在不起眼的小巷之中.但这丝毫也不能掩没掉他们的艺术天才.那些质朴的、带着原始意味的古拙之趣,冲破了表面浮华的蒙蔽.那些和平民文化相对的技巧上的优势,究竟也不能作为一幅杰作的精神.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的画就有着洒脱的山野之气,活脱脱的笔墨,不拘一格.我常到小巷中去看他的书画,感受着他孜孜不倦地对艺术的热爱.一个民间的艺术家,犯不着去攀附别人,只要有市场就够了.甚至有些这样的民间艺人,连市场也不需要,他们只是把艺术作为生命之中的灿烂之色,作为人生寂寞中的相伴的美.

辛弃疾有诗:“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也有一些声名显赫者曾经借住于寻常巷陌,或者是从寻常巷陌中走了出来.歙县打箍井街是逼仄的小巷,比斗山古街要短得多,也平常得多.巷中有一砖木结构的明清式建筑,原是黄宾虹故居,现辟为黄宾虹纪念馆.从一个巷陌中的天才到一个闻名天下的国画大师,艺术的追求和体验都含于作品之中,换言之,我们可以从黄宾虹的作品中看到他对艺术的追求和体验.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一生默默无闻地湮没在小巷之中,是他们的宿命.命运注定他们是和地气相接的,即使他们许多的成功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能以“佚名”两字署上.

不管怎样,寻常巷陌已成为了民间风采的代词.对于我来说,还是离不开它的烟火气,一有空闲,我总是喜欢在街巷里走走,看看那些弄出烟火味的人们.

括而言之: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古宅和寻访方面的寻访古宅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寻访古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线城市社交宅的自我修养
这一晚,在大望路工作的小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位于九龙山的出租房,一屁股砸在宜家买来的布艺沙发上,重重地喘了三大口气 好险 小张把脑袋和背脊深深埋进沙发里头,刚才差一点儿忍不住,从牙齿缝里蹦出俩字.

《苏州园林》:领略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及作者情况;2 掌握本课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3 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特点   过程和方法  1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 熟.

正本清源寻访人民币票面汉字书写者马文蔚
人民币票面汉字端庄凝重,书艺精湛,书者系马文蔚先生已成定论 但对19 个汉字的确认经过及书写者的一生却鲜为人知 为此笔者先后五次采访了马文蔚的女儿马眉女士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

寻访领袖的成长道路
盛夏的陕北,正值酷暑高温 一下飞机,顿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汗水很快湿透了衣背 然而,这哪有我心中奔涌的热浪来得热烈直奔梁家河!当我一踏上领袖当年生活过、战斗过、洗礼过的土地,在一件件物品、一张张照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