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民乐功臣张子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民乐功臣张子锐(中)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民乐功臣张子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2

民乐功臣张子锐(中),本文是关于民乐功臣张子锐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张子锐和功臣和民乐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民乐功臣张子锐论文参考文献:

民乐功臣张子锐论文参考文献

文/孟凡雨

(接上期)

律吕扬琴设计制作好以后,一经试用,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与称赞.其音域宽广、音色明亮、转调方便,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扬琴的特有音色.它的音位排列和活动滚轴设计,堪称是中国扬琴制作中的一大突破,解决了扬琴的核心问题.其“六律六吕”理论的成功实践,也为日后律吕音位乐器的设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系列三弦

系列三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增加乐队中膜面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丰富乐队的和声色彩,解决当时乐队所使用膜面弹拨乐器音区不统一、声部缺失的问题.

系列三弦按声部和大小可分为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和低三弦四种,1956年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制作.

20世纪50年代,张子锐在乐队排练时发现,在合奏时,当主题转到吹管乐器时,木板面的弹拨乐器,如琵琶、阮等乐器的音色,力度在吹管乐器面前均感失色,整个乐队效果则略显单调,如果使用三弦与之相配合,则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但当时乐队中所使用的曲弦、书弦及打鼓三弦,它们有着很强的个性,虽然个性鲜明,色彩丰富,但是彼此之间缺少声部及音区上的特点,听起来比较杂乱.有了之前系列化阮的成功经验,张子锐开始了系列化三弦的尝试.

与系列阮相同,张子锐将系列三弦也分为四种,即低三弦、大三弦、中三弦和小三弦.低三弦鼓子高度为150m m,鼓子上下外径为400m m,左右外径为350mm,呈扁圆形,弦长为1040mm,内弦、中弦、外弦定音分别为E、A、D;大三弦鼓子高度为105mm,鼓子上下外径为280mm,左右外径为240m m,呈扁圆形,弦长为680m m,内弦、中弦、外弦定音分别为G、d、g;中三弦鼓子高度为90m m,鼓子上下外径为220mm,左右外径为190mm,呈扁圆形,弦长为520mm,内弦、中弦、外弦定音分别为d、a、d1;小三弦鼓子高度为80m m,鼓子上下外径为180mm,左右外径为160mm,呈扁圆形,弦长为420mm,内弦、中弦、外弦定音分别为g、d1、g1.

系列三弦的研究改革成功,使得三弦乐器在乐队演奏时音色统一、音量平衡,又有着各自独特的鲜明个性,并开拓了新的重奏形式.1956年成功为《手帕舞曲》配演奏,并灌制唱片.

4.系列四弦

系列四弦是张子锐在其系列三弦的基础上改革发展而成的.

系列四弦按声部和大小可分为小四弦、中四弦、大四弦和低四弦四种,1956年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制作.

系列四弦是张子锐1956年在广播民族管弦乐团担任作曲和配器时,为了在乐队中与板面振动发音的系列阮形成音色明暗、表情刚柔、音势动静的对比[5]而改革设计.在原有系列三弦的基础上,增加一根弦,并将琴杆缩短,减少换把,其有效弦长、把位与定弦均与系列阮相同.同年用于《游戏猜拳舞》的配乐伴奏,并灌制唱片.

5.品式截弦转调筝

品式截弦转调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改善古筝这件乐器转调不方便的问题,使得古筝能够在演奏间隙时迅速准确转调.

第一台品式截弦转调筝是1959年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王金波、时及珍等人制作.

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表现力极为丰富,但是,在转调方面极不方便,很难在乐队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了使筝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可以用于独奏,也可用于重奏,参加乐队合奏,张子锐研究设计了“截弦转调筝”.

截弦转调筝采用16根钢丝弦,全长为155c m,弦长为120c m,头部宽26c m,尾部宽25cm,琴框高度:头部为5.8cm,尾部为5.3cm,琴身高度为20cm,琴头部自琴底到琴面最高点为12cm,琴尾部略薄.各部所用的原材料与原古筝相同,并采用木轴的栓弦方法.

这种转调筝的转调的具体方法为在原琴柱的右或左方再加一琴柱,将其交接在支杆上,再将支杆交接在主杆上,在主杆上装一扳柄,转调时,推拉扳柄,附加的琴柱就向固定的方向移动,使弦的音高改变.

品式截弦转调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将筝的截弦部位由琴柱移到了山口处,并采用琵琶、阮等弹拨乐器通过按弦于品上改变弦长使音高发生变化的原理,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在品位上.在截弦于品位上时,仅产生微小的附加张力,琴体负荷基本稳定,使得整个乐器的音准稳定性高.转调系统不改变原来的琴体结构与自身共鸣体系,保留了传统的音色特点.同时,由于音品位胶粘在琴体的面板上,截弦时有助于琴弦震动与琴体的共鸣传导.弦钩着力小,灵敏度高,可靠性强.

随后张子锐又陆续成功研制了21弦、25弦、26弦三种型号的脚踏式五声音阶十二调筝及36弦、44弦两种型号的脚踏式七声音阶十二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厂生产.其中26弦、36弦、44弦筝是其与蒋柏松合作研制.

1980年,张子锐又设计了A、D、G、C、F、降B六个调的“品式截弦转调筝”.

6.品板琵琶

品板琵琶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消除琵琶由于自身型制而导致在演奏中产生不可避免的“哑音”的问题.

品板琵琶由张子锐于20世纪50年代设计,1991年由河南堌阳乐器厂徐凤楼制作.

琵琶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它造型优美,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演奏时极富表现力,但是张子锐发现它在结构和发音上还有着一些问题:一个是琵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哑音”,还有就是琵琶弦槽头和音品的胶装常发生脱落.

关于琵琶为何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哑音”,张子锐认为是这样的:琵琶的发展借鉴了阮,现行琵琶的前身是曲项琵琶,它只有四个相,音域较窄.从唐始,当时的演奏者将阮的音品移植到曲项琵琶的四相之下的共鸣音板上,扩大了音域,又借鉴了阮的演奏技巧,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奠定了今日琵琶艺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疏忽.按东汉傅玄所说阮的结构为“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意思就是根据阴实阳虚的概念,他把阮的共鸣箱看做空虚的振动的阳位,将阮柄看做坚实的支持振动的阴位.阮原来的十二音品,是装在直且长的实木柄上,是处在支持振动的阴位之上,而将音品移到琵琶的面板上,而面板是处于振动的阳位之上,这样,就使得音品和缚弦都成了振动的阳位,失去阴位的支持,导致振动不畅,“哑音”也就出现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改良阮与扬琴获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张子锐思考着在琵琶的相品下面,垫上一块阮那样的硬木相品板并与颈背相连,形成稳定的支振基座,这样相品板与颈背就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支振阴位,缚弦点与共鸣板则构成了统一的振动阳位,阴阳相分,各司其职.这个设想,在1991年得到实现,当时工人在不动其他结构的情况下,仅增加一块硬木相品板,音质立即改观,哑音消失,高低音纯净统一,泛音尤佳.

同时,张子锐还改进了琵琶琴头的安装工艺.原先琵琶琴头的安装,承袭了千年前曲项琵琶的工艺结构,按照古法将弦槽锯开呈叉形两片,靠两片的弹性夹住琵琶颈胶之其上而成,这样由于着胶面积太小,很容易损坏.改进之后,张子锐将琵琶头改用整料斫槽,槽头下端留实木槽头,琵琶颈端留有榫口,安装时用胶将槽头和榫口紧密粘牢,这样有利于改善琴的音质以及提高琴头的牢固性.

7.83型小竖箜篌

此小竖箜篌是1982年由张子锐设计,蒋柏松制作.该箜篌吸收了古代竖箜篌的造型,为框架式,设有琴柱,通高115cm,宽60cm.上方曲木的两侧设有金属弦轴,张有两排琴弦,共54条.下方的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两侧的面板上,每条琴弦下面都支有一个柱码,可上下移动,音域为A1~e3,达到四个半八度.

8.系列瑟

系列瑟设计的初衷是张子锐为了实现他的“民族管弦乐的低音全部由民族弹拨乐演奏”的设想.

系列瑟是张子锐于20世纪八十年代设计制作的又一种系列化乐器,有三件,分别是高音瑟、中音瑟、低音瑟.系列瑟设有两排燕柱,按律吕音位排列.高音瑟全长124cm,首宽28cm,配有16根弦;中音瑟全长140cm,首宽38cm,配有21根弦;低音瑟全长155cm,首宽50cm,配有26根弦.其中中音瑟定弦与21弦古筝相同,最高音比高音瑟低八度,最低音比低音瑟高八度.

9.低音古筝

低音古筝是张子锐于2005年设计,其构思是1956年改革马头琴失败后,决定使用琴、瑟、筝作为乐队低音.该古筝的成功设计,使得乐队低音可以全部用古筝来演奏,打破了古筝的音域局限,提高了民乐的表现能力,但尚未普及.

二、拉弦类

1.系列胡琴

系列胡琴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统一胡琴声部的音色,扩大其音域,在民族乐队中初步形成了拉弦乐器组的二胡群组.

系列胡琴按声部和大小可分为高胡、二胡、中胡、大中胡、大胡和低胡六种.1951年,由张子锐设计,天津乐器店制作.

这套系列胡琴是张子锐为天津工人文化宫的民族乐队合奏而设计的系列化乐器.它以圆琴桶二胡的形制作为标准,调整各部位的尺寸比例而成,最低音可到E1.

高胡的琴桶前口外径为85m m、内径为76m m,后口外径为80m m、内径为68m m,琴桶全长为130mm,琴杆全长为660m m,弦长325mm,定音为g1、d2;二胡的琴桶前口外径为90mm、内径为80mm,后口外径为84mm,内径为74mm,琴桶全长为130m m,琴杆全长为720m m,弦长375mm,定音为d1、a1;中胡的琴桶前口外径为110mm、内径为100mm,后口外径为105m m、内径为97m m,琴桶全长为150m m,琴杆全长为780m m,弦长420m m,定音为a、e1;大中胡的琴桶前口外径为212m m、内径为200m m,后口外径为180mm、内径为168m m,琴桶全长为270m m,琴杆全长为900mm,弦长520m m,定音为A,e;大胡的琴桶前口外径为380m m、内径为360m m,琴桶后口外径为330m m、内径为310mm,琴桶长为480m m,琴杆长为1180m m,弦长680mm,定音可定为D、A也可定为A、e;低胡的琴桶前口外径为588m m、内径为558m m,后口外径为488m m、内径为460m m,琴桶长为620m m,琴杆全长为1660m m,定音可定为E1、A1也可定为A1、D.

系列胡琴的琴桶中腰均凹进少许,高胡、二胡和中胡用蟒皮作为琴皮,琴码放置在中间,大中胡用牛羊皮作为琴皮,琴码放置在上1/3处.采用扁圆形琴杆,前后较宽,左右较窄,这样增加了琴杆的抗弯性,不易变形.并且除高胡、二胡外,均在琴杆靠近琴桶处向左偏为弯颈,方便运弓.

系列胡琴由于形制材料接近,在演奏方式、技巧和表现风格上协调统一,音域也较为宽广,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尤其是在低音乐器上,单根弦上所能提供的有效音域很窄,且由于弦长过长,演奏时需要频繁换把,而且音质尚不十分理想,可以说是一种试验性的乐器.

2.系列马头琴

系列马头琴的设计初衷是设计一种演奏姿势较为好看的低音拉弦乐器以代替大坠胡进入乐队,增强乐队拉弦乐器的演奏效果.

系列马头琴按声部和大小可分为低音马头琴、大马头琴、小马头琴三种.1955年,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王金波制作.

1955年,张子锐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任配器和作曲的工作.在乐团的排练中,他发现乐队的配器不够完善,特别是缺少低音拉弦乐器.他首先采用民间的坠胡作为原型,设计了一种大坠胡,解决了低胡的不足,增强了乐队低音拉弦乐器的演奏效果,但是由于这种大坠胡形象欠佳,演员在演奏时要躲在乐队的最后排进行隐蔽演奏,很不雅观.在寻找作为替代的乐器时,张子锐发现马头琴的音色很好,造型也比较好看,适合作为低音乐器进入乐队,于是开始系列化马头琴的设计.

系列化后的马头琴,琴箱为正梯形,中间厚,两侧稍薄,正背两面都蒙上桐木板,张四根弦,并参照大提琴装上指板,将琴弓放在弦外演奏.其具体规格如下:

低音马头琴共鸣箱长980mm,共鸣箱上宽450mm、下宽740mm,弦长为1040mm,定音为E2、A2、D1、G1;

大马头琴共鸣箱长680m m,共鸣箱上宽330m m、下宽540mm,弦长为680mm,定音为C、G、d、a;

小马头琴共鸣箱长350m m,共鸣箱上宽215m m、下宽310mm,弦长为520mm,定音为G、d、a、e1.

制作完成的系列马头琴立即投入乐队使用,其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春节序曲》,由李焕之作曲,张子锐、谢直心改编配器.在使用中,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效果都比之前所用的低胡或大坠胡要好.但由于其放出弓子、装上指板,走大提琴的路子而受到了批评,在投入使用后不久放弃使用.

3.板面二胡

板面二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统一乐队中高低音拉弦乐器的音色.

板面二胡分为板面二胡、板面高胡两种.1955年由张子锐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技工制作.

1955年,当时在广播民族乐团的排练中所用的低音拉弦乐器多为板面振动,如系列马头琴、大坠胡等,它们的音色与皮膜振动发音的二胡等乐器不相统一.为了使高、低音拉弦乐器的音色统一,张子锐根据竹筒板胡设计了板面二胡和板面高胡,其形制与普通二胡相仿,琴桶要比原来的皮膜琴桶大一些,并用木板代替了原先的皮膜.在实际排演中发现,板面二胡、板面高胡的音质纯净,音色清脆,不同于皮膜二胡,但又比板胡等乐器的音色柔和.它们曾用于《春节组曲》的演奏录音,效果不错.

注释:

⑩原图来自张子锐手稿.

?当时张子锐已经调入广播民族乐团.

?图片来自《中华乐器大典》,乐声著.

参考资料:

[5]乐声《中华乐器大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69页

此文结论:该文是关于张子锐和功臣和民乐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民乐功臣张子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民乐功臣张子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民乐功臣张子锐(下)
文孟凡雨(接上期)4.拉阮拉阮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设计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低音拉弦乐器,丰富乐队的和声色彩 拉阮按声部和大小可分为拉阮和低音拉阮 1976年,由张子锐和苏州民族乐器厂二胡制作师吕伟康共同研.

张仃年谱(上)
李兆忠1917年阴历五月十九日,出生于辽宁北镇医巫闾山下周屯,家在邻近的黑山县芳山镇 名冠成,字豁然 父张铭山,东北下级文官,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母王静珍,为继室,时年二十八岁,家庭妇女,心灵手.

妗子的巷子(散文)
穿过店铺鳞次栉比的北大街,远远就看到那巷子了 巷口被热乎乎的豆香挟裹,氤氲的雾气湿嗒嗒,白蒙蒙,罩着巷口,罩着砖坯黑瓦的豆腐坊,在陈年的疲乏里托出一盘盘鲜嫩水灵的豆腐,滋养着坊间回民的锅灶和心情 如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