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课程建设类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关于本科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课程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关于本科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该文是课程建设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本科和经济史和几点思考类论文怎么撰写.

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期刊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环境污染论文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06.013

摘 要开展本科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应重点关注气候和自然禀赋与人类经济的关系、灾荒与人类的应对、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核心主题.开展该课程建设应以经济与自然的历史互动为中心线索,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归宿,立足中国,着眼现实,放眼全球.

关键词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原riculum 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History //Zhang Lianhui

Abstract Setting up a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n Chineseenvironmental economic hist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curriculumshould focus on the core them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limate the human ec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natural endowments and the human economy, the response tohuman famin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production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curriculum should take the historical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nature as the central clue, takethe ultimate concern for humanity as its destination, based onChina, focus on reality and wi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Key words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history;curriculum;construction

中国环境经济史是一门以经济与自然的历史互动为中心线索的中国经济史课程.它与当前普遍开设的中国经济史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再仅仅将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背景或“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1]而是强调将生态环境作为内生变量,有机融入中国经济史的叙事之中.目前该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笔者探索该课程教学的若干经验与思考,以期与同行交流.

1 建设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的意义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绿化”的要求,也要求相关课程建设与时俱进,积极开辟生态环境视角.对本科中国经济史课程而言,将生态环境有机融入教学之中,开展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1 它有助于学生更深切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曾警醒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若要深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苏美尔文明、楼兰文明、玛雅文明、复活节岛文明都曾因未能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而纷纷衰亡.自然早已对人类的不逊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而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正如其拥有的空前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一样,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已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演变为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对工业文明的扬弃,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重大世界性意义,是构建绿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回顾人类历史也会发现,所谓的“环境灾难”“环境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那么,经济史课程就必须能够客观反映这一人类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它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

当前,由于中国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坊间广泛存在质疑中国环保决心与否定环保工作成绩的倾向.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中国已跻身环保制度建设先进国家行列.从制订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到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表明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经济增长的环境表现.尽快实现环保“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的环保工作,所要应对的是因经济快速转型和多代叠加的经济高速现代化,带来的具有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的环境问题.这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从未遭遇的环境困境.中国经济史课程应该也可以传达这些事实,并为人们思考解决途径提供历史启示.

1.3 它是中国经济史课程建设的客观需要

课程建设应该适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进展.环境经济史是经济史研究方兴未艾的新领域.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际环保运动勃兴的背景下,环境史研究应运而生,至今仍呈蓬勃之势,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经济史的内容.经济史学界近二十年来也愈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对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中西大分流的生态解释、对大饥荒的研究、对道光萧条和战争的生态解读、对当代中国环保政策的经济史分析,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需要适时纳入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之中.

综上,开展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经济史课程建设的要求.但揆诸本科中国经济史课程建设现状,我们发现,其“绿化”度还很低.绝大部分本科中国经济史课程几未涉及生态环境,或仅将其作为背景简单介绍.少数近似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课程,实际上是人口学课程.因此,开展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

2 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应关注的核心主题

生态环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含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与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的对应物,它主要体现为气候、资源、地理环境、非人物种、具体生境等诸方面.根据历史上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密切程度以及现有研究状况,我们认为,可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2.1 气候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关系

长期以来,气候曾是单向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重要自然因素.它不仅促使原始人类在上新世出现,还在农业革命、王朝的兴衰更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等重大人类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化的推进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使人类开始逐渐显性影响气候状况.人类的创造发明,如空调和先进交通工具,虽大大增强了人类适应气候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及其经济分布,但直到当前,气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在凸显着人类的渺小.作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气候的变化理应受到环境经济史课程的重视.

2.2 自然禀赋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关系

除了气候之外,自然禀赋主要包括资源和地理环境状况.各国或地区的地理环境是相对开放还是封闭、土地是富饶还是贫瘠、自然资源(包括物种)是丰富还是匮乏,对人类历史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小麦、稻谷、马匹等动植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形态;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区位优势或劣势,至今仍在形塑着人类的经济地图.但在人类的能动性面前,自然禀赋又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设置了障碍,也提供了机遇.如,恶劣的生产条件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资源诅咒”则使一些自然资源富裕国家或地区陷入了落后的泥淖,相反一些自然资源贫瘠的国家或地区,却成功跻身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总之,人类社会经济建基于各种资源的获取之上,其资源获取与利用方式又决定了具体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和人类社会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表现之一.

2.3 灾荒与人类的应对

饥荒是人类历史中的悲惨篇章,向被认为是天灾所致.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通过研究20 世纪40年代的孟加拉大饥荒和20 世纪70 年代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与萨赫勒地区大饥荒后认为,饥荒虽源于“天灾”,但其惨痛后果却主要是“人祸”所致.正是饥荒地区国家未能积极或正确应对饥荒而导致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这一点正符合中国政府对20 世纪50 年代末的中国大饥荒的评价———“三分天灾,七分人祸”.19 世纪50 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和20 世纪30 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也为这一解释提供了佐证.关于灾荒的研究和案例为人们认真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2.4 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自从有人类开始,人类的生产方式就塑造着自然,也被自然塑造着.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化石能源利用基础上的工业化、农业化学化和非环保生活方式,日益成为自然不能承受之重.人类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因之而兴,但又受到具体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此方面,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体现得最为显著.

以上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面向.既有相关研究,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开展环境经济史课程建设,已经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3 建设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必须聚焦于经济与自然的历史互动,这是开展此课程建设首先应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3.1 国际视野

重视开拓国际视野,是近来中国经济史课程建设的重要取向.对于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而言,这一点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无论是气候上“环球同此凉热”,还是各国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环境表现与环保行为,都产生了国际性影响,成为世界环境史或环保史的一部分.但同时,需要强调一点,作为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无论具有多么开阔的国际视野,其立足点都应是中国.中国与中国问题应是该课程关怀的中心,而作为“房间里的大象”,中国也具备这种资格.

3.2 现实关怀

如上所述,环境经济史课程完全可以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讲起,而其中的某些历史或许再也不会重演.那么该如何凸显该课程或这些内容的价值?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着眼现实尤其是从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要能够让受众从中深切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避免沦为文学式的讲故事.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我们主张应尽量贴近现实,应将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作为教学的重点.

3.3 人本视角

将生态环境有机融入经济史的叙事之中,意味着必然要将之前处于背景或边缘位置的生态环境,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在此过程中,应摒弃崇拜“非人”自然或“原生”自然的极端环保主义,避免使人类沦为配角而将环境经济史课程变成自然史课程.在环保思想领域,存在“自然本位”和“人类本位”之争.实际上,自从有人类开始,自然就深受人类的影响.而人类足迹之广、影响之大,决定了基本上不存在纯粹的“非人”自然或“原生”自然.同时,作为人类书写的人类史,与人类没有联系的自然也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其意义与人类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人类本位是人类史的必然表征.当前,我们反对的是不顾人类存续的短视或极端人类本位主义.也正因此,才需要将生态环境请回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但人类始终是人类史的主角,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才是中国环境经济史课程的归宿.

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本科和经济史和几点思考方面的课程建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课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环境工程原理示范课程建设的实践
陆永生 黄 鑫 许云峰 陈 丹 刘 强(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上海 200444)摘 要 通过环境工程原理示范课程的建设,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完成启发式、 参与式、 合作式和研讨式.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业报副刊发挥的作用以《中国环境报》为例
张春燕摘 要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宣传特点与作用方面都与新闻版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环境报作为一张国家级环境报,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传播环境保护知识、信息……方面.

知识三角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应用“知识三角”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输出创新型人才 高校应用“知识三角&rdquo.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