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士论文>材料浏览

虚拟现实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文悖论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虚拟现实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4

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文悖论,该文是关于虚拟现实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虚拟现实和人文悖论和虚拟现实技术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虚拟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虚拟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现造技术论文国家人文地理杂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背景与引子

“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概念的基本含义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价值体系中的终极地位.这些概念的历史意义首先在于反制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中将“人”置于“神”之下的宗教观念,凸显和张扬“人”作为终极目的本身之所在的主体地位,以及对个体理性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对此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喊出的“勇于使用你的理性!”.在这个阶段,科学与人文是一种相互促进和联动的关系: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动摇并破除了宗教在经验领域的绝对话语权,而人文研究为科学在实用有效维度之外进行合法性辩护和方法论奠基.同时,科技发展极大解放了人力,使更多人得以追求更具内在价值的生活方式,并极大改善了人的生存质量,让人生存得更有尊严,也使得“人本主义”目标得到进一步实现.

而在“科技”和“人文”战胜了共同的对手,现代社会彻底摆脱了宗教观念的束缚之后,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二者间的协作和促进关系却逐渐演变为一种张力.科学观念(特别“自然主义”理念)的影响力在因果上开始压制人本主义的传播,科学的“祛魅”作用由上帝被延伸到了“人”自身之上,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反而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被削弱.

发生这种演变的基本逻辑是,随着基于经典力学的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把自然确认为唯一本体论实体的“自然主义”信条也由此成型并流行起来.在自然界中不但找不到上帝,在其中也同样没有给“主体”留出位置.按照自然主义式实在论观点,人是且仅是自然的一个小块片,人所具有的相对于自然的优先性和特殊性被理解为一种虚假的幻觉或者说是阶段性的文化产物.不但上帝已死,所谓主体也终将“死去”.虽然在科学体系内部,量子力学理论给“主体”留出了空间,但这仍然是绝大多数自然主义者的基本论调.汗牛充栋的泛主体哲学早已指出了自然主义的内在局限性.简单来说,在不涉及对“人”自身的研究时,自然主义的研究框架是强大而有效的.但如果自然主义者试图将主体自身也纳入这个框架作为对象,就会陷入这样一种吊诡,因为眼睛无法直接看到眼睛自己,于是按照“眼见为实”的研究原则,就应当否认眼睛的存在.而“眼睛”与“眼见之物”本属两类事物,用“眼见之物”的标准去判断“眼睛”,当然就僭越了界限.对主体的研究本就不能用针对主体投射之物的研究方法来展开,更不能因为缘木求鱼而不得就断言没有鱼存在.但在近代思想界强大的实用主义倾向下,这种为“无用的主体”进行辩护的声音却日渐式微,并往往被当作过时的理论弃之敝屣.

其实,人文与科技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冲突,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生存质量,科学探索本身也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彰显,我们需要警惕和反对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价值体系的本末倒置乃至虚无化,以及技术的不当使用对人的尊严造成的损害.技术浪潮冲击下的“回归人文”,其实质乃是提醒和重申人是科技发展所指向的内在价值的最终依托,在任何科研及应用中人应当始终被同时当作目的本身.在这个背景下,最紧要的未必是人文范式的创新,而是一种回归和复兴——启蒙传统下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论断并没有过时,其理论基础也决定了这些观念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当然也适用于当下情景.所以,无论是人工智能(AI)技术还是虚拟实在(VR)技术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都可以在这个维度上得到展开和定位.

VR技术的人文价值

经过前面梳理,我们已经清楚,人是终极目的之所在,那么越有利于实现人的内在价值的技术就会得到更积极的价值评价.一般认为,VR技术致力于营造一个逼真但是虚幻的感觉世界.既然是“虚”的,VR似乎就只能与娱乐和游戏联系在一起,而不值得被严肃看待.所以从表面上看,VR的技术价值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更勿论上升到人文层面.但如果我们反思一下VR的特性和技术上的可能性范围,就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即VR技术恰恰承载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从所谓“虚”的方面来讲,VR技术天然适合于娱乐目的,用历史眼光来看,VR在人类“娱乐史”上的重要性绝不会亚于电影和电视的发明.“娱乐”是以快乐为目的,借助想象力或某种形式的感官模拟来实现一种情境化又不会在现实世界造成实际后果,而VR技术正是以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模拟为导向的.因为娱乐除了让主体获得快乐并不会在现实世界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娱乐往往被认为是“无用”的.但这种非工具性恰恰是内在价值的一个标志,“无用”意味着一项价值并不能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只能作为其他手段的目的.如翟振明教授所指出的,“所谓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是与其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相对而言的.比如,单从一个人来说,为了购买食物让自己生存下去而不得不从事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这种工作并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其价值完全是工具性的、附属于生存需要的.另一方面,内在价值却是非工具性的.或许哲学家们在几千年的争论中还未能将具体哪些是人类的内在价值给出一个精准的划分和描述,但诸如幸福、自由、正义、尊严、创造等这类基本内在价值是鲜有否定的.这些价值不是为了其他价值或目的而存在,它们本身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失去这些价值诉求,人们生活所欲求的全部内容将不复存在”.既然快乐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之一,那么一项可以单纯产生更多快乐的技术就是造福人类的.

当然,在做出这个断言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内在价值之间的冲突问题,即当对快乐的追求损害到其他内在价值时,这就构成了对快乐的沉溺.这时就需要这些内在价值共同的承载主体自己来做出取舍.但“自律与他律”本来就是一个永恒缠斗的问题,是外部于VR技术本身的.只要VR技术所增加的快乐并不必然损害其他内在价值,我们就可以断言,VR技术增加了人类社会的福利.

在现阶段里,VR能提供给我们的似乎仅仅是一些体验,VR世界似乎是有限和封闭的,如果体验者需要满足最简单的生存需要,也不得不摘下头盔,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但如果把VR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从虚拟实在界面中操作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过程,生存、生产乃至探索未知世界的任务了.这就是翟振明教授提出的“扩展现实”(ExpendedReality,简称ER)概念,而这个思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完全浸蕴式虚拟实在”(VirtualRealityofCompleteImmersion).除了发达的物联网技术,这个目标还依赖于一套能够把浸蕴者完全包裹起来并具有双向感压功能的“紧身衣”以及周边辅助设备,在技术上这尚处于设想阶段.但这种思路对于VR概念来说是一个质的转变,其意义在于,VR不再是一个只能进行单向体验的空间,而可以充分满足浸蕴者与外在世界的互动需要,理论上最终甚至可以实现全体人类的永驻其中.这意味着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形态的颠覆和重塑.虽然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在后面还会专门论述这一点,但就像所有技术革命一样,这首先是对自然加给人的诸种限制的又一次解放.

而VR的技术特性使得VR最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创造出的世界,从而让我们站到了一个“造世主”的位置上.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身位,可以说,“造世”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的最极限的使用方式,因为这意味着对一直被我们默认为“绝对客观”的实在世界进行了颠覆和重塑.而我们在“造世”过程中仍然无法摆脱的限制就是我们这样的存在者所不得不接受的终极被动性.这种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限制超越了自然实在所加给我们的限制,而达到无可继续追问的层次.“造世”也大概是我们所能进行的最有创造力的行为,不难想象,如此广阔和初始的巨大创作空间将成为艺术家的乐园.这个全新领域,有着不亚于美国西部时代的蛮荒与开放,乃至有必要引入一个“造世*学”(翟振明语)的新概念来讨论创造一个VR时所应遵守的规范原则.综上可见,VR技术可以带来的变革势必超出某个单一领域,进而全方位和深刻地对社会和生活产生影响,全面改善和提升人类的生存境况.

VR技术可能的*风险

VR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主体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恰当地发挥作用可以极大增进人类的福利状况.但也与很多技术双刃剑一样,如果我们对此仅保持单纯的乐观而丧失了警惕,VR技术同样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翟振明教授曾公开提示过两个维度上的*风险.

1.VR次级技术风险

这里涉及的“VR次级技术”特指一种“脑机融合”式的VR接入方式,这也是现在VR业界流行的一种观点,即浸蕴者接入VR的方式最终将摆脱现行的头盔或感压传感器途径,而以芯片植入人体的方式与浸蕴者的大脑和神经直接连接起来.因为这种技术构想并不属于VR核心技术原理,而只是多种连接方式中的一种可能选择,所以本文将其带来的风险称之为“VR次级技术风险”.

其实VR技术就其核心技术原理来说本身并不会带来风险.因为现行的经典连接方式依然是作用于人的外感官,这样浸蕴者并不会接受比人在自然实在中所接受的更多的信号输入.“自然感官,主要是让我们接受认知性的信息,而不是让外来的控制信号随便侵入,这就为保护和维持我们每个个体的主体地位打下了基础”.而芯片植入式的连接方式就让信号绕过了外感官所构成的安全屏障,而以一种未知和不可控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脑.关键在于,“由于现今人类对自己的大脑与自我意识的关联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也对认知性智能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联的认识基本为零,在这样无知的前提下贸然实施大脑直接干涉,很有可能将人类的自我意识(或曰‘灵魂’)严重破坏甚至彻底抹除”.根据VR的技术原理以及对实在世界的康德式先验反思,脱离了浸蕴主体的“浸蕴”,就根本谈不上任何(虚拟)实在世界.而将浸蕴主体置于使其彻底失去主体地位的风险当中,乃是VR技术最危险和最糟糕的应用.

为了防控这种风险,翟振明教授提出了三条“非对称原则”,这三条原则的规范作用对于任何涉及侵入性信号输入的技术——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Musk)的“脑机融合”构想——都同样有效.这三条原则是:

(1)从客体到主体这个方向,信息越通畅越好,控制信号阻滞度越高越好.

(2)从主体到客体这个方向,控制信号越畅通越好,信息密封度越高越好.

(3)以上两条的松动调节,以最严苛的程序保证以各个主体为主导.

所谓“非对称”,即强调信号流向难易程度的单向性,使得信号“易出难进”.这种不对称设置理念的根本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和维护浸蕴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将被他人控制的危险减至最低.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不能阻止植入式连接方式被应用到VR实践当中来,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三条原则作为约束这种实践活动的最后底线.

2.外部风险

另一种风险在于VR技术与外部因素叠加在一起产生的风险.换句话说,这些外部因素本来就是存在的,但VR技术可能会放大或加强这些因素的不良效果,所以也是我们在发展VR技术伊始就需要关注的.

如前所述,VR并不只是一种提供单向体验的娱乐媒介,完全浸蕴式虚拟实在(VRCI)完全可能成为未来人类生存栖息于其中的空间,那么未来人类对VR世界的依存度就会比当下的人们对手机互联网的依存度还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不只是在个人心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形态层面起作用,而且还会直接作用到浸蕴者的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之上,因为VRCI系统直接承担着满足浸蕴者生存需要的任务.更加发达的VR技术也导致浸蕴者在更大程度上受到VR系统本身的制约,与之对应的,那个对VR系统拥有终极权限的管理者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那么,在得到一种能够有效运作的去中心化权力机制之前,如何最大限度降低VR系统管理者可能的道德风险就会成为最重要也最棘手的问题.在VRCI中,公权力的运作与个体权利的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变得更加尖锐,因为VRCI技术使得当权者有机会且能够轻易对浸蕴成员实行一种全面而彻底的统治.特别是一旦叠加了脑机融合式接入方式,那么《美丽新世界》或《帝国》中的惊悚场景就很容易成为现实.

但说到底,这种*风险并不因VR技术而产生,也不会因VR技术而消除,其产生根源是外部于VR技术本身的,所关涉的依然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面对的“政治”难题,但可能会因VR技术的普及而放大.作为VR的人文研究者,我们有必要将这种潜在的风险提示出来,对VR技术的进展和动向保持敏感,防微杜渐.

结语

“虚拟实在”概念的提出不过几十年,近几年的火热追溯起来大概是因为以OculusRift为代表的硬件设备上的突破.但如果把这个突破放在一条设想的VR发展时间轴里,我们将会发现这段历史大概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后面的历程还有太长,成就还有太多,以至于目前的发展成果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按照我们现在的设想,如果VR的技术可能性能够基本实现,那么这将使得人类社会大跨步进入崭新阶段,在最深层次改善人类的生存境况,也会成为技术文明的又一个胜利成果.但这毕竟是理想状态下的发展路径,外部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个过程始终存在发生偏差的可能,轻则导致*危机,重则有终结人类文明之虞.那么,人文研究者在这个进程中的首要责任就是对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保持清醒,以诸内在价值为准绳,跟进VR技术以及各新兴技术的发展动向,并预警可能发生的*风险,捍卫人类尊严.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总而言之:此文为关于虚拟现实和人文悖论和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虚拟现实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虚拟现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虚拟现实技术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嵌合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技术化和嵌入化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用虚拟的事物取代真实世界,让受众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博物馆设计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因其交互性、沉浸感和想象性,能够有效构建轻松的体验型、信息型教育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基于Web3D 技术的数字博物馆设计以科普教育的娱乐性和有效性双赢.

虚拟现实技术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
【摘 要】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与思想科学相结合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外观开启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途径 由于虚拟现实的独特技术特点,它在模型空间的表现,不同服装风格的展示,时尚设计作品的引入,虚拟空间的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