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士论文>材料浏览

城市旅游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优化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城市旅游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优化,该文是关于城市旅游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长江和旅游和优化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城市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城市规划毕业论文旅游电子商务论文城市规划杂志社

陈银娥 钟学进

摘 要:本文运用规模差异测算指标和位序规模理论分析方法,对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及其东、中、西部城市的旅游规模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总体上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城市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经由增强到波动减弱的过程;城市旅游位序规模符合分布规律,且属于首位型分布,但旅游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东、中、西部城市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城市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整体上看,中、西部城市的旅游规模总体分布较为合理,除西部外,东、中部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和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特征,三大区域均属于首位型分布.要充分利用东部城市旅游客源地、经济发达区优势,带动中、西部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发挥中、西部城市旅游资源区、特色文化地的有利条件,弥补东部城市旅游产品、路线不足等弊端,通过旅游协作建设,实现经济带内旅游资源互补共享.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旅游规模;位序规模;入境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2-0036-07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区域,是“两横三纵”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轴线.长江经济带区域特色鲜明,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旅游产业作为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将发挥重要的引擎和纽带作用.由于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旅游规模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联合多方组织机构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的诉求亟待平衡①;而旅游发展产生的综合经济效应对缩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②.

城市地理学的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揭示了区域内城市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体系中人口在最大城市中的集中程度,位序规模分布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位序的关系来考察该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情况③;当一个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出现失衡发展的情况时,该城市体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将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因此,借鉴城市地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城市的旅游规模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并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策略,这对于推动建立开放、统一、繁荣、有序的长江经济带旅游市场体系,推进长江经济带全域旅游 ④ 及旅游一体化发展 ⑤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研究较为宏观,在旅游规模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旅游区域规划、旅游经济合作等方面展开;在旅游差异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旅游地规模、功能与结构、旅游资源潜力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认为造成旅游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方面.学者们还通过分析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来探讨其旅游发展差异.在差异影响因素维度,主要有资源禀赋、消费需求、基础设施、时空因素、产品差异、历史因素等;在研究方法使用维度,主要包括选取标准差、

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R/S分析方法、灰色模型预测、ESDA分析方法等方法.在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方面,主要从旅游产业耦合、旅游经济转型、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布局等角度展开.

可见,国外的研究视角侧重于旅游规模整合、功能结构差异、旅游差异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国内的研究视角则侧重于旅游差异的区域选择、影响因素等方面,而有关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与空间格局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样本选择

长江经济带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共计126个地级市.根据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布,将其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城市区域;其中,东部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中部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2. 数据来源

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是分析地区旅游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是了解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则更具有连续性、真实性及可靠性④;因此,我们选取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两个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的旅游规模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进行研究.各地区指标衡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为了减少波动因素干扰,选取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指数以1999年居民消费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

3. 研究方法

(1)旅游规模差异测度方法.本文通过标准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进行研究.其中,标准差(VOC)反映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测算观测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变差系数(CV)消除因各组数据均值的不同而对数据变异程度的影响,观测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基尼系数(G)用来衡量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以此反映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赫芬达尔系数(Hn)用来衡量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当其值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越高,发展越不均衡;反之,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越低,发展日趋均衡⑤.首位度(S)反映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通过首位度可以考察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和均衡度.

(2)旅游位序规模分布测度方法.本文借鉴位序规模理论反映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的总体状况.位序规模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F. Auerbach于1913年提出,A. J. Lotka、H. W. Singer等学者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完善和改进⑥.本文选用A. J. Lotka的位序规模理论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其表达式为:P等于KR-q,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有三种类型:首位型(q≥1.2)、集中型(1.2>q>0.85)、分散均衡型(q≤0.85).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特征

通过旅游规模差异综合测度方法进行测算,可得到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总体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特征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特征变化情况;结合测算结果分析城市间差异特征、集聚程度、首位度特征等,以此考察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的旅游规模分布合理化程度.

1. 总体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特征

(1)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差异分析.从下表1可以看出,除2003年因受非典疫情影响以及2012—2013年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VOC值在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表明1999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除了在2003年、2010年、2013年的CV值增加明显外,其数值在总体上呈波动减小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对差异总体有所减小.1999—2003年的G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对差异略有扩大;除2010年和2013年的G值略有增加外,2003—2013年的G值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对差异总体不断减小.1999—2003年的Hn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即从1999年的0.1773升至2003年的0.18,这说明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有所提高,区域差距日益显著;除2010年和2013年的Hn值略有增加外,Hn值在2003—2013年以来整体表现为不断减小的态势.可见,1999—2013年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在总体上有所减弱,规模分布逐渐分散,区域均衡程度有所提高.除2003年、2004年以及2010年的S值因为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略有增幅外,1999—2013年的S值始终呈现下降趋势,即从1999年的5.75减小至2013年的2.42,降幅达57.82%,这反映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地区集聚程度明显减弱,区域旅游发展均衡程度不断提高;然而S值仍大于2,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外汇收入结构分布仍不太合理,仍属于首位分布,但不合理程度正被逐渐改善.

(2)城市入境旅游人数差异分析.如表1所示,除了在2008—2009年和2013年的数值出现波动而略有降低外,VOC值始终在扩大,反映了1999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除了2010年和2013年的数值略有上升外,CV值先从1999年的3.16减小至2002年的2.97,然后在2003年的CV值增至3.84,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了1999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相对差异总体在不断缩小,G值先从1999年至2001年略微缩小,说明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相对差异有所减小;而后在2002—2003年间G值略有扩大,除2010年和2013年发生上升外,2003年以来的G值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相对差异正趋于减小.1999—2001年的Hn值也略有下降,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有所减弱;2002—2003年间,Hn值略有增加,城市规模集聚程度略有提高,除2010年和2013年出现增减之外,2003—2013年以来的Hn值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可见,在1999—2013年的Hn值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区域均衡程度有所提高.1999-2001年的S值由2.72降至2.49,说明区域旅游发展均衡程度有所提高,2002—2004年的S值又由2.58增至3.98,说明地区集聚程度扩大,地区发展出现不平衡.除2010年的值略有上升外,2005年以来的S值始终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地区集聚程度逐步减弱.

总体而言,1999—2013年间S值经历了先减小再增加,随后再减小的过程,即从1999年的2.72降为2013年的2.39,反映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地区集聚程度正在减弱,旅游发展的均衡程度有所提高.然而S值仍大于2,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分布属于首位分布,其城市旅游结构分布仍不合理但趋向减弱.

2. 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特征

(1)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差异特征.如表2所示,1999—2013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VOC值,始终呈现东部远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中部的特征,且三者之间的差距有扩大之势.这说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绝对差异东部城市最大,西部城市次之,中部城市最小,三者之间绝对差异的差距日益扩大.除2010年和2013年之外,2004年之前东部城市的CV值大于中部地区,2005年之后趋势反转,两者之间的差距总体缩小;1999—2006年东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CV值大于西部城市,而2007—2013年则反转为西部大于东部且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除2003—2007年期间中部地区的CV值大于西部之外,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CV值呈现西部大于中部趋势.总体而言,西部城市的相对差异最大,东、中部城市的相对差异总体持平且差距有所缩小,东、西部城市的相对差异的差距减小后又呈扩大之势,中、西部城市的相对差异的差距呈现波动扩大趋势.除2002年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G值略低于中部外,其数值在2003年之前东部大于中部,在2003年之后东部始终小于中部,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W”状态变化规律;除1999—2000年外,西部地区的G值始终大于东部地区,两者之间的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除2013年明显缩小外);1999年以来,西部城市的G值始终大于中部地区,亦呈现扩大趋势;三者之间相对差异西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而其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除2012年东部城市的Hn值略小于西部城市外,东部城市自1999年以来始终大于中、西部,之间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除了中部城市在2003—2006年略大于西部外,其余年份西部城市始终大于中部,总体差距扩大;这说明东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较中、西部城市而言,其规模分布更加集中,区域差异较明显,但地区集聚程度的差距逐渐减小;较中部城市而言,西部城市的区域分布更加集中,且两者之间集聚程度的差距呈日趋扩大趋势.对于S值,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始终大于中、西部城市,但东、中部与东、西部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说明了东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集中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除了中部城市在2000年、2001年、2003年的S值大于西部城市外,其余年份西部城市均大于中部,且两者在2010年后的差距呈现下降趋势.此外,东部城市的S值始终大于2,而中、西部城市的S值大部分年份小于2(除2003年中部、2010—2011年西部外),反映出东部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分布,而中、西部城市的旅游结构分布较为合理.

(2)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差异特征.如表3所示,1999—2013以来,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VOC值始终呈现东部远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中部的特征,且三者之间的差距有扩大之势.这表明入境旅游人数的绝对差异东部城市最大、西部城市次之、中部城市最小,且之间绝对差异日益扩大.除2001—2002年以及2012年外,CV值表现为东部城市大于中部城市的特点,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变化不显著;除东部城市在2003—2007年的CV值略高于西部城市,以及中部城市在2005—2006年的CV值略高于西部城市外,其余年间西部城市的CV值始终大于东、中部,且东、西部城市间以及中、西部城市间CV值的差距总体有所扩大.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的G值差距除2013年明显扩大外,总体变化不显著;1999年以来,西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G值始终呈现西部城市大于东、中部城市的特征.此外,东、西部城市间以及中、西部城市间的差距总体呈现扩大之势;这说明西部城市旅游人数的相对差异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且东、西部城市间以及中、西部城市间的相对差异的差距不断扩大.1999—2013年来,Hn值始终呈现东部城市大于西部城市,西部城市大于中部城市的特征,除东部城市2013年因Hn值明显增加而导致差距扩大外,东、中部城市间,东、西部城市间以及中、西部城市间的差距逐渐减小;这说明了东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分布最为集中、西部城市次之、中部城市区域集聚程度最小,但地区之间集聚程度的差距在逐渐减小.1999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的S值始终大于中、西部城市,在2004年之前,东、中部城市间,中、西部城市间的S值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之后呈现缩小趋势;除2006—2008年外,西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S值始终大于中部城市,而两者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此外,东部城市的S值始终大于2,而中、西部城市的S值总体上小于2(除1999年西部外).总体而言,东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的集中程度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小,但三个区域城市之间集聚程度的差距在逐年缩小;东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分布,而中、西部城市的旅游结构分布较为合理.

四、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特征

通过A. J. Lotka的位序规模理论模型,结合Eviews5.0软件,分别对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总体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及其东、中、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位序规模两个指标的回归分析结果,以此探讨长江经济带及其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的特征.限于篇幅,具体分析结果省略,如果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1. 总体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特征

(1)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位序规模分布.在1999—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位序的拟合度均大于或等于0.7498,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从q值的变化情况来看,其值经历2004年之前的波动上升,2004年之后在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即从1999年的2.2544减至2013年的2.0897;这说明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此外,1999年以来始终大于1.2的q值,也反映出其属于首位型分布,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分布较为集中,城市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差距较大;但随着q值的有所缩小,其差距也有所减缓.从K值的变化情况来看,除了2012—2013年下降显著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总体发展平稳.在长江经济带的126个样本城市中,虽然上海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始终居于首位,可仍远低于理想值即K值.显然,其他城市与理想值之间的差距更大,反映出长江经济带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具有提升空间.

(2)城市入境旅游人数位序规模分布.在1999—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位序的拟合度均大于或等于0.7346,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从q值的变化情况来看,表现为2004年之前的波动,之后除2013年略有回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此外,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型分布,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分布相对集中,城市间的入境旅游人数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q值的缩小,其差距正在缩小.从K值的变化情况可知,除了2003年因非典疫情以及2008—2010年、2012—2013年因经济波动影响而略有下降外,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入境旅游人数规模总体发展平稳,存在扩大发展空间.

2. 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特征

(1)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特征.除1999—2000年以及2011—2013年外,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的q值小于中部城市;1999—2013年以来,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q值始终大于东、中部城市,东、西部城市之间差距存在减小趋势;但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差距却有所扩大.此外,东、中、西部城市的q值均大于1.2.在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中,西部最集中、东部次之、中部较弱,均属于首位分布.1999—2013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K值始终表现为西部大于东部、东部大于中部的特点,且三者之间差距均呈现扩大趋势;这说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理想收入状态为西部最多、东部次之、中部最少,而西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城市入境旅游人数旅游位序规模分布特征.除2002—2008年外,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的q值均大于中部城市;1999—2013年以来,西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q值始终大于东、中部城市,东、西部之间差距存在减小趋势,但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有所扩大.此外,东、中、西部城市的q值均大于1.2.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位序规模为西部最集中、东部次之、中部较弱,均属于首位分布.1999年以来,除东部城市在2003年的K值略大于西部城市外,K值总体呈现出西部大于东部、东部大于中部的特征,且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这说明理想的入境旅游人数规模状态为西部居首、东部第二、中部最小,即西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尚有提升空间.

五、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以及东、中、西部城市的旅游规模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总体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总体逐渐缩小,东、中、西部城市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总体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且三者之间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位条件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位优势好的地区和城市在支撑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带动地区商务、会展、购物、旅游等领域的长足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城市中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中部城市中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均位于我国主要交通轴线,为入境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在其东、中、西部城市区域中,东、中部城市的区位优势优于西部城市,这些均是造成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不断缩小,即城市旅游规模分布逐步趋于分散,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发展均衡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属于首位分布,旅游结构分布仍需改善.东、中、西部城市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东部城市旅游规模集聚程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中、西部城市的旅游规模总体分布较为合理,东部城市仍属于首位分布.上海、武汉、重庆、南京、苏州、杭州、长沙、成都、昆明等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地区或省域中占比较高,城市旅游规模较大,说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旅游规模差异有重要影响.

第三,长江经济带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和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分布情况,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规律特征,属于首位型分布;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城市之间旅游规模差距较大,城市旅游活动水平在总体上呈现不断提升发展的趋势;但各城市旅游规模与理想值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除西部外,东、中部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规模和入境旅游人数规模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规律特征,东、中、西部城市均属于首位型分布;东、西部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减小,中、西部城市之间差距不断扩大,城市旅游规模实际情况与理想值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即西部理想值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政策优先发展的地区和城市,其经济优势明显并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导致了旅游经济差异的不均衡性;政策导向将影到长江经济带旅游规模的差异.

根据以上分析及结论,为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及旅游一体化进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开放国际旅游市场,协调国内区域规划,实现“外融内通”优势格局.以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实现空间拓展、市场整合为目标,在两个层面实现协调:国际市场层面,实施东西双向开发战略,向东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树立旅游外交理念,促进跨国合作旅游,加强国际深层次协作.国内市场层面,破除行政壁垒,实现旅游规划、交通设施、管理服务、线路产品、资源共享、市场共拓、营销平台等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内国家级城市群、区域性城市群以及地区性城镇群的合作,在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旅游核心引导作用下,扩大经济带轴线的辐射扩散能力,彰显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的经济优势及其中西部城市的生态特色.

第二,彰显区域特色优势,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长江旅游新形象.依据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城市要素禀赋和经济梯度的现状,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城市的比较优势,突出上海、武汉、重庆、南京等重点城市的纽带作用,挖掘长江经济带内各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体验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塑造长江经济带旅游全新形象.

第三,深化“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强有效旅游供给,创新旅游发展路径.树立科学旅游观,加强旅游区域统筹管理,通过推动适应消费需求的新技术与新业态应用、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加强旅游法配套制度建设、加快旅游政策落地实施等措施,整体推进现代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⑦.

第四,加大区域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营造长江旅游新环境.探索建立针对不同区域旅游业阶段差异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措施,重点加大对长江经济带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项目的投资与营运,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形成市场化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旅游线路、经济圈及集中连片特困区,依托黄金水道天然优势,推动沿江城市水运、铁路、航空、公路等海陆空交通线路的有机衔接,打造立体化开放通道体系.

注释:

① 刘俊等:《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

② 赵磊、方成:《中国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6期.

③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54—265页.

④ 赵磊、王永刚、张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9期.

⑤ 柳白萍:《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地理研究》2011年第8期.

⑥ 杨国良:《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⑦ 保继刚、梁增贤:《基于层次与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框架》,《人文地理》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陈银娥,女,1966年生,湖南湘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3;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114.钟学进,男,1987年生,广西柳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3.

(责任编辑 陈孝兵)

此文结论,这是适合长江和旅游和优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城市旅游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城市旅游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
8月29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会议强调,推动长江.

吉祥物对城市旅游的影响与推动
摘要吉祥物作为人类文化的产物,对当今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本文以吉祥物与城市旅游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吉祥物对城市旅游文化的传播、吉祥物对城市旅游形象的代言、吉祥物对城市旅游经济的推动 .

长江经济带巨龙舞动
长江口外,东海之中 红色塔林密布的上海洋山港,来自长江沿线腹地的货物从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地……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浩浩向东的长江宛如一条巨龙舞动在世界东方,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