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新闻记者类开题报告范文 与我曾采访五任温州市委书记一位时政新闻记者的回忆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新闻记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我曾采访五任温州市委书记一位时政新闻记者的回忆,本文是新闻记者类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时政新闻和时政新闻记者和市委书记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新闻记者论文参考文献:

新闻记者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小论文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五年级300五年级数学论文五年级数学获奖小论文

特约撰稿/沈绍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2年春发表南方谈话的这十几年,是“温州模式”风起云涌誉满神州之时,也是温州备受“姓资姓社”争议、政治上充满风险最为难捱的时期.这一时期,先后有袁芳烈、董朝才、刘锡荣、孔祥有、张有余等五任书记主政温州,他们是温州模式的见证人、亲历者、决策者.

我1984年招考进入温州日报后,即分配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历任政治文教部记者、副主任、主任),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的30多年中,我与上述五任市委书记都有过采访接触.这些采访多数是他们在职时,也有在他们调离或卸任之后.这使我对五任市委书记有了一个记者视角下的记录,从中可见他们在温州模式不同阶段的政治生涯、思路决策心路历程,及他们对温州发展的历史贡献.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回顾当年采访,重温历史,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袁芳烈:温州模式的开启者

袁芳烈(1981年8月-1985年12月在任),作为温州1981年地市合并后的首任市委书记,他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发展的推动者与奠基人,在温州有很好的口碑.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温州日报推出人物访谈报道,4月下旬我去杭州采访袁芳烈.当时的访谈《岁月峥嵘说当年——原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访谈录》,记录了他主政温州、推动温州模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有关事件.

采访回来后,我隐约听到他当时已患癌症的传言.万万料想不到的是,次年1月29日,他竟因病去世了!

所幸,我的采访留下了他的声音,记录了他在温州这块土地上的不凡业绩.

访谈开头有这样的一段:

今年79岁的袁芳烈精神健旺、声音洪亮.阐述观点,旗帜鲜明、酣畅淋漓,一如当年的主政风格.伴随着豪爽的笑声,他以率真的叙谈,对2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作了深情追忆和理性总结.

报道纪录了以下内容:

两户大会拨乱反正

袁芳烈是1981年8月6日抵温履新的.

1981年时的温州是全省有名的“”重灾区,当时温州流行“永嘉单干,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洞头靠贷款吃饭”“温州死(水)路一条”的民谣.

眼见民生困顿,袁芳烈深感责任重大,温州路在何方?他开始了在温州各县区的走访调查.

在20多天的走访调查中,他看到听到了诸如重点户、专业户、挂户经营、供销员等等新鲜事物.这给了他极大鼓舞和启示,他认为落实三巾全会精神,必须从温州实际出发,要解放思想,放手发动群众,火力发展家庭工商业……并将此确立为市委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为尽快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1982年12月,经袁芳烈提议,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两户大会”(重点户、专业户),让“两户”代表现身说法,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消除干部群众思想顾虑.

但会议通知发下去后,各地反映许多“两户”代表不敢米参加会议,甚至说市里不知道又有什么新花样了,上半年把乐清柳市“八大王”“请”进去了,这回是不是又要搞“鸿门宴”,把我们“一网打尽”?

袁芳烈就亲自给各县县委书记打电话,要各级领导干部亲自上门做工作.市区机关、工厂、商店、大街小巷也挂出了大幅标语热烈欢迎“两户”代表,经过一番工作,终丁有1200米位“两户”代表前来与会.

这次会议表彰了70多位“两户”先进代表,披红戴花让他们坐上了主席台.袁芳烈作报告传达十二大精神,大力宣传劳动致富、允许经商办厂的新政策,肯定“两户”是温州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接着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五个允许”“五个支持”新措施.会后各县效仿市委也纷纷召开各县“两户大会”宣传动员、表彰先进……被左的思想冰封的局面终于打开了,各地群众纷纷起来办厂开店.

此前的1982年上半年,在全国开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中,柳市八个经营冒尖的能人被冠以“大王”名号,分别以投机倒把等罪名将他们抓捕入狱并判刑.

“八人王”事件造成的巨人阴影横亘在人们心中,成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拦路虎.袁芳烈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1983年春节刚过,他就去了柳市,听取区委书记吴良志关于此案前后情况的汇报.吴良忐说,抓了“八大王”后柳市当年工业生产下降了57%,柳市刚掀起的商品经济热潮一下子被打下去了!

听了这些,袁芳烈坐不住了.回到市里,当天就找来时仟市中院院长孙沧,讲了柳市的情况,说现在看米对“八大王”的处理是有些问题.人做事光明磊落,要实事求是,错了就改,建议对“八大王”案逐一复查.

孙沧立即进行研究,组织力量进行复查.不久,依据有关法律作出改判,宣告“八大王”无罪,发还钱物.

1984年春,在全市乡镇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上,温州市委公开宣布给“八大王”平反.袁芳烈在会上作了吸取教训、大胆支持发展商品经济的讲话.

给“八大王”平反这事的面很小,但产生的影响很大.若干年后,南存辉曾对袁芳烈说:你平反了“八大王”,我才敢正式申办求精电器开关厂(正泰前身),否则我是不敢的.

这之后,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温州各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品多营等区域块状经济很快出现,温州十大专业市场相继形成,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潮在温州城乡出现.

姓资姓社,是进是退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做法及成果引起全国各地的极大关注,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者纷至沓来.但与此同时,来自各方而对温州“姓资姓社”的质疑指责也从未间断.作为省委常委,袁芳烈清楚地知道省委班子内部有些领导同志,对温州的做法持保留甚至不赞成态度.

1982年,袁芳烈出席党的十二人,亲耳聆听、的讲话.袁芳烈说,这些话给了他极大鼓舞,他说自己坚定地认为,温州底子薄基础条件差,只有依靠群众发展商品经济,除此之外温州没有别的路可走.温州的做法体现了我们党提倡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温州姓社不姓资,他对这个问题有坚定信念.

所以不管上边怎么说,也明知有人反对,他还是坚定不移.他说,我们要替老百姓着想啊,老百姓要吃饭啊,当干部的要有务实精神,有奉献精神.

袁芳烈说,许多领导对温州的支持肯定是他难以忘怀的.1984年国务委员、同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同志米温视察,袁芳烈陪同他看了柳市.张劲夫对沿街摊、店的生产经营逐一询问,高兴得赞不绝口.袁芳烈说: “我们还有不少问题,有些产品质量不好,管理也没能跟上.”张劲夫说“质量不好可以提高,谁说街道弄堂工业的产品质量就不好,瑞士手表不就大都是弄堂工厂生产的吗,质量不也是很好么?”

当年,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来温考察,对温州“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模式赞不绝口.临别时黄璜对袁芳烈说:看来是学南容易学北难啊(南指温州,北指苏南),我们要学温州经验……

袁芳烈笑着对黄璜说学南也不容易,弄不好要付出政治代价啊!

1985年,杜润生、吴象等来温考察,杜老看后极为兴奋地对袁芳烈说: “老袁啊,我向往了一辈子的东西存全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为什么到你这个温州就到处都是啊!”

1986年4月,万里亲自来温视察,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温州发展经济所走的路子,使温州的广人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

温州经验,重在“敢”字

袁芳烈在温州只有短短4年多工作时间,但他所表现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执政风格给温州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及总结温州经验,袁芳烈沉思片刻后说,总结温州30年发展经验,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

第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我们当年那样做,就是从温州地少人多、底子薄、条件差的本地实际出发,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发展经济;

第二是坚持群众路线.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保护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像挂户经营、浮动利率、专业市场等就是群众的创造,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创造力.我们召开“两户大会”就是为树立榜样,肯定群众、依靠群众;为“八大工”平反也是为了保护群众,把群众发动起米发展经济;

第三是当领导的一定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我们一直都在讲,每会必讲,谁都会讲,但谁都会讲不等于谁都会做.在坚持“实事求是”前而我们还要加上个“敢”字,要敢于坚持!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仅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个根本立场问题,是敢不敢为国家利益、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的问题.当干部的任何时候都要有务实精神、奉献精神,如果你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安危仕途得失,只看上而脸色行事那就完了,坚持实事求是,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

董朝才:“在争议中坚持工作,工作中忍受争议”

董朝才(1985年12月-1990年1月在任)是袁芳烈的继任者,董在温州任职市委书记的5年,正是温州名满神州也备受争议,最为艰难的时期.身为市委书记,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从某种角度说,董是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官员.

2005年温州都市报丌设人物访谈专栏《都市客厅》,9月下旬我去杭州,董朝才在家中接受了采访.

我在当年写的访谈中,有这样一个令人感慨牛哀的句子:

74岁的老书记显得年迈体弱,因为患帕金森症多年,他的一只于不住地颤抖又因为患痛风病,两脚行走不便.他因年事已高而不再神彩飞扬,因病体衰弱而声音低微,但他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温州工作五年回顾》是董朝才生前主持撰写的总结回顾温州工作的重要文章.他在文中说: “回顾我在温州工作五年的历程,我深深感到:坚持改革试验,既艰难,又有风险.我在温州工作这五年,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在五年时间里,我可以说是在争议中坚持工作,在工作中忍受着争议.”

1985年12月:履新温州

董朝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及任职温州的经过.他说:那是1985年11月,时任金华地委书记的他到西子宾馆参加省委一个工作会议.一天下午,时仟省委书记王芳找他谈话,王芳一直讲温州的重要、讲温州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整整讲了人半个下午……

董朝才会意了,就说: “王书记,是要我去温州工作吗?”

王说正是.

董深知温州工作担子很重,担心做不好,希望省委能另选他人……

王芳告诉他这是省委的决定,就这样他到了温州.

2005年10月:最后的温州之行

在离开温州15年后,2005年10月底,董朝才又来到曾生活工作了5年的故地,这是他最后的温州之行.

此行来温是因为全国政协向他约稿,要一篇反映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历史的文稿资料.董准备开个曾亲历这段历史的老同志座谈会,以回顾讨论文稿内容.受邀与会的有宋文光(市委原副秘书长,当年温州多个政策性经济文件均由他土持起草)、郑达炯(市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马津龙(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仟)、胡方松(市委办原副主任、温州晚报原总编)等同志.

会后,董朝才又与宋文光对文章内容作了深入讨论,并委托宋文光起草.11月5日,董离温返杭,不料几天后,宋文光就得到消息:董书记患急性胰腺炎住院了.

2006年2月:人生落幕

约一周后,宋文光带着写好的文稿(《坚持改革试验,大力促进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我在温州工作五年回顾》)前往杭州,向病榻上的董汇报文章内容.

宋文光说,当时董已无力亲自审阅,在听了他的讲述后,点头认可了这篇文稿.

此后,董一度病危,宋文光与陈景云(董任温州市委书记时的秘书)等同志曾到杭州看望.2月中旬,宋文光再次去杭州看望,刚回温才3天,不料2月20日就传米董朝才去世的消息.

曾经叱咤温州,董朝才的人生就此落幕.

董朝才浙江江山县人,1932年生.董调离温州后,任省体改委土任、省政协常委.

斯人去矣,但众多温州干部群众心中,音容犹在.他生前为温州模式所做的努力仍为人们记忆,所作的贡献仍为人们缅怀.同事故旧们以下的追述,还原了正当壮年的市委书记董朝才……

改革试验,往事历历

王运正(曾任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永嘉县委书记):

王运正在上世纪十年代,曾先后担任袁芳烈、董朝才两任温州市委书记的秘书.2018年6月,王运正应温州市政协之约,写了《突破樊篱写春秋》一文,缅怀袁芳烈、董朝才两任书记,追述他们对温州模式所作的贡献,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之前,我曾两次采访工运正,请他谈谈董朝才.两次采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语调神情截然不同.

2004年10月的那次,董尚健在,谈及董当年的工作,王运正激动地讲了很多.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是在“风口浪尖”中工作的!(因为董任书记时,温州备受姓资姓社责难,他的工作环境很差).

2006年2月采访时,董刚去世不久.土语调沉缓地说:董书记这么匆匆走了,太叫人痛惜了.他说,作为一把手,董书记当时面临两大压力:一是经济发展的压力,温州基础差,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二是政治上、道路方向问题的压力.当时是温州发展十分关键的时刻,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关键阶段,董书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没有动摇.他最可贵的政治品质是坚持实事求是!

董朝才纪念文集《历史记住他》中,有王运正《无私无畏,浩气长存,深切怀念董朝才同志》一文,其中披露了高层会议上鲜为人知的冲突.这针锋相对的一幕,充分表现了董的性格与坚决捍卫温州模式的政治立场.

那是1989年10月中旬,省委一位领导来温,住在景…宾馆.那天,董朝才代表市委向省委领导汇报市委工作.听毕汇报,这位领导认真严肃地说: “改革试验要淡化了,试验区不要搞了.你们给、同务院打个报告,要求撤销试验区吧.”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这可是个十分棘手、事关原则的政治问题啊.大家都把日光集中到董书记脸上,不知他会如何表态.

王运正说,他当时也着实为董捏了一把汗.

而董朝才十分冷静,他的回答坚定而明确: “温州改革试验区是由省委、省政府向上报告,得到党、国务院批准的.我认为,温州的改革试验,战绩是主要的,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如果要求撤销改革试验区,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事,温州市委、市政府不打这个报告.”

而对省委领导作出这样的回答,他在温州还能干多久,也就可想而知了.王运正在其文章中说:关键时刻,董朝才为温州人民,为改革事业,不考虑自己,他没有后退,也不打算后退.

杨嘉兴(温州模式早期企业家,2017年1月去世,享年71岁):

1986年11月1日,杨嘉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

杨嘉兴生前( 2005年11月)接受我采访时,曾讲起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

1986年,他创办鹿城城市信用社受阻,无余之下,这个心怀梦想的街办厂小厂长就去找市委书记董朝才.

他说:那时我知道董朝才住在温州饭店,但素昧平生,只在电视新闻中看过他.那天下午我早早地来到温州饭店门口,傍晚时董书记和他的秘书陈景云回来了.

我就上前叫道: “董书记、董书记,我想找你反映情况.”

没想到董书记很客气地说“那好啊,你来吧.”

我就跟董书记到了他二楼的房间.他的热情给了我勇气,我就向他讲起了我的银行梦——讲个人经历,讲街道企业的贷款难,自然也讲了“城市信用社”的种种好处,讲如何规避金融风险等等……

在近50分钟的时间里,董书记几乎没有打断我的话,只是偶尔提个问题.最后他站起米,令我意想不到地说: “温州的金融体制改革,就让你先来试点好了!”

听到这句话,说真的,我几乎感动得要哭起来,这是我多少年来最想听到的话.

后来,董书记果真亲自给市人民银行领导打了电话,指示要让我试办……

董书记这一决策是承担了极大政治风险的,因为那时乐清抬会风潮余波未平.

叶文贵(温州模式早期企业家,2017年3月去世,享年68岁):

2005年12月,叶文贵在接受我采访时说,在获悉董朝才去世的消息后,想起了几段往事:

一、1986年10月下旬,董书记米到苍南县调研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区政府里他对我这个经营大户说:我们各级政府都是支持民营企业的……

我当时不完全同意董书记的讲法,举了我碰到的一些事,当着县长刘晓骅的面与他辩论……他后来笑着说不与我争论了,吃饭时还认罚了好几盅酒.

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温州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了报道我创业事迹的长篇通讯《农民企业家的气魄》,董书记还亲自撰写了近2000字的评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这篇文章后来被《人民日报》转载.

二、1986年底,董书记告诉我,一位在党校学习的市领导打来电话转告,说那边希望我能去讲讲课.我因不善言谈,想推辞不去….

董书记对我说,这不行,这就由不得你了,你这是代表温州……我听从了他的话,准备了一万字的讲稿,后来文章被一家刊物转载还得了一笔稿费.

三、董书记调离温州后仍很关心温州.1990年,党的十四大后他到苍南来,很高兴地对我说:文件(指十四报告)看了没有?我其实还只是看了电视新闻报道,就说看了,现在对温州肯定了……他开心地笑了.

党的十五人后他义到了苍南,又问我文件看了没有?我对他说:现在都要学习温州模式了,你那时为温州模式吃了许多苦,搞得挺苦的,现在好了……

我看到,董书记显得很高兴.

2004年冬天,他又米到苍南.那时他已离休多年了,身体不大好,患帕金森症,手不住地抖动.我问了他家庭生活情况,还问了家里电话,准备有空去看看他.

就在两天前,我还刚对妻了说,我们要去杭州看看他,想不到他已去世了!我知道他家的住房条件不好,才80多平方米,还不如我们温州的小老板,他对温州作了很大贡献,自己却……

刘锡荣:感念这块改革开放热土

刘锡荣(现年76岁,1990年1月-1991年6月在任),是与温州有着特别情缘的前任温州市委书记.

2008年早春二月,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与年轻同事一起受温州日报指派,前往北京采访时任中纪委副书记的刘锡荣同志(在不久后召开的全国上,他卸任中纪委副书记,出任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此时,刘锡荣离开温州17年,到北京也已8年了(1991年6月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2001年1月调任中纪委副书记)……

之前,我们与他的秘书进行了多次预约采访联系,秘书说锡荣同志工作很忙,不过因是温州日报的记者,且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来,还是特意安排了时间,在家里接受采访.

那火下午,他亲自下楼将我们迎入客厅.

39到49:人生黄金岁月

在刘锡荣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他父亲刘英、母亲丁魁梅的黑白遗像(1942年2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温州市小南门被捕.同年5月18日在永康英勇就义,两天后刘锡荣降临人世).

刘锡荣1981年调到温州,至1991年调离,正是39岁到49岁这段年富力强的黄金年代.刘锡荣说,温州是有光荣斗争历史的革命老区,又是出现温州模式的改革开放热土.母亲十分支持他调到温州上作,为让儿子集中精力工作,她不顾年老体迈从杭州来温陪伴,三年后老人家病逝,在温州度过了人牛最后的岁月.其间,刘锡荣夫人詹黛薇也从省委宣传部调到温州市档案局.

因为两代人的这些过往,刘锡荣对温州深怀眷念之情.他说,温州干部群众的开拓创新精神给了他深刻教育和启迪,对他一生都有很大影响.他回顾说:当年人民路改造拆迁,第一次拆迁户动员大会是在当时的解放剧院开的,第二天首批动迁的600户全都配合,无一户拖延……

为了建温州机场,市政府三年不建干部宿舍、不买小车,广大干部也没有什么怨言.

上任市长的第一周,他就接到兴建市政府办公大楼的报告.但那时温州没机场、没铁路、喝的水有异味,因此,这个建大楼的报告他就压着一直没动……

“温州的经验有两条”

谈及温州改革开放30周年的体会,他说温州的经验有两条:一是靠坚持理论;二是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他说,有句话讲得很好:温州的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是“放”出来的,这是对温州改革开放形象的概括.改革丌放以来,温州市委书记从袁芳烈同志算起,换了一任又一任,为什么不管来温赴任前带着怎样的框框和任务,听到怎样的介绍和交代,但到了温州之厉,这些书记的思路、方向目标都会一致(支持肯定温州模式)?

这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被禁锢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装了广大十部群众.温州历任党政领导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大家在实践中认识到温州模式的方向是正确的,于是温州市委市政府班子的同志们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两南北风”.

温州决非“无为而治”

刘锡荣说,改革开放初期,外界对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流行观点,认为温州领导是“无为而治”.

我认为确切地讲,应当是对纯粹管制型的“计划经济”一套,我们确是“无为”的,如果“有为”,温州早搞死了;但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则是“有为”的.如为了先活起来,我们放手让群众发展家庭工业,之后又出台制订一系列发展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政策文件.同时我们坚持两于抓,在改革开放中既抓物质文明建设,也抓精神文明建设.抓理论学习,抓党的建设,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兴办教科文卫事业和社会养老统筹改革等,这些都还是“有为”的.

当年乐清柳市出现伪劣电器产品,一些人就上升到“姓资姓社”上去,要“坚决打击”、取缔关闭柳市电器市场.1990年七部委联合查处柳市电器,我们那时说,取缔关闭这很容易,你们关了就走人,但我们要管老百姓吃饭,要解决就业,考虑社会稳定啊……

那时我与许多市领导都曾对上面来的人说:同家什么也没给,农民放下锄头办企业,生产电器是伟大创举,不容易啊!因此我们提出了“打击、堵截、疏导、扶持”的八字方针.

乐清“八大王”从抓到放,还进一步宣传支持“八大王”,我们打消了群众顾虑,这才使柳市低压电器有了新的发展.为提高柳市电器产品质量,我们还办了柳市电器学校、每年拨给白银等原料,同时建立电器质量测试中心,凭“合格证”放行电器商品,最终引导柳市电器走上了繁荣发展道路.这些不都是“有为”吗?

1991年李瑞环同志来温考察,我出面接待汇报时,就特别强调,温州的股份制企业是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当时还与一位有不同看法的老同志辩论,努力说服他.

刘锡荣说:那时我们承受着很人的压力,但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有很多人支持肯定我们温州.省内及全国好多地区的领导前米参观考察,都对温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说温州的经验特别适合中国国情,更适合那些土地少、空间小、资源缺乏的地方.这些都鼓舞着我们,我们就是这样一任又一任,顶着压力往前走,继往开米,充满信心,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了过来.

孔祥有:温州,那个炎热的夏天

孔祥有(现年80岁,1991年7月-19 92年12月在任).1991年,温州的夏天干旱而,政治气候也是如此,因为温州姓资姓社尚未有定论.

高校书记履新温州

1991年7月6日,在温州市府小礼堂的全市干部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葛洪升宣布,省委仟命孔祥有为温州市委书记,刘锡荣调任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葛洪升介绍,孔祥有现年53岁,八届省委委员,原任浙农人党委书记.跨出高校,来到政治上极其敏感的温州担任最高地方首长,对孔祥有来说,这个夏天是难忘的.

7月7日,《温州日报》一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

7月8日至13日,在刘锡荣陪同下,孔祥有先后到文成、泰顺、苍南、平阳、瑞安、永嘉、乐清等县(市、区),在酷暑中作了为时6天的调查研究.

孔祥有说,因为温州经济模式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来温前,省委主要领导曾就温州工作与他谈过话.他认为,要把省委精神把握落实好,就必须深入了解温州、结合温州实际.因此到任后,他就请在温州工作了10年的刘锡荣同志陪他到各地走一圈.

新书记发表施政谈话

2009年9月下旬,我在杭州采访已退休的孔祥有.孔身材颀长,笑容可掬,目光温润,除了头发斑白,其他基本没变……这时,他离开温州已18年了,.

采访中,他回顾了当年在温州的工作.

孔祥有说,当年那次6天的调查研究,一路卜刘锡荣不仅向他介绍了各县(市、区)基本情况,还将温州经济的特点、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等作了详尽介绍分析.孔祥有说,这番深入调研使他真切地感受到,温州人是靠勤劳发展起来的,温州发展经济的路了是符合温州实际,是应当充分肯定和坚持的.

1990年7月22日,《温州日报》一版头条刊发了新任市委书记向记者发表谈话的新闻:

市委书记孔祥有下基层调查后指出

要稳定政策,宣传温州,发展温州

这篇报道由温州日报、温州广播电台记者和孔的专职秘书共同署名,谈话有以下要点:

温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就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充分调动十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温州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宣传温州,建设温州,维护温州声誉,塑造温州形象.

对温州在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要有正确认识,不可以偏概全.要以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事实,让人们了解温州、理解温州、支持温州,为温州今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强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孔祥有上任之初就发出这样的施政信号,是有深刻背景的.因为此前有人向写信,反映所谓温州资本主义泛滥问题,一位领导在批示中甚至提出“温州的政权掌握在谁手里?”,随后出现了“中南海三下温州”调查事件……因此,当时省委主要领导与他谈工作调动时,一再提醒温州工作的复杂与政治上的敏感.

由此可知,孔祥有莅温任职,而临的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政治局面.当时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在温州到底姓资还是姓社、如何看待温州经济格局这些问题上,他要作出回答!

孔祥有在18年后接受采访中说:令他欣慰的是,以他为书记的温州市委,作出了符合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方向和温州实际的判断和决策——当时对记者发表谈话的那篇报道就是一个政治表态.

他说,谈话内容是他与当时市委办公室周方权、黄德康等多位同志交流讨论后确定的,最厉又经他修改定稿.

1992年下半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了一篇论述温州问题的文章.文章肯定了温州路子,论述了应当如何看待温州、及温州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思路等问题……孔祥有说该文以他署名,其实是市委集体讨论形成的观点,这是十四大前温州市委班子的一个政治表态.

他说,在温州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却留下许多温馨记忆,并有了很深的温卅情结.采访中,他提起了高忠勋、周方权、吴祖熙、王培德、江圣德等许多领导干部的名字,讲起了与他们在一起时经历的往事……

孔祥有调任省人大副主任后,分管代表委、宗教委、外事委等工作,2003年退休,之后仍担任省扶贫基金会会长、省老年体协主席两项社会职务.

张有余:“生命之战”的前前后后

张有余(现年80岁,1992年12月-1998年1月在任),他是在南方谈话厉出任温州市委书记的,他在1993年提出的“二次创业”口号,是他在温州的主要政绩,也是其人生亮点.

谈话吹风,返温履新

2009年春节,张有余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1992年底的一天,浙汀省委土要领导找时任省委秘书长的他谈话,说省委研究决定,要他出仟温州市委节记.

张友余说,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说实话他心里不是很乐意.因为他深知主政一方的市委书记,工作压力和强度要远高于省委秘书长.再说温卅情况相当复杂,他过去在温工作了几十年,1990年从温州市委副书记任上调任衢州市委书记,1992年初刚刚赴杭就任省委秘书长,现在又要回温州去,感觉不是很好.

不过,他表示,既然组织决定了他必须服从.他说私底下这样想,此番回温工作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辱使命,工作出色做出成绩,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二是不好也不差……

省委领导对他说,温州的工作很重要,你了解温州,有省委支持,相信你一定会做好温州工作.

就这样,1992年12月28日,张友余来温报到.

12月28日上午,温州市委在市府小礼堂召开市、县级领导干部会议.专程来温的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卢展工宣布省委人事决定,新仟温州市委书记张友余作了表态发言,谈了4点工作思路.

此前不久党的十四大刚刚闭幕,张的4点,第一就是联系思想工作实际,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第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第三点是坚持从温州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温州的优势;第四点强调婴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他说,我们正面临干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定要抓住机遇,抢道前行,加速发展……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韬光养晦,少说多干,把我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笔者是采访此次会议的温州日报记者.下午2点多我拿着稿件到市委办送审,在机关里没能找到新任书记,后来得知张当天就要返杭,已到机场去了.

于是,我与时仟市委办公室主任徐令义一起赶到机场,在候机大厅找到张书记,请他审阅新闻稿.我清楚地记得,对稿件前而部分,他只是浏览而过,对后而几页工作思路的内容看得很认真很仔细,并作了个别修改.

二次创业中的“生命之战”

2008年,温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干部群众对1993年提出的二次创业口号给了高度评价.这一重大决策正是张友余任市委书记后提出并实施的.

那么,这一决策口号又是形成并提出的?

2009年的采访中,张友余对提出“二次创业”的背景作了回顾.

张友余说,多年来对温州的争议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政治上争论不休的是非标准问题,二是产品质量、社会不良风气等自身问题.现在是非标准问题解决了,如果还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甚至越演越烈的话,那么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温州就会站不住、立不牢、不争自垮!

现在是温州转过身来解决自身问题的时候了,从某种角度说,现在是真正决定温州命运的关键时期!

“我是在这个时候出任书记的,那么,在温州发展战略的问题上,我这个书记该怎么办?”

他认为,温州的工作必须要从温州实际出发,提出抓住症结所在的工作思路,才能奏效.他决心要提出一个能使温州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战略来.要想抓住症结,制定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办法只有到实践中去找.

于是到任后不久,市委就组织了七个调查组,分别由市委常委带队,带着七个方面的问题下基层开展调研.这个调研前后进行了半年多时问,其间又与各方面人十进行座谈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在1993年11月29日的市委常委扩大会上,正式作出温州市进行二次创业的决定.

“二次创业”的口号是怎么米的?

张友余回顾说,1990年他在衢州工作时曾到衢化调研,在化肥分厂第一次看到“二次创业”的标语,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厂方告诉说,多年来他们一直牛产氨水,但现在氨水在氮肥市场上已是低端产品,效益也不如以前了.现在要引进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因此提出要“二次创业”,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张友余说,在组织下基层调研的同时,市委一直在酝酿考虑应当提出怎样的一个口号,当时有同志提建设港口城市、建设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一致认为提“二次创业”最有时代特色,且符合温州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易于被群众接受;从宏观的背景看,二次创业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第二步相吻合;三是也体现了工作的连续性,是前几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延续.

生命之战的前前后后

为统一部群众思想认识,张友余作为温州二次创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那段时间里,也繁忙紧张高效率地奔走于温州各部门和各县(市、区),进行宣传、动员、沟通.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是二次创业和实施“358质量系统工程”(即在三年、五年、八年内温州产品质量要达到的水平)的重要职能部门.1993年11月3日,市质监局召开全市技术监督工作会议,张友余在会上宣布温州要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并就质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温州实施“358质量系统工程”的思路、质量立市的组织领导等作了全面阐述.张有余不是照念讲稿,而是精彩地演讲,洋洋洒洒作了一上午报告.

张有余说,二次创业不是一次创业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一次创业基础上的再创新业,是温州发展处于重大转折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总揽温州发展全局重大战略的二次创业,其内容包括了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整体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而“358质量系统]_程”是最重要的载体,张友余称之为是二次创业中的生命之战1

1993年底,温州在全国最早提出了“质量立市”口号.1994年5月10日,温州在市区广场路灯光球场(现已拆除)召开了“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1994年10月7日,《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政策规定.

温州率全国之先提出“质量立市”及其产生的实际成效.在全困也产生了巨人影响.1995年,国家经贸委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指名要温州介绍经验;同年11月同家技术监督局在温州召开质量工作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温州经验;在“96中国质量高层论坛”上,指名要温州市委书记到会发言……

1996年10月,温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温州质量立市汇报会”.张友余亲自作了汇报,吴阶平、王光英、万国权等同家领导人和同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首都各大新闻媒体对温州的质量立市及取得的成效作了高度评价.

于是,“一年一个样,年年有新样,三年五年大变样”,在温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温州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温州的产品、温州的形象也得到了极大改观.

温州模式的发展,温州二次创业的卓越成就,是温州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归功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张友余是台州人,1998年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3年退休.

张友余在温州工作生活了近40年,与温州干部群众共同经历的二次创业,是他最为重要的人生经历.为记录这段难忘的历史,他曾整理编撰一部专著《质的飞跃——温州二次创业纪事》.

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时政新闻和时政新闻记者和市委书记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新闻记者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新闻记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焦作市委书记:希望建设市域旅游铁路
3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分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市市委书记孙立坤发言,孙立坤建议就建设市域旅游铁路问题提出建议 孙立坤说,焦作市建设旅游铁路有以下几个优.

五任女友一再被拆散,霸道母亲最终刺死要结婚的儿子
离异母亲李蕾,因从小与儿子相依为命,对儿子形成了占有、过度控制的病态心理,破坏儿子四次恋情,儿子认识到母亲心理有偏差后,请求母亲去看心理医生被拒绝 在第五任女友怀孕的情况下,儿子想瞒着母亲偷走户口本进.

大眼睛女孩任团省委副书记当年是这双眼睛发现她
这些日子,当年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消息在朋友圈里刷屏了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职务是,没有工资和“级别”,很多人也不知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