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材料浏览

乡村旅游类论文例文 和闽台旅游院校协同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机制类论文例文

主题:乡村旅游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闽台旅游院校协同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机制,本文是乡村旅游类论文例文跟乡村旅游和协同和人才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乡村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论文生态旅游论文旅游期刊杂志旅游电子商务论文

陈金华 王梦茵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海峡两岸对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相对于闽台乡村旅游合作的蓬勃发展,两地的人才交流却比较滞后.基于闽台合作的视角,采用访谈法,对泉州市崇武古城、蟳蜅村两个乡村旅游点的工作人员和华侨大学对台交流的学生、老师进行访谈,分析两岸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闽台旅游院校协同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机制,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旅游院校;协同培养;乡村旅游人才;闽台

doi:10.3969/j.issn.2096-4757.2017.06.007

一、引言

闽台人才交流合作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近几年闽台经贸人才、服务人才、文艺人才和科研人才交流日益活跃,不管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进入频繁期,并呈现出宽领域、深层次的特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朝着更加生态化、体验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的乡村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为闽台高校乡村旅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但是,一方面,乡村旅游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相对应的观光教育培训也不符合产业需求,高校培养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流动性较强,转行发展较多.海峡两岸由于发展历史不同,形成了特点各异、各有所长的人力资源现状,台湾的休闲观光旅游起步较早,据统计,2016 年大陆游客到台湾旅行“乡村观光”的旅游动机比上一年增长了23.36%,台湾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庞大,并长期引进海外人才,在应用型和管理型旅游人才方面优势较大,而福建省则致力于培养基础研究型人才.因此,两岸乡村旅游人才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以旅游院校为合作出发点,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协同创新培养交流与合作将对两地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回顾

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郑时期到清末,是闽台教育的完全交融期;日据台湾期,两岸教育融合暂时中断,但并未停止联系;抗战胜利后,在政治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两地的教育关系有了新的进展,出现新的交融期;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处于完全隔绝时期,在教育上没有任何联系;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教育交往日益活跃,大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随着旅游的逐步发展,旅游教育交流范围较广、层次分明,既有教育制度和教学理念的交融,也有各级各类学校的交融以及师资之间的互派访学等.因此,文章从闽台旅游人才培养、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以及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一)闽台旅游人才协作培养研究

关于闽台旅游人才培养,大多数学者仅仅对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进行了探讨.陈钦对于闽台合作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思考[1];储德平、郑耀星等以福建海峡旅游学院为例,探索了闽台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2].近几年,随着旅游业开始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不少学者也转向旅游技术型人才和旅游英语人才合作的研究.例如,刘敏着力于海峡两岸农林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3];陈白璧基于“校- 校- 企”的实践,探索三方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行性[4],后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对策建议[5].

(二)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自20 世纪80 年代国内旅游蓬勃发展以来,各高校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也进入起步阶段,但是初期仅致力于培养普适性人才.袁林等通过剖析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旅游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与时俱进、大胆改革, 在观念、课程、方法等方面要锐意创新[6];21 世纪以来,研究逐渐向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方向发展.例如,蔡飞等学者以区域经济为研究视角,探索了高校应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7];岳冬菊等提出了高校旅游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8];王晓婓分析了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9].2010 年之后,研究开始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马晓路分析旅游类高校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必要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出建议[10];邹莎提出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1];朱凤萍基于“互联网+”和“旅游+”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智慧酒店发展对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12];魏凤云则认为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高校旅游人才必须向旅游电子政务方向发展[13].

(三)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养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大多数学者是基于案例地的探索分析,以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如麻学锋对湘西景区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探索[14];兰宗宝、兰申菊以广西乡村旅游为例,从6 个方面深入分析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人才借调、资源共享等策略[15];陈幼君提出目前乡村旅游严重问题的核心是忽视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缺乏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群体[16];白清平提出了乡村旅游中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17];刘鹏以黄山为例,研究了徽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18];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韩慧研究了山西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19].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视角逐步多元化,方法则由定性分析转向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成果日益丰富.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薄弱环节:(1)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与海峡两岸高校协作关联的研究不足,缺乏对以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为目标的闽台教育协作模式、保障、影响、作用的研究;(2)研究的案例以大陆综合性高校为主,缺少对旅游职业院校的研究;(3)在“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手段应该融入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

三、闽台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一)乡村旅游合作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旅游业发展逐步合作化趋势的影响下,福建省与台湾省已建立两岸乡村旅游合作机制.2013年召开首届闽台乡村旅游合作发展圆桌会议,并确定了“闽台十大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名单,包括福州马尾区闽安古镇、厦门同安顶村、泉州围头村等;2014 年开展种子师资培训计划(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闽江学院等九所院校的26 名教师、专家和学者)和“百镇千村”乡村旅游人才赴台湾培训计划(福建省各地的乡村旅游业主共28 名);2015 年、2016 年分别在厦门举行了由大陆、台湾20 多个旅游协会共同联办的“第二届和第三届两岸乡村旅游圆桌会议”,目的是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合作平台.同时,以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和相关两岸高校为依托,海峡两岸每年轮流召开的乡村旅游学术研讨会也成为闽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关键.

(二)闽台乡村旅游人才合作发展

近些年,海峡两岸除了经济、文化合作,在乡村旅游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合作也颇有成效,具体如表1 所示.

同时,两岸高校也正在积极开展旅游人才交流与合作.据悉,华侨大学于1985 年率先招收了第一名台湾学生.近年来,与台湾东海大学、淡江大学、中原大学、台北大学、景文科技大学等25 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学期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台湾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为鼓励和促进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华侨大学对到境外高校交流学习一个学期及以上且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资助.旅游学院也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提供资助,主要用以资助往返交通费、住宿费以及资料费等.2017 年5 月,华侨大学率团访问台湾辅仁大学、东吴大学、阳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旨在积极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从专业领域合作基础出发,推动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校际交流合作.

(三)现存问题

以福建省华侨大学为研究案例地,对近三年到台湾交换学习的10 名旅游学院的同学和互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查询两岸高校的旅游教育等相关文献,得到目前两岸协同培养旅游人才,尤其是乡村旅游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两岸旅游教学特色明显,难以协调.

福建省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化,在专业设置方面,多数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较为模糊,基本处于“大杂烩”状态,专业分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地理等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基础从业、管理、营销、接待等旅游岗位都能胜任;台湾省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则更加多元化,专业设置根据旅游产业和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兴趣,调整或增设相关专业,因此每个学校的旅游专业设置不尽相同.而且,多安排大量具备实用操作性的实践课以及移动课堂,培养方向更加专业化.

课程安排方面,福建省旅游专业的课程安排较为严格、紧密,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等方方面面,旅游专业特色不明显,知识泛化严重;台湾省的课程安排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行学院分权制,因此各院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进行独立的课程安排.同时,台湾的旅游课程更加注重实地调研和考察,即为“移动课堂”.

师资建设方面,福建省乡村旅游专业的师资虽然紧缺,但是理论基础扎实,大多是跨学科地理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多样化,而且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台湾省大多数教师的研究方向更加细致化,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英语较好;由于台湾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方向的教师也不少.

专业教材方面,福建省旅游教材滞后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案例内容重复,缺乏创新,但是基本各专业都会使用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书籍进行教材讲解,较为规范;台湾的旅游教材案例多以当地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主,并与当地产业界交往密切,案例实时更新,本土化接轨较为明显.

因此,海峡两岸由于旅游教育特色不同,各有所长所短,互派学生交流学习的学分认定困难,协调统一管理方面较为不易.在走访的华侨大学赴台湾交流的学生中就有很多学生反映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和交换学校达成学分认定的协议,给学生带来很多不便.

2. 待遇不等问题

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台湾早已步入经济发达地区之列,发展到后现代社会,旅游发展的重点就转移到乡村.由于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早,且与休闲产业、观光产业相互融合,乡村发展条件较好,可以适当留住对应的旅游人才.但是,由于近几年大陆游客的急剧减少,台湾省整体的观光游客人数下降,许多原有针对大众旅游而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农业观光地等面临转型问题,因此不少旅游目的地正迫切脱离“乡村观光”这一概念,相对应的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就业也正在转型,待遇已经不是吸引他们就业的唯一因素,更多的是注重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然而,福建省高校虽然在努力培养旅游人才,但是由于国内乡村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及生活条件、环境等的限制,旅游院校培养出的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并未真正服务于乡村旅游.大陆的乡村旅游多数地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休闲所短缺、薪酬待遇较低等问题都限制着专业人才的从业选择.

3. 手续问题

旅游的发展依托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当前由于两岸社会管理制度不同,旅游人才在引进过程中遇到的签证、逗留时间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选择.福建省的乡村旅游人才在台湾就业除了面临待遇问题,还有户口、保险等其他保障问题;福建省在引进台湾乡村旅游人才方面,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另外,福建省乡村旅游从属于旅游局管理.而台湾乡村旅游则分管于各协会或者农业部门,管理部门不一致,也增加了乡村旅游人才跨区域从业的难度.

四、闽台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一)目标机制

高校对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式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首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理论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加强其理论基础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课程体系是其核心组成,包括课程及其属性、课程类别及其结构等.台湾地区比较重视观光专业人才培育,据统计,台湾目前150 多所高校有80 多所高校设立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观光、休闲、餐旅、游憩等),2016-2017 年度约有10 万在校学生;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实习、培训、实验、方案设计等方面促进实践认知,并掌握基本技能;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社会调研、调查、竞赛、社团活动等,一方面巩固学生已有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和交流能力.福建乡村旅游目前更多的是需要专业化管理人才及服务人才,而台湾则近期更需要进行乡村产业转型,培养国际化和精细化人才.因此,闽台高校需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激励机制

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需要.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高校旅游人才愿意扎根基层,从事乡村旅游工作.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两个乡村旅游点(蟳蜅村、崇武古城)的随机访谈,发现高学历人才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明显制约,“招不到、留不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高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必须通过沟通和培训保证外在激励,将强化刺激和薪酬奖励、职务提升及绩效与外在激励联系,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创造内在激励,两岸高校培养出的乡村旅游人才在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方面都是向卓越化发展,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吸引乡村旅游人才与产业界共同创造品牌,扎根乡村旅游事业,启动分红和入股模式,而不是仅仅为了服务而工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培养出的乡村旅游人才不会因为条件、待遇等问题离开.最后,整合闽台乡村旅游人才的所有社会资源,也是新的观光亮点.

(三)评估机制

对于高校联合培养旅游人才的评估问题,英国和美国先后制定了绩效评价程序和机构[20],Vik Naidoo[21] 和Zwanikken PA[22] 分别从跨国教育的模式及质量上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展现了国际跨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也为我国高校联合培养旅游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旅游高等院校(系)的评估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主要是对目标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的效果反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本研究提出的评估机制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乡村旅游人才对于其学校教学的满意度、工作的满意度、留任意愿和发展前景三方面进行评估,目的是找出高校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以及产业在应用乡村旅游人才中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闽台高校要注意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其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强对其核心能力的提升.否则,将会出现海峡两岸乡村旅游产品雷同、规划借鉴与抄袭等问题,导致另类的“一体化”.

(四)保障机制

闽台旅游院校联合办学,实现乡村旅游人才互补.支持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包括联合开设二级学院、系、专业.以闽(福州、厦门两个大学城)台(特色旅游院校)高校为依托,加强台湾省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台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与福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合作,根据旅游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联合办学,鼓励、支持学生交流学习,共同培养研究生开展课题联合攻关,合作培养两地高层次乡村旅游人才.相互建立旅游博士后流动站,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培养基地的建设,引进闽台旅游专业人才的交流合作机制.同时,海峡两岸高校要以平等、互惠的精神,务实的做法,相互承认学分、学科和学位,促进两地联合招生.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海峡两岸应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统一的智慧旅游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改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推动远程在线人才培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纸质教材进行改造等.通过网络信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解决时空受限问题,实现闽台乡村旅游人才的信息化合作.

五、结语

海峡两岸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福建省应积极作为,大胆先行先试,扎实有效地开展乡村旅游人才交流与合作.闽台合作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台湾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管理经验和成熟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先发优势较为明显;而福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强大的基础型和综合型旅游人才,后发优势较为显著.闽台应增进教育的交流合作,相互吸引教育人才、加强学术交流,达成闽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互补互利的双赢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海峡两岸乡村旅游各有优势,大陆与台湾旅游院校在发展乡村旅游人才协同合作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钦.闽台合作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OL].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4):44-45.

[2]储德平,郑耀星,李泓沄. 闽台合作办学的宏观背景、运作形式与创新模式——以福建海峡旅游学院旅游专业为例[J]. 教育评论,2015,(02):130-133.

[3]刘敏.基于闽台旅游合作视角下的海西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64-167.

[4]陈白璧.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闽台“校校企”创新实践[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25-29.

[5]陈白璧.旅游英语专业闽台“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03):58-61.

[6]袁林,冯健,李晓丹,严宽荣,冯安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J]. 经济师,2007,(11):124-125.

[7]蔡飞,樊春梅,张建星.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J].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06):124-126+128.

[8]岳冬菊,李海民,杨瑞. 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02):119-122.

[9]王晓婓.论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 潍坊学院学报,2009,9(03):143-144.

[10]马晓路,许霞,张哲乐. 旅游类高校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思考[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04):1-4.

[11]邹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04):155.

[12]朱凤萍. “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智慧酒店行业发展对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以福建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107-108.

[13]魏凤云.智慧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2):83-86.

[14]麻学锋.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29-31.

[15]兰宗宝,兰申菊.关于广西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的战略思考[J]. 广东农业科学,2009,(08):263-266.

[16]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 湖南科研学院学报,2009,02:144-145.

[17]白清平.浅析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 中国商贸,2010,(25):177-178.

[18]刘鹏.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中南林业科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6-18.

[19]韩慧.城镇化进程中山西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4,(07):122-123.

[20]戚湧,丁刚,张明.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21-22.

[21]Vik Naidoo.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 Stock Take ofCurrent Activity[J]. Journal of Studies in Transnational HigherEducation, 2009(4):309-330.

[22]Zwanikken PA, Peterhans B, Dardis L. Quality Assurance in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rop EdNetwork[J].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13(3):13-43.

结论:该文是关于对写作乡村旅游和协同和人才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乡村旅游本科毕业论文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就业能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引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从就业能力的视角出发,面对自身发展的不足,探索出人才.

闽台乡村旅游模式
福建乡村旅游的起步和台湾乡村旅游现今的稳步发展,源于两地间不同背景和经济实力,导致发展模式不同,刚起步的福建乡村旅游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发展模式以自然景观模式为主,经验不足基础薄弱,资源虽丰富使用.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一、新建旅游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势头走向扩大化和规模化,各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招生,生源数量在逐年增长 现今,应用型旅游人才在人们观念中是呈现“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