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茶码古道话斜滩论文范文资料 跟茶码古道话斜滩方面论文如何写

主题:茶码古道话斜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茶码古道话斜滩,该文是茶码古道话斜滩相关论文范例与古道和茶类硕士论文范文.

茶码古道话斜滩论文参考文献:

茶码古道话斜滩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茶和健康论文

Text photo 韦希成

斜滩古镇地处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

195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斜滩—度在历史上成为物资集散的码头地.因为常年采制茶生产时间可达8~9个月,实际上,斜滩码头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

在过去,水陆交通道途上,不但层峦叠嶂、荆棘丛生、滩陡流急、礁石遍布,而且匪患不止,众多的挑夫和船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忧患,洒下了多少的血汗.据当年《何氏家乘》记载:“清同治十三年( 1874)七月,斜滩渡船翻沉,50多人溺水,死者40余人.”

从福安到寿宁走陆路为120华里(1华里等于05公里),必须经过斜滩,所以斜滩又是寿宁的—个门户.自斜滩而上,通县内和县界地区的陆路主要有五条:—是通平溪、南溪到达政和边界,100华里;—是经车岭、岱阳、托溪到达庆元边界,90华里;一是沿车岭到城关、坑底通景宁边界,130华里;一是沿竹管垅、山枣坑、南阳、犀溪到达浙江泰顺县城,90华里;一是从斜滩到凤阳达周宁边界,60华里,可谓“五县通衢”.但斜滩通往县内外的五条陆路都是上岭上坡的,举步维艰,加上匪盗横行,行人胆颤心寒.

据斜滩卢氏、何氏家乘史上记载,明万历二十年( 1594年)县令戴镗为防倭寇、盗匪入侵寿宁,就在斜滩境内设有四关(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平氛关),踞关防守,可见斜滩这些交通路线,在民防、军事上也极为重要.进入民国后期,兵荒马乱、土匪猖獗,斜滩陆道上的车岭头、洋头亭、马岭亭、四脚亭就经常有土匪出没.所以那时候,斜滩和城关出现包送运茶防匪的递铺哨,茶行茶商用钱雇这些持的保镖,上下都护送到洋头亭交接.1941年夏天,就有温州茶商缪策臣携带银圆到斜滩收购毛茶,路经车岭洋头亭被土匪劫走300块银圆.

来往斜滩肩挑运货的担夫行路之难,岂独车岭一处,北山岭、钱塘坡、山枣坑、还有那连绵不断的山岭石路以及闯虎口、过险滩人力撑扛的木船船工,为谋生计,几百年来,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多少人常年累月出没于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不知浇洒下了多少担夫和船工的辛酸血汗泪.

由于寿宁山高岭峻,与斜滩上下海拔落差600多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所以县内许多河道都顺流汇聚于斜滩.主要有发源于浙江庆元岭头经寿宁县托溪、九岭和发源于庆元西溪经寿宁杨溪头、下屏峰这两条溪流汇合后,穿过大溪头、山田,绕斜滩村而下,再同发源于政和新康,经寿宁平溪、印谭、下老的溪流,在斜滩的交溪汇合,直通武曲、社口,再流经福安境内而后入海,成为天然水路通道.自斜滩至福安,溪流总长110华里,在武曲余坑以上称为龙滩溪(亦称渔溪),社口以下至福安龟岭称长溪,河道虽较平坦,但险滩礁石可不少,最有名的是虎口和滇头岩礁.

龙滩溪流经斜滩古镇地段,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岸两边形成自然的阜头,即古时交通驿道上的渡口,而成为便于停泊船只、起卸货物、水陆来往便捷的水运码头,几百年来,是古镇斜滩历史兴衰的见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楼下复兴码头,一直沿用至上世纪70年代,历经“风雨飘摇渡苍生”,最终完成了使命.

斜滩木船统称“斜滩槽”,船身宽2米、长4米,两头翘,用松木板拼接,合缝处以炒竹钉衔接和填塞油灰加固,每船可装竹蓬二张,以升降开合,作避雨歇息和住宿之遮盖,船头竖桅杆张帆.船夫2人,前者撑篙,后者操桨.每条船顺流可载千茶1吨左右,而逆水只装载10—12担货物.1937年,寿宁及周边县年景好,茶叶丰收,产量大增,斜滩运茶货船达130多艘,以后增加到200多艘,其中专为大商家复兴号茶庄运茶外销的平时有40艘,最多时达93艘.大多船工驾驶技术娴熟,能履险如夷,多雨季节,顺流运货,一天即可到达福安赛岐;逆水回船从赛歧到斜滩,船运要2天,枯水则要3天.

斜滩这条得天独厚的水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使得它比县内各地较早开放,与外界联系也颇为频繁.1937年“七七”事变后,斜滩的社会贤达对抗战时事备加关注,就是利用船运的便利,每天都会看到从福安寄来的《战生日刊》.这是一张油印小报,内容是前线战讯、战役地图等,台儿庄大会战、义勇军炸沉日舰“出云号”的胜利消息由这张小报传到斜滩时,闻者欢欣鼓舞,有人还当街买酒,开怀痛饮,以示祝贺.清末到民国,内外物资交流渐趋繁盛,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航运便利外出求学仕途的人也越来越多,为当地造就不少达官名人,近代史上古镇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研究生之乡”.上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利用这条水路通道,由斜滩装船启运,远销福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就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各地的.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它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是空前绝后的,因而,古镇斜滩被誉为“闽东小上海”的称呼由此而来.

1946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担任三沙海关关长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长萨镇冰交隋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滩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工夫”红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声名大噪,备受青睐.此后,古镇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记得当地文昌阁有幅对联: “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乡.”即为当年文人为这里的写照.

那时候,每到茶叶上市季节,斜滩码头—年之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来自三村五境的茶农肩挑背扛新茶到斜滩收购;闽浙五县的茶商、挑茶工从四面八方云集斜滩溪岸两边埠头;周边山路上挑茶袋的、抬茶箱的络绎不绝,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溪面上数百条“斜滩槽”往返穿梭,装茶上船的、卸货搬运的,熙熙攘攘,人流如过江之鲫.斜滩方圆数百米内,挑工柱杖敲地声、船夫起运呼喊声、商家村妇叫卖声、客栈老板招呼住宿声,此起彼落,各种嘈杂声连成一片商贸繁荣的交响曲;加上夜里的松明、竹篾火把、风不动、煤油灯,把整个斜滩码头、街道、溪岸照的彻夜通明;船只马灯闪烁,在溪面上象似密密麻麻的萤火闪闪浮动,夜景十分壮观.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斜滩开办经销茶叶的茶行24家,就有3000多人日夜加工精制茶叶乖口从事购销活动,生意兴隆,四通八达.这正印证了当年寿宁县令宋际春写过一首《咏斜滩》的五言诗来描述斜滩古镇繁华景象,诗云:

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

夜剧村逢偶,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

该文结论:此文是关于古道和茶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茶码古道话斜滩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茶码古道话斜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历经生死的茶马古道命名者
文·图李贵平陈保亚站在四川丹巴县甲居藏寨的楼顶,他的头上是瓦蓝透亮的天空,风过处,似乎伸手就能抓到一把云彩 脚下,星罗棋布的嘉绒藏族民居,静静地被群山环抱在无尽的翠薇里 远处,浑黄的大渡.

鲁史古镇,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文·图 李廷昌 程权沿着山腰而来的大片雾气笼罩住了鲁史古镇 走在古镇的老街上,几十米外便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雨水打湿了楼梯街上的引马石,汇聚到被马蹄踩穿了的石板处,映射出的白色光线让老街.

茶马古道马蹄窝(外一首)
茶马古道马蹄窝,窝里踩出赶马歌 时光飞过几千年,歌声还在我心窝 一架茶叶马上驮 上坡慢慢爬,下坡慢慢梭,梭到国外国 脚步跟着蹄窝走,一个蹄窝一首歌,不知哪有暖被窝 当年赶马哥,一架茶叶马上驮 风吹也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