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文化现象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棕榈栽培史和棕榈文化现象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文化现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棕榈栽培史和棕榈文化现象,该文是文化现象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棕榈文化现象和棕榈栽培史和文化现象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关传友

(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摘 要]棕榈是中国南方地区种植广泛的经济树种,有着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先秦时期其经济价值就受到时人的重视,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汉代棕榈树的观赏价值得到发掘,开始种植于皇家宫苑和私人庭院.魏晋南北朝以后,棕榈树作为经济和观赏兼用的经济树种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形成了完备的栽培技术.在长期的历史种植利用过程中,形成了棕榈树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1.棕榈崇拜:视棕榈树是村落标志、风水树、祖宗、生殖力、吉祥及爱情的象征而崇拜;2.棕榈文学:视棕榈树为表达情感的符号;3.棕榈艺术:作为绘画、编织、舞蹈艺术的表现题材.

[关键词]棕榈树;种植史;利用;文化现象.

棕榈[Trachycarpuortunei (Hook.)H.Wendl.]又名棕树,属棕榈科棕榈属植物.它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园林观赏和纤维经济树种.棕榈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数千年来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棕榈树文化现象.国内对此研究的较少,目前仅见林鸿荣的《棕榈史迹》一文[1],是对古代棕榈树的名实、分布、利用及栽培的概述;邹辉的《植物的记忆与象征———一种理解哈尼族文化的视角》第三章“棕榈认知与象征意义的形成”[2][P113—184] (云南大学2003 年硕士论文《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的主体内容),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云南哈尼族人栽培利用棕榈树及文化象征的个案研究,但未见有系统探讨中国棕榈树栽培史及文化现象的论著发表.本文在他人基础上对此进行研究,敬请批评指正.

一、棕榈树的栽培史

棕榈或称棕树,古称椶榈、栟榈、并榈或椶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提及到棕榈树,其《召南·羔羊》篇有“羔羊之缝,素丝五总”之句,其“总”与“棕”的音义略同.棕榈之名始见于我国战国时期南人所作的《山海经》一书,其称之椶木.该书中提到椶木共有十二处之多.例如《西山经》有: “石脆之山(今陕西华县境)其木多椶、枏”, “天帝之山,其上多椶、枏”,“翠山,其上多椶、枏”, “高山(今甘肃六盘山),其木多椶”,“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枏”, “号山(今陕北横山),其木多漆、椶”; 《中山经》有: “熊耳之山(今淆山南),其上多漆,其下多椶”, “夸父之山(今淆山,在河南灵宝一带),其木多椶、枏”, “暴山,其木多椶、枏”; 《北山经》有:“涿光之山,其下多椶、橿”, “敦薨之山,其上多椶、枏”,“高是之山(今山西五台山)其木多椶,其草多条”等.晋代郭璞在注《山海经》时称: “椶树,高三丈许,无枝条.叶大而圆,歧生梢头.实皮相裹,上行一皮者为一节;可以为绳.一名栟桐.”[3]从这些记载可看出棕榈树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体分布情况,其分布的最北界达到了今之陕北横山和山西五台山一线,同时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棕榈树的重视程度,因其外裹之皮可以为绳的经济价值.

棕榈树的人工栽培始于何时,史无确载.林史专家林鸿荣先生根据西汉王褒《僮约》一书中“贩椶索”的记载,分析棕索成为商品,进而推论人工栽种棕榈树应在西汉末年以前出现.[1]作者认同此推论.西汉枚乘《七发》有“梧桐栟榈,极望成林”之句,可见梧桐与棕榈形成的树林当是人工种植的.但棕榈树作为观赏植物而进行人工栽培最早当是在汉武帝时的上林苑,西汉著名赋家司马相如在赋赞汉武帝上林苑的珍贵树种时有“仁频栟榈”赋句,张辑注《上林赋》称:“栟榈,椶也;皮可为索”,说明上林苑中有棕榈树的栽培.扬雄《甘泉赋》也有“攒栟榈与茇萿兮,纷被丽其亡鄂”赋句,称道皇家宫苑内的棕榈树美妙姿态.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东汉时期的私人庭院中出现有人工栽植的棕树.20世纪七十年代成都曾家包的东汉画像砖石墓M1东后室的壁画就有棕榈树的出现.该壁画中部的“养老图”左侧是仓房,房侧挺立一棕树,树旁有一手持鸠杖的老者席地而坐.[4]壁画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形象化反映的艺术作品,可见当时四川成都平原农村庭院人工种植棕榈树已具有绿化庇荫和经济价值多重目的.

魏晋六朝时期棕榈树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文献多有记载.西晋郭义恭《广志》称“棕,一名并榈,叶似车轮,乃在颠下.下有皮缠之附地起二旬一采,转复上生.”晋著名赋家左思在《蜀都赋》、《吴都赋》分别咏叹蜀中多“椶枒楔枞”和吴地盛产栟榈之属.梁江淹《栟榈颂》称: “异木之生,疑竹疑草;……烟岫相珍,云壑共宝,不华不缛,何异工巧.”[5]当时种植之况可见一斑.唐宋以后随着棕榈树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种植棕榈树更为普遍.唐宋诗人对此多有描述.如杜甫有五言古诗《枯棕》:“蜀门多棕榈,高者十”[6][卷二一九];李白《乐府·独不见》诗“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6][卷一六三];王昌龄《题僧房》诗有“棕榈花满院”[5][卷一四三]句;薛能《赠无表禅师》“笠戴圆阴楚地棕”[6][卷五六一].《诗话总龟》曾载唐末湖南诗人王璘与李群玉相遇于岳麓寺,李群玉与王璘作联句诗,李群玉破题曰:“芍药花开菩萨面.”王璘继之曰: “棕榈叶散夜叉头.”[7]五代赵岩的《八达游春图》描绘了一群贵族在苑囿中游春的景象,在假山之旁出现有棕榈树叶,说明苑囿中有棕榈树的种植.宋梅尧巨有《咏宋中道宅棕榈》诗“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今植公侯乘,爱惜只几春.”[5]宋程金紫有散句诗“孤出亭亭羽盖高,掌开圆叶臂抽条”[5]等.宋代文献对棕榈树的栽培之况也有记载,如北宋医家苏颂《图经本草》云: “棕榈出岭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但唐宋文献对如何种植棕榈树均语焉不详.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有关农书等文献中对棕榈树的栽培技术才有详细载述.林鸿荣先生认为棕榈树尚行粗放种植有关[1],无疑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唐宋人之所以对棕榈树粗放种植是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因“结实大如豆而坚,生黄熟黑,每一堕地即生小树.……性喜松土,或鸟雀食子,遗粪于地亦能生苗.”[8][P166]可见棕榈树具有散籽成林的特性,当时人种植棕榈树可能就利用此生物学特性而兴粗放种植.

明国之初,朱元璋曾命大力种植棕榈树.《明史·食货志》称:“洪武时,命种漆、棕、桐于朝阳门外钟山之阳,总五十万余株.设……棕园百户,一甲军百.……至宣德三年朝阳门外所植漆、桐、棕树之数,乃至二百万有奇”[9][P41],足见棕榈树的种植规模之大.明邝璠《便民图纂》记有: “棕榈二、三月散种,长尺许,移栽成行”之法,说明棕榈树的人工种植已达到了集约栽培程度.题为清陈眉公撰(实为清初书贾汇集明人有关著述而成)的《致富奇书广集》和《致书奇书》以及清陈淏子《花镜》等都对棕榈树移栽之法作了详细记载.如《致富奇书广集》指出: “先掘地作坑,用狗屎铺地,再用肥土盖之.初种月余,以河水间日一浇,以后无须浇矣”[8][P165],已与今日棕榈树栽培之法相近.

明清时期文献对棕榈树在园林中的种植也有记载.清初钱塘人高士奇《北墅抱翁录》载:“瀛山兰渚之地,皆垒乱石为短垣,不如粉垩.于墙角植棕榈三四本,高可齐檐,微风乍拂,轻凉自主,极潇洒之趣.皮有丝缕,错综如织,取为冠履簟拂等物,大称山居.”[8][P346]清代戏剧家、造园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七·种植部》卷五所言:“棕榈树直上而无枝者,棕榈是也.予不奇其无枝,奇其无枝而能有叶.植于众芳之中,而下不侵其地,上不蔽其天者,此木是也.较之芭蕉,大有克己妨人之别.”[10]清初陈淏子《花镜》亦云:棕榈“宜植庄园之内.性喜松土.……秋分移栽,作掘地作坑,有狗粪铺坑底,再以肥土盖之.初种月余,一河水间一浇,此后随便可也.”[8][P166]

在近当代,棕榈树较高的经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利用,其棕板和棕片可制作天然的棕床垫,棕包、棕果可开发为健康的天然食品,棕笋、棕花可以制作为降血脂药材,棕叶可制成天然能降解的包装材料,树干还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作为常绿乔木,棕榈树还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既可形成特色景观,又可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石漠化,还能帮助农民致富,棕榈树种植已经成为南方农村地区的主要发展产业.据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江西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种植棕榈树的人工林面积在数百万亩,年采剥棕片达十余万吨.棕榈是云南红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经济林,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总产值达1.4亿元,在云南省80多个出产棕片纤维的县市中,该县的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纤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棕榈特色经济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国最大的棕丝纤维原料产区,被誉为“棕榈之乡”.[11]贵州省则规划种植棕榈树三百万亩.

棕榈树因其姿态潇洒、四季常青的特性,在现代园林造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公园、风景区、住宅区、机关、学校、道路,皆可见其绰约身姿,或孤植,或片植,或为绿化带,或为行道树,种植数量之多,地域之广,胜于历代.近现代棕榈树造景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配置造景,主要吸收了我国明清时期园林造园之精华,种植棕榈树于窗前、庭院、角隅、路旁、溪畔、池边、岩际、树下、坡上,构成传统园林的棕榈树景观.二是用棕榈树作专题布置,在品种、树形、大小上加以选拔相配,取得良好的观赏效果.

二、棕榈树的文化现象

中国人在长期种植利用棕榈树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棕榈树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物态和精神文化方面.

(一)物态文化层面

棕榈树的物态文化是指棕榈的物用功能,主要包括棕皮的利用和棕笋的利用.

1.棕皮利用

考古发掘资料可证实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棕皮的利用.福建武夷山古越墓葬的文物中有棕丝团出土,棕团置于死者头侧.[12]汉代棕丝成为商品,西汉王褒《僮约》记述给买来的农奴规定工种时说:“推访垩,贩椶索,緜亭买席,往来都洛.”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椶,栟榈也,可作萆”; “萆,雨衣(即蓑衣)也.”这是用棕丝制成雨衣.晋郭璞注《山海经》还载椶树“可以为绳”.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棕榈“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塚得之,索已生根.”杜甫《枯棕》有“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枯”诗句.宋医书《嘉祐本草》叙述了棕籽和棕皮灰的药用性能,寇宗奭《本草衍义》则载棕“皮烧为灰,治妇人血露及吐血”,还记载了棕榈木“今人旋为器”.清高士奇《北墅抱翁录》载棕榈树“皮有丝缕,错综如织, 取为冠履簟拂等物, 大称山居.”[8][P346]清汪灏《广群芳谱》对棕榈树的利用也载: “干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其皮有丝毛,错综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帽、缛、椅、钟盂之属,大为时利.”[5] 《植物近利志》: “棕榈为用甚广,棕皮包于树上,二旬一剥之.三月时结子堕地,即生小树.棕之为用,可织衣、帽、缛毯之类,及绳索、鞋底之用.”[8][P347]地方志书对棕榈树的利用也有载述,如清嘉庆《黟县志》云:“椶,栟榈也,亦名椶榈,俗作棕榈.高本一二丈,旁无枝叶,皆萃于木杪,若羽葆然.其皮重叠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皮理如丝毛,剥而解之,可以索绳,并为蓑笠、帚、垫之属.每岁必剥两次,否则树死或不长,剥多又伤树.”[13]民国《歙县志》也云:“椶,俗作棕,即栟榈,新安志栟榈叶大如车轮,今俗呼椶披.山中人多植之,收棕片,取丝以制蓑、绳、箱、簟之属.其材为亭柱,甚古雅,并可制器具.又椶丝缚花架、扎花枝耐久,经雨雪不断.”[14]

2.棕花食用

棕榈树的食用部位主要是其花苞,古称为“棕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棕树“三月于木端茎中出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曰棕笋.”[15]因棕榈花开之时在树端茎上长出几个很像鱼腹的黄苞,黄苞中有许多小颗粒如鱼腹中之卵,故又称之为“木鱼子”.实际上棕榈树花苞的食用功能最早受到北宋有美食家之称的文学家苏轼的重视.其在《棕笋并引》诗序称:“棕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笋生膚毳中,盖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间可剥取,过此苦涩,不可食矣.取之无害于木,而宜于饮食,法当蒸熟,所施略与笋同,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今以饷殊长老”[5],道出了棕榈花被称为“木鱼子”的来历,并叙蜀人以之作供佛,也“宜于饮食”,“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所以苏轼诗咏“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故此棕笋深受历代人特别是文人们的喜爱.北宋诗人刘攽《棕花》诗云: “砍破夜叉头,取出仙人掌.鲛人满腹珠,鮰鱼新出网”[5],极言棕榈花之特殊形状.南宋诗人李彭有《戏答棕笋》诗“剩夸棕笋馋生津,章就旁搜不厌频.锦绷娇儿(指竹笋)直欲避,紫驼危峰何足陈”[16][P711],就将棕笋大大称赞了一番,直言棕笋味道鲜美,可与竹笋、紫驼峰相比.到元代,棕笋仍然是当时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元诗人洪希文在山农家作客食棕笋后,即兴为主人作诗两首以谢.诗题《食棕笋主人请赋》,其一有“且赏珍奇类鱼子, 莫将同异别龙孙”[17][P105]之语,坦言对棕笋馔肴的喜爱.

明清人仍对之喜爱如常.清初高士奇在《北墅抱翁录》中称:棕榈树“三月间茎内生黄包,状若鱼子,可食,名曰棕笋,亦曰棕鱼,蒸熟后,以醋制之, 即千里可致也.”[8][P347]地方志书也载: “其花方孕者,于正二月间,剖取以为馔,味苦微甘,过时则涩不可食.法当蒸熟,所施略与苦笋,同蜜煮醋浸,可致千里,盖蜀人所食故.苏轼椶笋诗序详言之,今人已鲜尝之者.”[14]现今在云南红河、腾冲等地方仍有食用.如红河哈尼族人仍以棕花为食,制成食品.将棕花和哈尼豆豉捣碎,用饭盒包装带到野外食用,味道香辣滋润.还可用棕花加工制作棕花炖蛋、棕苞(花)煮排骨等.在腾冲棕苞有炒、煮二种食法,炒吃法是将棕包米洗净切碎,配以瘦肉丁和胡萝卜丝、腊腌菜一并炒熟,其色鲜艳,其叶醇香可口.煮吃法是将洗净的棕包米切碎放清汤里煮熟,佐以干腌菜、糊辣椒和捣姜块、葱白、芫荽,其味酸中有苦,苦中回甜,有解表驱寒、泻热去暑之功效,食后浑身松爽.还可与龙江白鱼并煮,制成棕鱼包白汤,其味真是美妙绝伦,为腾冲美食中的上品.此外,江西的赣州、萍乡、宜春等地民众也食用棕花.

3.棕榈编织

棕榈编织就是用棕榈丝或棕榈叶为原料编织的工艺品.古代南方地区多产棕榈树,农民多用棕丝编织蓑衣,在农作时以避风雨.故人们称之“棕衣”,也称“棕蓑衣”.传说上古时虞尧登位时无衣可穿着,就穿着剥来的毛棕编成蓑衣,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既可避风雨,又可防猛兽.《明会典》卷一七九“计赃时估”载:“棕蓑衣一件,三十贯.”清汪灏《广群芳谱》载棕榈树的“其皮有丝毛,错综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帽、缛、椅、钟盂之属,大为时利”[5],足见棕榈丝编织历史之悠久.现今国内较为著名的棕丝编织工艺则是浙江武义的棕丝编织艺术,主要以棕丝为原料,棕编工艺品主要有蓑衣、棕床板、棕刷、棕扫把、棕包、棕编皮箱、棕绳等.棕编选材较精,编织工艺季节性强,人们多在春秋季编床板,夏季织蓑衣、箱、包等,秋季采集棕衣,进行晾晒等工序.棕皮可编蓑衣、渔网、搓绳索等.武义棕编工艺还融入诸多当地的民俗文化,富有浓郁的装饰味,如棕床板采用人字纹的密编法,蓑衣等用组合法,棕制艺人还能在棕板上串织曲边花纹、图案,及“双喜”、“万吉”等字样,象征吉祥如意和相关的年、月、日字样.

棕叶编织主要采用棕榈树嫩叶破成细丝,经硫磺熏、浸泡、染色后编织而成,细致精巧、朴实大方,色彩谐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但其历史并不久远.清嘉庆年间,四川新繁的农妇始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咸丰初年,逐步形成专门编织技艺.民国初年,棕叶编织开始在国内流行.现中国的棕叶编织工艺主要兴盛于四川、贵州、湖南和陕西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湖南棕编玩具、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最负盛名.新繁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形、圆形、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是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湖南长沙的棕编玩具也别具一格,是“长沙三绝”之一.民间艺人们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给一片片随手可摘的棕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编出个蚱蜢、螳螂、蜻蜓、青蛙等,深受儿童的喜爱.有“湖南棕编易”之誉的湖南老艺人易正文于20世纪独创了“肚皮”编织法,编出的昆虫惟妙惟肖;他还用铁丝作骨架,增加了清漆涂刷工艺,使作品能长期保存,从而把这种雕虫小技引入了大雅之堂.这门手艺后经游方艺人带到了全国许多地区,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都能偶见到从事棕编游方艺人的现场技艺表演.陕西汉中棕箱也是著名的棕编工艺品,系以松杉木材做衬里,外用棕叶破成细丝精心编织而成.其编织工艺经选料、做木箱、制棕丝、包裹棕片、编织图案等十五道工序完成.

(二)精神文化层面

棕榈树精神文化层面主要包括棕榈崇拜、棕榈诗文、棕榈绘画等内容.

1.棕榈崇拜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棕榈树与Apol灢lo有密切的关系,Apollo和他的双胞胎妹妹Artemis就是在棕榈树下诞生的.根据Pausanius的记载,Aulis的Artemis神殿前就种有棕榈树.终年枝繁叶茂的棕榈树被希腊人认为是生命之树,岁岁年年,芳林新叶催陈枝,生生不已,象征着永恒的更新交替和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重新开始的时间概念.希腊人在墓碑上饰以棕榈树图案的形象,唯植物中的强大生命方可征服死神,用来象征凤凰涅槃般的生死循环.在古奥运会的最开始阶段,棕榈树枝被称为斯帕迪克斯(希腊语“通过”之意),手持棕榈树枝,表示运动员顺利通过预选赛,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随后,棕榈也象征着胜利,承载着人们对胜利的期待.第7届古奥运会后,胜利者“除奖给橄榄冠外,还另发一条棕榈枝,运动员右手持枝,以示荣耀.”[18][P219]包萨尼亚斯也说: “绝大多数运动会都将棕榈树花环作为奖品.每位优胜者的右手均持有棕榈树枝…… (在忒革亚的古市场)在另外一根立柱上竖有一尊伊阿希俄斯骑在马上、右手持棕榈树枝的雕像.据传说,伊阿希俄斯曾经在奥林匹亚获得过胜利.”[19]

圣经里有很多地方都赋予棕树以神圣的意义.《出埃及记》十五章二十七节“他们到了以琳,在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他们就在那里的水边安营.”《约翰福音》十二章十二节到十三节,写耶稣在逾越节,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时,百姓就拿着棕树枝来欢迎他的场面.在天主教的宗教标记中,棕榈树枝就是圣枝,就是因为当时耶稣进耶路撒冷时,犹太人手持棕榈枝欢迎他,所以圣枝是拥戴耶稣的记号.

棕榈主日是基督教的节日,在复活节前一星期日,信仰基督教的教民要在教堂举行活动,棕榈树枝叶成为不可或缺的装饰物.受难周是纪念主耶稣最后一周,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此去就是为了全人类的罪受死.当时,跟随的人都前随后行,手持棕树枝欢送耶稣,并且高声说: “和散那给与大卫的子孙,高高在上和散那!”

以上是希腊及欧洲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国家对棕榈树的崇拜情况.中国南方各族群也存在崇拜棕榈树的文化现象.

(1)棕榈树是村寨的标志:棕榈树因具笔直的外在形态、易于繁殖成活、树木寿命长和四季常青的自然物性,被云南哈尼族人视为是哈尼族村寨的标志.哈尼族民间俗语说:“无棕无竹不成哈尼寨”.所以哈尼族人在选村建寨之时都要种植棕榈树,哈尼族的古歌说:“安寨还要栽棕树,三排棕树栽在寨头,栽下的棕树不会活,一寨的哈尼就没有希望.”[20][P138]可见棕榈树是哈尼族村寨生命力的象征,它能影响到哈尼族村寨的人丁兴旺、人口增殖和村寨人的平安吉祥.

(2)棕榈树是风水树:棕榈树根深叶茂、挺直而具风雅之态,棕榈树枝杆边缘生长的齿刺,能使恶魔鬼怪害怕,起到驱恶避邪的作用.所以棕榈树被人们视为风水树而种植在村落居宅前后,以护卫风水.在南方各地乡村都普遍种植有棕榈风水树,起到旺财护财的目的.

(3)棕榈树是祖宗树:客家人还视棕榈树为祖先崇拜的象征树.闽浙赣粤地区的客家人崇祖意识极强,认为“棕”者, “宗”也,因而在房前屋后遍植棕榈树,甚或有“种棕树,敬祖宗”一说.

(4)棕榈树是吉祥的象征:四季常青的棕榈树极易繁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常借以此获得棕榈树的顽强生命力,寄尚吉祥.所以人们常以“棕”字给小孩命名,如棕发、棕德、棕才、棕妹、棕顺、棕茂、棕盛、棕旺、棕强、棕健、棕壮、棕品等,寄希望小孩像棕榈树一样长得健壮结实,兴旺强盛.

(5)棕榈树是生殖的象征:云南红河哈尼族人认为棕榈树是一种充满了生命力和具有坚韧、挺拔、俊美等特点的生物物种,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棕心,棕心是棕榈树的生命之本,棕榈树是由棕心节节长成材的,哈尼族民有“棕树一个月长一片叶子”的说法,故棕心蕴含着勃勃生机,棕心就代表着生命力和生殖力.哈尼族人传统婚礼仪式上有摸棕心的片段,当新娘被接到婆家完成规定仪式后,在新郎舅舅主持下,新郎新娘依次用右手从下往上抚摸棕心三次,接着由新郎手持棕心,和新娘一起把棕心拿回卧室并竖立床头.[2][P165-166]毫无疑问,仪式中的棕心就是生殖力的象征.

(6)棕榈树是男女爱情的表征:云南哈尼族人常借棕片丝连密集的特征,象征青年男女爱情亲密无间.哈尼族人的情歌唱到:“我很早就把阿妹爱,自家门前把棕榈栽,棕榈长大我们也长大,我剥棕片给阿妹做蓑衣,阿妹呦你喜欢不喜欢?”“从小就把阿妹爱,自家门前把棕榈栽,年年月月我勤培土,今日棕榈已长成材,我剥下棕片做蓑衣,蓑衣给阿妹遮风雨,阿妹你看合意不合意.”“棕榈金竹根连根,阿妹你给我烟筒情意重,阿哥你给我蓑衣意绵绵,烟筒伴我度日月,蓑衣伴我遮风雨.”[21][P268-269]可见,棕榈树无疑是哈尼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表征.

2.棕榈文学

长期以来,历代文人以棕榈树为题材写下了许多咏赋歌赞棕榈树的文学作品,不断丰富和揭示了棕榈树的文学意象.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视草木文化的,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孔子所谓学《诗》一个早期典训.先秦文献《山海经》中提及棕榈树,但仅是对其自然分布的载述.连最早的《诗经》一书也未有棕榈的片言只语.只是到汉代棕榈树才进入到部分文学家的视野,在当时汉赋中偶有提及.如西汉枚乘《七发》有“梧桐栟榈,极望成林”[5]之句,司马相如《上林赋》有“仁频栟榈”[5]之句,扬雄《甘泉赋》也有“攒栟榈与茇萿兮,纷被丽其亡鄂”[5]赋句,东汉张衡《南都赋》则有“其木则栟榈,结根竦本,垂条婢媛”[5]句,描述棕榈树的自然形态之美.梁江淹《栟榈颂》云:“异木之生,疑竹疑草;攒丛石径,森苁山道.烟岫相珍,云壑共宝,不华不缛,何异工巧”[5],也是对棕榈树自然形态美的赞颂.

直至唐代,文学家们在营造大量植物意象的时候,棕榈树才受到极大的关注而作为题咏的对象,成为文人们表达文学情感的符号,产生了棕榈的文学意象.最早把棕榈树作为文学意象描述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枯棕》诗,其云:“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6][卷二一九]棕榈常受采剥,是受难者的象征.诗人前八句首叙棕枯之故,棕本耐寒,但为斧斤所剥,故先蒲柳而凋零,是诗人见枯棕而感伤民困于重敛;继八句是嗟叹枯棕而念生民,因安史之乱而军兴赋重,剥棕等于剥民;后四句则是诗人借此的无限感慨.诗人借物抒怀,以枯棕喻人,由棕之枯,揭露了剥削者的残酷和人民遭受的痛苦,表达了大诗人借枯棕而为民请命的思想情感.直至清代,棕榈产地的农人依然深为棕榈贡赋所困扰.清康熙朝宁国府宣城人施润章《棕榈》诗“田家饮泣罢为农,悔不将田全种棕;无苗高坐忍饿死,无棕旁系千家空.”清《宁国府志》按云:“棕榈树本宁郡土产,但产不甚多,向派民间采办,不能作,数购自他方,胥吏从中包揽扰累,愚山先生作是诗”[22],予以无情揭露.唐韦应物《棕榈蝇拂歌》: “棕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文如轻罗散如发,马尾牦牛不能絜.柄出湘江之竹碧玉寒,上有纤罗萦缕寻未绝.左挥右洒繁暑清,孤松一枝风有声.丽人纨素可怜色,安能点白还为黑.”[6]诗人描述棕榈蝇拂的实用功能,得出人事的是非分明之理:“安能点白还为黑”.

棕榈树四季常青,虽经霜而不凋的特征,历经磨难而依然挺立.五代马楚的徐仲雅《咏棕树》则歌颂棕榈“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5],是其傲岸不屈的人格象征.北宋诗人刘敞《棕榈》诗赞扬棕榈经霜不凋,堪比松竹,“纛影叱挲竿影直,雪中霜里伴松筠;可怜憔悴凌云色,还胜昂立人”[5],被看作是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的象征.北宋诗人文同《棕榈》:“秀干扶疏彩槛新,琅玕一束净无尘.重苞吐实黄金穗,密叶围条碧玉轮.凌犯雪霜持劲节,遮藏烟雨长轻筠.此名未入华林记,谁念西南寂寞春”[23],也是对棕榈树节操美的赞誉.

棕榈树在宋诗人梅尧臣的笔下又是另一意象.其《咏宋中道宅棕榈》则是入于物而又出于物的咏物诗,对棕榈的形态和神采作了十分贴切的描写.诗云: “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拥箨交紫髯,岁剥岂非仁? 用以覆雕舆,何惮克厥身! 今植公侯乘,爱惜只几春.完之固不长,只与荠本均.幸当束园吏,披割见日新.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5]诗人告诉人们一种哲理:要想栽培好一种树木,先得了解其特性,虽然主观上爱它、宠它,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棕榈树全身是宝,棕皮可剥制各种用品,棕花可食,棕叶可编织,所以在文学家看来,棕榈树又具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北宋刘敞《栟榈赋》云: “圆方相摩,纯粹精兮;刚健専直,交神灵兮;冯翼正性,栟榈荣兮.中立不倚,何亭亭兮;受命自天,非曲成兮;外无附枝,匪其旁兮;密叶森森,剑戟鋩兮.温润可亲,廉而不伤兮;雪霜青青,不界僵兮.寿比南山,邈其无疆兮;被发文身,何佯狂兮;沐雨栉风,蹇无所妨兮.苦身克己,用不失职兮;摩顶至踵,尚禹墨兮.黄中通理,类有德兮.屹如承天,孔武且力兮;懔其无华,不尚色兮.表英众木,如绳墨兮;播弃蛮夷,反自匿兮;遯世无闷,曷幽嘿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则兮.”[5]作者赋赞棕榈的各种自然物性,借人们剥下其茎干的外裹之皮来使用,采用拟人法称赞棕榈树具有墨家“摩顶至踵”的精神.

虽然历代文人以棕榈树为表现题材的诗文不是很多,但其文学意象还是很十分丰满的.现代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牟天磊出国临行前,独自去学校门前道别,并对着棕榈树许愿:要挺直、无畏而出人头地.棕榈树无疑是作者表达乡愁的文学意象.

3.棕榈艺术

棕榈树还是绘画、舞蹈等艺术的表现题材,艺术家以此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丰富了棕榈文化的内容.

(1)棕榈绘画

在传统山水画中,棕榈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代的画像砖壁画,即前文提及的东汉成都画像砖壁画“养老图”.五代时绘画作品开始有棕榈树的表现出现,前述《八达游春图》画作中在假山之旁绘出几片棕榈树叶作为衬景.北宋画家王诜的《杰阁媐春》画作表现出雅致的楼阁,清简而明净;长廊所围的园子里,棕榈、奇石植列,廊外远山横翠,近处垂柳、林木绕围.明画家唐寅的《班姬团扇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班姬手拈纨扇,独自在棕榈树下悄然而立.

但棕榈树作为独立画题则是一个空白,直到近现代才出现.晚清上海海派著名画家任颐(字伯年)的画作有棕榈画.其《棕树双鸽》画作于1875年,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石头棱曾,焦墨勾勒,又有墨叶相伴;双鸽展翅绕旋,活力无限.画面由上而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留白处,又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另一幅《棕榈鸡图轴》表现竹篱外桃花绽放,棕榈大叶掩映,公鸡悠闲地漫步,神态倨傲.

近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喜爱家乡湖南棕榈树的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阴之品性,常以棕榈树为画题,表达其自况之意和寄托其思乡之情,从其1928年作《棕榈树》立轴水墨纸本题识之“形状孤高出树群,身如乱锦里层层.任君无厌千回剥,犹觉临风遍体轻”诗就可见高标.他生平创作并留下了不少棕榈画作.如其《棕榈立轴》设色纸本画作,创作于1954年,白石老人已达94岁高龄,画作以一棵高大的棕榈树贯穿画面,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直立的树干与纷披的枝叶构成一种形式上的趣味.树干以赭石加重墨写出,色墨浓厚,间有留白,以表现出树干之致密的纹理和粗重的质感,棕榈叶以篆书笔法写出,用笔雄浑刚劲,用墨干涩、厚重,叶片前后层次分明.整幅章法虽简单,笔墨却极尽枯湿浓淡之变化,造型自然生动,从棕榈树独孤而挺拔的英姿上,或可体味白石老人晚年的心境.白石老人还以棕榈画题搭配鸟雀鸡虫等,如《棕榈蚂蚱》立轴纸本、《棕榈草虫》立轴纸本、《棕榈小雀》立轴设色纸本、《棕榈八哥图》立轴设色纸本、《棕榈雏鸡》立轴设色纸本(中国美术馆藏)等.其《棕榈小雀》画幅以半株棕榈置于纸边,棕榈叶几成垂直下落的覆盖之势,与踱于树底的小麻雀的仰观之势构成某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视觉张力对比,进而形成某种审美心理上的张力反差.下覆之势因叶的体量而变得巨大,仰观之势却因麻雀两足及颈子的细弱、柔嫩而纤弱无比,两相对照,尽管强弱立判,但辗转回味,或因动静对比之下,似乎下覆之势其实已经被仰观之弱消解得几乎殆尽.白石老人还以唐大诗人杜甫《枯棕》诗为题于1954年创作了《枯棕图轴》(藏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大写意水墨画,画面或擦或写,或浓或淡,一株枯颓凋零、将死未死,正作最后挣扎的棕榈树已活现纸上.空白处配上杜诗,与画面浑然一体,产生出极强的感染力.

近当代以棕榈树为表现画题的著名画家还有许多.如著名画家潘天寿的水墨《棕榈》画,枝叶一枝高昂如伞盖,另一枝低垂如龙爪,将狭长的画面上下撑开,款字随下垂枝叶态势纵向紧收,险峻犀利.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上海画坛著名的传统派花鸟画家江寒汀先生《棕树小鸟》设色纸本画,以泼墨写棕叶,且有一枝棕叶不无意外地斜向绿石,石上有一只背对画面的小鸟窥视着隐于石后的一枝桃花,可谓物物相连,别具情趣.近代天津著名山水、人物画家陈少梅先生的《棕榈高士》立轴设色纸本(收入1987年出版的《天津杨柳青画社藏画集》),画面表现的是清流激湍、风棕相语、木石自馨的人间清旷之乐.作者笔墨运斤成风,气韵生动.背景画树石苔草,运笔条畅有力,浓淡交织;人物用中锋笔钩勒,风神飘逸、气韵超然,极为精彩.此外还有河北近代著名画家赵望云先生于1943年作《棕榈农夫》立轴设色纸本,江苏当代著名国画家朱屺瞻先生于1975年创作了《棕榈图》立轴水墨纸本,上海花鸟画家韩天衡先生的《棕榈竹禽》立轴水墨纸本,四川山水、人物画家陈海萍先生的《棕榈肖像画》,湖南花鸟画家邓集文先生的《棕颂》、《棕情》、《棕志成城》等佳作.

(2)棕榈舞蹈

棕榈树与民族舞蹈还有着重要关联,南方壮族和哈尼族人取用棕榈树叶作为民族舞蹈的重要伴舞道具.

云南红河哈尼族人盛行跳“棕扇舞”,哈尼人春节(同于汉族)期间、“库扎扎”节、传统新年“十月年”节,都要举行跳棕扇舞活动.它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树叶,充当能为哈尼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人们时而像白鹇展翅,象征身弃尘秽,展翅迎新;时而像白鹇喝泉水,象征新的一年的生活将会像泉水一样甘美.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哈尼族民间传说是一只白鹇鸟搭救了一位贫病交加的哈尼族先祖母“奥玛妥”老人,老人就用棕榈树叶作为白鹇鸟的翅膀模拟白鹇鸟翩翩起舞的姿态,先祖母“奥玛妥”将棕扇舞传教给族内的中老年妇女,先祖母“奥玛妥”去世后,族人为悼念先祖母,在神树下跳起棕扇舞,才有了今天的棕扇舞.随着社会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发展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仪式更是自娱活动的舞蹈,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在跳棕扇舞的节日里,哈尼族成年男子们都会把酒菜摆放在村寨广场上,直摆成长长的宴席,举行规模宏大的棕扇舞活动.棕扇舞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

广西百色那坡县黑衣壮族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的族群,他们崇拜棕榈树,喜欢手持棕榈叶翩翩起舞.黑衣壮族人的山寨里,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棕榈树,经风历雨,依然枝叶繁茂而且簇拥向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黑衣壮族人以之为毅力的象征.他们的民族舞蹈“八字舞”和“团结舞”皆以棕榈树叶作为伴舞道具.“八字舞”也叫“棕叶舞”,跳舞之时,舞者手拿修剪过的绿色棕榈叶跳起八字舞,象征黑衣壮人具有棕榈般的坚强性格与毅力,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黑衣壮人在远古时常遭受外族欺压,族人只有团结一致,协调作战才能保族.在打败外敌、获得胜利后,族人为庆贺胜利,手拿棕榈叶,就跳起了“团结舞”,暗喻着黑衣壮人的品德就像棕榈树一样,天旱炎热不枯萎,大雪严寒更苍翠.黑衣壮族人要有棕榈的品格,有力量,要团结.“团结舞”现代性较强,在喜庆节日里,黑衣壮人都会高兴地与来宾手拉手跳起团结舞,以表达各民族大团结,与嘉宾共欢乐,一同享受节日的快乐时光.[24]

上文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棕榈文化现象和棕榈栽培史和文化现象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现象本科毕业论文文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英国小城巴斯:一部洗浴文化和文物保护小史
巴斯(Bath) 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小城,位于英格兰萨默塞特东北部,距离伦敦只有100 英里 它的闻名得益于天然的温泉资源,早在罗马统治时期就被发现,因此又叫做“温泉小镇&rdqu.

现代消费与审美文化现象的探究由网络购物节引发
郑楠楠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已逐渐经跻身于主流消费方式中 各种网络电商购物节的兴起又带动了网络消费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 以网络消费的壮大为信.

英国青年艺术家文化现象的悖论性
【摘要】英国青年艺术家文化现象是矛盾丛生的,无论是它作品中表现的是非真假,还是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体制与前卫艺术的本质悖论,都是对西方当代社会的直观反映 YBA作为当代前卫艺术的代名词,涌现出众多怪诞的.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现象
内容提要 对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现象,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我们应以相对冷静、理性和客观的视角对这一课题提出分析和研究之道 中国文化使好莱坞赢得更多票房的同时,事实上也对我国的旅游业和文化传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