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思维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与让思维随着手指舞动起来《折形状》磨课手记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思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9

让思维随着手指舞动起来《折形状》磨课手记,本文是关于思维本科论文范文与思维和《折形状》和舞动类硕士论文范文.

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思维和智慧杂志大学生思维论文思维论文结课论文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只有经过这样的经历,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手指的舞动而跳跃起来.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式学习;开放性引领;实验;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24008802

《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常见材料,四年级认识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此前基础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并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磨课经历】

一、“鸡蛋、图片”不如一张A4纸

上课之前,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片段1】今天,老师带来了鸡蛋,你能像这样把它握在手心,用力捏,把它捏破吗?是不是因为力气太小了,所以捏不破?

如果给你一把锤子,你能把鸡蛋弄破吗?(在桌子上铺上一条毛巾,分别在毛巾上面的四个角各放上一个鸡蛋,再用一块毛巾把鸡蛋盖着,然后又放上一块板,板上放上一块砖.)用锤子砸碎砖,猜一猜,现在鸡蛋碎了吗?碎了几个?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实际看到的实验结果产生矛盾冲突,从而起到设疑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实验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首先让学生徒手捏破鸡蛋,如果是握在手心,由于鸡蛋壳的薄壳结构,很难徒手捏破.但如果学生不是用掌心握,而是用手指头去抠,力气大的孩子还是能弄破鸡蛋的.

第二个实验理论上是能够实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鸡蛋的大小、摆放位置、锤子砸下的力度、方向等因素,很有可能会失败.用一个“并不保险”的实验引入课堂,效果肯定不好.而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仍然有着期待和兴趣,没有必要用这些实验来“吸睛”.

在此基础上,改动如下:

【片段2】今天我们来完成一个挑战,用一张A4纸撑起这本书,而且书要离桌面15厘米以上,怎样才能完成这个挑战呢?(学生纷纷出谋划策)看来大家的想法都很多,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大家试着在小组里做一做.

用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朴素但有效,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张A4纸上,学生为了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积极开动脑筋,思维完全打开,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来,教室里不时听到成功的欢呼声.

二、“步步追问”不如开放式引领

【片段3】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在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和圆柱这几个立体图形中,圆柱的承受力最强.这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我设计这几个相关联的问题:

1.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哪个图形的承受力最强,哪个最弱?

2.想象一下,八棱柱的承受力会怎样?十六棱柱呢?

3.你发现横截面的边数和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最大呢?

学生在这几个零碎化的问题引领下,知道了“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这个结果,但也仅仅是“知道了”,至于为什么有了这个知识点,是得益于老师“保姆式的引领”.这种将一个大问题打碎成好几个小问题,“咀嚼式”的提问,并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他们只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都在思考,但这种思考是肤浅的,缺少深度的,没有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达不到系统的、独立的思维训练目的,而最后学生能记住的也仅仅是黑板上老师的几行板书而已.

于是,我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改动.

【片段4】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将每小组记录的数据排列在黑板上,引导观察,看这些数据,仔细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验的基础,数据又是自己亲手实验得出的,他们的思维逐渐深入,趋于完善,最后发现: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而当边数分得越来越多,就越接近于一个圆形.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在这几种立体图形中,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是最强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发现是学生在经历了动手实验之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印象往往会深刻.

三、“伪阅读”不如自主搜集资料

当学生已经探究出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这时候由于掌握知识有限,学生往往没办法解释清楚其中的力学原因,教师抛出一份阅读材料.

因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

分布,所以,圆柱上的每一个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能承受比较大的力.而三角形、正方形等都有好几个角,不能把加在上面的重量均匀地分开,每一个点承受的力都比较大,所以整体不能承受太大的力.

学生阅读这份材料,从材料上找出关键词,解释了为什么“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但这样的解释学生能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仅仅在阅读材料上找出了答案呢?这其中涉及的知识点难道仅仅这几行文字就能解释得清楚的吗?

而在后来改进的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给出任何提示,只是提问:遇到了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去解决?有人说课后到《十万个为什么》里去找答案,有人说到网上百度,还有人说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于是,在下一节的汇报课上,我发现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更清楚,更全面,所获得的知识更广泛,这是与仅仅一张纸上几十个字所带来的知识面不能相比的.

四、“另辟蹊径”不如使用原始材料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张A4纸,在离短边大约6厘米处折叠;将纸翻面,继续折叠,直到一张纸都折完,折好后很像瓦楞纸.用两张A4纸分别卷成圆柱形纸筒,并粘贴好.把两个纸筒并排放在桌子上,中间间隔10厘米,把折好的瓦楞纸架在两个圆柱之间.在瓦楞纸上面放书,看这样改变实验之后,承受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纸改变形状后,承受力会发生变化,除了柱体,其他形状的承受力如何呢?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样设计也不成功.因为这时候已经接近下课时间,而这个实验折纸花费的时间较长,学生将时间花在折纸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改动之后的设计:

今天的课上,我们一起努力,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且有了这样的观点:形状改变了,承受力也改变;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并且发现:在这些形状中,圆柱的承受力最强.在实验中,我们还得出了高度、厚度都不同的几个圆柱体,如果我们都来研究圆柱的承受力,那么这几个圆柱,有的是以A4纸的长边作为高度,有的是以短边作为高度,还有的卷成好几层纸,那它们的承受力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经历了由一张纸能不能撑起书——撑起书的多少——同一种图形撑起得多少,这样完整的实验历程将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向另一个层次.

【磨课心得】

新课标要求: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只有经过这样的经历,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手指的舞动而跳跃起来.

(责编韦淑红)

本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思维和《折形状》和舞动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思维本科毕业论文思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少教多学,让古诗词教学更具魅力以《渔歌子》教学为例
摘要“少教多学”理念,契合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和内在的认知需求,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词作的内核和学生的疑难之处,教在学生的障碍点上,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渔歌子是唐代著名词人张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秦欢老师《走之》磨课、摩课的感想
阳春三月,暖风醉人 爱好书法的江苏教育人迎来了杏坛花开——第13 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 作为普通教师的我,有幸被校领导安排参与.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品质金苗红老师《有温度的老字头》磨课手记
开学初,接到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即将举行的通知,学校承担赛课任务的老师便选择了校本教材中的老字头一课,准备进行硬笔书法教学 学校参与听课的几位书法、语文教师.

有效作业构建有效课堂以《触摸春天》为课例,课堂作业的有效性
“有效”成为了当今教学的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作业”,一直挂在教育者的嘴边 其实,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反馈教师.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