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分为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详述分为二的哲学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分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详述分为二的哲学,本文是关于分为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和哲学和详述和分为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为论文参考文献:

分为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范文世界哲学杂志马克思哲学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类比思维下,一分为二哲学的基本内涵和延伸运用.正因为类比的功效,所以一分为二哲学在军事、读书、做事等方面,具有种种妙用.

关键词:一分为二;哲学;类比;运用一、一分为二的详细解理

1.一分为二的概述

当笔者抱着GRE的题目和书籍苦苦用心时,有感于同义、反义、类比的妙处,故有所悟.

其实中国古代,有两本书讲同反义类比讲得相当出色,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道德经》.笔者对一些名句则是过目难忘,深有所悟.

《孙子兵法》讲的是两军对垒的作战之法,是用一分为二的思想带领一拨人来打击敌人的至上妙语.《孙子兵法》13篇完全概括了打仗中的至要.所以它也是人们做事的要领.而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总结出的游击战规律、十大军事原则,都是脱胎于兵法规律.

《道德经》讲的一分为二,一个事物两个主要方面,一个场景两个主要事物,一个事物两个主要元素,比起西方的辩证法来说更为玄妙,字字珠玑,那五千字是精华所在,比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等,能更为生动地描述自然界的阴阳二元和合之象,非常有利于我们用辩证法的眼光来观察和看待事物.说白了就是道法自然,自然的法是最为气象万千,宏伟壮丽,变化无穷而又魅力十足的,但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又脱胎于一分为二的简单辨证法则.

《易经》也是讲辩证法的.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演化出64卦,不一而足.

在近代,还有胡林翼的《林翼兵法》(一分为二,两军对垒),小时候就对胡林翼的兵法有深入研究.

庄则栋的《闯与创》,讲乒乓球的兵法.徐寅生先生也写过一篇论述打乒乓球的辩证法文章,还受到的表扬.中国乒乓能长盛不衰,与前辈们深研乒乓辩证法不无关系.

施今墨先生的对药理论,讲中药学上的两药相济取其利,去其害,也是在讲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对子、骈句诗文,其中无不渗透着一分为二的工整对仗.所以笔者认为,要学到好东西、好宝贝,老祖宗的传家宝、各种文献得好好琢磨,不可一概而废,也不可把一切祖宗之法,奉之为不二法门的圣明经典,否则就不是一分为二的公正、中立观点.

下面就讲一下怎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做事(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和有限地改造世界).

2.要有道德和良心

道德是立身立基之本.这方面孔子的论语或弟子规已经讲得很多了,历朝历代即使是伪君子也能讲出一大溜的套路来,一抓一大把,所以即使是令狐冲也能从岳不群等伪君子那里听出不少东西来.

佛教界有一种说法,人的心里要有良知,才能看到外界的良知和真相,心如明镜,方能眼如明镜.心有真诚,方能求得世间真意.大意如此.

蛮族人种,常把这一条直接忽略掉,直接跳往其他各步,所以它们会一时很厉害,但长久不了,这就是所谓的邪不压正.

3.类比思维

笔者认为,哲学就是各种事物演变的通常道理的归纳和浓缩(属于通识,常识,common sense).如果用类比思维的话,加上我们文化人独有的对具体事物的体验,很容易导出对事物的深刻洞察.例如数学上有个比例公式:

A : B 等于 C : D

如果A、B、C三个是已知的,那么我们很容易求得D.用类比思维,就是要在知道通识中两种元素的关系(如A / B),再知道自己现实体验中的某种元素(如C),就能导出D大概是什么样的性质和状态.

也可以说,如果知道A,B 是矛盾对(反义词思维),C,D 也是类似的矛盾对(反义词思维),并且A与B的关系很清楚明白,那么由以上三点,就可以推出C,D矛盾对之间,大概有什么的关系和演化方向.

A 与C则是同义词思维,B与D也是同义词思维,只是语境不同,所用来表达的词汇不同而已.

就事物间的类比关系而言,总有事物的某一侧面aspect,某一领域field,某一范围range,某一界限scope 之内,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会出现相似性.虽然超出这个aspect,field,range,scope后,相似性也许就不存在了(超出了有效作用域范围),但这种相似性就像高分子化学中所说的聚合物的局部结晶点一样,还是会令人的思维闪闪发光.所以人要进步,海阔天空的类比思维是延展的极佳方式.

4.尽量不一刀切,要一分为二

看到一个事物、理论、人等的优缺点,利弊处,长短处,从而择优而反制缺点,取长而补短,扬长而避短,兴利而除弊,等等,此为进步之至理.

所谓一刀切,就是全盘否定或肯定.如五四时代,众多社会文化菁英,基本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倒批臭,似乎不彻底抹去就誓不罢休.而他们丝毫没有注意到,、周恩来等人,早年都是受过私塾的传统文化教育的.

又如1980 年代,很多看似是精英级的知识分子大力鼓吹全盘西化,还不是百分百,彻头彻尾地一边倒?实际上他们最终也落不到什么好,因为他们一开始从根本上就没坚持一分为二,没能切入中西之利相结合,中西之害尽摒弃的最佳思路.

所以,要一分为二,批判与继承相结合,才能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而用刘备的话来讲,就是小善要努力去做去执行,小恶要防微杜渐地不断克制,从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达到自我修养不断地升华.这才是自身进步的真正动力所在.

5.抓住重点

⑴要抓住重点(重点论).事物虽然均可一分为二,但二中取一,肯定是要有重点的、首要的方面.重点也就是找突破点的关键.结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观点,要知道每时每刻事物或形势中的重点和要害是在变化的,也即矛盾是在随时变化的.因此,每时每刻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故事情要按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地做,每次做一件事(那件事就是那时的重点),步步为营,这样一个人、一个团队才能把纷繁复杂的大事情做好,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注意做重点进攻,结果形成全部都是烂摊子、半拉子工程的局面.

进一步而言,如果做一大堆事情时,不顾资源分配效力,搞同时全面开花,就相当于拉长战线,把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更进一步分散到各突击点上,不符合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兵法至要.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摊大饼,就会把能形成拳头优势的力量,消散于无形中,十分不可取.

所以做事要砸一下锤子出一个坑,尽量一次性搞定,即要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否则就是留了敌人或问题的尾巴,还得返工费心费力,弄不好敌人或问题还会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反攻倒算.做试题要集中精力,在一个有限时段内,专注于一道题、一类题或一个科目,有助于出成效.

所谓大道至简,至少包含大方向上要一分为二,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又要抓住核心要点.也正如张奚若先生所说,“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否则求细求微没用”(大意如此).

的根据地理论,其实也是抓住重点的一种具体呈现,先把一个地盘打下来做扎实了,就无后顾之忧,然后可以把地盘不断打磨得越来越大.

⑵五一九原则:抓住问题要害,有的放矢.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有个著名的“519事件”,即在冲击决赛名额时,意外负于香江队,未能如愿进入下一轮.当时,上半场双方还是均势对等的,但中场休息时,中方教练对队员做了很多布置,既要注意这个,也要注意那个,总之吩咐得面面俱到,唯恐没有涵盖到一处不足.可惜百密一疏,对于香江队重点演练的定位球,国家队没有重点强调和防范,似乎主教练在休息室内只在最后补充了一句,要注意任意球.于是,下半场香江队靠定位球制胜,以致最后引发.

在此说这个事件,是想说明:讲好话和大道理,谁都会讲,并且肚子里有理论墨水的人会讲得相当多,但是能在某一情势下,能切合实际,能击中要害,最终能解决问题症结,甚至能预见未来问题和矛盾的大致走向所在,并加以重点布控和防范,从而引导整个事情和态势有个较好较优结果的,能讲出那样几句话就讲到点子上,并且有实际成效的,这样的人不多.

“兵不在多,贵在精.”切中问题要害的,不会是长篇大论,精要地讲一两点即可.这就是做事和讲话的一个重要原则:简单直接,一针见血,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击中要害,擒贼先擒王.

所以,即使是旁人通读我的浅解时,也希望能选择其中对治你们问题的,好好地运用即可.一时不能领悟的,可以暂时放一边,以后再说.

⑶抓住重点:切入点原则.教育学习上,要抓住切入点这个原则,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人们的认知世界,有完全已知世界、完全未知世界,还有夹在这两者之间的半知半解的边缘世界.

按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入点的想法.

对于完全已知的世界,我们要本着拿来就用的想法,尽可能地用起来,而不必过于深究其内部.例如计算机工具,普通人只要会用Word、Excel、上网等,不必太深究计算机的内在机理.

对于完全未知的世界,我们要浮光掠影地考察学习,不能冒进,因为学识的拓展也讲究根据地原则,如果贸然前进深入,会处处受到未知变量的钳制,从而事倍功半.

而对于边缘世界,我们要重点深入、清扫知识的战场.比方说,我们拿到一台榨汁机,这时研究榨汁机的用法和细节,就会比研究果汁的化学组成成分,来得更实用.我想这就是我所说的切入点,即应用上的针对某些问题的直接入口,就是切入点.

6.一分为二的交汇融合处

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哲学观念中,还有度、缘、势、宗、层次、结构等.下面将分头论述.

⑴度.传统的哲学书中,对于这方面已经讲过很多,此处就不再重复.

⑵缘.就如同男婚女嫁要有缘分一样,师生、学友、领导下属、同事等等,也是需要一定的缘分才能在一起.总而言之,两个元素间的关系,也需要缘.如果一对相接触的事物之间,发生了不如意的事,如老师教不好学生,下属适应不了领导,都是没有最终缘分的表现,不能单怪学生不行,更不能单怪老师或领导无能,这种两个事物元素之间的无缘无分,都是有一定责任和原因的,不能把没缘分的原因,全部怪罪到某一单方面的元素身上,那是不全面的,是真正的以偏概全.两个元素之间的原因追责,大多是责任比例问题,而不是1和0的问题(即不是某一方承担全面责任,或某一方完全没有责任).

⑶接触.我们常遇到陌生的事物和人,一些人对于身外之物,常见的态度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可用可爱的一面.当然对于已经知道是极端坏的人和事,是要远离的(如鸿门宴那样类似的事,如毒品,就不要去碰).总之,奉行接触政策,就能多一个了解外部的渠道和窗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人与新知识的关系也是如此.奉行接触政策,才可能有新的缘.

⑷势.孙子兵法中有一篇专门的势篇.中国传统文字中,既有势均力敌,也有势如破竹等说法.可见势指的是一种战场态势,即天时、地利等外在因素叠加在矛盾双方的内在力量上所形成的一种战场形势,有可能是一边倒,也有可能是相持的均势.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过境迁,环境和条件变化了,不能再一味地萧规曹随(要一分为二,取前辈的可取处,弃其不可取处),如果一味守成持旧,那只会让策略被动于形势变化.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按笔者理解这几句话,从前走过的路径,现在可以借鉴其有用、有效的部分,但不是100%通通管用和不能变通的,从前对一个东西起的名字,到现在这个东西的内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实际上和以前是两个东西了,虽然名字还是那个名字.又如名句所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后半句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同一个意思.

又比如经典的历史名言所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借鉴,就是我们对于过去的历史,从来不予借鉴(大体如此),所以,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做变通和权衡,很重要.

矛盾辩证关系,在任何事物,任何层次上都是存在的,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无穷分下去,就形成一个事情的con?text(真正的上下文),这就是势(situa?tion,circumstances),故此,每个人每时每刻每地遇到的境,不会完全不同,但也不会完全相同,故此,需要我们的人生做不停地探索,此即有趣的人生.

⑸宗.万变不离其宗,万法归宗.可见宗即是矛盾双方演化时,特别是沿时空轴线演化时,所遵循的主线.下面也会谈及.由浅到深,再化繁至简.从浅尝辄止,到逐步深入,这是一般读书人都会的事,但是到学有所成,能化繁至简,通过一般性的通识思维,来看透一个事物或专业问题的核心要点(core).这后一步很少有人想到,或者想到的人,也不曾探到最精深的高度.就、而言,他们是有那样的深度的.

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了世界问题主要是东西问题(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对抗),南北问题(经济合作),而更重要的是南南合作(穷人帮穷人).能把纷繁复杂的世界看透,再简化到极致,世间少有.但这是一个人的思路进步所必需的,否则就会像朱熹那样,要格千物方致知,也太复杂了些.简单,简化,直接,单刀直入,这些是把真正的事物本质和问题核心呈现出来的最后一步思维(简单、直接的思维).正所谓:繁华阅尽是沧桑,大道至简方从容.也许,这就是一切事物中应有的一个宗吧.

⑹层次、结构.也可以说是有序、有层次.一分为二固然好,但每个体系、结构、层次上,按一分为二所进行的考察和剖析的结果是不完全一样的,不论是扼要的两点,还是首要的重点,在每一个细微层次、中间领域或局部范围,一分为二的办法都是不同的,因此有秩序、有层次也相当重要.正所谓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要把许多的一分为二的分解组合起来,就需要道法自然,有序而为.正如佛语所说,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每个局部或细小的范围内,都有佛法和正见的,即使是细如微尘的一界内,也有一分为二的哲理吧.

就拿打仗来说,战胜眼前之敌后,下一目标一般是就近之敌,而不是舍近求远(一般来说是如此,不能一概而论).就读书而言,读完一本书或一个主题后,再考察的应是相关联的主题,这样学识才会形成一大片的学识根据地,从而不断以滚雪球的形式向前发展壮大.

当然,现在的书和资料多如牛毛,有些地方不得不蜻蜓点水,但更实在的,就如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攻岛掠地的战术:蛙跳,即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有重要价值的战略性岛屿,然后再分割包抄.换到读书上而言,蛙跳就意味着要快速找出书籍或资料中的重点,集中力量消化,再加以适当延展.

⑺对应关系.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之间,要有缘才能相配合,就像婚嫁中常说的门当户对一样.换到人类社会中,就是师出有名,有名才有分,因此,名分是一种很重要的对应关系.就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来说,只有最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和职务时,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最高境界,在家要有老公的样子,对小孩要有第一任老师的样子,在外做什么工作就要有什么工作的样子,大抵如此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份(role)和位置(position),决定了他做出什么样的事(business)和行为(deeds)才合适.

并且,往往一个人A对另一个人B做某件事情时,如果有多种交往身份选择,如:既是同学,又是同事,甚至又是世交,这时A以什么样的规格来在这件事情上对待B,往往很有考究.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所以,人之间的交往,最好是纯化成为一种单纯的社会关系,但社会往往给我们的不会完全是这样的纯化关系.

如果两个人之间有多重社会关系(比如既是同学,又是妯娌,或既是连襟,又是上下级等),那就像解多元多次方程一样,不好解,就要想办法好好解答了.

一一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往往表现在有投入就有产出,有输入才有输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一分钱一分货,等等.即输入有多大,输出就有多大.还有就是职务有多高,就有多大的责任,一一对应.

对等安排.这种安排往往体现在办家事或喜事上,即有等同身份的,就要有相同的邀请和行为规则.也体现在敌我两方的谈判或外交场合,面对面交往的,一般而言是各自阵营中同级别的人员.

⑻折中(trade-off,balance).就两个已知事物而言,两者相比较都会有优劣之分,只是在不同的比较侧面会有不同的比较结果.例如,激光打印机的优点是维护容易,缺点是一般只能印黑白的,彩打的激光就容易坏;而喷墨式打印机,优点是可以打印彩色的文字图像,缺点是不易维护,并且容易风干堵塞.技术的进步,就在于找出现有两种事物的各自优缺点,然后糅合之,把两者优点都集中起来,而抑止两者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例如上述两种打印机,再往上一步走就可以改良后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当然,彩色激光打印机也有缺点,那就是单机相对较贵,并且维护保养费用高.这样不断地trad?eoff,折中取和,才会让技术不断进步.

⑼比较思维(compare).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于是就不比了,其实这种退缩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之间的比较,大体上要坚持如下的比较顺序:

a. 比较双方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是否相同、相异,也要找出比较的参照系reference system 是否合理(也即立场、观点、方法),两者是否具有可比性.

b. 求同存异并举(即要找出比较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又要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

c. 在上述基础上,分析两个元素或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总体优劣.

这样才是完整的比较哲学,否则比较是不完整的.

就如我们国家领导人所说,不能以改开前30年否定改开后30年,也不能以改开后30年否定改开前30年.30年河东,30年河西,时间时代在变,形势和问题也在变,当然政策导向,决策指引和执行的具体思路也要变.也正是所谓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吧.一般人只有领会到这个应变而变的层次,才能体会更深.

⑽SWOT分析.SWOT,实际上就是:

Strength 内部的优点;Weakness 内部的缺点;Opportunity 外部的机会、优势;Threat 外部的威胁、劣势.

这种分析在商业报告书里很常见,是对内部、外部,优势、劣势做的四分法分析,实质上也是一种一分为二(内、外部)后,再次一分为二(优、缺点)的办法.

插叙:以前我们常听说要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其实,多角度观察的开始,就是从正反两方面(一个矛盾对)来观察事物.

一个矛盾对等于 2个角度

两个矛盾对等于 2 × 2 等于 4个角度

三个矛盾对等于 2 × 2 × 2 等于 8个角度

……

N个矛盾对等于 2的N次方个角度.也许,这就是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办法所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无穷无尽.

⑾二生三.道德经里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可不像《圣经》里说的上帝创造万物,而且来得更妙.简单说,二生三,就是从两种极端情况中,再加上一种中间情况(可能就是模糊情况),对三种情况分别做不同的处置.

就比方说,我们针对三种题目类型,要分别处置:容易做对的题目,要花少量时间巩固,但不能长时间不管不顾;相对不难、但容易做错的题目,要重点对待,本着打歼灭战的原则,逐道逐类地消灭之,使其成为容易做对的题目;

很难的、暂时没有清晰思路的题目,要采取抽丝剥茧、细水长流的办法,专就一道题详研,或者过一遍,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来温故而知新,重新发起一次进攻,这样也许会好些.

7.解析常见的一分为二矛盾对

据kiwix百科词条,传统的一分为二,包括如下矛盾对:量变和质变;肯定与否定;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器与用.

⑴模糊与明晰.有些时候对事情要一分为二,有时候甚至要故意模糊.如军事上,炸一座桥阻止敌方进攻或撤退,并不是完全把桥炸毁或炸塌完事,最好的策略是模糊,让桥似乎还在位可通行,但实际上敌车上桥通行的话,就会掉架或塌掉,如此可陷敌军行动意志于犹豫不决中,从而加快我方战斗意图的实现.

游泳中,经常淹死的人,并不是真会游的,也不是不会游的,而是游泳的技术是半桶水的.看似他会游,但技术不到家,遇到漩涡或险地,就会濒临绝境.

再如语言措辞,模糊更是可以大大改善交流双方的关系,有助于求同存异,增进互信.比方说,对于一位女士,不知道她是结婚的还是未婚的,就不好用Mrs或Miss来做她的称呼,英文中有个词Lady,这时就派上用场了,显得优雅而大方.

模糊的另一种形态,是用一分为二的话来回答.比方说,问别人在哪里,他答在外面,这就无限扩大了范围(不在办公室、家等里面了).

模糊在佛教界,还意味着矛盾正反两方面圆融交汇,无始终无分别,即因果相续不断.也即是说,矛盾双方实际上是无法绝对分开对立的,至少有些藕断丝连的关系.

模糊还体现在程度上,如时间用语:

节假日> 周末> 星期六> 周六上午以上时间描述,从左到右,是不断地去掉模糊而走向精确的.这也正是中国语言的妙处,有太多含蓄的话会隐藏在模糊程度不同的表述中.

又如,过去两岸和谈会商往来的客机航线时,为了是国际航线还是国内航线争论不休,最后一位大陆领导人当场拍板,就叫两岸航线.

⑵器与用.古文云“当之无,乃器之用”.我个人理解,有这么一个意思在里头,即社会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当之无),那么我们奉献者作为“器”,就能派上用场.另有,一个容器,只有里面没有容纳东西,并有容纳的空间时,它才能进一步容纳进别的东西.可见“器”为了能够达成被用,应该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器,有承载之用,如时间、精力、人手、物料等资源,只有有空间或闲暇,才能承载用途.如果器本身已经处于全力应付的状态,就没有办法再承载新的东西.

此消彼长.正因为器的承载能力有限,所以从哲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出色,那么他的另一方面,很可能就不咋地.这就是此长彼消吧.

8.理论联系实际

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理论不如没有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调查事实、现实和国情再定策略,也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的渠道要畅通,理论和文化是要的,但起码的也不能对现状视而不见、不理不问、不管不顾,否则就是鸵鸟政策,到头来只能成为问题的俘虏.中国不缺文化,但缺的是文化人学了文化知识,又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成文策略和成规范的理论再加以改变或微调,以适应眼前的形势.

正如佛家《金刚经》所说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露之凝结与升华,如电闪雷鸣之迅捷,战场态势上尤其如此,人生处世上亦是如此.因此,过去的有作为、行得通的法,到现在就像梦幻泡影一样,可触而不可即.一味地照抄照搬过去的有为法,只会是僵化和死路,无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应根据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再做变通或创新,择过去法中的有用、有效部分,弃过去法中的糟粕部分,运用一分为二法,方能是新的有为法.

⑵任何理论和道理都是有有效性边界的,即是有作用域的.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所有理论都是有适用性范围的,如佛学、牛顿经典力学等,虽然几乎无所不包,但都有抵达作用极限的时候.也即是说,任何理论都有有效的边界,在边界内,理论是管用的,超出边界,就要用别的理论来指导了.

9.没有银弹

一分为二不是万能的,隔行如隔山,肯钻才能深入.有些人从一行转到另一行,简直如同进了云里雾里,一些概念和要素是完全陌生的,没有扎实、系统的深入,实在是搞不定的.要钻研,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个报道说,在某一行或某一领域内要达到高层次水平,学习实践1万个小时是个必要条件.一位老师说过,至少七年的精深钻研,才能有小成,后来在行业交流时,也听到外边的老总说,在一个公司至少呆两年,才会被这位老总的公司视为不是过分地跳槽.

只有充分深入、系统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和脉络后,才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化繁为简,抓住该领域内最扼要的东西.我们学人应对此有充分认识,切不可盲目抓取两个元素或一个要点,就以为是该领域内至高无上的一分为二分析法.如此草率尤为不当,会误导旁人和子弟的,诚如所批判的教条主义一样.应慎而又慎.

以上也即是计算机科学界一位宗师所说的:没有银弹(No silver bullet).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一分为二的初步类比应用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领域,谈谈一分为二思维的使用.

1.一分为二思维与兵法

兵法极其有助于做事,做事实际上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或目标而行动,可把问题或目标,类比于兵法中的敌人.

⑴兵者,诡道也.就是说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按常理出牌.上善若水,水只要有一个缝隙,就会钻过去并喷薄而出,展开水的阵形.一个摆脱困难的方法(away out)虽然难找,但敌方或问题的命门一定是有的,这也就是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所说的无招胜有招,任何一个剑招、阵势或形势,总会有突破点的,能不能找到,找得准不准,完全看各人的水平、知识背景和智慧(wisdom)了.

另外,诡也代表英文中的trick.任何事,如果强攻正取不下来,借助trick来个绕过(work around),也有可能做个曲线路径来达成目的.

⑵朱毛的游击战术精华.以红军时代反围剿的经典战术对联为例,右边写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左边写着:“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已经把要说的话讲完了,还是强调了以下几条:

第一,军民团结一致.——人民是水,军人是鱼,鱼离不开水(讲究团队合作).

第二,选择有利阵地.——保证第一条基础上,才能发挥主场优势(围绕自己的根据地做文章).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保证前两条基础上,更容易建立局部优势(抓住重点).

第四,先打弱敌.——保证前三条基础上,先挑软柿子捏,建立信心和作战经验.(注:先灭弱敌,让团队逐步有成就感)

第五,要跑起来,钻空子.——为前四条服务.(很适用于中国足球)

⑶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无论对做什么事都很有借鉴意义)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解析:先吃肉,后啃难啃的硬骨头.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解析:同上,先从小事做起,扫清,再攻坚.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解析:保持正确的KPI 指标,学习上应以学到解题思路、拿分套路为主要目标,不能以知道答案为主要目标.

④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给敌人歼灭性的打击.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解析:要集中学习力量,重点消化某一类型的题,避免让时间精力全面开花摊大饼,得不偿失.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解析:对待考试要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解析:做题刷题要有技巧,不要老是刷同一解题思路的题,从而僵化考试时的思路,而要做不同逻辑思路类型的题,在思维的运动中,让脑筋活络起来.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解析: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经典中的经典,相机而动.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解析:因粮、因兵员于敌.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是兵员等有生力量,而则太在乎于地皮的多少,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学习上要以时间换时间,做通了一种类型的题,就能为下一步解决更重要的薄弱点,腾出更多的时间.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老听市面上的人说,某某商人用思想来做商务实践,某某人用孙子兵法来做恋爱实践,更有某某国的核战略被称为孙子核战略.现在看来,这些事例都是言无虚处,实实在在.

2.读书

此处仅谈要有重点.曾国藩说过,读书时要一次只读一本,从头到尾读完,前面没看透不要往下看,大意如此,但面对当今情势可能要有所变通.据说一位军中元老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也是极其简单的,书房中摆设简单到了极点,桌上仅放一本书供他阅读.所以,读书不能漫无目的地瞎读,要有重点,感觉有相应、相通处了,要会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才能把一本书吃透.但是,现在的书多如牛毛,因此,略微变通一下,要抓住扼要,先看书的目录,取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一章或一节),完整读下来.对其中不太懂的名词或名句,或感受较深的,可用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或维基百科(wiki?pedia)一下,相互印证,则明吧.

3.做事

做事实际上是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也即矛盾的方面,也即做事人的假想敌(这样就可以套用孙子兵法中,敌我对抗的思路了).因此,打战、军事斗争,是做事的最高级别,其他工程实践等动手做事项目,完全可以从上古以来的兵法韬略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战略和战术营养.

⑴问题三段论.一般人常会讲没有目标,实质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和媒体给了我们受众太多的完美教育,什么都是好的,伟光正,高大上,白富美,等等.而当问题来到我们身边时,又演化成危机,会让我们普通的受众们一屁股坐趴在地上.所以,如果没有目标,那么就用解决身边的切实问题作为初步的起始性目标.我个人感觉,问题三段论有助于我们认清应该值得追寻的目标.即: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是个人和社会前进道路上的永恒主题.但其实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认不清自己的缺陷和短处,常常会在原地空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句名言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想也是这样.自病自医,这是一位久经风霜而又坚韧不拔的老人告诉我的原话.自己的优点,自己的毛病和缺点,只有内心深处的自己在冷静体察时最清楚和明白.就看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如何认识、确认、看待、管束和纠正我们的毛病和缺点.

传统的中国学生和受众,在外国人眼里有个通病,就是不爱提问,自以为把书看懂就行了,把题做会了就行了.但是就社会的成长性而言,前沿性的突破,往往发生在科学的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边界处(未知领域就是学术界还无法解释或解决的地方,已知领域就是学术上已经用理论较为圆满周到地覆盖到的地方).而这首先就需要我们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没毛病,更不向老师,长辈、家长或学长坦承、求教,那怎么让有心帮助我们的人下手帮忙?

有心人懂得的道理会是很多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有下手处.比方说,药店里有很多药材,但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病人,感冒有治感冒的药,头痛有治头痛的药,等等,急病乱投医,有病胡吃药,都是治不好病的,而且还可能延误和加重病情.所以各种道理就像药方和药材,就要看对什么症,什么病用上,才会见效.因此,坦诚地提出问题,才会让有心人摆出合适的方法(药方)去解决它,这是问题三段论的头一步.

我们学这么多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直觉感受到问题的存在,能够切实和详细地描述问题,这样,我们再着手促成问题的解决,就不会很费劲了,因为目标已经明确了.

引申而言,描述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即语言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无从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⑵再谈问题:锁头和钥匙的关系.我们获取知识,就像拿到了钥匙.而我们发现和找到了问题,就像找到了锁孔.只有我们把钥匙应用到锁孔上,我们才能真正打开事业的一扇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当今的教育,会教给我们许多钥匙(知识).但是,当今的教育,又给我们很少锁孔的启示(发现现实问题、难题的所在),或者是故意回避,或者是无心而做.

这里讲的问题,不同于我们考试中的问题,那些问题都是有现成答案的,即使不在我们手里,老师改卷子时也会有一份标准答案.我们这里讲的问题,是指社会、历史和科学中,没有现成答案或解法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能解决,就意味着真正的创新.有些人学了一辈子,满脑子的钥匙(知识、能力),却未对上一个真正的问题(锁孔),这是憾事.有些人没什么真本事(没钥匙),但却在生活社会一线,发现很多问题(找到很多锁孔),有很多想法,却眼高手低,无力实现.也是憾事.以上只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我们普通人,应当力求权衡,年轻时既给自己多造些钥匙(知识、能力),也要让自己充分体验社会生活疾苦(尝试着摸索到一个前人未曾发现的锁孔),最终致力于把我们的知识能力,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去.我想这就是钥匙与锁孔的关系.同时,我也会想起过去一个大学校长做的比喻.学生毕业后好比猎人,要瞄准猎物,那么学生要按如下步骤来操练:一是准备好打猎的和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系统地学习,获得基本功),二是要能找到猎物出没的地方(寻找问题),三是要会瞄准猎物(重点突破问题的难点),四是拿捏准射击时点,一致胜于敌(最终解决问题),其间的每个步骤都不可或缺.

⑶要切记在有限的资源下展开行动和动作.所谓资源,包括时间、信息情报、人手、钱财等等,就是可以动用的各种力量.红军时代敌强我弱,只能在农村和山区展开游击战来壮大自己,如果进攻大城市,则必败无疑.但红军在的率领下,完成了从小米加到飞机加大炮的华丽转身.

兵法如此,读书、学习、做事亦如此.比如背单词,通读一篇长文后,发现了很多自己不懂的词,这时候书生的办法是从头到尾,把所有生词都查个遍,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更好的办法是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生词,细察一通,记住而消灭之,使之从生词变成熟词,也相当于游击战加歼灭战吧,不然通通查遍,耗神费力不说,更容易打杀学习的士气.

⑷善假于物.办事情的人,要知道君子善假于物也,佛家说飞花落叶也可伤人,不能事事等某某条件都具备了再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创造条件预研了再上.没有条件,要寻找alterna?tives,即替代物,这才是做事人的节奏,而不是书呆子的迂腐.如何化万物资源为自己的神兵天将,只能说取决于各人的想象力和眼界了,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考试和备考

摘 要讲一讲备考要有选择性突击点.当今国考五花八门,各科并举,如果一个寒弱学子要搞全线突击进攻,一般是必败无疑,必须要有策略和重点进攻战术.

就题目而言,当然广泛模拟真题进行实战演练,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临到考场而临阵不怵.但题目可分为三类:对完全会的,只做些许巩固性的练习,避免手生;对于半知半解的,要集中力量搞定某一主题或某一范围的题型,可收到抓分的大成效;对于完全不会的,只有长期积累真功夫,才能有些许长进,难题尤其如此,不要抱有一朝破万题的幻想.这种三分法,有点类似于兵法上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财政局)

上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哲学和详述和分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分为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分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坐公交哲学
久坐公交上下班,发现坐公交蕴含着不少人生哲理,挺有意思 提前5 分钟,收获30 分钟我从家到单位平均需耗时40 分钟左右,但上班高峰期需要一个小时 我八点半上班,按道理七点半从家出发来得及 可是,经验.

我的黄昏哲学
一位朋友对我说,人老了之后,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要有自己的专业;二是要有朋友;三是要有自己的爱好 我认为她讲得很对 我愈来愈感觉到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成熟、沧桑、见识、自由(至少表现在时间支配上)、.

面粉哲学
梅贻琦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其同学徐君陶回忆,当时发榜时,前来看榜的学生都纷纷挤向红榜,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名字,继而或喜或悲,再相互以各自流露出的表情找﹃同道中人﹄ .

中国道家哲学的重构者严君平
西汉时,成都人严君平在汉代“文化中国”重构中,对道家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 这对道家哲学获得中国文化两大主干之一的地位,对“儒道互为表里”的中国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