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统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所蕴含的韵味方面论文范文集

主题:传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5

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所蕴含的韵味,本文是关于传统论文范文集与意象和韵味和雕塑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文/黄奕钰

摘 要:中国古代雕塑与其传统文化一样以一种别具特色的方式延续流淌着.中国的早期雕塑艺术史中不像西方那样涌现出一批闻名于世的雕塑家.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映照之下,中国的早期雕塑发展却有着极其明显的艺术风格,其中包括“古拙”的艺术精神、别具“趣味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与绘画相融合的“线”条的灵动性以及“虚化”的艺术处理效果,等等.正是这些别具特色的传统意象雕塑表现元素使中国古代艺术才能与西方艺术相媲美,以至于使得当今国际的许多学者及艺术工作者不得不感叹于古代中国意象雕塑的古朴、灵性、庸智与大气之美.

关键词:意象性雕塑;古拙;趣味性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中,绘画和雕塑是彼此联系着的.中国古代的绘画讲究“神韵”和“意象性”,所以古代的雕塑艺术表现的形式也与之相似.重意蕴、轻解剖等都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特点所在.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大多是以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雕塑所蕴含的韵味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气的、形神统一的、自然天成的、古朴浑厚的艺术美.所以说中国传统的“意象性”雕塑所蕴含的艺术表现元素和哲学思想是值得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其所蕴含的“拙”味、“趣味性”、“线”性美学和“绘画性”对当代艺术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

一、“拙”昧

中国传统的“意象性”雕塑蕴含着“拙”的意味在里面.“拙”的字面解释是笨拙、不灵巧的意思,而在雕塑中则表示艺术效果的表达真率质朴、决无矫揉造作之意.以霍去病墓为例,其墓中的作品都是以原石的形状雕凿而成,从中可看出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中看似粗拙、实则恰似天然的雕刻艺术形式,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率真拙朴、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关于“拙”,古人也曾有过“大巧若拙”的说法,意为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却好似最笨拙的.所以说“拙”并不是指手法上的笨拙,而是建立在工艺、灵巧的艺术审美之上的一种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以达到浑然天成的、看似不经意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艺术工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备的心灵钥匙,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事物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神韵,才能使艺术与“拙”相辅相成.

汉代的陶俑对于“拙”也有着另一种阐释,其把陶俑造型中的寓巧于拙的奔放豪迈的艺术造型表现得生动自然.陶俑在人物的造型上不求形体的写实,但求把握对象总体的神韵,去掉大量琐碎细节,从而把古朴简拙的艺术特色表现出来.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博大深厚,其中意象雕塑有意追求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精神境界,极力在追求一种内在的、原始的美.在当今繁华的现代社会当中我们正缺乏这种精神,一种回归生态、不浮不躁、古朴纯真的原始之美.

二、“趣味性”

“趣味性”在雕塑作品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表现属性,其意义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在中国古代的“意象性”雕塑作品中,古人已把“趣味性”这一造型理念引用到雕塑创作中去了.什么叫“趣味”?其在中文的意思普遍指的是有趣的、有意思的、有意味的,等等,一旦运用到雕塑当中,成为雕塑表现中的一个术语后,其意思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趣味性”在雕塑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谐趣、雅趣、机趣、幽趣、滑趣,等等.

以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如图1)为例,作品出土于成都天迥山,其塑造的是一位击鼓说唱的艺人表演的瞬间形态,艺人立姿翘臀、提腰耸肩、伸头皱眉、脸面憨厚,表情生动滑稽,表现出了一个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时的深入陶醉、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忘乎自我的瞬间形态.作品很好地阐述了“趣味性”这一特点,动作的夸张传神,脸部五官的妙趣横生,“C”字形体造型的艺术夸张表现手法,再加上陶本身所带有的质朴温情的材料语言将说唱艺人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种夸张的“趣味”正是我们当代雕塑艺术所要继承和发扬的;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夸张的造型所产生的感人艺术效果,正是处在都市忙碌生活中的人急需感受的.难道这种质朴纯真的趣味不比现代一些哗众取宠而又空乏无意的作品更让人感到真情、质朴和纯真吗?

“趣味性”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表现为空间中重复的、渐变的、省略的、形象之膨胀与反凹的、形体解构与重建的等特征.例举膨胀与反凹来说明现代“趣味性”的表现特征.膨胀不言而喻就是指增加形体的体积,使其感觉加重、浑厚,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在膨胀发酵着.其形体传达给受众的是一种特有的重力、弹力和张力.其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是极具爆炸感的,就像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一压就可能会爆炸的感觉.而反凹则与膨胀相反,给人的感觉是收缩的、消减的,就像缩水干瘦的人一样,其在光影照耀之下的轮廓更加明显.反凹表现出来的趣味语言是极其特别的,特别是在光影的作用之下,其体积就像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相反一样,能感觉到它的形体存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虚无的、空洞的反空间艺术效果.就如《雕塑学》中所描述的:“由于同样体现形象,但实体为凹形,这就使形体的光影产生了变化,完全与实体相反地变化,尤如将平面的像片的底版变为实在的体积,似乎将事物不可捉摸的另一面展现出来.”

三、线性特征

中国的造型艺术在它的艺术发展史中表现出了一种对“线”运用的重视,“线”便成为重要的造型基础之一,而且所有的艺术包括绘画、书法和雕塑等都在围绕着“线”的运用效果展开.最早表现出运用“线”性美学特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当时的陶罐装饰图案就已是用线来构成的,不管是雕塑或器皿都存在着线的使用,更不用提书法和绘画了.古代的艺术工作者在制作雕塑时还融汇了绘画艺术当中线的流畅性、疏密性和对比性在里面,使得雕塑的造型更为生动、自然、纯朴和别具韵味.“线”的魅力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史,通过对线的不同运用创造出了大量丰富多彩、造型生动的艺术精品.

提及中国古代的“意象性”雕塑,其蕴含的“线”性美学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趣”的含蓄之风,这当然是和意象的本质要求有关.“线”是一种“意象性”的造型手段,其追求的是一种神、韵和气的高度和谐统一,所以“线”性便成为中国传统意象雕塑最重要的造型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与“线”结合产生了一种形式上的韵律感和形随意出的意象美,并夹带着装饰感和流畅的线性韵律.

中国五代时期的女舞俑(如图2)就很好地体现了“线”在传统意象雕塑中表现出来的流动性和韵律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俑的形体内在之动态线条流露出的强烈节奏和衣纹缓缓流动的线条相呼应,以表达人物的形体空间运动方向并带着一种飘逸的气息.中国传统的“线”性美学使得传统意象雕塑表现出了高度的整体性和写意性.在造型上,只要能表现出对象的动态和节奏感,便不惜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不去刻意追求真实的形象,只为获得“有意味的形式”的线和形体的和谐统一.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指的是在绘画作品中由线条和色彩等因素以特定的艺术方法构成的形式或形式的关系.其表现出来的效果是指形式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而造成的不同的效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表现的”与“再现的”.这样便使得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完美地体现了形象的动感,突出了形体的韵律和体量感.“线”性美学代表的是一种“意象性”,并和雕塑的体量感并存,就像雕塑家吴为山所描述的:“中国雕塑的视觉特征是线体结合.中国雕塑的体不同于西方的体,西方的体是生理、物理为基础的空间之体,有量、有质、有形,并强调由此而产生的张力.中国雕塑的体是形而上学的,强调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所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性美学特征与体量感并不是矛盾的,“线”自身所带有的流畅动感反而增强了形体空间的延展性.

四、结语

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在造型语言上极具特色,其中所蕴含的雕塑造型法则所折射出来的韵味更是古代工匠对艺术与生活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表现.传统意象性雕塑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造型语言所包含的韵味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而且,中国传统“意象性”雕塑所蕴含的“线”性美学、“绘画性”、“趣味性”和“拙”味对当代艺术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现如今,吸收这些中国传统的意象元素并将其转化为雕塑语言,从而使雕塑创作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雕塑艺术家可谓是一波接一波、层出不穷.所以说,意象雕塑蕴含的优秀元素众多,古代雕塑工作者创造的精华与当代艺术家的理念相互融合碰撞,定能产生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简而言之,本文是一篇关于意象和韵味和雕塑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传统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传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易经》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教育智慧
作者简介王筱菲,号老咪,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获得伦敦大学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学学士与伦敦大学政经学院人类学硕士 出版著作因为太阳的缘故把风雨做成标本你去哪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制…… 中国作为依.

应物象形在中国写意性雕塑中的运用
【摘要】“应物象形”是“谢赫六法”中的一项美学准则,是关于绘画的一个论述 作为一种造型观,同样的准则或者创作规律运用到雕塑艺术的创作中时,也有着异曲同工.

论留青竹刻艺术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摘要】本文针对留青竹刻的美学价值分别从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意境、形神、气韵、文人画、常州画派……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相同题材的留青竹刻和中国绘画的对比分析,探究留青竹刻的传统美学思想,以及它所蕴含的艺.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语言记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专题讲座
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培训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一周的时间 前期有授课专家项阳教授、张大新教授为学员们梳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豫剧源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