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四川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社会分层视角下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四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0

社会分层视角下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本文是四川相关论文怎么撰写跟社会分层视角和代际和藏区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四川论文参考文献:

四川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家杂志四川建筑期刊社会心理学论文和谐社会论文

张淑芳

[摘 要]运用社会分层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中观和微观形成机理分析.按照地理空间的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贫困代际传递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贫困代际传递程度呈现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递增的情况.因此,重点加强对牧区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分层;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F0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77-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川藏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保护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BSH030),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以社会救助阻断四川农牧藏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SB0014).

作者简介:张淑芳(1965-),女,四川省内江市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四川成都610041四川藏区是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和社会发育不足的贫困分布集中区域.2013年甘孜和阿坝两州的城市化率分别为25.81%和34.59%[1],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贫困代际传递主要在农村(以下分析都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根据地理空间不同分为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产业主要是牧业和农业,目前处于前工业经济时代.本文社会分层将空间分层与职业分层相结合,运用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联系四川藏区的社会实际调查,理论联系客观实际研究其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

对于贫困及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已有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宏观机理、中观机理和微观机理.宏观机理是指国家层面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中观机理是各地区层面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等因素间关联性,微观机理是地理环境、家庭、社区和个人等因素间的运作情况.

胡联,孙永生(2011)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地理环境、个体六个视角,进行贫困形成宏观机理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其中,社会视角的贫困形成机理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戴维斯·莫尔等的社会分层职能理论,权利贫困论(社会排斥),布劳、邓肯的贫困代际传递论等.查理斯·瓦伦丁、海曼罗德曼等一批社会学家提出贫困是由于贫困者所居住的环境恶劣等原因引起;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农民的人力资本低会导致农民的贫困[2].

贫困形成的中观机理研究表明,贫困主要是在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差,社会不发达的空间地带广泛存在.我国的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西部农村又主要是西部民族地区.张蕴萍(2011)认为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失衡、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内部因素包括农村人口增长快、家庭负担重、文化程度低、人口素质差、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低、贫困文化的影响等[3].孟全省(2011)指出西部农村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区,西部环境、人口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是西部贫困的形成机理[4].刘磊磊等(2008)从资源贫困、机会贫困、能力贫困、制度贫困四种类型阐述了新疆边境地区贫困的形成机理[5].

贫困代际传递形成的微观机理,与其家庭、个人等微观因素更为密切.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与邓肯在1967年的《美国职业结构》中提出了布劳—邓肯模型,认为父辈的收入、教育、职业、价值观和财富对贫困代际传递起主导作用,尤其是母亲的收入与教育在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性.贫困家庭人力资本和营养健康投资低,使儿童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能力弱,而形成贫困代际流动.王奕(2013)认为贫困代际传递原因在于贫困家庭内部存在收入低物质贫困,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与宿命论的贫困文化[6].祝建华(2016)提出贫困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影响了子女的教育水平,进一步影响子女的就业、职业地位.贫困家庭的父辈和子辈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都处于劣势,且具有代际传递性[7].李晓明(2005)、杨阿维(2016)、陈全功(2015)等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与其他地区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发生主体是少数民族,在自然条件差且比较封闭的环境等不同之处[8].

综上,贫困与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的研究具有普适性,而具体到某个地区或某个家庭与个人,其形成机理是多维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和市场等合力对贫困家庭和个人进行干预,精准识别和精准支持贫困代际传递家庭与个人.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也是多维而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该区域精准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一、四川藏区社会分层与贫困代际传递现状(一)四川藏区按照空间与职业进行社会分层,各层的社会经济差距较大

景天魁认为:社会分层是以空间分层为基础的,空间的等级化与隔离往往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手段.……空间分层与社会分层是二位一体的[9].按照空间分层理论,四川藏区分为城镇和农村,贫困代际传递主要在农村.农村再按空间进行社会分层分为牧区(牧业),如甘孜的石渠县和阿坝的若尔盖县等;农区(农业),如甘孜的康定县和阿坝的汶川县等;半农半牧区(农业兼牧业),如甘孜的白玉县和阿坝的黑水县等.按照职业分层:农区分为从事农业的农民,及非农业的自由职业者和外出务工人员等;牧区分为从事牧业的牧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等;半农半牧区分为从事农牧业的农民和牧民与外出务工人员等.不同空间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发育、基础设施等差距较大:农区距离县城较近,自然资源较好适合农耕,农区农民从事农业和经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都较好;牧区远离县城,地处草场和山谷,单纯从事牧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较差;半农半牧区处于二者之间.这样的差距造成了藏区内部贫困代际传递程度相差较大.

从经济维度出发,本文选择了两州的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见表1.

康定县和汶川县是两州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最好的农区,虽然其人均GDP超过了四川省水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成果表明农民获益较低.两州其他各县的人均GDP都远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各县的经济总量低,能提供的非农就业少,人均纯收入也就低.两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甘孜州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69%,全国平均水平的61%,阿坝州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86%,全国平均水平的76%.藏区内部各地差距大,最低的色达县和最高的汶川县相差近3000元.可见,四川藏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农区优于半农半牧区,半农半牧区又优于牧区.

四川藏区地广人稀,难以形成门类齐全,辐射范围大的生产消费市场,因此藏区县城的经济辐射功能较弱.农村大多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和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社会流动中向上流动的动力以及机会都不足,按照距离县城远近,社会分层较为明显,受产业及自身技能所限,人口流动较少,社会阶层较为固化.

从社会维度分析:经济发展落后,必然导致社会发育缓慢,社会组织、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都落后.如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发展.目前甘孜州中学学校的分布情况是每个县有一所初中学校,几个县有一所高中学校,小学一般都在乡上.由于地广人稀,小学就开始寄宿制学习.社会发育不足对藏区的发展危害更大,其投入的资源除了资金外,更多的社会制度建设,观念与思想的输送,精神与信念层面的改变比经济的改变更复杂更艰巨.

(二)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现状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导致贫困的因素从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下一代持续贫困,且自身难以摆脱贫困的社会现象.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是研究贫困代际传递因素之间作用的原理、依据和机制,以此探索贫困代际传递发展变化规律.纵向比较,四川藏区扶贫始于1988年,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绝对贫困已基本消除.横向比较,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育不足,基础设施受地理环境影响落后,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质量较差,人们观念的转变较难等因素影响,导致该区域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产业升级困难,劳动生产率难以提升,收入水平低,贫困发生率仍很高.2016年通过精准识别,石渠、色达、理塘三县最终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量都占相应总数的40%以上[10].

造成贫困代际传递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013年甘孜州小学入学率9891%,初中阶段净入学率8613%,高中阶段净入学率6105%[11].同期全国初中升学率为912%,高中升学率为876%[12].甘孜藏区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入学率比全国平均值低26个百分点,受教育水平差距带来的职业、收入、观念等差距会越来越大,且具有代际传递性.实证分析中把教育作为代际收入传递*,郭丛斌与闵维方(2007)发现父亲收入能解释子女收入变动的131%;进一步的,郭丛斌与闵维方(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社会地位的影响在255%的程度上可以用子女受教育年限来解释[13].因此,要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现状,最主要的是提升四川藏区农牧民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三)社会分层与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性

社会分层与贫困代际传递具有相关性,家庭中父母的社会地位具有传承性,按照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可以分为社会上层、中层和底层,子女一般会沿着父母的社会地位延续.通过社会分层可以进一步分类研究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根据不同类别社会阶层的贫困代际传递具体情况,研究其贫困代际传递形成原因、解决机制.四川藏区的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民和牧民等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各自的家庭、子女状况差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区邻里的差异性都是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要素.二、社会分层视角下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分析(一)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家庭状况

2013年甘孜州的农、林、牧产值之比为3854∶475∶5577,阿坝州的为291∶72∶597[14].牧区的产值高,为什么牧区的贫困代际传递最严重?根据笔者对四川藏区的调查,农区的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外,剩余劳动力也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如当地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到工地打工,或几家人合伙买挖掘机投入到基建中,成为自由职业者或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挖虫草也成为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由于农区经济条件较好,务工需要较高的技能,家庭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父母大多支持孩子读高中和大学.牧区牧民家庭生产活动是放牧,收入主要来自牧业,还有就是挖虫草,少有外出务工的,放牧需要劳动力,牧民家的孩子数量较多,家庭对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支持较弱.对于牧民家庭,孩子10多岁就可以从事放牧,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上学也可以挣钱,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上高中和大学的人少,孩子长大后,重复父辈的生活.半农半牧区的农民家庭,兼营农业和牧业,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差距,其结果必然造成家庭子女自我发展能力的巨大差异.

四川牧区半牧区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18453元,仅占生活费用支出的475%.食品支出215885元,占生活费用支出556%[15].即恩格尔系数高达0556,处于贫困或温饱水平.同期全国农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73%[16].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普惠型教育补助,四川牧区半牧区家庭教育费用支出很低.但同时反映出该区域受教育水平普遍为义务教育,因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支出较高,牧区半牧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小于九年.受教育年限越低,其自我发展能力越差,就越容易陷入贫困,形成贫困代际传递.

(二)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的家庭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

四川藏区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内部和各地区外部两方面,因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形成机理存在较大差异.

家庭因素是贫困代际传递形成的微观机理,家庭状况和父母的观念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其成长经历和阅历.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择业观念决定着子女成长与生存状态,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直接形成因素.笔者2016年10月对西南民族大学来自甘孜州巴塘县得荣县等地的大二学生采访,对当地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情况描述是:

甘孜州分为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大,离县城近的村较为富裕,离县城越远越贫困.农村家庭如果有三个孩子,当地的风俗是三个孩子中一个继续读书、一个当家(回家种地或放牧),一个打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辍学的必须回学校读书,否则家长要受到处罚.农区的贫困率约30%.半农半牧区更贫困,粮食仅能自足,牧区主要是养牛,贫困率60%以上.如某村全村40户200多人,30户贫困低保.

牧区比较贫困,孩子大多不上学,在家放牧.放牧家庭孩子数量一般3个以上,一般十七八岁结婚生子.牧区的孩子受教育少,去寺庙当和尚,当地风俗是家里有三兄弟必须有一人当和尚.

甘孜州大多数小学教育质量较差,初中到县城读书,教育质量较好,高中是几个县有一所高中学校,教学质量较好,但费用很高,一般都是家庭条件较好且成绩好的学生才能上高中.

当地人缺乏上进观念.大多是小富即安,宗教观念较强,全民信佛,宿命论深入人心,与世无争.

对四川甘孜阿坝两州的藏族学生30人(大多来自农区)抽样调查结果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父亲为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3人,仅占10%,60%以上为小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只有一个高中,80%以上是小学,还有10%以上是文盲.缺失父亲的单亲家庭比重为12%以上.在随机抽样的学生中,仅有一个学生来自牧区,由此推定牧区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很低.

按照社会分层对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的家庭和孩子自身因素,各自的形成路径分析如下:

农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家庭所在地自然资源较好——从事农业、经商、打工——收入较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都较好——父母支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及高中以上教育——教育、低保等社会救助使家庭贫困子女获益——多数子女有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农区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大多获得自我发展能力,仅有少量的子女由于自身或家庭贫困原因受教育程度低于父母而成为贫二代,形成贫困代际传递.

半农半牧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家庭所在地自然资源较差——从事农业、牧业——收入来源较少且较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较差——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但高中以上教育困难——教育、低保等社会救助使家庭贫困者获益但仅能维持温饱——多数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受家庭收入低,教育条件差等因素制约,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外出打工技能,大多重复父母的生活方式,使贫困在代际之间传递.

牧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家庭所在地大多远离城市且封闭落后——从事牧业——收入主要来自牧业,容易遭受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当地缺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由于离家很远,要在学校附近租房且大人陪同,成本高——由于放牧对教育水平没有要求,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淡漠——教育、低保等社会救助覆盖贫困家庭但仅能维持温饱——孩子大多仅能完成义务教育.牧区的孩子由于所处环境封闭,受现代工业经济影响更小,大多缺乏除牧业以外的生存技能,难以离开牧区生存,牧业的低产出导致家庭收入低,使贫困代际传递非常严重.

家庭地理位置空间,父母的观念以及所在地的教育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和成才.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强制执行,对当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四川藏区小学教育完成较好,初中教育在牧区执行较差.对于需要劳动力的农村家庭,如果没有更高的收益期望,大多选择完成义务教育就终结学校教育,符合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经济学理论也证明受教育年限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是边际递减的,根据Psacharopoulos(1994)的工作和Caselli(2005)的讨论,有证据表明“早年的教育回报比之后的教育回报更高(更高的工资)”.佩恩表(PWT80)采用分段线性函数估计教育回报,教育回报率来自Psacharopoulos(1994),方程如下[17]:

(s)等于0.134·ss≤4等于0.134·s+0.101(s-4)4<s≤80.134·s+0.101(s-4)+0.068(s-8)s>8

教育回报率方程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提高小学初中的教学质量为未成年人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好的融入社会是最关键的.

各地区外部因素对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属于中观形成机理:高山峡谷,高寒地带的地理环境,远离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达地区对其社会经济辐射较弱——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受到冲击,工业经济发展不足——自然环境封闭,商品市场对外依存度高,生活成本高,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财富积累少——非农就业困难,收入增长慢——社会服务质量普遍低(含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较快——社会保障水平低,社区等社会组织管理水平急需提升.由于四川藏区各县经济社会发展受自然、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因素制约,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代际传递较严重.

藏区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区,国家没有在该区域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使四川藏区成为现代经济落后地区.虽然藏区现代化工业少,但现代工业产品却普遍使用.因此,藏区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受到冲击,商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收入来源单一且较低,造成贫困面广和程度深的后果.如2012年,四川牧区半牧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952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388323元.[18]收入大多仅能维持温饱.藏区受国家产业政策所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屈指可数,非农就业异常困难.人类发展史表明,社会发展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有助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四川藏区的社会发展滞后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社会发展堕距.突出表现为城市化率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低,科技人才量少质差,知识创新不足,人口流出少等.加上日常生活物价偏高,家庭用于教育、医疗等提高人力资本的支出捉襟见肘,高中以上教育的巨额费用许多家庭承担困难,否则,就会因学返贫.阿坝州已经实行15年义务教育,由于高中以上教育的沉没成本较高,边际效益递减,大学毕业的收益率无法预测等因素影响,大多数人按照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选择上高中的较少,如作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9+3”免费职业教育从2009年开始,近年来招生人数因就业难而受到影响.

四川藏区因劳动力素质较低,导致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再加之藏区一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较快,使其脆弱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由于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形成发展型贫困.社区内部、邻里之间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会相互影响,农区重视子女教育,具备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能力,就业范围更广,贫困发生率自然减少;牧区重视子女参与家庭劳动,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使其子女不具备转向非农产业就业能力,依靠农牧业能维持基本生活,但难以摆脱贫困,必然会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三、解决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建议藏区贫困代际传递成因复杂,为了实现2020年在全国消除贫困的目标,以及避免脆弱群体重返贫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必须提高人口质量,增加家庭收入,减少发展型贫困,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结合社会分层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和当地社会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重加强对牧区经济与社会服务建设,提高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

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三种不同的产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地广人稀的牧区是最容易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区域.牧区的农产品主要是牛和羊,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如牦牛要养四年;牧民生存技能单一,主要就是放牧;受教育条件差和从业要求低所限,牧区孩子受教育水平都较低.因此牧区还处于农业经济时代,产品附加值低,不具备现代技能的牧民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牧区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是最严重的.

国家对牧区采取了牧民定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帮助牧民改善生活条件.由于放牧需要劳动力,牧区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大多是3个以上,这就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由于家庭人口多,家庭经济条件就差,子女的受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就少,牧区的孩子上学都要到乡镇或县市,需要较高的费用,虽然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但其生活费用、路费等费用也是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牧区的医疗和其他社会服务都还很落后,难以满足牧民发展需求.由于牧区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难以自我发展,需要国家、社会等各方共同解决其经济与社会服务落后问题.具体的做法建议:一是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足;二是具体落实教育与医疗等社会服务,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提高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对农牧民进行就业培训,普及生产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加强就业培训,使其获得多种劳动技能,鼓励创业,使剩余劳动力能转移到牧业以外的行业,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

(二)增加农牧民在教育、医疗、创业等方面的投资和支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罗尔斯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比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19].农牧民就是需要社会更多关注的群体,需要提高农牧民劳动力质量,实践证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教育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政府投入改善教育的硬件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各家庭需要有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

为此,应当提升藏区农牧产品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资运输成本,从而降低藏区基本生活成本,使家庭有更多的结余资金投资子女的教育、医疗等,提高人力资本,让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摆脱发展型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逐渐消除阻碍藏区社会流动主客观因素,扩大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和行业范围.

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其社会流动受到极大的限制.首先,远离经济社会发达的大中城市,交通不便且费用高,改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是必要的;其次,文化差异造成生活习惯、语言等不同,融入非藏区较为困难,存在文化堕距;再次是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藏区主要是农业和牧业,因此农牧业以外的职业技能教育少,为此,2009年四川省对藏区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9+3”免费职业技术教育,掌握非农职业技术,扩大就业的区域和行业范围.上述各阻碍因素的解决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而有计划的艰难曲折过程才能得以解决.

(四)国家应重视藏区本地人才的培养,依靠本地人才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藏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洼地,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高寒的生存环境,语言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外来人才少且难以留住,因此,必须培养本地人才,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根据笔者对来自四川藏区的高校学生了解,藏区学生大多是学习文科专业,学习理工科专业的人数很少.各级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笔者所在学校西南民族大学逐渐设立了专门针对藏区缺乏的专业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全部来自藏区,学成后回到藏区工作,有助于藏区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可实行定向培养,为藏区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使藏区社会经济高效发展,提高藏区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增加藏区物质资本,促进藏区非农就业,实现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四、结论通过对四川藏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的对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等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藏区内部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具有同质性和差异性,外部因素相同,而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内部因素差异较大;二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医疗等整体质量较低,使藏区整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三是藏区尤其是牧区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由于不利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完成,期间需要针对客观和主观情况的变化,创新扶贫的方式方法.因此,国家、社会等对藏区的经济扶持,社会服务的投入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也可以探索利用市场运行规则提高投入产出率,缩短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四川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40-241.

[2]胡联,孙永生.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1,(11),50-53.

[3]张蕴萍,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内外因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8),33-37.

[4]孟全省:西部农村贫困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1),53-57.

[5]刘磊磊,李万明,杨强.新疆边境地区贫困的形成机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63-64.

[6]王奕,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机制研究[J].学术争鸣,2013,(6).

[7]祝建华,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8]杨阿维,2016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9]景天魁,何健,邓万春,顾金土.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1.

[10]徐登林.40%以上农牧户贫困四川海拔最高的几个县如何脱贫?[EB/OL].http://www.tibet.cn/news/focus/1462415599772.shtml,2016-05-05.

[11]四川农村年鉴2014[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495.

[12]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13]徐俊武,张月.子代受教育程度是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10).

[14]四川农村年鉴2014[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495,471.

[15]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558-559.

[16]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17]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1)3-29.

[18]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558-559.

[1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4.

收稿日期:2017-01-16责任编辑:王珏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702011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四川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分层视角和代际和藏区相关四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社会理论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嬗变的过程
鲁云鹏(1.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当前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但其自身发展仍旧遇到诸多瓶颈 本文通过.

社会治理视角下政府基层单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
一、社会治理视角下政府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基层党建工作的任务量大,工作队伍跟不上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基层单位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任务不断加重,而党务工.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困境和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融合速度的逐步加快,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存在着建设差距显著、配套管理不健全、资源整合有缺陷……问题,造成社区文化建设在功能性与实效性上都显不足的现象 针对这些困境,文章在.

社会排斥视角下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
摘 要社区矫正对象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有着身份上的特殊性,公众往往将其与“坏人”的身份……同,从而在各方面对其消极对待、排斥抵触,对其就业情况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以广州市番禺区社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