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美丽中国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方面论文范例

主题:美丽中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本文是美丽中国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和*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美丽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美丽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精华.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实践.《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建设美丽中国”部分收录的5 篇文稿中,蕴含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些思想在《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十一部分各篇文章中有充分体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不是在自然界之外的.如果我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去统治自然、主宰自然,那么就会造成人类对地球上生态资源的贪婪索取和无情掠夺,结果将会既破坏自然界,又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外部环境,人类因此离不开自然界,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来对待自然界,对自然界树立应有的生态保护意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要坚决摒弃人定胜天、人一定能战胜大自然的观念.人定胜天只是人类发展一个阶段中短期的认识与做法.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斗争,获得生存所需,恐怕还没有很多闲情逸致发现自然之美;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广泛利用自然,从自然获取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人类逐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人类自认为凌驾于自然之上,从自然攫取大量资源,把自然破坏得千疮百孔,自然的美丽褪色,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在发达工业文明阶段,人类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征服了自然;在生态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才真正实现和谐共生,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交相辉映.人类必须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一定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从本质上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不是说人就只能依附于自然,只能任凭自然摆布.人与自然应当是一种共生关系.人因自然而生,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而人类利用这些资源后所产生的废物还要由自然来处理或存留在自然中.自然也需要人——这个地球上最强势的物种来珍爱与呵护.

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思想.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方面人类作为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另一方面人类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能动性决定了人不是为了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着,而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着; 受动性决定了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肆意妄为,必须服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发展必须考虑保护,把保护作为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必要环节,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通过保护自然,使我们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始终保持在生态系统的容量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习总书记关于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指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他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思想.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不仅具有外在价值——对人、他物及活动(例如对动植物、人及活动等)有影响、有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对维持自身的完整、稳定、和谐、良性循环与平衡发展有影响、有价值.自然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我们不仅要看到它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的外在价值,更要尊重和珍视它的内在价值.因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平衡与稳定,依赖于自身与其他物种以及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人与自然存在着互惠共生关系.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以利用自然物为基本途径的,但这种利用应在充分尊重、发展自然内在价值的前提下利用其外在价值.

自然资本是当代经济学家眼中的四种类型的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一,是具有经济价值和资源活力的重要社会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可通过一定的经济运营获得重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因而能够产生收益.

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晶莹的雪峰、神奇的冰川等都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之所以为此物的独特价值.自然价值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的空间均衡的思想.在当代空间研究语境中,人化空间、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城市不仅是建筑、道路、绿地、广场等“物”的聚集体,而且是天、地、人等复杂要素交融互动、相互作用的开放生命有机体,是一个由人创造、改变,同时又受自然环境区域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人化空间、可能性空间.因此,必须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在政策规划与设计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自觉把资源环境因素作为发展的内生变量,着眼未来,统筹谋划,采取集约、循环、绿色、低碳的布局模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在一定合理边界,不致破坏动态平衡点.

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世界各国普遍感觉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所居住的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平衡点,在发展进程中确保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都不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新常态下,更要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各区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实现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人口调节和国土空间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云林、霜雪、竹石等自然风物总是成双成对出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比如,有“仁者乐山”,就有“智者乐水”;有“行到水穷处”,接下来就是“坐看云起时”.山水田园不分割,这是一个传统思维,更应该是我们今天对待生态的态度.以尊重自然的唯物主义精神,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把人与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称作一个“生命共同体”,主张整体对待人与自然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系统设计生态文明建设.他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这一科学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系统观的具体体现,统筹了各种自然要素,科学阐述了生态系统各个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要重视其发挥的生态屏障作用与发展潜力.

人与自然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类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就要珍惜和爱护大自然的赐予,对自然怀着感恩之心,自觉自愿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冲破“博弈思维”,割舍“部门利益”,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律,是对新中国60 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在人和自然关系认识上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大飞跃.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正如《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所谈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总书记曾在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划时代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创新,表明我们党有决心和勇气,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致力于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领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弘扬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说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和当代西方先进生态理论中的优秀成果,是全人类优秀文化积淀融合的结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扎根于中国大地,它既深刻,具有先进的现代性; 又接地气,具有可行的现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人类文明观的进步与升华.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求从哲学的高度,从文化的厚重上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观.在思维方式上坚持整体地、系统地、联系地、发展地考虑问题.在行为方式上,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持自然“清水芙蓉”的本色和“天然雕饰”的风貌;开发要顺应山川的巍峨秀丽,河流的蜿蜒舒展,森林的层峦叠翠,生物的多样纷呈;发展要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纳污容量.在价值观上,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价值理念,把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同等看待.

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迫切需要构建一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正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关于“两个清醒认识”的深刻论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哲学理论,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山论”的形象比喻,关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执政理念等等,在理论上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直观地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

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项目标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加快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建设美丽中国.

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生态建设的特点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尊重生态规律,下决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抢占未来世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关键是要抓住三个重点问题.首先,坚持节约利用资源,实现永续发展.其次,切实保护珍惜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第三,创新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补偿的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质量强国”,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和生活质量,实现美丽中国的总目标.

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确,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是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我们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补短板、去产能、提效率、强保障,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下决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同时要通过推进科技、教育、金融、土地、环境制度改革,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率,遏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使人民享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

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指出,必须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就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6 项重点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地诠释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最合宜的生活方式指明了道路.

如果说工业文明是西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革命性创新,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东方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向,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有些已经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

强调: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开展清水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林业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也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课题,也是当今林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行“史上最严”的环保督查,将严守生态红线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行落实河长制、生态管护员等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制定严格的制度,实施有力的举措,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落实,都彰显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部门联合惩戒激励.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激励机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强调,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要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绿色保护行动,积极创建绿色庭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通道、森林城市等活动,筑牢生态基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完善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在全社会增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共建共享美丽世界.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强调: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深度参与国际环境公约谈判,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分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和方案,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筹办好2020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协调推进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加大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在以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凝聚起多方合力,阔步迈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未来.

(本文是以水利部副部长田学斌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为构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以期更加深刻理解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中国建设.)

该文总结,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和*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美丽中国本科毕业论文美丽中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生态核电:为美丽中国贡献绿色力量
2012 年,有一部表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的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影片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标志长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 8 万公里海.

以国际化引领美丽中国桐庐样本
杭州作为第十一次 G20 峰会的举办地,紧紧抓住“后峰会、前亚运”窗口期,制定了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明确“三步走”建设世界名城的奋.

省政协召开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座谈会
5月28日, 省政协主席刘伟主持召开省政协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征求意见座谈会, 贯彻落实部署和省委要求, 听取省政协常委、委员关于做好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 省政协副.

以生态思想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以辩证法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