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改革开放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改革开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该文是关于改革开放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生活方式和变迁和改革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成就论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改革开放小论文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的40年里,河南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农村投入,日益改善基础条件,认真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快速增长

劳动方式的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南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是当时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居民的基本劳动方式是农业生产.1980年,河南省务农的劳动力为237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6.67%.1984~1990年,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控制,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以及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启了农村居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新模式.河南省1985年务农的劳动力为2571万人,所占比重为88.87%;1990年涉农的劳动力为2833万人,所占比重为84.34%.

20世纪90年代是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完全开放,农村居民开始背上行囊走出家门,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局面,“无工不富”声音首次超过了“无农不稳”,“亦工亦农”是当时主要劳动生活方式.199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为2814万人,所占比重为78.65%;到了2000年和2005年,涉农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减少到75.5%、66.7%.

21世纪以来是全国各地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河南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城镇化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突起,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岗位,这一时期劳动力转移逐步摆脱了以前的盲目性、随意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候鸟式”的谋求就业向“转移型”就业转变,“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劳务品牌90多个,涉及30多个行业50多个工种,其中35个被授予“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号,如“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鄢陵花工”“遂平家政”“新县涉外”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吸引政策落地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农民工回流趋势.仅2017年就新增返乡创业人员22.65万,新增带动就业251.08万人.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互联网电商、微商等创业项目,因与乡村产业和地方资源优势关联较为密切,创业成功率较高,已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形式.

近40年来,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少,非农产业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仍然是河南农村居民的主要劳动方式.2000年以后,非农产业比重增长比较快,2016年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三次产业之比为53∶28∶19,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由单一型发展为多种经营型.

收入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流通体制改革、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各项支持、保护农业政策措施的实行,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劳务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尤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环境条件.1995年以前,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基本处于平稳增长阶段,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伴随着劳动方式日趋丰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收入结构渐趋优化.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稳定支撑,1995年之后地位有所下降,尤其是2010年后降速较大;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尤其在1995年后,拉动作用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近年来又有减弱趋势;转移性收入在2010年后拉动作用显著提升;而财产性收入一直作用微乎其微.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河南农村居民总收入将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进一步提升.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消费结构序列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一吃二穿三住”变化为向其他更高层次的享受性支出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明显表现出生存资料比重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高的趋势.

物质消费的变迁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渠道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居民负担减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带动了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

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重点跨越:第一阶段,1978~2000年,农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2000年,河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316元,比1980年增长8.72倍,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9.7%,实现了第一次重大跨越.第二阶段,2000~2010年,农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农民收入开始快速增长.2010年,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3682元,比2000年增加2357元,恩格尔系数2000年首次跌落50%的大关之后继续下降,2005年达45.40%,2010年下降到37.24%,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农村居民总体生活已经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第三阶段,2010~2018年,农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高速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587元,比2010年增加4905元,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至30%以下,表明农村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精神文化消费的变迁.

近几年,在农村居民的消费活动中,物质生活消费的追求日益高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生活上的充实与快乐,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上升.河南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985年为15元,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2.12倍、7.89倍、17.63倍、23.88倍、34.08倍、63.27倍,基本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还体现在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文化娱乐消费上,2000年以来,在农村社区中通过修建文化广场,搭建文化舞台,组建锣鼓队、秧歌队等团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信息消费方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交流信息更多依靠步行、自行车,电话还非常少,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换;随着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的不断改进,信息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由于信息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信息已成为人们交往活动的关键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电话、电脑普及率快速提高.1985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0.38台;1990年为2.81台,增长率为639%;1995年为12.07台,增长率为330%;2000年为38.21台,增长率为217%;2005年为81.69台,增长率为114%;2010年为106.26台,增长率为30%;2016年为115.08台,增长率为8%,平均每户拥有量为1.15台,其中接入有线的彩色电视机达52.86台.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可以看出1980年前后,彩色电视机还是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的奢侈品,如今在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普及并饱和,成为生活必需品,其中几乎半数的农民家庭使用有线信号.移动电话、家庭用电脑是进入21世纪农村居民家庭才有的新事物,2000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38部,2010年为151.67部,到2016年平均每户拥有量为2.42部;2005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接入互联网的个人计算机0.24台,2016年为22.59台.电视机、移动电话、电脑等数量的增长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它们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家庭消费品,已经成为一种传递思想、交流感情的信息工具,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程度,更成为农村居民娱乐、休闲的一种象征符号.

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居住条件的变化

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是改革开放和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居住面积逐年扩大,房屋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土坯结构到砖木结构进而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转变,楼房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近郊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3.4平方米,钢混结构人均0.41平方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2.49倍,钢混结构增长了44倍.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农民住房消费不断增长,居住质量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舍得花钱去建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屋内也更加追求装修,配套设施也更加安全、整洁、方便.

家庭耐用品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居民家庭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购买各种高档家庭耐用消费品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部分农村居民逐步向现代化生活迈进.20世纪80年代末,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农村迅速得到普及并渐趋饱和;90年代后,以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为代表的“三大件”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主流.近年来,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农村居民购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农村电网的改造以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行,空调、热水器、汽车等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

社区环境的变化

1978年后,各种集体福利事业的大力兴办,逐步改善了农村居民落后的社区环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网改造、通信设施、环境治理等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更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到2007年,全省农村有9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村村通”阶段性目标圆满实现,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42%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2016年,农村居民住宅外道路路面59.5%为水泥或者柏油路面,旱厕及水冲式厕所达32.6%,饮用水中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达45.4%.农村卫生、交通、邮电、电力等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了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更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迁.20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21世纪农村居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向全面小康社会推进.总的来说,河南农村居民生活变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劳动生活方式由单一型发展为多种经营型.农村经济改革引起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一部分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上突破原有的横向发展模式加深了纵向发展;另一部分农村居民离开了土地转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及餐饮业等非农行业.由于发展了多种经营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劳动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但增加了劳动收入,也促进了其他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二,消费生活方式由温饱型消费逐步向全面小康型消费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消费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也加快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居民的吃、穿、住、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温饱型逐步向全面小康型转变.

第三,家庭生活方式由传统乡村型向现代城市型转变.近年来,河南着力解决好事关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地区交通、通信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农村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活动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过程,改变了过去较长时期农村经济的自给半自给状况和以农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农民生产已经走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子,步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开始享受现代城市同等的生活.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产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全省还有一小部分贫困家庭没有彻底脱贫等.因此,要使全省农村居民过上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举措,必将谱写新时代河南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必将推动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步入更加富裕美好的新阶段.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该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改革开放本科改革开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生活方式和变迁和改革方面论文范文.

贵州省人社厅老干一支部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活动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近日,贵州省人社厅老干一支部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活动 党支部书记李臻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和亲身感受,畅谈了改革开放4.

黔南州举办庆祝建党97周年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老年摄影展
7月1日,黔南州在都匀市石板街举办庆祝建党97周年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老年摄影展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州老年摄影学会会长梁建军主持,州政协原主席胡品荣出席并宣布开展,州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副局长高顺翔作.

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 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1981年 总结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3年 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

节日欢歌  绽放精彩茅台集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五届职工文化艺术节举行
近日,茅台集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五届职工文化艺术节举办,离退休党支部组织近100人的队伍参加本次活动 茅台集团职工文化艺术节每四年举行一次,以各基层党组织为单位组队参加 在本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