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上塘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上塘,一个歌唱的古村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上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上塘,一个歌唱的古村,该文是关于上塘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古村和歌唱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上塘论文参考文献:

上塘论文参考文献 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

我把毛笔停下来,把这张四尺横幅的水墨画挂在画板上,退后远观,虽然气势宏伟,古老美丽,“比真的还真实”,但我心里并没有涌出喜悦和满足.我知道,它的神韵并未画出来,而用写实的笔法,是永远画不出来的.就如一个陌生人,站在高高的楼台,轻轻扫视一个古老的村庄,不闻它的芬芳,不听它的呼吸,不知它的来历,更不懂它的悲欢离合,只像观一支莲,它在远处,淡淡的,映在水里.然而就是这淡淡的美,让我第一眼看到它时,便有些把持不住,对它有了深深的迷恋.它的神韵全在不言中.

那时,它映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沐着余晖,欲红不红,欲黄不黄,静穆的水环抱着它,它温馨自足.它的青墙黛瓦,将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推得很远.它清淡寡欲的面目,犹如一个隐逸山林的高士,举手投足都不同凡俗.村前如弓的青石板路上,一位身着黄衣的,抱着一个婴儿,静观水中的白鹅.这是一幅永远镶嵌在我脑海里的图画,如同染了余晖的童年,那么远,又那么亲切.

有些事物的存在,也许毫无用处,与吃饭无关,与穿衣无关,与赚多多的钱无关,但它却有一股力量,一股温柔的力量,一股神秘的力量,像古老的阳光,牢牢把你抓住,照亮你的内心.面对这片古民居,我会突然想到归属、家和温暖.这些词曾经很奢侈,现在也是.

第一次来到这里,是在冬季.这里大雾弥漫,我没有看见纸上温暖的景象,在这个村庄住了一晚,对它的美丽竟浑然未觉.那是2008年,与文化局的人来搜集东山瑶古歌.住在歌王家里.那时,在迷雾里,看到什么都新奇.第一次穿上瑶族服装,黑棉麻布的围裙上绣有两大圈光芒四散的太阳花,衣领是宝蓝的,胸襟上配有绣织的红锦带,腰上也系上长长的锦带,缠了三四圈,然后把两头带扎在锦带里,让绒绒的红丝在前面的黑围裙上摇摆.她们还嫌不够漂亮,胸口上还系一条白底红花蓝尾的手帕,如果不需擦汗,就扎进锦带里,成为另一道风景.头上缠裹一条又长又宽大的蓝色头巾,后面甩着两只红色织锦尾巴,把青黑的背也装饰得鲜艳华美.穿戴完毕,到镜前一看,并不花俏,透出的,是大气的质朴,红黑蓝融合得恰到好处,越看越喜欢.在长久不散的迷雾里,那点跳出来的红多么宝贵,就如久藏不露的太阳,给人带来希望.它红得质朴,是因为有大面积的黑和小面积的蓝.后来喜滋滋地在树影绰约的青石板路上奔跑,还倚在古居门口拍照留影.可是,那个笑靥若花的姑娘,始终没有古村的气息,没有瑶族的古朴.同来的一位瑶族姑娘把服装一穿上,那瑶服就服服帖帖,仿佛是从她身上长出来似的.我叹息一声,承认了自己外来者的身份.

我还跟着她们穿过一片竹林,几棵古枫,踩着碎石子爬上后山,去摘辣椒和白菜.那是一块看不到尽头的地(大雾看不远),辣椒红了,都在雾里打盹儿,它们不觉得自己老辣得可以离开枝头.歌王说,采摘也要等天晴.我选了些半红不红的辣椒摘了,还在旁边的地里掰下湿漉漉的小白菜.这些小白菜一点不小,那么高,那么大,它们是看不清生长的终点,长过头了吧?不过,拿回去洗了,拧成小截,烫在东山土猪肉的旁边,吃起来好清甜.永远不能忘怀的,是那个唱古调的老奶奶.她只会讲远古的瑶语,听不懂我们的话,我们也听不懂她的.歌王在其间做翻译.她唱的歌儿凝结着雾珠,她的眼神迷离悠远,神秘动人.一只黄狗半卧在她身旁,看着门外,侧耳倾听,似乎在她的古歌里看一场前世今生的电影.

这是一个能唱歌的古村.

在村后一个菜园埂子里,高高的碎石垒着一通石碑,石碑是民国时对道光八年的一通古碑的重刊.上面记载曰:“我华塘村……”,而村左头的民国建筑的门楣上原来也写着“华塘村校”,那么,这个“华塘”该是源头母村,后分支出很多子村,上塘是其中一个.“华塘”两字不知为何在后来神秘消失.根据碑文推断,上塘这个村落大概是奉姓于明初时期建立,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由开始的一座房屋一家人,到现在的一百多座房屋一千多名奉姓居民,其后代繁衍何其浩大绵长.唱古歌的老奶奶,歌唱的内容似乎比这还要遥远,我真的为她那封闭又神秘的内心深深吸引.自她离去,能唱古歌古调的人就难以找见了.她留下的绝唱,散在古村里,像常年缭绕的云雾,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大地.

我曾在青灰的古道上漫步,云雾弥漫,偶尔碰上从云雾里窜出来的带着孩子的黄牛妈妈,和跟在它们后面的驼背老妪,她背着一把干柴,系着褪色的黑头巾,皱巴巴的脸上闪烁着神秘的光泽.我通常会误以为是那个唱古歌的奶奶.而她呢,也果真能张口就唱,唱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跟我们写作一样,一草一木,一柴一牛,什么都能歌咏,贴在生活上的歌唱总是那么温暖,满溢着人间烟火.炊烟从小青瓦间飘出来,这些古民居里,只留下一些老人,仿佛只有他们才爱着这些老房子,就像爱着他们自己.在他们村口,有一方古井,井边石碑上记载,是清光绪九年孟冬修砌.井水日夜流淌,如今村人还来挑水吃.井洞里拱着一方竹篾织成的搭子,搭子上还贴有红纸,纸上写着字.井边捣衣的村妇说,这是村里的妈妈为孩子做的祈祷,希望古井保佑她的孩子,不生病,顺顺利利长大.井尾的一棵柳树上,也挂满了红布条,我想,大概也是同这理儿吧.他们把这方古井当作神灵来供奉.他们不单供奉古井,还供奉古树,供奉山石,供奉古建,天地万物和祖先神灵,都是他们供奉的对象.她们的歌,也是唱给神灵听的吧?神灵是她们的倾诉对象,至少那位唱古歌的老奶奶是对着神灵歌唱的,这点我深信不疑.

她们唱歌不需要舞台,不需要镁光灯,通常在田间地头唱,在捣衣的井边唱,在编织锦带的屋前唱.我曾经静静地听那位老奶奶在歌王的编织声里轻轻地唱,不,是梦呓般地哼.编织锦带是有声响的,她们把线头系在窗棂或者门框上,或者院子里的树木上,线头蝌蚪一样左右穿越一阵,就用木栓往下猛拉两下,拉动窗棂、门框或者树木,发出嘣嘣的声响,刚好成为歌唱的节奏.我被那千头万绪的线头迷惑,不敢去碰触那些映着阳光的丝线,生怕一碰,它们就跟水一样荡漾起来,全乱了.不过,我摇过纺车,只拉着一根丝线,转了那么两圈.更多的圈是不好转的,丝线会断,会打结,总之不会那么老实受我掌控.我喜欢看孩子编织锦带,唱着瑶歌,水灵灵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更喜欢看阳光把她们稚嫩的脸蛋照亮.

我还喜欢那条穿村而过的古驿道.宽阔的青石板路连通了变幻莫测的外界.古代的“站”“塘”“台”是沟通边疆地区通信联系的一方驿站.比如从广西灌阳抄近道到湖南永州府城的线路:马湾塘——罗塘——宅塘——江塘——拐塘——枧木塘——冷水塘——上塘——夏福塘;从湖南道县经东山到永州府城的路线:委塘——半塘——洪塘——冷水塘——上塘——夏福塘.那么,上塘是曾经设置为通信联络的村屯.这条宽阔的古驿道上,曾经奔跑着一些信使.它通达的,也全是大地方,让人有所期待,有所希望.这是不是一条会唱歌的灰色丝线呢?让我匪夷所思的是,古驿道边林立的小茅厕.原来,他们认为这样的巷道暗藏煞气,而臭,能驱邪撵鬼.

这里的房子除了青砖墙,还有一种叫“麻卵鼓墙”,就是用鹅卵石砌成,但是架构房屋的都是厚大的长条石,包括门的构架.有些人家把石门雕刻得十分精美.有一些树皮房,大多用来做杂物间.那座位于水的房子最有魅力,墙面上满是斑驳的红字,各时期的政策标语层层叠加,倒映水中,把历史搞得虚无华美.然而,历史毕竟不是孩童过家家,这座建于民国初期的华塘村校,几经演变,已经变成一座空荡荡的晦暗建筑.

那天偶遇一个村民,他热心地带我们进去参观.我喜欢民国建筑,它保留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天井;也吸收了国外建筑的精华:楼阁.这套建筑共有三个天井,一个在过道,一个在正堂,一个在侧屋,都是青石铺设.因为设有楼阁,这座建筑像个城堡,显得高大雄伟,有气势.他带我们先进入左侧那屋.屋里的光线由右边小天井进入.他指着天井那面高高的墙壁说,这上面曾经写着四个字.我们仰头看,字迹模糊,认不全.他嗖嗖几下,便从破败的木楼梯爬上了楼阁,楼板早坍塌了,只剩粗大的横梁,他踩着横梁过来,正好站在我们的头顶,靠近那四个字仔细辨认.那横梁又湿又滑,我们惊得连连叫他小心.他笑着说,小时候经常爬的,习惯了.其实不用看,我也能猜到,无非“清气流岚”之类的动人词句.那种情怀我们早已忘掉.他下来说,这里就是以前的学堂.这里又是什么?我把头探进天井旁边的一间狭窄黑暗的小房间问,里面墙壁上写满了红字,没有窗,像废弃的电梯房,空气阴晦,有刺鼻的霉味,我赶紧把头缩回.他欲言又止,表情为难.我吸了一口气,闭了呼吸把头伸进去,仔细看了看墙壁上的字,瞬间醒悟.这是一堵红砖墙,是后来补修的.一个人被关在这样的屋子里,成年累月地面对墙壁上的那些让人抓狂的字,不疯掉才怪.我第一次看到,文字也有如此丑陋邪恶的一面.我突然感到窒息,迅速离开,再不愿回头.

来到正堂,几根大木柱把楼阁支起来.天井很亮堂.关键是,这里的两条门都非常特别,打开它们,碰到的都是一大片水.我太喜欢这样开门见水,会野鸭,观游鱼,看余晖铺水,波光闪耀,清风徐来,雾岚升起.只在门口站一会儿,就心满意足了.不过,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建筑,三面环水,是怎么从这么浩渺的水域修建起来的?

出来之后,跟着一位扛犁的妇女从这座房屋的檐下经过,来到一条长着高大树木的堤上.她一会儿就消失在迷雾中,而我好奇地看树观水,再猛地回头,看见这么一条被树木宠着的赭黄小路,游进雾里不见了,被迷得愈加迈不动脚步.我觉得,这河堤可有历史了,单看这些高大的古木,没个几百年能老成那样?一棵树上还吊着一口圆柱铁钟,已经锈迹斑斑,它被蛛网团团围住,让我凑不上去,敲它一敲.在这大雾里,敲响洪钟,肯定特别惊人,不但惊人,还会惊动万物神灵.我再次看了看庞大的蛛网,这口钟也吊得太偏僻,离水近,不易够着,也就作罢.一路看花惹草,弄湿了鞋,最后在尽头发现了两块石碑.一块向我俯卧,文字模糊,但能看清最后的日期,是清朝嘉庆二年十二月立的.一块年份较近,记载着上塘修建水渠的事,始于一九七九年,竣工于一九九四年.也就是说,这宽阔的水域并非河流,是集聚溪水井泉的水塘!

一位路过的村民说,天旱的时候可以看到塘底周边有三十多口泉井.他指着村边的小水塘说,这一片以前是水田,后来挖成了水塘.为什么要挖?他说,下面田垌一千多亩水田需要水,主要是灌溉用.旁边那个大水塘很早就修建了的,而塘堤修于清朝嘉庆年间.也就是说,那座民国建筑修建的时候,只有一个大水塘.它的两面环水,除了东边一面墙青条石砌到了三分之二的高度,没留门,其他三面都留了门,门上是一排小个小个的长条拱窗.南面水塘最深,墙的地基不知道有多高,只见青条石一层层的从水里冒出来,一直到门槛.小水塘这边的西墙还留了一条通往塘堤的窄道和水口.西墙有一扇大门,上上下下六扇窗.就是这面墙刷满了红字,又刚好迎着余晖,倒映在水里,独成一道风景.门楣上初修时写的“华塘村校”几个字已经被抹去.这座房子的功用复杂,除了做学校,还是大队办公的地方,也是革过命的地方,杂糅了中国的近代史.我突然记起,问村民,那口钟就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用来集合出工用的吧?不是,他说,这口钟叫警钟,是古人留下来的,不能随便敲,只有发生火灾、水灾、匪盗和战争的时候才能敲.啊——我惊得合不上嘴,幸亏没敲上.

雾越来越浓,一点散去的意思也没有.我举头看岸边那棵三四抱粗的古树,它挺立于水塘之上,隐约在迷雾之中,我使劲辨认,细薄的树叶在半空里闪着微光,大概是一棵硬邦邦的鬼柳.塘堤上的古木,与村前村后的两棵高大银杏构成呼应.它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敬仰它们的居民,它们得以长存;这里的居民是幸福的,因为有这些古木的荫庇,他们有了精神寄托,才得以生生不息.古树下,那个扛犁的妇女正赶着她的水牛,翻犁她的水田.白茫茫的水田一会儿将她吞没,一会儿又将她吐出.

退回坡上的楼台,扫视这片古民居,觉得它像一株桃树,忽而内敛含羞,含苞吐香满树芬芳;忽而卸下华袍,郁郁苍苍,只爱阳光;忽而桃子熟透,红尘勘破,流出萧飒的秋声;忽而一树雪白,简略掉所有颜色,只剩空寂.

我无数次来到这里观望,越看越迷离,越是触摸它,它就离得越远,像水塘里陌生的鲤鱼.而它独一无二的美,永远具有魅力.比如现在,沉默的燕子飞过,欢叫的麻雀落上枝头,迷雾散去,阳光突然照亮这个古村.我听见一支古歌,在古驿道、在水塘、在古木、在水井、在田野、在屋宇间轻轻哼唱,像清气流岚,飘荡不定,神秘古远.

而如何把这古歌画出来,是最难的.

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上塘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古村和歌唱相关上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南塘,在文字中重生评赵兰振《夜长梦多》
孟丽萍春节长假,人们争相外出旅行 一路上人多、车堵,不辞劳苦的人们仍星夜兼程,只为亲近久违的乡土 然而,城市化大潮早已将乡土荡涤殆尽 徒具形骸的它们能给予人们什么无非是拍拍照、饱足口福 那些曾经的乡村.

开心村,我们的乐园
吴江横扇的开心村是一座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蔬果园,那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散步的好去处 虽然已是深秋,寒意渐浓,但这正是果蔬成熟的季节 最近,我们综研课在研究“山芋的奥秘”,干盼.

传统叙事和现代理念的交集评约瑟夫,乔丹尼亚《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
乐是人类最密切的伙伴,多少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来源的讨论 进入21世纪的最初十年,又一次掀起探索音乐来源的学术潮流 约瑟夫·乔丹尼亚(JosephJordania)澳大利亚2011年.

塘溪,塘溪
①东南阳光下自行车的钢圈炫亮 穿白衬衫的乡村青年,骑车去浙江德清买油漆 从亲戚家借来的崭新28“长征”载重车在河边田埂上骑起来特别轻灵 车把上晃荡的布袋里,是母亲起早烙的羼进了.

论文大全